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乡村振兴视角下实践路径探析

  2023-07-17    8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研究新思路,大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不仅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文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农业类品牌建设项目,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现状。地方高校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项目驱动为重要抓手,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实践平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一体化,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输出服务乡村经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具有积极意义,相关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创新创业
  • 品牌建设
  • 地方高校
  • 项目驱动
  • 加入收藏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当前,乡村发展最大的障碍在于经济发展缓慢和匮乏的人才队伍,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大学生是人才队伍的重要青年力量,国内诸多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作了大量探索与研究,并指出大学生可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1,2]。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肩负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两大使命,是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高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大力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3,4]。本文以广东龙门麻榨坳头村红脚艾品牌发展为例,具体阐述高校大学生在实地调研阶段、方案研究阶段、品牌建设运营阶段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用真实案例证明高校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1、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1.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问题是困扰高等教育人才输出的问题之一。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和关键[5],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来可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拓宽培养路径和就业渠道;二来可以有效缓解就业竞争,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乡村潜在的资源和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的机会,为投身乡村经济发展的青年学子提供稳定资源。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效能,输送大批创新人才加入到乡村经济建设中,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乡村为高校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形成互通互助的发展新格局[6]。

1.2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改革

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模式已不能吸引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和高校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主题,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设置考察实践环节,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三下乡”实践、支教等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大思政实践平台”。同时,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入交流,学校主要领导带队积极访企拓岗,为学生开发优质的创新创业资源,签署实践基地协议。高校与乡村形成积极联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进行实地调研,感受乡村原貌和文化,深度挖掘当地的项目资源,增强用户体验,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来赋能乡村振兴,这也是高等教育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1.3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凸显青年学子个人价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要勇于迎接新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际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有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心想通过考上大学逃离乡村,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农村没有深刻的感情基础,对乡村的产业发展、未来布局不了解,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大学生日后的择业选择。高校要教育学生要秉承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肩上有担当的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关注农村发展,深入农村、进入田间,将所学专业知识投入到乡村建设中,贡献个人价值。为了契合乡村建设的真实需求,青年学子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积蓄力量。


2、乡村振兴视角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路径探索


2.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途径宣传引导

2019—2022年,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乡村振兴要立足区域发展农业产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客观国情农情,乡村发展具有独特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各地应结合地方实际,发挥指挥棒作用,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技术培训、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和土地租赁等激励手段入手,为大学生在乡村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扶持,搭建全民共创基地。各地政府要重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公众号、电视和官方网站等媒介,广泛宣传乡村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大学生投身乡村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事例,引导广大村民消除对大学生投身乡村创新创业的偏见;宣传大学生为乡村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的事迹,提高大学生情感认同与使命担当。

2.2优化高校创新创业体系,多途径联合培养

高校既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落地的助推器[7]。乡村发展需要网络技术、数据分析、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务等技能型人才助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培养专业人才主力军的作用,在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课程介绍及活动宣讲,邀请大学生村官、农村劳动模范、新农人等来校分享,大力宣扬优秀典范事迹,在大学生心中种下用创新创业智慧服务乡村发展的种子[8]。此外,高校为适应市场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与直播电商相关的课程和比赛,挖掘潜在创业苗子,重点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现场互动体验技能。一方面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提高大学生对乡村发展深层认知;另一方面,为潜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个体传递信心和经验,逐步树立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理想信念[9]。

2.3依托双创教育实践基地,鼓励跨专业融合

地方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要求,紧抓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这一关键任务,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摆脱时间、空间的局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让有强烈服务乡村意愿的双创学生能汇聚一堂。学校可通过设立实验班,设置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训实践学习,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在项目实践和运营中发现问题,识别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实践双优新农人。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和青年导师,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指导,打造稳定浓厚的双创氛围。

2.4营造优良社会氛围,多途径推进创意农业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10]。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各界应联动,从顶层出发提供制度保障,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支持大学生开展实践。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培养项目,培育敢闯会创的青年人,强化项目指导和考核,真抓实干,推动项目落地孵化;社会各界应设立绿色通道,保障大学生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中。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把技术创新、人文情怀等因素融入农业,借助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手段联通农户与消费者,实现溯源技术、物流管理等关键环节数字化,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循环,大力促进创意农业发展,显著拓展了农业产业的深度和广度。


3、基于龙门红脚艾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实践


地方高校坚持专业建设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以应用、需求、特色为导向指引,培养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本文所提案例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研究》。项目为学校重点培育项目,以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契机,探索高校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发挥智力才干。为推动理论与实践高效衔接,学校开设网络营销与新媒体营销课程,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以项目为驱动,将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基地运营充分融合,搭建了“理论—实训—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学生从品牌建设、产品设计、销售渠道等展开探索,推动了龙门红脚艾项目进一步落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启发。

3.1项目发展现状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黄金年代和关键时期。由此可知,一株小小艾草身上隐藏巨大能量和市场价值[11],红脚艾项目未来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广东省龙门县麻榨镇坳头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拥有位于珠三角的绝佳位置,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得天独厚的环境赋予了红脚艾生长的优越气候。2009年8月,用艾为原料的“艾糍制作技艺”入选为龙门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脚艾作为麻榨“十宝”之一,有效成分高,安全性能强,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近几年坳头村规模化种植红脚艾,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团队深入龙门县坳头村开展实地考察,充分调查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发展现状,准确获取红脚艾销售状况和年产量,为后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供信息依据。

3.2发展状况分析

3.2.1产业规划不够完整

产业规划是指引农业发展的方向性旗杆,是推进乡村振兴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近几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驻村干部深入农村一线招商引资寻求发展,对龙门县农村农业结构带来了积极的调整。坳头村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等形式全面盘活细碎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成本。为了提高红脚艾种植技术,坳头村也做了很多工作,围绕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发展规划还是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增长空间,辐射面较窄,种植户只能边干边摸索边总结经验,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3.2.2红脚艾产业龙头培育不深

龙头企业对红脚艾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企业已走在前列,坚持质量优先、特色发展和品牌辐射的路线[12]。这给红脚艾项目发展指明了先进的方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红脚艾项目如何在市场洪流中站稳一席之地,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目前急需探索的发展之路。红脚艾种植企业、村民应主动联合,寻求出路,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科研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形成资源集聚作用,实现抱团发展。

3.2.3品牌打造重视不够

品牌是战略,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破局之道,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当今市场存在同类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唯有打造品牌特色才能体现差异[13]。然而,坳头村缺少对区域品牌战略的规划和打造,目标市场、目标人群的分布未精准细分挖掘,品牌意识较弱。农户未充分认识到品牌背后隐藏的价值,缺少对品牌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红脚艾项目市场辨识度低,未形成品牌效应,严重影响了销售,单纯依靠口碑相传,收益甚微。

3.3基于项目驱动的红脚艾品牌建设对策

3.3.1发挥专业特长,强化技术传授

红脚艾作为坳头村打造的品牌项目,秉承当地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位于珠三角的优势位置,其隐藏巨大发展潜力。为搭建良好的合作机制,学校与坳头村签署协同育人协议,一方提供实践实习基地,一方输送专业人才为乡村发展出谋献策。为使研究高效顺畅,学校立项支持项目实际运营,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研究团队中环境工程、农作物种植等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沟通交流,加强种植知识培训和传授,从种苗、技术、管理和产品回收等进行全面指导。

3.3.2组建双创服务团队,推动成果落地

学校成立双创服务团队,配齐建强一批既具备创新创业理论又具有乡村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一方面组织师生深入当地开展政策宣讲,整合学校与乡村资源,共同创办功能完备、配套齐全、保障有力的实践平台,及时传播解读最新政策和双创文件。另一方面,通过与村民交流,深入了解乡村创新创业市场,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收集市场需求,积极到乡村田间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与体验中不断提升乡村创新素养与创业能力。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传递给村民的同时,也能在项目实践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带回学校,进行创新创业研讨和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双创成果落地服务社会。

3.3.3讲好品牌故事,融入红色基因

品牌叙事是农产品推广的成功做法,成为引导消费者、创造品牌价值的主导因素,创造品牌溢价[14]。研究团队充分挖掘红脚艾项目品牌故事,让消费者熟悉、信任、共情,实现共创价值。调研发现,红脚艾项目参与者中有一名退伍的新农人。研究团队获知这一关键信息后,在品牌定位、活动营销、产品设计中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人物进行品牌营销,通过中心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向大众传递积极励志的创业故事,从“退伍”“新农人”等字眼入手,用最精简、准确的语言提炼出品牌故事。农产品外包装设计除了考虑坚固性能外,还得重视细节宣传,从视觉设计、IP形象、产品特色等入手,结合当地的革命斗争历史,充分展现坳头村浓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红色基因。在形象设计方面,设计团队要充分结合主流元素和卡通形象,引发消费者的共情,由此占领消费者心智,建立长久的沟通机制。

3.3.4搭建线上渠道,拓宽品牌推广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活动中可充分应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互联网+”农产品品牌推广模式[15,16]。研究团队中电子商务、新闻学、视觉设计等专业同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一是以红脚艾为主题创作宣传视频,融入种植场景、农家生活、当地风景等真实场景,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二是上线“两微一抖”平台,加强营销模式打造,大学生化身带货主播,广泛宣传,借助数字流量为农产品发展增量。三是线下利用展览会、农博会等,抓住宣传机会,强化消费者建议收集,不断开拓新思路。此外,为了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研究团队定期对当地村民进行电商知识培训,培养农民主播,建立社区服务站,制定统一规范的产品渠道和售后服务,做好精准对接,将农产品品牌的叙事内涵大范围推广。


4、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地方高校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的生力军。通过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起到积极正面的推进作用,在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找到了突破口,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青年队伍。本文以广东省龙门县坳头村红脚艾品牌化建设项目为例,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路径进行有益探索,高校以高质量教育体系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的同时,也反哺高校人才培养成效检验,构建双创教育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吴文彬.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困境及策略[J].产业创新研究,2022(2):151-153.

[2] 熊雪.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研究[J].山西农经,2021(24):178-179,182.

[3] 刘楠,刘丽娟,单钰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策略融合探讨---以扶持饶河水稻为例[J].山西农经,2022(20):110-112.

[4] 张二丽.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理论观察,2022(9):174-176.

[5] 吴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22(15):47-48.

[6] 刘敏娜.乡村振兴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实践研究[J].中国果树,2022(6):114.

[7] 李亚,刘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9):273-275,283.

[8] 周玲.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研究--以“修文猕猴桃”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22.

[9] 卢凡,罗玲霞,叶海霞,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农村电子商务创业路径[J].中国商论,2022(8):153-155.

[10] 张静容.乡村振兴战略下漳州农产品的品牌故事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4):57-61,68.

[11] 曾凡益.乡村振兴背景下蕲艾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21.

[12] 黄金泳,肖金清,张瑶.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产品电商的品牌建设探析---以广东南雄农产品电商服务站为例[J].中国市场,2019(31):24-26.

[13] 薛秀茹,纪爽.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13(3):36-41.

[14] 张勤,黄诗义,曹宝亚.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农人创新创业培育路径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37(1):51-57.

[15] 蔡萌生.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产品电商的品牌建设探析---评《现代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案例分析》[J].植物学报,2022,57(1):138.

[16] 陈鸿波.乡村振兴背景下蒙城县农产品电商品牌建设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1.


文章来源:黄晓虹,陈哲.乡村振兴视角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智慧农业(中英文)

期刊名称:智慧农业(中英文)

期刊人气:114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6-8094

国内刊号:10-1681/S

创刊时间:2019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