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水稻机插秧苗在不同育秧方式下素质分析

  2020-05-15    29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步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与提升,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机械设备被应用于水稻种植过程中,但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习惯有所不同,不同的育秧方式也会对水稻机插秧苗的素质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找到更能强化水稻种植水平的育秧方式,为后续水稻种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开展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旱育秧的方式能够有效强化水稻秧苗的年龄弹性,延长水稻的秧龄,最终培育的秧苗质量也较高;采取淤泥双膜育秧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来说,秧苗的成活率较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因而在难以确保土壤质量的情况下,不建议采取淤泥双膜育秧的方式;采取水育的方式比较容易出现黄叶的问题,为了有效延长秧苗的生长时间,可以适当施加肥料,但切记不可施肥过量。

  • 关键词:
  • 机插秧苗
  • 水稻
  • 秧苗素质
  • 育秧方式
  • 加入收藏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与提升,以往需要完全依靠人力来完成的工作,如今也可以借助机械设备高质高效的完成。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有效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农业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水稻机插秧苗的运用一方面有效提升了秧苗种植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切实提升了秧苗的素质。但在实际运用此类技术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突发性的问题,使得秧苗的生长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育秧方式是影响秧苗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认识的加深,机械化设备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机插秧苗领域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上来看,已有的技术和设备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目前,双模育秧、软盘育秧等一系列经济性较为突出的新型育秧技术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为了切实强化水稻机插秧苗的素质水平,许多研究人员都开展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试验,丰富了育秧的方式。但在实际开展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依照以往的种植经验,机插秧苗适宜的秧龄为2~3周,此时秧苗的根茎已经生长的较为稳定,且已经生长出5个左右的叶片。在本研究的开展过程中,选取的育苗方式皆较为常见,除去水育、旱育之外,还对淤泥育苗进行了试验研究,希望能够为强化机插秧苗的实际管理水平起到有利作用。本文就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本研究于某地一处试验田中开展,该区域的土壤pH值为5~6,整体土质良好。在施加了壮秧剂以后,土壤的pH值为5,比较适宜水稻的生长。

1.2试验设计

为充分确保研究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本研究所选取的水稻品种发芽率较高、产量较为稳定。随后选取3个区域分别进行水育秧、旱育秧和淤泥双膜育秧。其中,采取水育方式的区域需要确保与大面积的示范技术要点相统一;采取旱育的区域内需要定期进行人工喷水灌溉,确保突然表层的湿润性;采取淤泥双膜育秧的区域则需要以淤泥替代常规土壤完成育秧[1]。

1.3调查内容与方法

当秧苗已经生长出1叶1心以后,从3个不同培育区域内取同样大小的秧苗板块,对比相同单位面积上秧苗的数量。待秧苗落谷之后,每隔几天重新选取不同区域内的秧苗板块各1块,并从中抽取生长情况较好的秧苗30株,测量秧苗的生长高度、叶片的生长情况、叶片的大小以及茎基的粗细程度。在落谷2周后取一大块秧苗板块,将其中的一端进行固定,另一端以木条进行上下固定,然后再借助弹簧秤钩拉,记录下秧块断裂时的拉力。为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每一个研究步骤都应当反复进行2次测定。


2、结果与分析


根据秧苗生长情况指标,在落谷14d以后,秧苗处于最适宜进行机插的阶段。本研究主要对于这一阶段内秧苗的素质情况进行对比。

在落谷14d以后,水育、旱育、淤泥双膜育3种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叶龄不存在明显差异,且每种育秧方式盘根情况都较为优质,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秧苗板块。相对而言,相同单位面积内采取旱育方式进行育苗的板块成苗数最多,且明显超过了水育和淤泥双膜育2种方式,且旱育方式的百株干重较水育更具优势。对比不同育秧方式对于单位高度承载的重量和根量可以发现,旱育和水育有着淤泥双膜育所不具备的优势。从秧苗生长形态的角度上来看,旱育的定长叶片和叶鞘都较水育稍短,但其生长高度仍然能够满足基本的机插秧苗的高度要求[2]。

在落谷21d以后,无论是旱育、水育,还是淤泥双膜育培养出的秧苗都已经出现了轻微的黄叶情况。黄叶最初从基部开始生长,到第25天时,旱育的黄叶量大幅度增加,从最初的微黄转变为整叶泛黄,但秧苗的茎部以及上部叶片仍然保持着绿色的状态。对比来说,采取旱育的方式所培养出的秧苗黄叶数量最多,水育次之,淤泥双膜育最少。其中,采取旱育方式培养出的秧苗虽出现了明显的黄叶现象,但根茎处未受到影响,仍然可以采取机插的方式进行插种;而采取水育方式培养出的秧苗,根茎处却已经明显受到影响,秧苗的总体素质水平明显下降,难以继续采取机插的方式进行插种。采取淤泥双膜育方式培养出的秧苗品相较为优质,如在其生长过程中及时追肥,能够有效控制其黄叶情况[3]。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默认为播量相同的情况下,在落谷14d以后,相对而言,旱育、淤泥双膜育秧2种方式培育出的秧苗质量明显较水育秧苗更为优质,不仅生长质量较高,且有助于开展后续的培育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淤泥双膜育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土壤环境的影响,所以在选择运用淤泥双膜育秧的方式时,应当考虑土壤条件。由于在开展本次试验之前,且未考虑到土壤因素对于淤泥育秧产生的影响,且未在淤泥中混合入任何肥料,因而培育出的秧苗在后续生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低矮的状况,这会对秧苗最终的粮食产量造成影响。如果在落谷之后,采取闷种的方式,秧苗的出苗率会相对较低,且单位面积内的秧苗数量明显较少。不仅如此,由于开展本次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土壤具备着较为突出的黏性,因而在秧田落干时,泥土之间会出现明显的裂缝,此时即便是较为优质的秧苗也难以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下高质量的生长。因此,如果需要采取淤泥双膜育秧的方式,必须对所选取土壤的质量进行检验。另外,在开展种植的过程当中,也需要考虑外界温度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采取旱育的方式能够有效延长秧苗年龄的具体范围,但需要充分考虑温度以及光照条件的变化[4]。

另外,通过本研究还能够发现,采取旱育的方式明显较采取水育的方式更能够保障机插所需秧苗的高度和生长情况。很多时候由于受机插秧苗整体密度情况的影响,秧苗在生长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优质的生长环境,需要在土壤底层中添加一定量的壮秧剂,确保秧苗在短期内获得较为优质的生长空间,但这样的生长环境维持不了多久,秧苗的素质就会明显下降。如果在秧苗培育的前期阶段未使用其他肥料加以辅助,尽管培育出的秧苗初步生长情况较差,但却具备较为优质的抗衰老性能,即便是在21d以后甚至是更长时间以后都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衰老情况。为此,提倡在正式进行机插之前施加1次肥料,保障秧苗生长质量,确保秧苗在种植时带肥料下田。之所以这样处理主要是因为采取这种形式能够强化肥料运作简单化,同时也便于后续依据光照情况和温度情况的变化对于秧龄进行调控,以便切实避免秧苗超龄或秧苗生长情况较差问题的出现。

总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分析旱育、水育以及淤泥双膜育几种常见的育苗方式对于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采取旱育秧的方式能够有效强化水稻秧苗的年龄弹性,延长水稻的秧龄,最终培育的秧苗质量也较高。采取淤泥双膜育秧的方式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秧苗的成活率相对较低,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本身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在难以确保土壤质量的情况下,不建议采取淤泥双膜育秧的方式。采取水育的方式比较容易出现黄叶的问题,为了有效延长秧苗的生长时间,可以适当施加肥料,但切记不可施肥过量[5,6]。

综上所述,随着水稻种植水平的不断提升,育秧方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采取不同的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不同的种植地区存在着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因而应当依据种植区域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育秧方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水稻的生产与生长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环境,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为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从更加全面丰富的角度上入手,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寻求有效提升水稻产量的方法与路径,为后续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文革,周永进,陈刚,等.不同育秧基质和水分管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与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9):1057-1063.

[2]黄洪明,吴美娟,汪暖,等.不同基质育秧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15):163-167.

[3]陈惠哲,朱德峰,王广,等.稻草机插秧盘育秧对水稻秧苗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3(4):25-28.

[4]汪润东,赵淑梅,刘伟,等.水稻等营养土配制[J].吉林农业,2011(9):94.

[5]田晶晶,金磊.不同育秧方式对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秧苗素质和产量构成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31.

[6]孙如银,吴文革,陈刚,等.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中籼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1024-1026.


刘玖业.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20(09):16-1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耕作与栽培

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

期刊人气:180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8-2239

国内刊号:52-1065/S

邮发代号:66-27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