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课程育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路径

  2021-10-20    45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全国高校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应立足实际,结合课程性质与特点,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传统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线上和线下、鉴定性和欣赏性相统一,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上改革创新,发挥公共基础课劳动育人的主渠道功能。

  • 关键词:
  • 传统文化课堂
  • 劳动教育
  • 课堂教学
  • 课程育人
  • 高职院校
  • 加入收藏

众所周知,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课程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育人育才相统一的关键环节。目前,劳动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动课程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类课程理应将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目标之一,充分挖掘本课程劳动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渗透,推进劳动教育隐性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因丰富的教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可以也更应该承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和责任。当前,探讨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路径,是值得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因其显著的实践性,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天然契合,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动将其融入高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对于扎实推进高职劳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都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一) 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酝酿而成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入阐发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而崇尚劳动、敢于创造、自强不息、勤劳勤俭等正是这些理念、美德和精神的代表之一。

高职传统文化课程通过梳理这些劳动教育元素,并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绝不是虚假宣传,而是存在于从古到今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从而促进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意见》关于“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要求,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承载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责任。

该课程应主动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劳动的内涵、价值、精神与劳动教育理念、劳动人物故事和劳动实践场景等要素,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设计,渗透进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内容、过程和拓展等各环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传统文化课程的内涵,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劳动观念无形中深入学生内心;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传统文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加充分科学的继承和发扬。

(三) 推动高职劳动教育全面实施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有着高度一致性,在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教育部《指导纲要》要求,除了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各门公共课程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本课程课堂教学,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又是一门文化必修课,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积极承担课程劳育责任,能充实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拓展劳动教育的外延,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全面和深入开展,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具有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二、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缺乏探讨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专文,这与全国劳动教育、传统文化课程和“课程劳育”开展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一) 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致力于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专业课程或技能教育、实训教学、专业课程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探索。他们站在自身的视角,重点分析劳动教育融入其他领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路径,为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程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王希专题讨论劳动教育如何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提出从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劳动教育具体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彰显劳动教育时代特征,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多种教育途径等方面实施,在厚植爱国情怀、崇尚道德风范、培养法治思维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元素,采用专题教学法、榜样示范法和实践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建议破解有效融入和适度融入的难题,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统一,建立教学效果与评价反馈机制[1],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和劳动育人的教育目标。

这些研究虽然与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程研究存在一定的共性,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因融入的课程性质地位和融入的领域范围、对象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劳动教育融入的路径必定会有很大不同。

此外,还有一部分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就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进行专门探讨,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雷世平、乐乐(2020)首次提出“课程劳育”的概念,认为“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提出“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确保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应该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四个维度实施“课程劳育”,详细论述了教育主体、资源、方法、手段、机制等要素的多元有机统一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各要素的育人功能[2],保证“课程劳育”的实施效果。刘志军和耿协萍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课程劳育”的内涵、发展、定位、功用以及实施难点,并提出应对策略[3][4]。

这些研究从整体上构建了“课程劳育”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虽然并没有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论述,但仍为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程提供了总体思路以及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但目前为止,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院校,专门探讨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还未出现,仍然是一片空白。

(二) 原因分析

对于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程的研究比较薄弱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仍不够充分

据佛朝晖、李宇泉对全国754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调研发现,有70%以上的职业院校具有劳动教育的传统,有接近60%的学校重视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劳动教育各方面情况进展喜人,但仍然存在学生“崇尚”劳动的观念有待加强、劳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统筹力度不够大、缺乏基础条件保障和研究指导等诸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程度不高,“44.3%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其他实践课的融入度不够”[5]。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还不够充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导致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2. 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不够充分

据李学如对安徽省本科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相对独立、成熟和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主要存在课程内容设置欠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材水平偏低、缺乏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等问题,特别是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普遍存在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大多将传统文化课程放置在选修课或公选课之列,导致传统文化课程未能全面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6]。窥斑见豹,本科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尚且不受重视,可想而知,高职院校状况更加不容客观,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自然不受关注。

3. “课程劳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据耿协萍研究,“课程劳动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16-2018年,为孕育阶段,“课程劳动教育”未独立,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发挥作用;第二阶段是2018-2020年,为理论探索阶段,“五育并举”正式提出,“课程劳动教育”理念开始形成;第三阶段是2020年到现在,为实践探索阶段,不少研究在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4]。由此可见,“课程劳育”虽然已经历经5年的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一种新生的概念和做法,在大中小学课程中,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仍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发展,从而导致在高职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研究的滞后。


三、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路径


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应该立足学生、专业、学校和地方情况,结合课程性质与特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课程蕴含的劳育元素和承载的劳育功能,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上,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古典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线上和线下、鉴定性和欣赏性等5个“相统一”的原则,构建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课程劳育”路径体系,推动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一) 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相统一,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高职传统文化课程应打破以往重知识轻素质、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教学传统,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相统一,充分发挥“课程劳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总目标和章节分目标设定上,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合理嵌入传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勤劳、勤俭、节约等传统精神和美德,着重培养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劳动精神和美德。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等思想要义继承与弘扬了先秦儒家义利观以及以‘自强不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4,7]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章节,可以将“继承和弘扬古代劳模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价值目标之一。

(二) 坚持传统和现实相统一,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每一门课程都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特别是传统文化课程,更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内涵具有天然的劳动育人优势。“中国历代礼仪制度、学校教育、家训家风、诗词歌赋中有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8]传统文化课程,应坚持传统和现实相统一,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背景,在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礼仪、教育、科技、文化等章节,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恰当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劳动育人的作用。

比如在给工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课时,可以结合新时代劳动观念、生产劳动场所和劳动教育要求,重点讲解墨子的劳动思想、《诗经》中的农事诗、耕读结合的古代学校教育模式,将优良传统和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时代性,有效回应大学生渴望成长为新时代大国工匠的迫切期盼。

(三) 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考虑到劳动教育显著的实践性,高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单纯讲授,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应根据教学内容、专业特点、学生和地方实际情况,创新运用项目驱动、翻转课堂、实地考察或观摩等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朗诵、吟诵、演讲、填词、绘画、书法、表演、讲故事、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才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无形中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比如在文学章节,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朗诵、吟诵、表演等活动;古代艺术章节,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可以安排绘画、书法、剪纸等活动,陶瓷专业学生,可以安排泥塑、陶塑等活动。在哲学、历史等章节,可以安排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在各色活动的驱动下,学生不仅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劳动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 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统一,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对于传统文化课程来说,要将劳动教育有机渗入课堂教学,必须在坚持线下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网络教学资源库和其他网络公共资源,通过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前课后自学、互学、拓展学习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便利,做到线上教学手段有效运行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使劳动教育慢慢浸入学生内心,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诗经》农事诗时,课前,教师通过平台推送吟诵视频和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自学吟诵方法并将个人吟诵作品上传平台;课中,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析和再次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堂上分组讨论诗歌中心思想,发动想象描绘先秦人民劳动的场景;课后,在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和其他视频资源,巩固和延伸课堂所学,师生在平台上进一步交流和讨论。学生通过吟诵深化了对诗歌的认识,领悟到劳动人民的情感,同时也在反复吟诵中体验到脑力劳动的快乐和不断突破获得的成就感。

(五) 坚持鉴定性和欣赏性相统一,科学制定考核机制

目前,教育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提出两种方法,即鉴定性评价和欣赏性评价。罗祖兵提出“鉴定性评价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鉴定,以判断其发展是否达到了既定的要求以及达到何种水平”,“是查找并发现学生发展缺陷的评价”,其评价标准“通常都是基础性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欣赏性评价是发现并欣赏学生特质与优势的评价”,“重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优势”,是一种真实、个性化的优势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符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需要”,可以采取学生评语评价、自我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思路[9]。

传统文化素养和劳动素养属于学生综合素质,与欣赏性评价具有高度的适切性。在传统文化课程劳动育人评价中,应坚持鉴定性评价和欣赏性评价相统一,采取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全面考查学生潜能和优势以及发展状况。比如,可以在综合对比学生评语、同学评语、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评语的基础上,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再参照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的作品,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欣赏性评价。

高职传统文化课程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劳育优势,应立足实际,结合专业,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亲和力、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树立新时代劳动观念,锤炼劳动品格,培育劳动精神,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01).

[2]雷世平,乐乐.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

[3]刘志军.职业院校"课程劳育"实施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20(09).

[4][7]耿协萍.“课程劳动教育"问题初探[J].江南论坛,2020(11).

[5]佛朝晖,李宇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来自754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6).

[6]李学如.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困境与解困——以安徽省本科院校为考察中心[J].现代教育论坛,2019(03)

[7]温惠淇.劳模精神的文化基因、“制度土壤"与形象变迁[J].劳动文化研究,2021(02).

[8]崔海亮,白梦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04).

[9]罗祖兵.欣赏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论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18(01).


文章来源:易查方.课程育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路径[J].品位·经典,2021(20):73-7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教育测量与评价

期刊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

期刊人气:79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1536

国内刊号:43-1482/G4

邮发代号:42-353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