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维吾尔族与汉族不同矢状骨面型人群前牙冠根比研究

  2024-07-10    6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研究维吾尔族与汉族不同矢状骨面型人群前牙冠根比。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36例CBCT影像资料,按照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A组:骨性Ⅰ类(汉族30例,维吾尔族30例),B组:骨性Ⅱ类1分类(汉族30例,维吾尔族30例);C组:骨性Ⅱ类2分类(汉族30例,维吾尔族28例);D组:骨性Ⅲ类(汉族30例,维吾尔族28例)。测量上下颌前牙根长、冠长,计算冠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B组中,维吾尔族与汉族上颌切牙、下颌尖牙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维吾尔族与汉族下颌侧切牙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汉族四组比较中,D组上下颌前牙冠根比大于A、B组,C组上颌前牙冠根比大于B组,C组上颌切牙冠根比大于A组(P<0.05);在维吾尔族四组比较中,D组上下颌前牙冠根比大于A、B组,C组上颌前牙冠根比大于B组,C组上颌切牙冠根比大于A组(P<0.05)。结论:维吾尔族与汉族在骨性Ⅱ类1分类上颌切牙、下颌尖牙和骨性Ⅱ类2分类的下颌侧切牙冠根比具有差异性,种族是影响上下颌前牙冠根比的一个重要因素。维吾尔族、汉族的骨性Ⅲ类及骨性Ⅱ类2分类冠根比相对较大,正畸医生应根据冠根比设计矫治方案,并在矫治过程中密切关注冠根比变化。

  • 关键词:
  • 冠根比
  • 前牙
  • 错(牙合)畸形
  • 锥形束CT
  • 颅面形态
  • 加入收藏

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具有不同颅颌面形态及咬合接触,且牙齿冠根比与其密切相关[1,2]。不良的冠根比会影响牙齿的长期稳定性,特别是在拔牙矫治中前牙大量内收的情况下[3]。错牙合畸形患者如果在正畸治疗开始前已有牙根吸收、牙根长度变短、冠根比不良,或欲采用拔牙矫治等,则有较大风险导致上颌切牙发生严重根吸收或正畸治疗后牙根再吸收[4,5]。国外学者使用全景X线片或锥形束CT(CBCT)来评估美国人、韩国人等恒牙列的冠根比,并有研究提示冠根比具有种族差异性[6,7]。我国民族较多,现今国内的研究中并非所有民族都有冠根比参考值,也未对不同民族的冠根比进行比较。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颅颌面发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颅面特征介于欧洲与亚洲人群之间,与高加索人的颅面结构相似[8]。维吾尔族人群与汉族人群在遗传基因、生理发育存在不同,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中也具有一定差异性,使得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特征与汉族有一定差异。本研究基于CBCT测量维吾尔族、汉族不同矢状骨面型人群上下颌前牙冠根长度,计算冠根比,比较分析不同错牙合患者前牙冠根形态特征,并以此为正畸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规避矫治风险。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22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错牙合畸形患者共248例(维吾尔族116例、汉族120例)。本研究获得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K202207-15))。

1.2 纳入标准:

①A组:骨性Ⅰ类,0°≤∠ANB<4°;汉族30例,维吾尔族30例;B组:骨性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和/或下颌后缩,∠ANB≥4°,上前牙唇倾,U1-SN>110°;汉族30例,维吾尔族30例;C组:骨性Ⅱ类2分类,上颌前突和/或下颌后缩,∠ANB≥4°,上前牙直立或腭倾,U1-SN<105°;汉族30例,维吾尔族28例;D组:骨性Ⅲ类,上颌后缩和(或)下颌前突,∠ANB<0°;汉族30例,维吾尔族28例。②恒牙列,上下颌前牙存在正常的冠根形态(除根长外)。③年龄14~35岁;④颜面基本对称无偏斜。

1.3 排除标准;

①影像资料不清晰、不易观察测量者;②上下颌前牙区有牙体缺失、牙体缺损、牙体牙髓治疗史者;③牙周炎导致牙齿移动者;④全身系统性疾病者;⑤既往有正畸治疗史、前牙外伤史、前牙区受累的颌面外科疾病史患者;⑥上下颌前牙区有阻生牙、多生牙者。

1.4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放射科专业医师拍摄。患者站立姿势,双肩自然下垂,头颅固定装置固定头位,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患者均匀呼吸,自然唇位,最大牙尖交错位咬合。

1.4.1 X线头颅侧位片的拍摄及测量:

按统一拍摄标准由X线头颅定位侧(Orthophos XG Plus DS-Ceph)系统(西诺德,德国)拍摄,以JPEG格式保存并传入计算机。通过Clinic view软件调整图像清晰度,并用Uceph 5.0测量软件定点分析后按纳入标准分组。见图1。

图1 头颅侧位片定位点

1.4.2 CBCT的拍摄及图像处理:

按拍摄标准统一由GALILEOS Comfort型口腔锥形束CT机(西诺德公司,德国)扫描颅面部。扫描参数:可视范围为13 cm×10 c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为5~7 mA,扫描层厚为0.4 mm,扫描时间14 s,灰度值14 bit。获取的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GALAXIS/GALILEOS implant专用分析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处理,调整明暗对比度,使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清晰可测。见图2~4。

图2 重建后水平面观   

图3 重建后纵切面观   

图4 重建后横断面观   1.4.3 数据测量:

在重建后的多平面中测量各牙位数据。在水平面、冠状面调整至需测量牙位,使轴线相交于牙体中心。以矢状面作为测量基本平面,反复调整使矢状面牙体长轴经过根尖点及切缘点,连接根尖点、切缘点为牙体长轴,连接唇舌侧釉牙骨质界为冠根分界线,冠根分界线与牙体长轴相交于A点。牙根长度为根尖点至A点距离为R。牙冠长度为切牙切缘或尖牙尖端至A点距离为C。计算冠长(C)/根长(R)即为冠根比。见图5。所有数据均由同一名医师测量,并在3个月内测量完成,每个数据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所得,测量结束2周后进行重测度检验。

图5 冠根比测量上下颌牙位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首先对数据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再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若数据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同类骨面型中维吾尔族与汉族前牙冠根比比较:

在骨性Ⅱ类1分类的比较中,维吾尔族与汉族人群上颌切牙与下颌尖牙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性Ⅱ类2分类的比较中,维吾尔族与汉族人群在下颌侧切牙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中,部分牙位在冠长根长也表现出了民族的差异性。见表1~4。

2.2 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不同矢状骨面型上下颌前牙比较:

维吾尔族人群不同矢状骨面型上下颌前牙比较见表5,结果显示,A组与B组、C组与D组在上颌前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颌前牙比较:A组与C组除上颌尖牙根长、上颌尖牙冠根比外,上颌前牙根长、冠长、冠根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牙冠根比大于A组。D组与A、B组间比较,除上颌尖牙根长外,上颌前牙冠根长度、冠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冠根比大于A、B组。B、C两组间比较除上颌尖牙根长外,上颌前牙冠根长度、冠根比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冠根比大于B组。下颌前牙的比较:A组与B组下颌尖牙冠长、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于A组。C组与A、B组比较,下颌前牙冠长,下颌尖牙、下颌中切牙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于A、B组。D组与A、B组比较,下颌前牙的冠长、冠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大于A、B组。汉族不同矢状骨面型上下颌前牙比较见表6,结果显示,A组与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上颌前牙根长、上颌切牙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冠根比小于C组。B组与C组比较,上颌前牙根长、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冠根比小于C组。D组与A、B组比较,上颌前牙、下颌尖牙根长、下颌侧切牙根长,上下颌前牙冠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冠根比大于A、B组。C组与D组比较,下颌侧切牙根长、冠长、冠根比及下颌中切牙冠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汉族、维吾尔族骨性I类前牙根长、冠长、冠根比比较

表2 汉族、维吾尔族骨性Ⅱ类1分类前牙根长、冠长、冠根比比较    

表3 汉族、维吾尔族骨性Ⅱ类2分类前牙根长、冠长、冠根比比较  

表4 汉族、维吾尔族骨性Ⅲ类前牙根长、冠长、冠根比比较    

表5 维吾尔族不同矢状骨面型上下颌前牙根长、冠长、冠根比比较 

表6 汉族不同矢状骨面型上下颌前牙根长、冠长、冠根比比较  


3、讨论


几乎所有接受正畸治疗的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都会发生牙根吸收[9,10],有文献报道,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牙根吸收风险及程度不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比Ⅰ类错牙合发生牙根重度吸收趋势明显,在四种咬合类型中Ⅱ类2分类具有更高的风险趋势,且上颌切牙区比下颌切牙区更易发生牙根吸收[11]。临床上冠根比有两种测量方法,主要是根据分界线的划分来定义。一是从解剖学上定义,以釉牙骨质界为分界线;二是临床冠根比以牙槽骨水平为分界线[12]。由于牙槽骨的生长发育或吸收,导致牙槽嵴顶水平变化,不能真实反映牙齿在发育和行使功能中冠根比的变化,故本研究采取第一种测量方法,排除个体牙周水平对实验数据的影响。过去对冠根比的研究多以全口曲面断层片或X线片为基础,缺乏一定的准确性。随着口腔影像技术水平发展,CBCT在口腔诊疗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因其显影范围广,硬组织清晰可辨,并可提供多平面重建,满足临床研究中定点测量的需要,测量结果有较高的准确性[12]。

Wang J等[6]在恒牙列冠根比的种族差异研究中结果表明:非裔美国人与高加索人在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冠根比比值有显著性差异,认为冠根比有种族差异性。在匈牙利、日本和德国人恒牙列冠根比的研究中[7]:日本人和德国人在所有牙齿上均表现出冠根比的差异性,匈牙利人与日本和德国人在个别牙位上也表现出冠根比的差异性。本研究将错牙合畸形进行分类比较,在同类型错牙合畸形下进行民族间比较中,结果表明在Ⅰ类骨面型下,两个民族上颌中切牙牙冠长度具有差异性;在Ⅱ类1分类中,两个民族上颌侧切牙、上颌中切牙的牙冠长度具有差异;在Ⅱ类2分类中,两个民族下颌前牙牙冠长度具有差异;在Ⅲ类骨面型下,两个民族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的牙冠长度具有差异。同时在骨性Ⅱ类1分类上颌切牙、下颌尖牙和骨性Ⅱ类2分类的下颌侧切牙冠根比有差异性,同样说明了冠根比受种族因素影响。

在同种民族不同错牙合畸形下的比较中,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1分类冠根比在两个民族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1分类前牙牙根在牙槽骨内排列方式相似、牙槽骨对牙根生长发育无明显限制,咬合时冠根受力均匀有关。

骨性Ⅱ类2分类分别与骨性Ⅰ类、骨性Ⅱ类1分类比较中,两个民族在上颌的比较中具有相同结论,即骨性Ⅱ类2分类上颌前牙冠根比大于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1分类。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学者陈冬梅、张旭研究结果一致[14,15]。与Choi SH、丁元凤等[16,17]研究结果不全相同,可能是因为其研究未将骨性Ⅱ类分为两个亚类进行比较。骨性Ⅱ类2分类表现出较大冠根比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骨性Ⅱ类2分类上切牙直立或腭倾,牙根生长发育时受唇侧骨皮质限制,牙根长度小于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1分类;二是内倾型深覆牙合,下颌被迫性后移,导致下前牙咬于上前牙牙颈部或上颌腭顶,在咀嚼运动时,上颌前牙产生牙合创伤或上下颌切牙过于紧密的咬合接触产生较大作用力,在某些炎性因子作用下,牙根的发育受到影响[15]。在下颌前牙的比较中,维吾尔族人群骨性Ⅱ类2分类冠根比大于骨性Ⅰ类及骨性Ⅱ类1分类,然而汉族人群并无此差异。本研究认为这可能也是由于种族因素的影响,并且维吾尔族与汉族的颅颌面形态及切牙区牙槽骨结构不同[18,19],两个民族饮食结构及习惯具有差异,在生长发育时,牙体及牙槽骨生长刺激不同。

骨性Ⅲ类与骨性Ⅰ类、骨性Ⅱ类1分类比较中,维吾尔族与汉族人群均表现为上下颌牙根长度最短、冠根比最大,维吾尔族人群中,骨性Ⅲ与骨性Ⅱ类2分类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具有根短、冠根比大的趋势。在汉族人群中,上颌前牙具有同样趋势,同时下颌切牙骨性Ⅲ类冠根比大于骨性Ⅱ类2分类。这与苏波等[20]研究结果相似。

有研究提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比其他错牙合更易发生短根畸形(Short root anomaly,SRA),这提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短根畸形存在一定关联[20]。由此推测骨性Ⅲ类牙根短可能与SRA具有同样的临床机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即在牙根发育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和牙齿萌出后发生了牙根的外吸收[22,23]。在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研究比较中,Ⅲ类错牙合上颌切牙根尖区牙槽骨腭侧厚度最小,下颌切牙根尖区Ⅲ类唇侧厚度小于Ⅱ类[24,25]。由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代偿机制,上前牙唇倾根尖区接近腭侧骨皮质,下前牙舌倾根尖区接近唇侧骨皮质,根尖距上颌腭侧、下颌唇侧骨板过近,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牙根的继续生长,使牙根长度受限。其次骨性Ⅲ类患者前牙咬合力弱,对牙槽骨的刺激作用小,咬合功能降低可引起牙周组织进行性萎缩变化,例如牙齿发育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的减少及分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牙根长度[26,27]。在一项咬合刺激对牙槽骨的影响实验中,无咬合接触的大鼠磨牙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外吸收显著大于正常咬合[28],提示咬合功能降低还可增加牙根外吸收风险。同时在临床中前牙反牙合通常伴有牙合创伤,进一步加剧了骨性Ⅲ类的短根[29]。

在正畸矫治设计中通常需要调整上下前牙唇倾度。有研究表明骨性Ⅱ类2分类的上颌切牙和骨性Ⅲ类的下颌切牙有明显的冠根成角[30],牙冠相对牙根更加舌倾,牙根更靠近唇侧骨皮质。冠根成角的多样性可能使牙根位置不易控制,矫治过程中施加在上下前牙使其直立的转矩力有加重切牙牙根吸收[31]的风险。

本研究建立了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及汉族人群不同错牙合畸形下的冠根比参考值,为促进正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计划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同类骨面型下两个民族在部分牙位上表现出根长、冠长的差异性,在骨性Ⅱ类1分类上颌切牙、下颌尖牙和骨性Ⅱ类2分类的下颌侧切牙表现出冠根比的差异性,由此得出种族是影响前牙冠根比的一个重要因素。且两个民族的骨性Ⅱ类2分类和骨性Ⅲ类均表现出较大的冠根比,在正畸治疗中,医生应根据牙体冠根长度、冠根比例和CBCT图像设计前牙移动方式及移动范围,控制前牙转矩,避免形成骨皮质支抗,避免造成骨开窗、骨开裂,并密切关注上下颌前牙冠根长度及冠根比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预估治疗风险、维护牙周组织健康,进而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保持牙弓稳定性,最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3]尹莉,尹琳,胡淳.拔牙矫治上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内收前后牙根及牙槽骨变化的CBCT测量[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79-83,193.

[8]孙昊,马新芳,康卫民,等.新疆维吾尔族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2,31(4):90-94.

[14]陈冬梅,闫娅霏,陈龙.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中切牙牙根及牙槽骨的三维形态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39(11):1329-1331,1365.

[15]张旭,高洁,张浩霖,等.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冠根比的CBCT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1,37(1):96-100.

[17]丁元凤.成人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患者上切牙冠根比的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10):124-126.

[18]刘南南.维吾尔族与汉族上颌前牙牙槽骨骨密度及高度的CBCT测量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21.

[19]杨政尧,朱亚玲,吴佩佩,等.维、汉族成人骨性Ⅱ类下颌切牙唇倾度与牙槽骨形态关系的CBCT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15):2606-2610.

[20]苏波,魏思龙,李莹,等.不同颅面咬合类型人群切牙冠根比的CBCT比较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3,21(4):227-229.

[21]杨阳,余智爽,段晓媛,等.上中切牙短根畸形患者骨性错牙合和轴倾度的临床分析[J].口腔疾病防治,2020,28(6):367-371.

[22]盖立婷,徐高祥,姜秋.影响牙根发育因素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15,31(5):531-532.

[24]邓如平,张漫.基于CBCT对错牙合畸形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8,34(5):535-538.

[27]李燕玲,陈柯.牙根发育机制的研究进展[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1):91-94.

[29]于淼,徐依山,李真真,等.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成像技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特征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21,37(6):523-527.


基金资助:陕西省牙颌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名称:新疆维吾尔、汉族不同矢状骨面型前牙冠根比及牙槽骨厚度的研究;编号:2021YHJB09);


文章来源:徐金瑞,戴永刚,王梓涵,等.维吾尔族与汉族不同矢状骨面型人群前牙冠根比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4,33(07):53-5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152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749

国内刊号:51-1698/R

邮发代号:62-19

创刊时间:197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