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科技伦理治理问题在新时期的体现探究

  2020-06-23    30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科技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科技和伦理道德之间的较量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科研不端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声誉及中国科技大国形象,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急需科研伦理出场。分析了科研发展面临的伦理风险形势,剖析了伦理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依靠制度优势防范和化解科研伦理风险的一些思考。

  • 关键词:
  • 伦理学
  • 伦理审查
  • 制度优势
  • 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 科研伦理
  • 科研伦理风险
  • 加入收藏

伴随科技的突飞猛进发展,科技创新与应用带来社会福祉的同时,不断催生新的科学伦理风险和科技治理层面的新挑战。近年来一些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声誉以及中国科技大国形象。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并强调“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急需科研伦理出场。


1、科研伦理风险日益严峻


1.1学术造假依然存在

国际上发表论文数量进入世界前五名是创新型国家的定量指标之一。中国科研论文产量从2008年开始长期高居世界第二,但质量和认可度问题不少。据撤稿观察网站统计,2010年世界上总共撤稿的学术论文5040篇,源自中国内地的有4117篇,是中国被撤稿量最多的一年。经过几年的整顿治理,中国被撤稿量急剧下降,但目前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1.6倍。仅2017-04,《肿瘤生物学》杂志一次撤销2012—2015年该刊刊发的107篇中国论文。学术有道,诚信为德。世人不禁再次质疑中国科研人员诚信何在、学术道德何在?

1.2科技成果应用冲击人伦道德

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引发技术应用风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源之一。比如,家用摄像头能防盗并记录家人生活的点滴,也可被黑客入侵,隐私暴露,相关视频甚至被上传到非法网站用于牟利;无人机解决了偏远地区急需物资的配送难题,也可被违法犯罪分子用来偷运违禁品;人脸识别技术既便利了安保、网络支付、人员管理等,也可被不轨之人用来行不轨之事;人工智能可使人类从一般的智能活动解脱出来,然而一旦失控,也可能对人类生存产生巨大威胁。科技双刃剑的作用日益展露,但科技发展本身并没有错。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科技应用产生负面作用的根源是使用科技的人的道德伦理出了问题。

1.3前沿科研活动涉及伦理

目前中国科技发展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但是新科技特别是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辅助生殖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不断突破着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

2017-11-27中国克隆猴成功,这是体细胞克隆技术在20多年前实现克隆羊后,首次在灵长类动物方面获得成功。同属灵长类的人类在为“拔一根毫毛变出猴万个”变成现实兴奋的同时,也隐隐恐惧:会不会有一天人也能被克隆?2017-11,世界首例头颅移植术在中国取得成功,引发了普遍的医学伦理担忧——头颅移植后的“你”到底是谁?2018-11-26,全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全世界公众与科学界谴责中国科研到底有没有道德标准?科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科学发现,任何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失去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灾难!科研决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必须在社会伦理规范下顺利进行。


2、产生科研伦理风险原因分析


2.1科研治理理念相对滞后

中国农业大学情报研究中心主任赵勇课题组梳理1980—2017年中国中央政府和各部委机关发布的共102项科研诚信政策后发现,政策多侧重事后管理,而对事前的科研诚信教育强调不够,仅有24项。此调研结果反映了“中国科研治理的传统方式基于先行原则”,出问题后亡羊补牢。这种方式难以有效应对某种颠覆性新技术带来的社会风险,一旦出现“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将陷入被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要求,必须基于防范原则,做好事前风险预判与防范监管,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防患于未然。

2.2科技伦理规范不够健全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一些科技伦理规范,并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而在中国,由于现代科学是舶来品,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涉及科研活动伦理、学风作风等的相关文件和规范不健全。比如,向国外期刊投稿必须要有科技伦理声明,交代清楚不会对人、动物等产生伤害,然而,向国内杂志投稿却未见这样的规定。中国伦理研究基础也非常薄弱。德国伦理研究曾收集了世界上200多种期刊,来自中国的伦理期刊只有2种,而且大都是地方大学的学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马克思称其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但如果缺乏规范和约束,可能会误入歧途。正因为伟大,所以要限制,必须给科技这匹快马套上科技伦理的笼头。

2.3科研伦理监管不到位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研究从立项直至生米煮成熟饭,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集中暴露出中国科研项目的全链条都有伦理审查漏洞。2018-03-22,贺建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反复强调:在美国,华人科学家的发展会遇到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只有回到自己的国家,才能“做点大事”。言外之意,只有在中国,“基因编辑婴儿”这样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实施。这是对中国的“高级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科研伦理监管及相关程序宽松。要高度警惕一些科学狂人或投机之徒钻监管的虚空,到中国进行不法不伦的研究。

2.4科研人员伦理认知、执行不如人意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中国科研人员自认为对科研诚信之外的科研伦理规范了解较多的受访者仅占5%。可见,真正有意做出学术不诚信行为的人并非多数,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尤其是学生和年轻科研工作者,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不甚了解,并不知道自身行为已经构成学术不当或学术不端。此外,中国科研人员自律不足。被调查者中近9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违反科研伦理道德的行为具有很大危害性,但主动遵守者较少。比如贺建奎明明知道,不论是从科学还是社会伦理的角度考虑,没有解决基因编辑科学上的安全性特别是脱靶和嵌合体之前,任何执行生殖细胞系编辑或制造基因编辑的人类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但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置科技伦理不顾,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可见科研人员急需提高遵守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5违规问责力度不够

中国“陈进汉芯造假”事件与韩国“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极其相似,中国的陈进等人骗取了国家上亿科研资金和荣誉,甚至将其转移到自己名下,但并未受到刑事处罚,而韩国的黄禹锡最终以侵吞政府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10多年过去了,中国学术道德违规成本低、惩戒力度小的现状并未改变。比如国内持续10年的干细胞治疗乱象期间,没有1例治疗成功,医生、医院和生物技术公司赚足亿万利润,而病人却遭受身体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此事至今没有问责。缺乏健全的问责体系,既不能对科技活动进行反向的伦理规制,也无法妥善处理科技活动产生的各种后果。违背科研伦理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现实,一些科技狂人、投机分子、沽名钓誉者必然跃跃欲试。


3、发挥制度优势,防范和化解科研伦理风险


不论是基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还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都要正视科研伦理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落实全会精神,需要推进科研伦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科研伦理风险挑战的冲击。

3.1出台科研伦理规范

2019-09中国科协组织编写的《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正式发布,为中国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问题提出可参考、可操作的准则。今后中科院、工程院、基金委等相关部门,要加大资助伦理方面的研究,发动有关学会制定各领域伦理标准和规则,讲清楚科研人员应该怎么做、科学活动有何规范、成果转化有何规定,并适时编辑相关教材和书目。

3.2加强对科研伦理的监管

2019年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国家层面开始着手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要及时成立科技伦理委员会,制订相关规范,明确科技伦理问题应该由谁监管、如何监管以及出现问题后如何处理。特别要注重全程监管。科研项目申报前,加强对研究项目的伦理合理性预审查,对后果未知且可能造成不可逆结果的前沿新兴科技研究,必要时可明令禁止。科研项目立项后,改变以前“重申报立项,轻过程管理”的情况,持续跟踪,除了常规检查,还要监督其是否按照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处理伦理相关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从技术安全、产业安全、道德伦理安全、法律监管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防止新技术滥用和误用。

3.3推进科研伦理法律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科研伦理问题,现代社会对新兴科技及其应用的伦理规范已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必须借助法律的刚性约束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首先,加快科技伦理立法。中国刑法对类似贺建奎团队的科研行为没有具体惩罚条款,仅依据《执业医师法》和《刑法》相关条文以非法行医罪定刑。而此案件绝非非法行医这么简单,应尽快设立“逃避监管从事人类科学实验罪”的罪名和惩处的相应条款与有关《伦理原则》相匹配。其次,提高法律层级。目前中国除了2016年国家卫计委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外,其他相关文件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难以适应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随着科技全面发展,仅有医学领域的伦理审查已远不能满足现实的科学伦理审查需要,必须统筹立法,增强法律权威。

3.4强化科研人员伦理意识

科技伦理不是研究的障碍而是科研的安全线和保障。科研人员应增强科技伦理意识,紧跟政策,调整心态,不忘科技以人为本的初心,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将伦理需求内置于研究与创新之中,进行研究和创新,做正确的事,即使在没人注视时。

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普力度,切实提高全民科研伦理意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科研伦理治理。比如,面对所谓“高科技”的透视眼镜、偷拍神器,个人要加强道德自律,切莫放任一时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成为非法内容的传播者、消费者,并且积极向管理部门反映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不让不良行为者得手获利。

3.5加强科研伦理教育引导

习近平曾说,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伦理规范只有深植于个人价值观底层,才能转化为无须提醒的自觉行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要将科研伦理道德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在价值观形成时期开始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遵守规则。高校阶段,将学术道德、科技伦理列为核心课程,并辅之以必要的实践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能充分理解科技伦理的价值、历史和逻辑,理解其职责和规范,养成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研伦理、严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步入社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伦理环境,不然以前接受的科技伦理教育将会被逐渐淡忘。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管理部门和伦理委员会,要经常举办伦理讲座,组织学习科研伦理新规定、新技术、新案例等,呼吁广大科研人员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科研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霄.发展科技伦理:从原则到行动[N].光明日报,2019-12-09.

[2]李泽泉.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N].人民日报,2020-02-19.

[3]杨卫.中国科研:诚信好转伦理堪忧[N].科技日报,2019-05-10.

[4]李石.论“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界限[J].伦理学研究,2019(2):128-134.

[5]蒋祥春.高科技引发的伦理问题及思考[J].甘肃科技,2019(11):8-9,102.

[6]温才妃.伦理考量如何追上技术发展[N].中国科学报,2019-08-14.


许灵红.新形势下科技伦理治理问题探析[J].科技与创新,2020(10):74-7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伦理学研究

期刊名称:伦理学研究

期刊人气:94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1-9115

国内刊号:43-1385/C

邮发代号:42-201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