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青海省2004—2019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1-09-17    15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了解青海省2004—2019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梅毒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青海省2004—2019年报告的梅毒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包括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以及梅毒病例构成。结果青海省2004—2019年共报告梅毒病例33680例,年均发病率为37.01/10万,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22.49%,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4220.73,P<0.01)。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一期和二期梅毒为主,分别占55.61%、26.73%和7.81%。报告病例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西宁市、海南州和海东市。2004—2019年男女总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0.69/10万和43.92/10万,女性病例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例1∶1.37,各年梅毒报告发病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24,P<0.05),男女均以20~49岁报告病例最多,占报告总数的70.92%。职业分布以牧民(10814例,占32.11%),农民(8700例,占25.83%),家政、家务及待业(2058例,占10.38%)为主。隐性梅毒构成比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7.18%上升到2019年的7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结论青海省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控形势很严峻,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梅毒的检测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规范治疗;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筛查,提高防病意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 关键词:
  • 分析
  • 感染
  • 梅毒
  • 检测
  • 流行病学特征
  • 加入收藏

梅毒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慢性传染疾病,侵犯皮肤、黏膜与多个组织器官,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与母婴传播。根据临床特征可以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胎传梅毒和隐性梅毒。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进行大数据的汇总、分析,以及治疗的及时响应,其结果显示梅毒报告病例数呈快速升高趋势[1],且一直占据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前3位[2]。一期梅毒易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并能促进HIV感染的传播,有研究表明,梅毒可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传播的危险性增高3~5倍[3]。青海省2019年梅毒报告发病率72.13/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第4位,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为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增强大众对梅毒的自我防护意识,笔者对青海省2004—2019年梅毒流行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从而了解青海省梅毒的流性特征及发病趋势,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通过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相关梅毒病例资料,检索系统中梅毒相关病例的信息,并设计“现住址-已审核-发病日期”的记录方式,收集、统计相关梅毒病例的资料。青海省人口资料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局历年发布的统计年鉴。

1.2统计分析和方法

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用SPSS20.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疫情概况

青海省2004—2019年共报告梅毒病例33680例,年均发病率为37.01/10万,年均增长率为22.49%,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4220.73,P<0.01)。其中,2004年最低(5.93/10万),2019年最高(72.13/10万),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为主,分别占55.61%、26.73%和7.81%。隐性梅毒病例18730例,年均发病率为20.58/10万(2004年最低0.43/10万,2019年最高56.71/10万),一期梅毒病例9001例,年均发病率为9.89/10万(2004年最低4.32/10万,2013年最高25.40/10万),二期梅毒病例2630例,年均发病率为2.89/10万(2004年最低0.43/10万,2019年最高56.71/10万)。见表1。

2.2人群分布特征

2.2.1性别分布

2004—2019年男女总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0.69/10万和43.92/10万,均呈现增长趋势,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6.00/10万(2004年)上升到58.59/10万(2019年),年均增长3.51%,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5.86/10万(2004年)上升到86.40/10万(2019年),年均增长5.37%,各年梅毒报告发病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24,P<0.05)。累计报告的33680例梅毒病例中,男女病例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4189例(42.13%)和19491例(57.87%),男女性别比1∶1.37,女性发病例数明显高于男性。

2.2.2年龄分布

2004—2019年梅毒报告病例年龄集中在20~49岁,占报告总数的70.92%,各年龄报告病例数均有增长,以女性>70岁组增幅最大(147.50%),其次为男性50~59岁组(119.00%)。男性发病年龄及构成依次为:20~29岁(19.57%),30~39岁(25.19%),40~49岁(19.73%),女性发病年龄及构成依次为20~29岁(33.43%),30~39岁(28.06%),40~49岁(14.10%),说明女性感染梅毒的年龄较男性更为年轻且感染人数多。见图1。

2.2.3职业分布

2004—2019年梅毒报告的33680例病例中,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10814例,占32.11%),其次分别为农民(8700例,占25.83%),家政、家务及待业(2058例,占10.38%),其他各种职业占比均在10%以下。牧民所占比例由51.88%下降到2016年的23.88%,农民所占比例由6.25%上升到2018年的33.15%,家政、家务及待业所占比例由5.63%上升到2019年的15.18%。增幅最大为农民(68.80%),其次为离退休人员(45.20%)。

2.2.4地区分布

全省8个地区均有梅毒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西宁市(10234例,占30.39%)、海南州(7712例,占22.90%)和海东市(3927例,占11.66%)。

2.2.5各型梅毒构成的变化

2004—2019年一期梅毒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72.81%下降到2019年的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74,P<0.05);二期梅毒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17.80%下降到2019年的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校正=1.1,P>0.05);三期梅毒各年的构成比均小于1.50%;隐性梅毒构成比呈增长趋势[4],由2004年的7.18%上升到2019年的7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一、二期梅毒构成比的下降,说明近年来各地在开展梅毒病例报告准确性核查工作的同时,开展医疗机构人员的现场培训,不断提高报卡正确率,使隐性梅毒错误填写为一期或二期的现象逐步得到纠正和规范。见图2。


3、讨论


青海省2004—2019年梅毒年均发病率为37.01/10万,报告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低于赵聪[5]等报道的沈阳市梅毒发病率(55.22/10万),高于乔丹[6]等报道的郑州市梅毒发病率(26.33/10万),以及刘继锋[7]等报道的西安市梅毒发病率(19.49/10万)。15年间青海省梅毒年均增长率为22.49%,也明显高于全国年均增长率13.37%[8]。

梅毒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20~49岁,共23886例,占病例总数的70.92%,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9]。20~49岁人群的性活动较为频繁,其中20~30岁年轻人群常因缺乏相关性卫生知识而发生不安全性行为,进而容易感染梅毒;而40多岁的中年人群也会有婚外性接触,进而导致梅毒在异性或同性间的传播,导致梅毒疫情更为严峻。因此,对于青壮年人群出现的特殊临床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做梅毒的检测。值得注意的是,>60岁的老年人群梅毒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与诸多文献报道一致[10,11],分析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群生活及医疗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剧以及老年人群性观念改变有关,但老年人群免疫力低,对性病的自我防护知识也相对缺乏,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老年人群梅毒感染风险增高,所以关注老年人群的梅毒感染状况刻不容缓。

从职业分布看,以农、牧民和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的梅毒发病为主,增幅以农民和离、退休人员为主,上述这些人群具有流动性大、社会经济地位低、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意识差、求医能力差等特点[12],无法对梅毒的危险性产生警惕,对高危性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也缺乏相应的认知,在就医主动性方面较差,易忽视梅毒的危害,一旦感染梅毒,很容易将其传染给配偶,造成梅毒的家庭内传播,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青海省2004—2019年梅毒类型变化以隐性梅毒增幅最大,其他各期梅毒也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同,三期梅毒增幅缓慢,报告发病率也较低。隐性梅毒构成比呈增长趋势,约占梅毒病例总数的55.61%,与诸多文献报道一致[13,14]。隐性梅毒病例的增加是由于各级医疗机构对入院病例、手术前检查、孕产妇等广泛开展梅毒血清筛查,查出许多隐性梅毒病例所致。隐性梅毒虽无临床症状,但可通过性接触、血液途径、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15],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隐性梅毒的筛查工作,及时发现相关的隐性梅毒病例,给予积极的治疗、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对进一步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16]。

各年一期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高于二期梅毒,这与梅毒诊断分期不符,多为分期错报所致。全国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数据显示,一、二期梅毒病例之比应在0.37∶1[17]。2004—2019年青海省一、二期梅毒病例之比为1.84∶1~7.74∶1,提示一、二期梅毒诊断分期与报告存在较为严重的错误分类偏倚(即作为梅毒诊断是正确的,但诊断为一期、二期或隐性梅毒是错误的)。早期梅毒是反映梅毒流行的一个最敏感指标[18],一期和二期梅毒的分期错报将严重影响对梅毒发病率和发病趋势的分析与判断[19]。梅毒的临床分期诊断错分问题较为常见,究其原因,除了与非皮肤科医生不能完全掌握梅毒临床分期正确报告外,还与“传染病报告卡”版面设计不够合理有关,未接受过梅毒填写培训的非皮肤科医生更容易将隐性梅毒病例错填为一期梅毒,这也是一期梅毒错分比例远高于二期梅毒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青海省2004—2019年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控形势很严峻[20],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梅毒的检测水平,做到早发现、规范报告和治疗;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筛查,提高防病意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利益冲突无


参考文献:

[1]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2000—2013年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2]马纪林,张雪平.上海市松江区2007—2017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20,32(9):767-772.

[3]张懋奎.艾滋病与性传播疾病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3805-3810.

[4]周磊明,庄鸣华,宁镇,等.上海市2005—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4):311-313,317.

[5]赵聪,宋巍,喻道军,等.2013—2017年沈阳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9,35(2):193-195,199


文章来源:尤小慧,曹海兰,张华一,石锋,赵得禄,吴斌.青海省2004—2019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21,37(10):943-94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人气:112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8468

国内刊号:44-1671/R

邮发代号:46-247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