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知的内在逻辑以及路径优化

  2020-03-03    21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在与社会和国家的互动中确立准确的关系定位,这就是职业院校学生对自我认同的核心。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的现实基础和职业院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必要要职业院校和社会组织以及国家合作力量相互通力,更好的为学生强化正向认知以及为自我认同的形成创造情境条件。

  • 关键词:
  • 内在逻辑
  • 学生
  • 职业院校
  • 自我认同
  • 加入收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要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把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帮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青年学生树立理性的自我认同对于其树立正确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必须先清楚自己是谁,才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对自我本质、对未来职业、对人生道路的理性认知关系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幸福生活。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自我认同?学生自我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如何优化其自我认同形成的路径?本文拟从职业院校大学生所处的关系视角研究这个问题。


一、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意义


自我认同是什么?认同就是认可赞同的意思,自我认同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可和赞同,是一个人通过反思而能理智看待并接受自己以及外界,从而对自己所思所做有认同感。[1]认同不是自己认同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是社会中的存在,都需要需求社会的认同,在社会的认同中建立自我的认知,并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像一个人无法直接看到自身整体形象必须借助镜子等工具一样,他对于自身本质等内在的认识更要借助于他人、群体、组织等,并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确定行为的基准。因此,自我认同除了个体的反思性努力之外,还需要与外界在建立关系基础上的持续互动。

自我认同为什么重要?自我认同其实包括两部分,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即一个人只有清楚“我是谁”,才能知道“我要干什么”,只有理性的自我认知,才可能有正确的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迟迟无法形成自我认同,他在社会生活中就是迷茫甚至混乱的,不仅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也无法理性看待他人和社会中的事务,而这些迷茫乃至混乱会严重干扰他的正常生活、影响他的人生方向以及与社会、国家的相处。尤其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未来都是国家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从事职业直接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益,形成自我的理性认知对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国家观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核心是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即他认同自己必须从认同自己从事的职业开始,不仅具有安身立命的技能,还能引以为豪,从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乐趣。他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跟他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往往直接相关,也就是说职业院校的学习对于他形成自我认同非常重要。个体的职业才能广义上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职业技能;二是职业伦理。因此,学生在学校应该认真学习并能娴熟运用专业技能,并清楚学习该项技能的目的(目的既包括个体的生存和满足,也包括对社会和国家的有用和贡献),明白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职业伦理(对工作和工作对象应有的态度、良心和精神),才能说在大学阶段接受了完备的教育,为他建立理性的自我认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


任何人的自我认同都是在社会和国家中形成的。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在与社会、与国家的双向互动中,逐渐找到自身在社会结构、国家结构中的角色和定位,然后确立了思想和行为的基准,进而寻找人生道路的方向,并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是动态调整、不断变化的,他在一个阶段形成的自我认知会在下个阶段与国家、社会、他人的互动中冲到冲击和影响,进而发生改变或动摇。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经历不多,在学校接受的理念、知识等得到验证的机会也不多,但是任何理念、知识都必然要经过经验世界的验证,才能证实或证伪,强化或削弱,对于自身的认识也是如此。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都是教授到位的,即学校对于学生应该具备什么自我认同是有标准和预期的,对学生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专门技能型人才是有期待的,当然要符合国家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可,但是一般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口中的理念,是不是真正转化成学生的内在认识是未知数,学生是否坚信不疑又是未知数。此外,还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要考虑在内,他如何看待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距离和张力,他是否会因为这个距离和张力而全盘否定之前接受的教育和理念,进而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心生怀疑,甚至对社会和国家对他的期待心生不满而逆反?这与他过去接受的思维训练和道德教化有直接关系,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看待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情的体会和感受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在社会交往中遭遇挫折而心灰意冷,有的人却会愈挫愈勇,对自己要做的事更加坚定,对自己要成为的人更加清晰。因此,影响个体自我认同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社会和国家,体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角度就是三个变量:学生思辨力、学校的教育、社会和国家的经验事实。

(一)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何做“社会人”

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经历了家庭、中小学校、高等学府、职场、社会、国家的不同阶段,形成对于自我的多方面且动态性的认识,但核心是做“社会人”,即做符合社会期待的人,拥有符合自身社会角色的行为特征,而且不同阶段形成的自我认同会相互影响。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接受的关系互动是在家庭中,与家人的交往,并形成了初步却非常重要的思维观念,关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家人,以及处理家事的原则。如果是良性的互动,形成的正向观念和好的体验就会在经验证实中不断强化,反之会削弱。当然,家庭中的亲人往往都有血缘关系,良性互动的概率大,正向观念如爱、自信等强化的概率也大,这对于他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关系互动有重要影响。

中国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很长,小学、初中、高中一般需要12年左右,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与之互动的对象是同学和老师,老师教授的往往是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经过前人长时间的反复验证为正确的知识,虽然是单向的灌输,在学生有限的经验世界里得到验证的机会也不多,但是在他之后的经验历程中证伪或推翻的可能性也不大。除了理工科知识有这个特点以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学校的小环境里基本不会受到挑战。尤其是中国实行的应试教育,更是长期忽视让学生接触学校之外的世界,特别是缺乏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因此,这一时期学生形成的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都是基本没有机会验证的,在思辨力缺乏的条件下也是相当不稳定和模糊的。

大学阶段不同于之前的学习和教育,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开放性,校园的开放性、知识的开放性、人际关系的开放性等。在开放和交流中,学生与外界的关系多样化,互动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和难以控制的变量都会增多。大学教育在人文领域的知识和理念尤其容易受到学生在社会关系互动中的影响。学生们会发现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反差,现阶段和之前阶段学到的知识受到强烈冲击。有思辨力的人会理性看待应然实然之间的张力,自觉寻求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路径。这样的人即便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接触复杂的社会关系,仍然会在关系互动中理性思考,逐渐形成社会中的自我认同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即个人对社会有责任、社会对个人有关爱。在家庭、社群、职场等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形成自我的行为特征,开始追寻人生价值实现的旅程。

(二)个人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如何做“国家公民”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核心在于权利与义务,主要体现在个人与掌握公权力的机构发生关联,并在关系互动中形成“个人对国家有义务、国家对个人有权利”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双方的交往是否在依法依规的轨道上。个体在与国家在按照法定规矩的互动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公民定位,形成在国家中的自我认同——接受并认可自己是该国公民并且自豪,有荣誉感和爱国心。

一个人在家庭中很少涉及到与国家的互动关系,除非发生法律问题。在学校中也很少涉及与国家的现实互动,学生即便在大学阶段也很少有现实的政治参与机会,但是却被灌输了不少关于党和国家政治制度、体制机制等理念知识。这些知识在一个人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反复得到验证,即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互动强度在他工作后大大增加,之前他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接受的知识与现实世界形成的距离和张力,影响他自我认同形成的轨迹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思辨力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他的“超我”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他需要思考与其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的利益以及涉及到更大范围的普遍民众的公共利益问题,从而确定在国家结构中自身的定位和角色,并自觉按照“国家”的期待去思维和行动。


三、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形成路径的优化


职业院校学生在遵循自我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其对自我的认知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如前一阶段对自我认同思考的不足、经验事实的缺乏、学校教育的质量等。因此,对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形成路径的优化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现实条件和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基础上,联合社会和国家力量,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定制方案,并创造情境,强化其正向的认知。

职业院校学生特征复杂化。过去,提到高职、职校学生,往往是高考的失败者、差生、社会“混混”的代名词,其实随着国家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职业院校扶持力度加大,社会对职业院校和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也在好转,特别是工资待遇等确实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社会地位和物质收入的提升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家对职业院校和学生的固有看法,父母让子女报考职业院校的专业往往是没有更好选择的无奈之策,学生自己往往也不情不愿,但是职校生源质量近些年来比起过去有上升。学生基本上两类来源,一类是中专直升大专,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差、思辨力差、伦理观念模糊,人生方向基本没有思考过;另一类是高中生参加高考,这类学生学业基础比较好、思辨力相对强些,留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灌输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未来有一定想法。集中反映出中学教育虽然有应试的特点,但是在学生人格培养上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职业院校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办学条件有不少改善,硬件设施和软件师资都有提升。[2]但是总体来看,对学生的教育集中反映为单向度的特点。大多都过于强调职业技能的传授,忽视职业伦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明显,学生的自我认同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

本文对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形成的路径优化建议如下:第一,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首先重视思辨力的养成,即给与学生理性看待理念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距离和张力的工具,培养其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认同的基础和大前提。其实思辨力的培养是大学阶段之前就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由于学生在中学普遍接受应试教育,思维训练较少,理性思考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职业院校思政课的课程安排应该包含哲学基础、逻辑学基础等思维训练的基础性课程,重实用、轻考试,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把学生之前禁锢的思维彻底打开,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第二,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接触复杂的社会,面对跟学校教授的理念非常不同的现实世界,如何自处和处人、处事?因此,在经验互动缺乏的条件下,要主动创造情境和条件,强化学生的正向认知。比如,职业院校每学期安排固定时间的社会实践课程和志愿服务项目,最好多样化、菜单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而不是把有意义的事情变成强迫和硬性要求,削弱了开展此类活动的效果。这些社会活动最好跟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关,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提高了职业技能,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职业伦理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然,也可以适度开展非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思考更广范围的问题,走向更大的天地。

第三,加强职业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师资队伍状况来看,从事该项教育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人数偏少、素质较差,这跟职业院校整体工资待遇不高有直接关系,其次跟重视程度不够也有关系。难以适应培养学生自我认同的需要,既有针对性,实行个性化教育,又有时效性,呼应时代要求,对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这要有中央的顶层设计,教育部出台政策文件,对师资的学历、师德、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荣誉激励等做出规范。但是,各个省市职业院校也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自主性,毕竟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反响怎样,是学校立足的根本,尤其是民办高职、职专等学校,办学质量是生命线,有了好的师资,才能有好的人才,什么是好的人才、工作单位认可的人才?显然是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都过硬的毕业生。

第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社会组织的配合和支持,当然也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和对接,为全员教育创造条件。因此,社会和国家力量都要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尤其是在校学生普遍跟党政机关打交道少,经验不足,但是在公共课上学到较多的关于国家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知识,特别需要得到现实的验证和支撑,才能更好强化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正向认知,明白自己的公民身份意味着什么,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做什么,怎样与国家机构相处。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3]青年的人生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就是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的自我认同,对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奉献就是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的自我实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制造业、创新型强国急需的专业性人才,更应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18.

[2]张京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路径探索[J].南方农机,2019(19):4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201.


田丽.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优化[J].法制与社会,2019,(35):189-191.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课题“河北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RS-2018-81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逻辑学研究

期刊名称:逻辑学研究

期刊人气:125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主办单位:中国逻辑学会,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674-3202

国内刊号:44-1649/C

邮发代号:46-376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