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的价值分析

  2020-10-19    3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从“传播”到“批判”再到“再评价”的发展历程,从德育模式出发,分析了杜威关于直接德育模式和间接德育模式的观点,并且结合当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从尊重学生主体性、发现学生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经验、对合理道德行为及时强化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 关键词:
  • 小学德育
  • 德育模式
  • 教育思想
  • 杜威
  • 道德行为
  • 加入收藏

杜威是我国近代历史中影响领域最广、程度最深、时间最长的一位美国教育家,他在来华两年多的200多次教育讲演中,为中国带来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并对一批中国教育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威关于德育的全新阐释是他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他对长久以来的直接道德教育模式的批判与反思,更是开启了德育模式的新篇章。重新学习他的德育理论,可以为我们在小学德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1、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分成三个阶段——访华与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对杜威思想的批判以及对杜威思想的再评价。有一段时间,杜威受邀来到中国,并进行了200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1],自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开始生根发芽,在当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直到改革开放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才客观评价了杜威的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等理论且重新审视了他的教育目的观,这种“新”的教育观念为之后对实用主义的深入研究做好了思想准备[3]。


2、杜威的德育模式简析


2.1直接的道德教育

即关于道德的教育,也即在学校中开设的品德课或公民课,传授关于诚实、公正和善良等美德的知识[4]。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直接的道德教育提出批判,他认为直接的道德教育是是灌输的、强制的、脱离人的行为之上的,是毫无实际意义的。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直接的道德教育是狭隘的、病态的、形式的教育[5]。第二,杜威认为教材上存在局限性。课程的教材只是单纯的符号和形式,这样的教材脱离学生的具体需要和经验,成为一种机械的被迫记忆的东西。第三,直接德育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这种行为使学生在教育中十分被动,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

2.2间接的道德教育

杜威对于直接道德教育的批判,从而引出了他对间接德育的肯定。间接德育即“在更大范围内间接的、生机勃勃的道德教育,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和材料发展品格”[6],也即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杜威认为间接的德育模式更富有成效,但是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社会精神和利用人的心理本能。

在社会精神方面应该做到三点,其一,“学校在其本身的精神上能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7],这种真正的社会生活是民主的社会生活。其二,真正的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主动性与参与性,必须使儿童在学校教育中体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三,“课程的选择和组织,要为儿童理解他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的世界,以及认识他必须满足的要求提供材料”[7]。满足了以上三点,学校就是在组织在伦理的基础上的。

在利用人的心理本能方面,也要做到三点。其一,学校教育要积极地去寻找学生身上蕴藏的天赋与兴趣,利用他们的本能与冲动,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品格力量。其二,学校必须提供材料和环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其三,学校要创造一个美学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以及对环境以及他人利益的敏感性[7]。

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将社会生活真实地带给学生,保证各科教材的有机联系,采用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现代教学方法,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3、当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自控能力差,没有成熟的道德理念,教师基于以上问题,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当作被动的客体,以强制和灌输为主来进行道德教育。

2)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与良好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交谈,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强制的道德灌输和不公正的评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叛逆心理,从而影响德育的效果。

3)以直接德育为主,间接德育流于形式。在对直接道德教育的批判与反思中,间接的道德教育得到人们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多半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

4)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没有协调统一。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当下小学教育中这四个要素并未达到协调统一,尤其是在直接道德教育的培养之下,学生可能在道德认知上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却并未落实到实践中。


4、启示及建议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为我们德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只有真正地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他们才可能在德育活动中展示出最大的潜能。在小学阶段,正是塑造儿童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保证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权力,滋润学生道德生长[10]。

2)发现学生的兴趣。杜威提倡使用主动作业法,让儿童在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儿童通过自然冲动调动身体的活动和思维活动,参与道德活动就变成了一种喜闻乐见的活动,遵守道德规范也不再是一种负担,变成了比较容易的事情,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自由。教师应合理的利用与学生交谈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特征,从而对学生进行独特的、个性的道德教育。

3)注重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经验。只有让儿童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的日常经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做出更加正确的理性判断,达到最终德育的目的。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创造可能,鼓励学生在同伴交往和团队合作中感受自己与同学、与老师、与学校之间的亲密情感,继而在面对社会公众生活时能从容不迫,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11]。

4)对合理道德行为的及时强化。实践反复证明,及时激励对于儿童的道德培养十分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其身心发展水平不高,附属内驱力的表现程度更高。因此,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奖励必不可少,但是,绝不可一直以外在的物质奖励作为强化的手段,更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在此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体验良好道德带来的愉悦。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学生给学生关心和帮助,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12]。

当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杜威的间接德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对当下的德育工作进行重新思考,在德育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以求取得更好的德育实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杜威与中国教育——纪念西方教育大师杜威来华100周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9(5):12-13.

[3]梅里维里.实用主义[N].人民教育,1951.12.

[4]涂诗万.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90-93.

[5]曾裕华.直接与间接的道德教育模式[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2):138-139.

[10]袁媛.试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94.

[11]刘长海.经验德育[J].教育研究,2019(6):56.

[12]王世铎,孟宪乐.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J].中国道德教育,2019(13):19.


张媛.杜威的德育模式对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的启示[J].农家参谋,2020(23):192+23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小学教学研究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

期刊人气:216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江西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6-284X

国内刊号:36-1052/G

邮发代号:28-412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