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体系探究

  2020-11-21    1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赋予了新的时代旋律和使命,健康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发展目标,高校作为重要的国家人力资源和人才智库的培养基地,大学生其健康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和活力,关系到一个国家兴盛和未来。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化的实施模式。文章拟根据国际权威机构提出的“健康基石”、健康促进、健康安全防护、行为改变等理论,梳理和构建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实施、效果评价新体系,力求通过打造“一定向”“三课堂”健康教育网状立体格局(即“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以达到“思政资源整合”、“多学科资源整合”、“设计特色课程整合”和“主旨活动实践驱动”为特征的四种动态课程实施、评价模式,从而构筑课程知识体系与个人健康素养体系同心圆和向心圆效应,以实践践行健康中国行动,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

  • 关键词:
  • 体系优化
  • 健康工作
  • 健康教育
  • 健康教育课程
  • 高校
  • 加入收藏

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WHO,《阿拉木宣言》1978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而我国则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围绕健康所提出的国家战略、规划纲要的推行与深化,“健康”一词已成为“新风尚”和“新风向”,在“健康”新内涵下,国家各领域、产业结构、布局、规划已形成大联动和新格局。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接受到的健康教育状态,即学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环境基础,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无疑成为健康教育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1。


一、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目标及必要性


(一)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大致可涵盖以下层面:(1)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2)培养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3)运用健康管理,改善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4)传递、影响和推行健康行为。

(二)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的意义

(1)正确、有效地获取、选择、判断与健康有关的各种知识和信息;(2)发展有助于促进健康的责任感和意识;(3)掌握各种有助于健康的生活技能,确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能力;(4)学会更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健康,形成良好的个人健康素养,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决策。

(三)目标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提高意识、建立健康行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具体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普及大学生健康知识,使其了解自身健康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并能理论联系实际;(2)促进大学生掌握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其健康理念;(3)使大学生逐步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为终生健康奠定基础;(4)为大学生构建终身、全人健康观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四)必要性

1.落实关于健康工作的指导纲要的需要

从直接关于健康素养层面的文件来看,《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08,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2009,促进我国公众健康素养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从这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时间和内容可看出,随着整个时间周期的前移和内涵的深化,国家对公民健康的目标和路径都在进一步强化、细化、具体化。

从国家战略、国策文件层面来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健康中国20302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等文件均围绕和强化、实施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水平、达到全民健康”的核心主旨,并进一步明确实施突破口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

2.落实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一次提出了学生健康素质提高的战略目标。强调学校一切工作要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明确了健康促进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17]5号)指出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高校为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并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4。学校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帮助年轻人提高交流和维护人际关系的技能,培养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懂得自尊,学会自我控制,这些都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形成,并树立诸如关爱、诚实、正义和责任感等道德观念,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

3.现实发展的需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访谈各个专业大学生其健康认知、行为等方面,其关于健康的层面和层次为以下方面:(1)多数大学生在其基础教育阶段未接受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其知识、信念、行为、技能等各方面均较为匮乏,即使部分学生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但较为碎片化,也未转化为自觉的健康意识和行为;(2)相关研究已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身体活动量严重不足,许多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害健康生活方式等成瘾性行为和物质滥用等情况;(3)因大学生年龄、生理特征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其健康教育内容也应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4)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资源丰富,其教学与科研、学科间等资源易于整合和联合,利于不断提高我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5)高等学校核心要义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其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学校人的培养质量更关系到社会的长足健康发展。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就必须开设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二、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学生对健康概念和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相关研究中可看出,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或没有疾病等碎片化、单一化或不全面的层面,或只是停留在健康的维度、自我认知等层面,并不具备全局观、历史发展观,还未建立关于健康从理论到实践、实践练习上升到理论的整体健康观;部分大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认识,但自主关注和改变意识并未伴随产生,并未产生健康促进行为,只是将关注健康的缺乏归结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忽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的深远意义的倾向值得关注。

(二)健康教育模式老化导致效果欠佳

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仍沿用“体卫模式”。此模式在内容结构上缺乏对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前瞻性认识,仅局限在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的理解,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因此从教育效果来看,许多学生既没树立现代全人健康和多维健康观念,精神性和心理性疾病发生率有所上升。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整体还呈现的是理论式讲授,或者部分学校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或线上线下等混合教学模式,但并未形成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和过程监控体系,内容层次不齐,教学范围、深度把控力度不够,并未真正将健康教育学科体系拉通,并建立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论———实践体系,并未将授课对象大学生根据年级、性别、个性特征、需求进行分层,直至个性化指导,并未切实解决个体学生或一类学生等群体的健康问题,对其健康促进效用还暂时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有开展真正的健康促进指导。

(三)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课程设置单一未明确进阶方向,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专业、素选两大层面,并未在二者之间建立缓冲地带和二者向上升和向下沉的课程;(2)课程大纲专业类学生大部分学校未设置学生实践层面,学生的学生效果是折扣的折扣,掌握的知识在实践应用又是一个大折扣,素选类学生又存在选课学生因其整个培养方案的限制,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而对于课程的进阶实施和教学效用评价受到很大限制,且学生能力还不能建立知识体系;(3)学科单一化并且不重视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开设。学生不能从其它学科中汲取知识营养,丰富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4)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受众对象仅针对本科生,并未针对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根据其对健康的诉求建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故而导致众多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及教材内容急待统一

相关研究资料和访谈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从事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几乎空缺。有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多以校医院保健医生、心理学、体育教师等教师开设或由政工老师负责。所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研究近年来几个版本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或读本,其侧重点完全体现的是教师研究侧重点,而并未是学生层级、需求的侧重点,与此同时,课程与时代的吻合性、地域性等未进行贴合和深挖。


三、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理念

《“健康中国20302”规划纲要》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5。课程围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地域和学校实际进行理念整合、扩充和完善,力求构建以国家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健康问题和特有的生活体验为基点,以解决大学生实际健康问题和提升其健康素养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和形成健康理念为落地,设置若干关于健康的专题,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1.课程理念

(1)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2)依据美国体力活动指导方针咨询委员会(2018)———“体育活动是改善公共卫生的‘最佳选择’,而且运动是良药”;(3)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健康促进政策的实施,推进、建设健康安全防护体系;(4)依据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健康促进:促进公众健康和消灭贫困(里程碑意义的承诺);(5)依据中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内容要求。依据以上几个方面,综合根据实地情况,将健康教育课程理念凝练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行为改变“。

2.教学理念

理论层面: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高质量的健康教育离不开健康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健康教育生态建设核心要素之一是建设高质量健康教育课程1。以学生健康素养研究为基础,以提高健康生活素养为支撑是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前提。基于此,依据课程理念和地域、校情、学情分析,打造模块教学理念,即:绪论、安全与健康、营养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心理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等模块;各个模块可具体细化为:绪论(个人、社会与健康;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做自己的健康决策与管理人;做自己、社会的健康促进与实施……);安全与健康(自身安全(饮食安全、运动安全防护……)、突发意外安全(突发事件、疾病安全……)、性健康与安全……);营养与健康(平衡膳食、食物的选择、热能、我的餐盘(膳食调查、习惯、分析))等;运动与健康(运动不足与健康、健身金字塔、健康体适能(心肺、肌适能、柔韧适能、身体成分)、运动健康促进(FMS、RICE、自重力量、拉伸等));心理与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技能(合理调节情绪、压力管理、目标管理)、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生活方式与健康(远离物质滥用、生活方式与疾病、社会性疾病、生殖健康与亲密关系、性健康与预防艾滋)。

操作层面:倡导和推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行为改变;倡导和经过理论研究,将课程环节具体细化为“专题(片段)———案例———章节———模块”,并依据健康行为经典KAP理论(也为干预理论),其内核为“知识———态度———行为”,即为一个连续递进,并结合运动健康干预1141理论,开展理论与实践并以此构建出知识结构和实践应用的闭合链系统。

(1)课程的实施过程。从整体出发,然后再分解为“四大基础五个层次”的课程体系,通过若干专题教学,强调专题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可简要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即“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复合效应和叠加效应。强调“合成”的过程,即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即由专题合成-模块合成-课程合成———学科合成。强调顶层设计,即形成团队,“以理论为驱动,设计为先行、课程为先导、实时为监控、专业为保障”教学过程架构。例如营养与健康模块,开展教学过程与环节就凝练为四个“1”即一张表(个体现状、诉求表)、一副图(平衡膳食图)、一份设计(个体自我营养改善)、一起提升(分享、凝练和反思)。又比如运动与健康模块之“我的健身金字塔“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及环节就经过凝练提升后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张图(ACSM推荐的健身金字塔)、五个经典动作(原则经典的、简单的、自重力量练习动作。具体为:俯卧撑、平板撑、卷腹、深蹲、箭步)、一份设计(专属的个人健身金字塔,根据自我诉求、能力进行设计)、分享和凝练(学生设计方案(计划、图片、视频等材料)、锻炼过程中的真实体会、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分享,老师进行总结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不同类别、水平学生的凝练,最后形成教学案例库)。

(2)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通过不同形式的课程设置来影响或改变学生的行为,建立系列性的标准和研究评估体系。课程设置方面包括健康课程教学、健康活动、健康咨询与健康行为指导、健康专题讲座与健康服务等多种形式。

(3)深层地挖掘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健康教育课程有着深厚的思政教育结合点,通过大力挖掘和整合思政力求形成齐同育人效应,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要求、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试点,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

(4)多阶课程评价。构建以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多重评价共育体系,且强调过程评价和进阶评价,淡化结果评价,建立学生个体自我学习档案,动态调整和监控学习过程与效果。

学科层面注重多学科、多专业、多理论的融合与贯通,打破专业间、学科间壁垒,倡导知识体系的闭合链模式。

(二)打造“一定向”、“三课堂”健康教育网状立体格局的构建

充分发挥互动式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课堂平台、网络平台、实践平台三大载体实现健康教育课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线上线下结合,最大限度扩展学生学习空间,逐步构建以“思政资源整合”“交叉学科资源整合”、“设计特色课程整合”和“主旨活动实践驱动”为特征的四种动态课程实施、评价模式,以此拓展课程理论视角,丰富实践体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打造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新融入、新典范

坚持学校育人教育,以立德树人的根本,充分挖掘新时期健康教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进行梳理和提炼,在教学全过程进行体现和反馈,力求打造“课程思政视域下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新常态和新典范。

2.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共促健康教育课程

健康教育课程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学银在线、哈佛健康课程等等)和案例资源,开展“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CBL(CaseStudy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通过多平台、多媒介、浸入式的灵活教学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整合、综合并优化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健康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3.加强“课内+课外”以健康为核心的校园活动建设

首先,从顶层上以学校传统且具有品牌效应的讲座等平台进行嫁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开展讲座、论坛、沙龙,力求从理论和专业性上提升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其次,整合各部门如体育学院、校医院、校团委、民生办、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部门,在保留品牌活动如以“阳光、活力、健康”为主旨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同时各部分联动,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为基地,定期开展关注、引领和促进师生健康的活动,提升其健康水平;再次加强健身、健康管理等社团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沙龙、学术讲座、读书报告等在社团活动融入和引领健康意识和行为,强化隐性教育的效应和影响力。

4.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理论支撑的全过程实践教学

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落脚点还在于行为改变和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在对其开展健康教育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必须设计与之匹配的实践内容,以此才能从实际出发,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反思理论教学效果,从个体能力、诉求出发,从个体实践反馈做针对性指导,以此形成课程体系的闭合链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闭合链,以此形成同心圆和向心圆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方案(2008-2010年)[EB/OL].

[4]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

[5]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EB/OL].

[6]王健,马军,王翔.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姚鸿恩.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张劲松,谢仁桃.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009(31):21-22.

[9]刘晨曦.中国人群健康素养概念模型及其测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10]贾绪计,王庆瑾,李雅倩,等.健康素养的内涵与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9(2):66-72.

[11]曾锐.国内学生健康素养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

[12]王健,马军,王翔.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注释

1.王建平,郭亚新.构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意义及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04):48-51.

2.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DB/O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7-7-2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DB/OL].

6.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R].


赵引弟,杨霞,骆新楠,王新奇.新时期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体系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0(35):66-70.

基金:云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大学生运动健康指南”(编号:K6050604);云南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大学生健康素养”;云南大学校级教学培育项目“云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编号:PY2019021);云南大学第二批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健康素养’本科教学团队”;云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健康教育学”等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名称: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人气:424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8-3855

国内刊号:31-1772/G4

邮发代号:4-591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