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马克思人学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实践

  2020-12-07    26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共同体三个方面的思想论述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历史主体论、人的发展本质状态和全人类共同解放的终极目标三个维度的经典引证和理论创新。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关于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目标,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人民发展道路,都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在回答时代问题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实践创新,证实了中国当前的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1]。

  • 关键词:
  • 人学思想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以人民为中心
  • 唯物史观
  • 马克思主义
  • 加入收藏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诞生开始,便是服务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思考也一直聚焦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生活状态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当代实践,这一理论创新突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表明其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真正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深入挖掘“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与现实结合性,有利于破除各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及其他非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此,本文试图以人学的视角,从唯物史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实践。


一、理论基点: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其中,群众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基础,因此,关于马克思群众史观的论述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点。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是每当涉及社会历史领域的问题时,总是不自觉地退回到唯心主义的圈子里。英雄史观和个人英雄主义总是要成为人类寄托心灵的安慰,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从诞生起就从科学实践观的角度理性回答社会历史问题。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根本目标。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来看是实践的。人类实践活动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产生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们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文化生活的全部内容。社会上的全部财富都是由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创造的,所以社会存在是以人的生产实践为前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变革,而矗立在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之上并由此所决定的庞大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发生变革。回顾中国社会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改变内忧外患的国情的迫切希望催生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实践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对满足物质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和物质财富的向往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史。所以,人民群众是贯穿整个社会历史的主线和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产物是毛泽东思想[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农民的重要性,强调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在重视农民问题上立场坚定。关于群众路线的问题,始终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听群众之声,会群众之意,借群众之力,圆群众之梦。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上做出了符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正确判断[4]。社会主义不代表落后和贫困,它为了解放全人类而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在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那里,共同富裕是一个本质性的基础前提。纵览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发展理念,党根据社会和国际的新变化,陆续提出了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历程中,党和国家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将发展基点和改革的立足点始终如一的放在人民这个中心之上。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创新党和国家以人民为重的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在实际的治国理政政策规划中始终围绕这一中心点[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正意义在于告诫党和国家,只有将人民利益至上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标准,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审视国家发展和人民进步的条码,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


二、理论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在考察人类社会时,提出的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它是在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今天,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内在要求社会进步以人民为主要力量,进步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发展的长期性、主导性目标。

马克思对于人的概念表达是生动具体的,对人的考察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研究实在的人和现实生活,并由此总结出人发展的三个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也随之降低,马克思根据人对自然依赖性的程度,将人的发展概括成三个阶段。首先,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完全依附。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进步,生产力初步发展,人表现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最后,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提高,表现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6]。因为马克思考察人的解放,从不是局限于阶级、个人,而是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持续不断发展才能实现的目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可以为实现人的这种理想状态不断创造条件。马克思没有停留在对人的全面发展条件的一般论述,而是把其看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显著特征,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区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1。只有实现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践行,这个过程实际也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中国化过程。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美好愿景,即致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迎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层面逐步完善。在经济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与坚持依法治国并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基础。在文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倡导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文化底蕴。在社会保障方面,致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构建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生态文明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反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重视生态保护。


三、世界意义:共同体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变化的条件下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7]。对于全人类解放而言,这一理论更能造福世界人民思想。从“真正共同体”的理论探讨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是中国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思维创新。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他认为共同体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前提。“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抽象共同体”或“虚幻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是马克思文本理论中关于不同时期共同体形态的界定,而只有在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实现“真正共同体”,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才可实现。从马克思的文本描述中可以知道,起始的共同体形态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划分为基础,以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和共同生活的原始状态为存在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带来个体的自由个性发展。整个人类冲破自然性和共同性束缚的要求开始出现,“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开始瓦解。“抽象共同体”解释的出现,成为马克思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下对共同体形态的描述。在这种状态之下,个人的发展脱离开了人与人的依赖性和自然共同性的约束,获得了一定的自主独立性。但是,建立在抽象的资本利益关系之上的独立,深入看来还是成为资本与金钱的奴隶,这种独立性是束缚个性自由发展的新桎梏。

马克思指出,这种抽象的共同体不是按照人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在商品交换逻辑下,资本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由“人的彼此依赖”转向“人对物质的依赖”。那么,一种按照人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就成为人类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同体形态。有鉴于此,马克思展开了对“真正共同体”的思考。一是这类共同体为每个人都提供尽可能的保障,在这种保障下,人不再被物奴役,可以实现对自身的全面占有并拥有一个完整人的全部本性。个人先是实现对自身生命的全部占有,继而实现对人本质的全面占有。二是这类共同体下的社会整体态势趋于公正、和谐,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融合,阶级矛盾消失,社员自觉联合。

当下,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提出,正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必然途径。这既体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与时俱进,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定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对各个国家、地区个性的抹杀,而是尊重各国国情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制定符合各国根本利益的政策,保证各国共同发展。它不是宣扬中国意识,更不是哪个国家的单独意识,而是倡导各国的“世界意识”理念,让各国具备彼此共发展、共进退的“命运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全球问题,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的解决方案,它为世界指明了发展前景,打造各国命运共生、观点共识、发展成果共享的众赢局面。

具体来说,一是以当今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为基础,打造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现今世界格局是超越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更迭,网络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带来整个世界的共通时代,各国家、地区的交流密切,联系紧密。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各国的差异性、价值,围绕可保证各国利益的共同目标开展工作。四是在现代社会只有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团结共建才是全球问题解决的终极方案,人们要基于全球理念,共建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世界。五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阐述中的思想,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主张“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回应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8],也是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探讨中坚定“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目标,更是在“真正共同体”形态延续的途径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前进理念。同时,人们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鲜活的理论,它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来没有教条化的指导实践,而是根据各国国情的差异、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践行[9]。一方面它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始终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始根基;另一方面又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顺时顺势的调整、变革、创新,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李其臻.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论文,2020.

[2]罗洒洒.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观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9.

[3]王乃波.党的领导与执政规律的实践探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0(2):1-8.

[4]周晓荣.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J].学理论,2020(1):9-11.

[5]郭曰铎.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论文,2018.

[6]董同彬.大学生能力生成与精神成人关系探论[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6-81.

[7]艾新强,刘超伟.习近平大统战观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5-13.

[8]冯倩倩.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J].理论界,2019(12):15-21.

[9]候畅.唯物主义新时代人学阐释[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9.

注释

1.教育学补充一(转)_小猫5555《网络(http://blog.sina.com)》


王雪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践行[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18-2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期刊人气:66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哲学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