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形态与适宜性环境设计策略探析

  2021-10-20    10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城镇繁荣发展的今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与群体的形成。本文从设计关爱与职责的社会角度,渗入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居住环境中,探讨农村老人留守现状,农村生活模式下的现有居住形态,以及适宜性环境设计策略构建体系。旨在为农村留守老年人群提供宜居思路,以设计回归人的生活本源,并通过农村居住环境体系的构建,以建设美丽乡村愿景来平衡城乡之间的矛盾,缓解城市压力,发展乡村优势。

  • 关键词:
  • 农村留守老人
  • 居住习俗
  • 居住形态
  • 居住消费模式
  • 环境设计
  • 加入收藏

现代设计的宗旨是服务于社会与广大民众的,自城镇化政策引导以来,人口迁移与居住模式的实践多集中于城镇,众多设计关注亦在于城镇。城镇化的发展,使城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反过来也促使人口多涌于城市,形成了不逆的单向流线。随着年轻一代(老人的子女)向城市迁移,因不习惯城市生活环境和对乡土的留恋,现农村居住群体多为老人,致使农村逐渐形成了留守老人群体的现象。这一代老人成长经历艰苦朴素,共性明显,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城市的繁华与压力,农村的质朴与落后,使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人口与居住是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在我们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任务的新时代,基于农村地大物博的自然环境与对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关爱,重塑美丽乡村风貌和疏散城市压力,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形态与适宜性环境设计策略构建研究尤为重要。


一、农村、新农村、留守老人概述与相互关系


(一)农村和新农村的区别与界定

众多农村当前依然处于经济发展、地域规划落后,基本保持原始地貌的形态,村民生活模式简朴,以农耕、畜牧为主,生活节奏缓慢,有别于新农村的整体性、前瞻性规划。近年来,国家倡导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了“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总体布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于居住环境的改良尚处在统一性现代化处理手法,对于“农”与“居”关系的深入解读不足,对于每户每家个性化及家族文化的考虑欠佳。农村较新农村虽处于较为落后的经济形态,但对其优化居住环境的选择自由度更加宽阔。

(二)留守老人的界定

留守,是具有家族情怀的继承性行为,或土地、房屋,人们习惯了祖上流传的居住环境,久居于此,因此留守多体现为老人。留守老人的家庭成员分为无子女和有子女(子女在外地)两种情形。这里要注意的是子女在外地的距离和时间,当子女外出务工的距离较远且回家次数较少时,对于父母的影响较多。据调查显示,发达国家以60周岁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且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生活与工作,并回家频率低于半年一次。随着城镇化大环境的推进,留守现象反映在农村的一代人把子女养育至成人,工作、成家之后,他们长期脱离子女后自己生活,仍以种植、养殖为主要劳务活动与经济来源。

(三)农村留守老人现象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城镇化的繁荣离不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渗入。其中农村劳动力的渗入呈现三次浪潮:第一次为本地渗入,村民在本地乡、镇就业为主,其特点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第二次是异地渗入,村民以城市为工作地点,其特点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第三次是以长期务工的城市为工作地点,致使一部分农民有举家迁移的动态。在每一次浪潮当中,村民既有本地转移,也有异地转移,最终呈现了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和迁移的现象。在这样的迁移过程中,催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直接产物,发达国家较早地完成了城镇化与工业化过程,农村的留守老人并不以群体及现象成为研究热点。因此,留守老人现象主要反映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在我国农村年轻人出走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基于留守老人的生理特性与生存模式,老一辈的居住质量与生活愿景值得社会的关爱与关注。


二、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趋势


(一)农村留守老人规模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青年人(老人的子女)的流失,农村留守老人规模逐渐扩大,这群人从中年人转变为老年人,从年龄结构讲,当前多为“70”、“80”、“90”后的父母。据调查显示,在本世纪40年代后,我国将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公元2050年,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5300万人。因我国农村多而繁杂,且村民外出务工的随机性强,故农村现固定居住人口及留守老人人口的体量尚无法精准统计。但就现阶段来讲,农村固定居住人口基本以留守老年人为主,他们丧失了外出务工的竞争力,这类群体规模依然呈上升趋势。如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加重了城乡的发展不平衡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城市的拥堵和农村的稀薄现象。

(二)农村留守老人身心特点

由于长年累月的农活活动,农村留守老人作息规律,脑力劳动较少,身体以“动”为主,吃苦耐劳,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多为自给自足的绿色食品,身体较为结实康健。但受医疗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老人在治疗及保养等软环境方面欠佳。农村生活模式较为单一,以点状为基本活动区(农——居),在此过程中,老人心理特点表现为质朴,在逐渐变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由自身发展需要转变为对子女前途的期望。

(三)与城市老人居住环境对比

农村老人较城市老人更具孤独感,受子女外出成家、工作的原因,在农村多为自己或与老伴长期生活。在城市中,除去子女成家换到另外的城市(以一方成长地居多),大部分老人与子女“同市不同住”,因此,城市老人普遍不存在留守问题。除此之外,城市老人的接触面较农村老人广泛,生活方式较为丰富。

现如今,农村的经济状况与城市依然有较大差距。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老人依托于土地的有限量产,主要以满足自己内需为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众多扶贫项目、农家乐模式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但对于稳定发展的城市依然有较大差距。农村老人经济需求较少和单一,主要集中在温饱的环节上。当前,我国主要农耕生产的劳动力依旧是农村老人,基于技术、经验、习惯等都赋予他们“农民”的标签。社会环境与经济导向迫使年轻人走向城市,劳动力的缺失也使得农村发展极为缓慢。在此基础上,农村房屋多为自建房,由这代留守老人青年时所建,或祖上几代所建,至今已有几十年至几百年的历史,受房屋的老旧与建造水平的限制,居住环境尚存在不合理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四)社会关注度

社会、新闻、媒体等传播主要集中于城镇,主要表现为城镇里的“人多事杂”,农村的滞后性与老人的接触源使得社会关注度低。第一层面,从居住环境来讲,焦点多集中于城市高层住宅环境,对于农村居住环境捉襟见肘。第二层面,关注点集中在城镇中的青、中年群体。因此,对于人群的侧重不同,这样的结果导致被忽视的农村、老年且留守的问题积压。


三、农村生活模式下的现有居住形态


(一)居住消费模式:相传——子女住房——自建

“居住”在我国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和一生中的重要议题,代表着生活中的大部分步调与行为,例如上学、工作、结婚等,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每一种生活行为都裹挟着居住形态。在农村的居住环境中,村民依托于耕作、畜牧、纺织等生活行为,“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村民相对单一生活模式的写照。由于城镇的快速发展,众多村民外出打工,带来的问题是城市的建设完善,农村停滞不前,城与村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节奏过快,农村节奏过慢,也带来了居住环境消费模式的差异性。近几十年来,城市的多元化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效益,但出自农村的务工农民,依旧只有微薄的收入,贡献着自己的劳力,却又很难买得起城市住宅,在城市无法立足。为了子女在城市中的立足,老人们一辈子居住在农村原有遗留的房子里,或有多余收入的村民,在农村自建房寻求归属感。在整个生活模式中,也只有自建或上辈遗留房屋可为留守老人提供“落叶归根”的心理安全空间。

(二)与过去农村居住形态的差异:自给自足——走出去

农村居住形态中包含着一项重要内容,是反映在区域内规模人口的互动性与亲密性,但流动与空巢现象的出现,我们反观留守老人却成为了坚守农村阵地的最后一辈。与过去农村的差异性表现在农耕文化的减退和务农者年龄的增大,务农数量与种类均减少,随着网络、物流模式的到来,留守老人的生活节奏被时代车轮“打乱”。大多数老人不愿意进城和子女一起生活,受到观念、节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居住形态也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孤独、断层是这代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除了务农、畜牧没有其他知识技能,上了年纪后更加习惯于赖以生存的原始环境。

如今,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常态居住结构表现为:夫妻两口、丧偶、夫妻两口带孙辈、丧偶独自带孙辈四种模式。

(三)居住习俗与功能一体的环境分区

纵观国内众多农村居住环境,基本保持原有的庭院式居住模式,即:院、堂、室等功能分区,表现为院落景观、厅堂、厢房、厨房、畜舍、茅厕、储物(包括农具、交通工具、粮食储存等)等主要空间。其中厅堂兼有餐厅、议会、休闲、祭祀等一体的功能。院落景观具有休闲娱乐、置晒农作物、养殖家畜等功能。农村居住环境受农作、养殖的影响,地块范围较大,但功能分区之间的融合与区分尚缺乏科学合理的布置。

(四)居住情感慰藉

现农村对于情感慰藉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建筑与室内环境中,例如照壁、厅堂与厢房等,满足对列祖列宗的祭祀活动与展示,以及对香火的传承。在居住环境内设置牌位、牌龛等空间陈设,对于主要节日、节点或警醒、鞭策的象征,予以装饰性表达。但在庭院与室外景观的利用上较为空白。


四、适宜性环境设计策略构建


适宜性环境设计策略的研究,是源于对农村留守老人弱势群体的关爱,老人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先驱,在这样的年纪与较为传统、保守的生活思想下,社会应为他们提供享受晚年生活的居住环境改观条件。设计策略基于回归设计的本源,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服务,整合农村当地风俗、地貌与居住资源,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以优质的设计包涵社会的关爱与责任。

(一)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需求

“以人为本”作用于农村留守老人本身的属性,基本包含生理、心理两方面诉求,它是具有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撇开政治、商业等“人”以外的因素干扰,关系到老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回归“自然人”的属性。使老人的健康、劳作、兴趣、思想等融合在优良的生活习惯中,并与居住环境产生交互关系,形成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设计体现在农耕文化下居住功能分区的合理性研究,空间的“内-过渡-外”延展性过程(图1)。

1.老人起居行为的互动:

餐饮、如厕、劳作、锻炼、爱好、交往、住宿、储物、寄思等。在互动中强调人的行为动态与思想内涵,使人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融入到居住环境里。在此过程中,深入思考老人的生理特性、动作习惯,季节的变换和各功能分区的交融。

2.老人与环境的互动:

种植区、置晒区、交谈区、餐饮区、睡眠区、休闲区、锻炼区等。

使设计脱离居住户型本身的限制,从农村自然资源与老人生活特点逐一互动,使之充满生活情趣,为人的需求空间而设计,而非硬性设计下的人为适应。除此之外,针对于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在良性统一整合资源下,提倡满足自主需求的居住空间表达,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居住环境文化。

图1居住语境构建体系

图3居住精神设计构建体系

(二)人体工程学与无障碍设计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理缺陷”,包括“已知”和“预知”两方面设计,使他们在寻求方便的同时也参与到必要的锻炼途径中,以显性与隐性的设计提升空间的运动性功能和适应性功能。基于身、心两个层面的无障碍设计,对视觉、触觉、听觉等,通过材料的整合运用,加强“锐化性”考虑,使老人在体验的过程中具有放心与舒心的感受(图2)。

1.对于材料的耐磨性加以突出,增强触觉冲击力表达。

2.专注设计密度的研究,避免设计过度造成布局拥挤。

3.考虑地面错落的过渡性材料变化,增加视觉、触觉界限,避免磕碰与摔跤的现象发生。

4.减少金属等光滑性表达,提升色彩温度。考虑山地上、下的步道腿脚受力分析系统与防护设施,结合VI指示系统,统一设置规范的消防通道。

5.利用自然地理的天然特性,加强声、光、色的统一性表达。

(三)情感慰藉空间设计

农村留守老人对于情感与精神的寄托较为浓厚,在居住环境中,凝凝聚聚““精精””、、““气气””、、““神神””,,对对空空间间渗渗透透““空空””与与““意意””的的表表达达,,以以严严谨谨且且轻轻快快的的设设计计手手法法进进行行展展现现。。以以农农村村特特有有的的节节奏奏韵韵律律杜杜绝绝““快快餐餐文文化”,形成良好的生活价值观(图3)。

1.祭祀、寄思活动空间的表达。

在居住环境中设置祭祀、寄思空间,根植于园林、庭院或室内,不限于以往的厅或堂之中,以满足老人留有思念、冥想思想活动的行为。另外,使空间具有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提醒功能,对装饰纹样进行提炼,延续装饰寓意精神。

2.巷井文化的延续。

使老人群体的居住环境从大规划上串联,形成巷井文化,使人与人之间回归群居生活特性。增进老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使用设计手段促使融洽关系网的形成,体现家族意识和乡亲邻里的互动。

(四)智能居住环境的体现

通过智能家居服务系统,能够为留守老人提供人力替代与专注力提升,使老人的生活时间、空间、行为等进行智能分析与被提醒,并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体系。体现在园林与建筑的设施配套,如:温差、遮阳、避雨,室内电器、网络控制等(图4)。

图2居住生理设计构建体系

图4居住智能设计构建体系

1.人力的合理性节约。

形成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增强人与机器的交互功能。通过智能设计的切入,延续老人优良的生活习惯,和避开具有危害的环境。

2.信息的全面布局。

帮助家庭与村落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老人的生活方式,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促成“老人——自然——社会”的良好交互作用与行为,建设亲密网络以解绑子女的担忧。


五、结语


以适宜性环境设计迎合老人的居住需求及愿景。同时,建设美丽新农村引导城镇人口回流,使城市压力得以分散,和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社会与文明不断前进的历史车轮中,保持人的属性与自然规律的和谐。关爱老人,将设计职责和关爱纳入到由农村转为新农村的新定义,以良好的居住环境切入到促使完成小康生活与脱贫攻坚目标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董海波当前中国农村老龄劳动力劳动的三种模式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41-47.

[2]沈盘宠,李文,长发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J].山西农经,2020(11):145+147.

[3]张琪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影响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03:165-166.

[4]李云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其对乡村老年宜居环境研究的启利J.城市发展研究, 2020(07):1-6.

[5]魏琰,李迎春,曹煜坤.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生态设计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0(08):135-136.

[6]王长青,徐国庆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经验与启示和[J].江苏农村经济,2020(03):31-34.

[7]陆红英.杨小军老年.人居住室内空间色彩设计刍议[J].设计,2017,30(3):76-77.

[8]孙皓,邱琪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研究-以岳石洪村为例[J]设计,2020,33(10):118-121.


文章来源:邹杰.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形态与适宜性环境设计策略构建[J].设计,2021,34(19):110-1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建筑学报

期刊名称:建筑学报

期刊人气:214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0529-1399

国内刊号:11-1930/TU

邮发代号:2-192

创刊时间:195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