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21-08-27    7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结合《城市设计》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应用认知意象分析、视觉秩序分析、场所结构分析等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分析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空间,使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调查绘制出该校园的公共认知地图,并据此分析出校园的视觉秩序和标志性建筑图书馆的场所结构,由此提出在校园核心空间上形成视觉秩序和图书馆空间优化的改进建议。

  • 关键词:
  • 分析方法
  • 城市设计
  • 教学实践
  • 校园空间
  • 加入收藏

1、概述


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1]。《城市设计》是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使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概念内涵、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理解城市不同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因此《城市设计》在课程教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决定了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不能仅仅通过老师讲授,而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去评判和分析城市中不同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城市设计分析方法的运用是《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主动观察城市空间的形体环境,观察使用者对空间的使用方式,调查使用者对空间的体验及心理感受,进而分析设计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使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均得到一定的锻炼及提高,达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使其具有发现、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目的。


2、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在校园空间上的应用


课程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园空间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分析该校园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实地探勘调查—综合分析评判—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分析城市复杂空间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校园作为城市典型的空间类型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结构,应用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分析一所大学能清晰了解其空间结构以及使用状况。中国高校建设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行政楼或教学楼为中轴线形成封闭、内敛的传统集中式模式;另一种是以绿化环境为中心形成自由、开敞的现代自由式模式。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是现代自由式校园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校区没有刻意塑造的轴线对称式布局,没有一味地去推崇古典主义的构图方式,有的只是简单、朴实的看似随意散落、堆积的建筑物,但又极具特色[2]。2002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在朱荣远先生和崔恺先生的主持下进行了整体校园规划,而校园内各个建筑单体的设计则由国内一批不同背景的青年建筑师在这个具体的形态规划的指导下分别完成。校园空间秩序是隐性的,需要运用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理解校园结构。因此,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应用认知意象分析、视觉秩序分析、场所结构分析等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分析其校园空间,以加强对校园空间的理解,进而结合使用者的感受提出空间优化的改进建议。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主要有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场所—文脉分析方法和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认知意象分析和场所结构分析属于城市设计空间分析方法的场所—文脉分析方法,视觉秩序分析属于城市设计空间分析方法的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上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上3种分析方法分析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空间的视觉秩序和标志性建筑的场所结构,并观察校园使用者在该场所空间中的活动和心理感受,找出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调查结果分析


3.1校园认知意象分析

“意象”(image)一词原是一个心理术语,是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是个人凭借经验和价值观对环境因素进行过滤和认知的结果。由于意象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所以需要通过座谈或书面描述、默画城市意象和简略地图、作简单模型等方式使之外显。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认知意象的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并指出可识别性是意象得以凸显的前提,它要求城市环境结构脉络清晰,个性突出[3]。学生分组在校园不同的空间场所随机抽访不少于200位校园使用者(70%学生+30%教师及管理等人员),邀请其描述对校园的印象,鼓励其绘制出对学校的认知地图,并将收集的认知地图以及被受访者提及的五大要素(道路、建筑、场所、节点、标志)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公共认知地图。根据校园使用者绘制的校园认知地图和通过问卷统计出受访者提及的五大要素(道路、建筑、场所、节点、标志)出现的频率,应用认知意象分析梳理出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的公共认知地图(见图1)。

图1校园公共认知地图

从图1校园公共认知地图中可以看出被提及频率较高的建筑、场所和道路;这些被提及频率较高的元素共同反映出受访者对学校的空间感知与印象最深刻的空间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使用者对该校的认知意象。如图1所示,使用者对校园空间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东一路和西一路所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其中西一路被提及的概率达60%以上,这是一条贯穿学校北门至西门的一条主干道,联系了学生宿舍、饭堂、飞机楼(综合实验楼)、大礼堂;另一条东一路被提及的概率达40%以上,这是一条贯穿学校北门至南门的一条主干道,联系了学生宿舍、活动中心、综合教学楼、图书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两条主干道所限定的区域是使用者对学校感知最为清晰的区域,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区域,因此,该区域的空间设计的优劣对于校园空间整体意象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进而对该区域的视觉秩序展开调查。

3.2校园视觉秩序分析

师生根据图1校园公共认知地图进而分析出该校园潜在的视觉秩序,并分析标志性建筑在校园空间视觉秩序上的作用。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的松山湖,其校园规划与松山湖“融山、水、园为一体”的整体规划理念一致,保护山谷空间的开放性和生态性,强调地貌特征的空间结构。校园建设保留了较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绿地,相对密集的建筑大多建在校园外围,围绕生态绿地形成“外密内疏”的格局[4]。对这样一所没有明显轴线的校园可以借助公众认知地图分析出其潜在的隐性视觉秩序。

根据图1校园公共认知地图,我们进一步绘制出校园视觉秩序分析图(见图2)。我们发现校园的视觉秩序主要集中在由东一路和西一路所限定的带状空间,这一空间包含了校园最主要的三大功能区和重要节点,如图2所示三大功能区由北至南分别是生活区、办公区和教学区,形成贯穿南北的校园主要空间。北部生活区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包括学生宿舍、北门食街、饭堂以及运动场;中部办公区主要是综合实验楼(俗称飞机楼),这是一栋集办公、实验及教学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楼;南部教学区主要是教学空间,包括了6号教学楼、7号教学楼、图书馆和经管楼。除此之外,校园在东、南、西部分别还有三个小功能区,分别是专业教学区(包含师范学院、文学院等)、行政区和教师生活区,这三个小功能区又构成了以校园中部主体建筑综合实验楼为中心的次要轴线。

图2校园视觉秩序分析图

在校园的主轴线上有三个重要节点,由北至南分别是假草运动场、综合实验楼和图书馆广场,这三个重要节点体现了校园的场所精神。假草运动场是公众印象最深刻的场所,也是校园师生日常生活、运动、休息的重要场所,因其靠近学生宿舍和饭堂,成为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综合实验楼位于校园中心区,其形态酷似飞机,故俗称飞机楼,其设计者是建筑大师孟建民院士。建筑基地东西两侧为连绵的小山丘,低洼处为一片断断续续的湿地,建筑形体或穿插、或扭转、或倾斜,这些是建立在合理的功能分区布置以及对相应基地环境的顺应上的,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又力求统一[5],建筑因此显得极为开放、张扬、锐意进取,这种建筑形态也代表了学校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拼搏进取精神。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精神的代表,是大学精神的象征。图书馆建筑传达着一种“仪式”精神,从外部行至内部阅览空间,是一个有着明确仪式感的行进序列,整个进程伴随着“攀升”和“仰望”的行为而进行,空间在行进中一层层地逐步展现[6]。这一仪式既是对知识的憧憬和崇敬,也是展示了学校校训“学而知不足”的精神。这一具有“仪式感”的图书馆场所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场所结构分析方法分析图书馆这一代表了大学场所精神的地标空间。

3.3图书馆场所结构分析

场所不仅具有物质空间,还包含在这一空间里发生的活动和事件。物质空间、人的活动以及社会事件三者的结合构成了空间场所中人与环境、空间与时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场所结构分析就是针对这种关系展开的研究。

如图2所示图书馆是学校校园视觉秩序主要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东临6号教学楼,南近经管楼,与其共同构成校园南部的教学区。分析图书馆场所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图书馆在校园空间的地位及作用。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外部空间包括停车场、绿化休闲空间和广场空间。由于校园师生均由北面来至图书馆,停车场设在图书馆北面,图书馆空间序列亦是由北至南展开。图书馆的入口空间是一处三角形状的绿篱,作为前导空间的绿篱北窄南宽,预示着空间形态的变化,三角绿篱中间设置弧形的步行道,引导人们进入广场,同时弧形的步行道两侧还设有休息座椅,为师生提供户外交流阅读空间。经过前导空间后就来到图书馆前广场,在图书馆前广场中心有一块校训石,上面刻有学校校训“学而知不足”,这是名誉校长杨振宁的题词,是寄语学子的教诲,而杨振宁雕像就树立在图书馆正门前,这一文化事件加强了图书馆的场所精神,也时时刻刻激励着校园莘莘学子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校训石建在三层台阶上,三层台阶均有不同的铺砖形式,且与广场铺砖不同,通过这种抬高的水平限定的手法突出其主体地位,是整个场所结构的高潮。图书馆除了在视觉上拥有标志性的地位以外,一些集会、毕业典礼、毕业招聘会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也常常在图书馆前广场进行,日常性的读书、研究、自修、交往、交流活动也发生在图书馆的领域范围内,似乎也会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从而具有仪式性的意义[6]。图书馆南部与经管楼围合成一处休闲空间,内设有树池、水池等景观作为场所结构的尾声。正是这些具有节奏和韵律感的设计以及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构成了图书馆的场所结构,加强了图书馆的“仪式感”。此外图书馆外部空间设计对东西方向也有所回应,西侧设有临湖的荔枝林,是校园师生常去的绿化休闲场所,东侧是6号教学楼,是校园师生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楼,这无疑提高了图书馆的使用率,也构建了东西向的结构秩序。至此图书馆场所空间由纵向和横向轴线构成的结构序列与图书馆具有纵深感的平行四边形建筑形体交相辉映,使得图书馆的场所精神得以强化和外显(见图3)。

图3图书馆场所结构分析图

3.4改进建议

通过应用城市设计认知意象分析、视觉秩序分析和场所结构分析,学生对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园空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学会了运用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的城市空间。教师在教学上通过组织研讨经典理论、成立学习小组、分享案例、集中答疑、小组辩论、组织现场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该校园空间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图1校园公共认知地图和图2校园视觉秩序分析图可以看出,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空间秩序主要由东一路和西一路所界定的空间范围,但这两条路段均为人车混行,尺度较大,且两路段界定的空间内绿地面积较大,使得建筑隐藏在其中,加之各个功能区之间距离相隔较远,导致使用者在该两路段行走时无法感知到连续的视觉景观,使得整个行走过程较为单调,视觉秩序并未能很好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建筑的图底关系可以看出,建筑物是各自独立的图像,与公共空间之间并未形成清晰的结构关系,外部空间难以形成整体连贯性。因此,建议在塑造校园主要轴线空间上,通过设计建筑阴角、敞廊、回廊等要素,通过将外部空间与建筑实体边界相结合,使得外部空间得以完形,重新建立校园外部空间的形式秩序。除此以外,在东一路和西一路上适当增加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景观节点,使其形成连续的视觉景观,塑造清晰的视觉秩序。

从图3可以发现图书馆外部空间设计缺少与图书馆阅读学习相辅的休憩、交流和放松等场所,虽然在图书馆前导空间设有绿篱,内部设有石头座椅,但因座椅的设置与经过的道路并无分隔,使用座椅的人们易受到过往人群的干扰,另外绿篱无遮阳效果,使得人们并不愿意在此休息。建议前导空间植被采用绿篱加乔木的方式增加遮阳,利用凹型空间设置座椅,并适当与步行道路相分离,创造舒适宜人的围合空间。图书馆前广场较为空旷,广场均为硬质铺地,缺少遮阳的乔木以及座椅,故较少人使用,平时更多的是作为机动车停车场。因此,建议在图书馆前广场增加植被,植被的种植方式可采用树阵的方式,既不影响大型招聘会或者毕业留影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也可加强图书馆外部空间的利用率。


4、结语


《城市设计》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认知意象分析、视觉秩序分析、场所结构分析等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分析身边的校园空间,不仅使课堂“活”了起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相长。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规划依山就势,自由灵活,体现了高校自由创新、开拓进取的大学精神。该校园的视觉秩序以及场所结构是隐性的,需要通过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使其凸现。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调查出该校园的公共认知地图,并据此梳理出校园的视觉秩序,分析出校园主要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的场所结构以及场所精神的体现,提出形成校园核心空间上连续的视觉秩序的改进建议以及通过改进图书馆外部空间功能使其场所精神得到进一步外显的方法。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改进建议可以提供给校方,并在校园未来的建设中保持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也可以提供给建筑行业在设计高校校园建筑时作为设计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斌.大舍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系馆、计算机系馆和文科系馆的拼图[J].时代建筑,2004(6):96-103.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罗瑜斌,谢文译,林文斌.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23(10):77-82.

[5]孟建民,彭鹰,侯军.混乱与逻辑—―东莞理工学院实验、教学综合楼设计[J].南方建筑,2008(4):79-84.

[6]龚维敏.仪式性的表达―—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5(8):68-71.


文章来源:罗瑜斌.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解析[J].山西建筑,2021,47(17):174-17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03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9-1734

国内刊号:33-1018/G4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