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研究

  2021-04-20    11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针对电力设计企业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业务拓展的需求,通过调研问卷和实地调研方式,从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科技投入和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人才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想,实现科技创新对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引领和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 创新驱动
  • 现状调研
  • 电力系统
  • 科技创新体系
  • 加入收藏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创新驱动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将其定义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要坚持把加速赶超引领作为发展重点,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要坚持把人才驱动作为本质要求,科技部、中国证监会、银保监会、国家发改委就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以及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了多项具体改革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发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动员令,要求中央企业专注实业、做强主业、创新创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主力军作用。2016年2月以来,国资委联合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方案》,开展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进行了员工持股,持续深化了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激励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

科技创新体现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技术基础,为推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本文从科技创新规划、组织管理、科研经费投入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以及科技人才和成果转化的激励等方面着手开展研究,对电力设计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构想和建议。


1、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调研


2020年2月,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向省级以上电力设计会员企业发放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现状的调研问卷,涵盖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管理、科技创新规划制定、科技项目的筛选和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办法,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14个调研问题,共收到18家单位的问卷反馈,其中火电区域院3家,水电区域院1家,省级院13家,供电设计院1家。

2020年8~9月,先后对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实地调研企业以电力设计企业为主,同时也对非电力设计企业的华东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相应调研工作,力求调研企业情况更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

1.1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框架一般如图1所示。

图1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框架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由科技信息部(或类似职能的管理部门)归口职能管理,企业下设的科技研究中心一般由科技信息部管理,负责开展专项技术的研究工作。

大多数企业建立了涵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文件,包括但不限于科技项目立项、实施、合作、验收、成果转化、评优管理、成果奖励等管理办法,并对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开展规范化管理。从调研情况看,上海院、西北勘测院、广东院等企业有相对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结果为导向,以成效为标准,在项目结束后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估,以评估结果改进后续科技项目筛选立项工作。

部分企业采用博士后工作站、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相结合,建立了国际、国家、省级以及集团级、企业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研发补助和专利奖励,与各类高层次的技术创新联盟开展紧密合作,联合国内外高层次平台开展技术攻关,显著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水平和层次。

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坚持市场导向,项目选择普遍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发展需要,以解决企业市场开发、工程实施等关键技术为出发点,每年定期开展科研项目的申报,根据问卷反馈,据不完全统计,2017~2019年企业立项的科技项目主要依托项目开展,以自行立项为主,80%的项目研究费用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业主委托有资金支持的项目不足20%。

因生产经营压力普遍较大,调研电力设计企业研发机构或人员以兼职从事科技研发的组织模式为主,兼职科技研发人员往往因为生产任务繁重,难以保证科研工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何处理好科技研发和生产经营关系成为企业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部分调研企业的组织模式值得借鉴,例如国核院科技研发与生产经营一体化发展,中电工程西南院科技研发人员兼职和专职并存,上海院科技创新团队采用柔性团队和专项研究小组的组织方式等。

从调研情况看,一半以上的企业表示内部未建立明确和完善的科技人才绩效考核体系,对科技研发的考核基本附属于生产经营指标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难以发挥考核激励作用,生产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创新工作意愿较弱,与工程项目相比,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

18家调研企业中有12家企业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成果在企业工程设计及投标中的应用、一次性转让、授权使用进行奖励,河北院、西北勘测院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生效益,对相关部门进行产值奖励或者考核加分,中电工程西北院将转化所得净收入的一半作为奖励金额,奖给项目组,江西院按照科研经费的不同来源,制定了分类的成果收益分配规则,最多可将成果收益的60%归于研发人员。

1.2华建集团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特点

以结合设计的理论研究为依托,推动具有原发性的探索和知识建构是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建集团”)科技创新的最大特点,科技创新立足于行业前沿,积极探求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分子公司上下互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运作模式与机制。华建集团的科技创新体系为“4+e”体系,即技术委员会、科创中心、分子公司、运作投资公司等4个层次科技管理机构,以及技术投资(e)。其中,技术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下设常委会、14个专业委员会和一个标准化委员会,科创中心定位是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引擎,承担集团科技发展的规划、科技创新管理和前瞻性公共技术集中研发的职能,是华建集团实施学术型建筑创作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集成平台,设有1个创作研究中心、4个研究学科中心和2个上海市科委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建集团科创中心采用实体化运行,目前拥有包括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在内的专职研究和原创设计人员86人。

企业内部建立科技大会机制,每三年召开一次,每次会议均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讨论和审视技术委员会的增设和调整事宜,以更好地做好领先前瞻性科技创新研究。

科技创新成果除直接应用于工程,对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外,科技成果转化还通过专利转让、授权使用、作价使用、投资使用等多种方式,特别是专利作价使用,技术投资入股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近年较为典型案例为华建集团以其地下基础处理技术专利作价与葛洲坝集团等合作成立了南京地下院,占合作公司5%股份,2020年将工程检测、建筑能耗控制、消防新型技术等列为年度成果转化目标,预计成果转化将持续给集团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2、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想


2.1总体思路

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构建灵活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拓展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多样性,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力度与深度,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激励措施的多元化,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核心技术,有力支撑企业在电力行业和非电领域的创新发展。

2.2企业科技创新组织机构

企业科技创新组织机构是影响和决定企业科技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企业科技创新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矩阵式和网络结构等五类结构。企业在建立科技创新的组织结构时,需要重点关注下述三个方面。

1)面临不同的科技创新场景,企业应灵活设置科技创新的组织结构。

当企业面临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完善技术的开发以形成企业核心的技术能力时,可以采用直线式结构组建科技项目小组,给予项目人员宽松的创新空间,有利于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保障技术开发的成功;当企业具有专有技术产品,并为新产品打开市场销路时,可以采用直线矩阵式结构来构建科技项目小组,较好地将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有效把控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当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建立矩阵结构,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分权化,降低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2)基于企业规模不同,企业科技创新的组织结构设置应具有差异性。

从发挥的作用上看,企业科技创新组织机构设置至少应包括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主体业务部门和跨部门联合攻关项目组。规模小的企业可由技术部门承担创新管理职能,规模大的企业可由协调能力强的部门承担,或者单独设置专职管理部门。

3)企业应持续关注国家、地方的优惠政策和引导支持作用。

企业可通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围绕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开展技术成果工程化研究,积极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享受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或科教用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支持政策,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2.3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知识以及其他配套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实质就是按照企业科技创新的系统需求、过程需求和项目需求,依据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构建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成功实现的创新资源调节、分配和供给机制。从资源配置手段上看,企业既要尊重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适时跟踪技术动态、消费者偏好、竞争对手状况等情况,积极发挥企业制度和管理调节的职能。

2.3.1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原则

企业在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应秉持共享性、适应性、协调性原则,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体系内的合理流动机制,适应创新资源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差异化要求,充分考虑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协调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宏观、中观与微观配置。

2.3.2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式

1)基于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配置模式。

企业宏观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模式,是依靠企业战略导向的作用,面向企业内部各创新体系节点,合理分配科技创新资源,并采用资金、管理等调节手段,引导创新资源使用方向并控制创新资源流动速度,来实现不同科技创新资源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同创新,同时灵活运用各种协调联络机制来维护跨部门甚至是跨企业边界的良好协作关系,保证科技创新过程的效率和技术创新的成果。

2)基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的配置模式。

企业中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模式,是针对市场竞争态势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整体规划和设计可获得的创新资源(包括潜在资源),处理好科技创新各节点之间的关系,形成面向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资源支撑机制,有机协调科技创新资源的供给与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

3)基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配置模式。

企业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模式,是以实施项目的资源需求为立足点,通过创新资源整合、供给、协调和分配机制,形成针对性科技创新资源,同时兼顾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运行情况,充分调动现有各种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协调创新项目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特定时限内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辅助性的制度与管理创新。

2.4科技创新工作模式

2.4.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聚集企业发展需求,从企业的信息、人才、文化等方面推动建立,集成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专业研究人才队伍,着力突破关键技术,打造企业核心技术品牌,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和创新氛围。

2.4.2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以企业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对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效汇聚,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和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

2.4.3专利联盟创新

专利联盟创新是企业间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以相关的专利技术为纽带达成的联盟,联盟内部的企业实现专利的交叉许可,或者相互优惠使用彼此的专利技术,实现创新要素共享,建立利益共分机制,加强技术上的深度联盟。

2.4.4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从科技创新投入到科技成果产生、转移、扩散并不断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复杂过程,包括对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包括自行投产、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科技创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为有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时要坚持市场导向,关注政府引导,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结合企业自身资源,充分关注转化的影响因素。

2.5支持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落实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动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潜能,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获取和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5.1股权或分红激励机制

股权和分红激励实质是对核心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中长期激励和超额利润分享机制,股权激励可以采取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权期权等方式,分红激励可以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为标的,采取项目收益分红方式,或者以企业经营收益为标的,采取岗位分红方式,对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激励,这种激励机制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科技人才的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潜在积极性和可持续创造性,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较多科技型企业开展了相应的激励机制改革。

2.5.2双自我理念激励机制

双自我理念激励是指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人生追求和目标动力不再是有形的物质利益的驱动,而是被高科技成果的“自我分享”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一双自我理念所渗透和代替。科技人员在工作上的成就感、社会的认可度、对自我发展的前途与期望等因素是激励效用最大化的重要体现。双自我理念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精神激励方式,综合应用了理想激励、价值激励和自我激励。企业多采取通过科技人才经验交流共享,认可其创新创业成就,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晋升晋级机会,让他们共同参与企业管理等激励措施。

2.5.3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激励机制

在技术创新创业的效益没有充分显现之前,对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工作以“鼓励成功、宽容失败”为原则,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合理的报酬激励。特别是当科技人才因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风险经营等事业而受挫,企业需要帮助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给予鼓励表彰和必要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和其他相关支持),促其成功。如果科技人才愿意,企业也可与之合资创建新公司。考虑到创业者的艰辛,企业对其可以采取保护性的激励措施。


3、结语


科技创新是电力设计企业实现业务转型升级的主要切入口和突破口,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与本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践行科技引领战略。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有助于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在工作模式上应重视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策划,要大力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孵化基地,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企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要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构建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对科技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同时要建立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依法维护企业和科技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创新与业务发展的高度融合和相助相长。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还有:彭烁君(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储小钊,那娜,王玥(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小龙(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韩永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陕西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参考文献:

[1]吕玉辉.企业组织结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与创新绩效[C].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17-20.

[2]王中.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组织机构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5(8S):145-146.

[3]申琼.以功能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05(12):64-66.

[4]刘永清.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式[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3):19-21.

[5]方炜,刘林奇,郭鹏,等.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群资源配置层次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9):45-49.

[6]马红岩.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三螺旋模式”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42-44.

[7]陈雪,龙云凤.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7(4):101-105.

[8]李琴.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4):64.

[9]欧晓斌,李玲娟,霍国庆,等.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6(3):108-113.


赵晓晖,张瑛,陈净,韩益民,金坚,韩磊.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研究[J].电力勘测设计,2021(04):36-4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电力学报

期刊名称:电力学报

期刊人气:91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

主办单位:山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山西大学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电力

国际刊号:1005-6548

国内刊号:14-1185/TM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