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文化服务体系建构探究

  2021-01-20    9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当下以公共性为立足点去探讨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符合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发展趋势,且以成都市的发展为案例更具有前瞻性。纵观全国而言,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体现着全国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代表着中国最底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融合力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关键词:
  • 公共性视域
  • 当代中国
  • 文化服务体系
  • 马克思
  • 马克思主义
  • 加入收藏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1]到2035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基本实现。当前,社会建设的中心是公共性建设,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更是社会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政府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立足点,去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问题,是符合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潮流。


一、新时代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对马克思公共性的内生转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保障人民最根本的公共文化满足感。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关于“公共性”的直接论述,但马克思却一直秉持丰富的公共性理念。马克思公共性究其本质而言,主要是探讨如何运用公共权力增进公民的共同福祉。

(一)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是马克思公共性的创新演变

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受益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公共文化就是“人化”的创新演变,人的真实需求才是政府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目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是满足人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精神文化的满足要依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直接使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立体式的满足感,打破了原先依靠理论教育的传统模式,使人民与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马克思公共性全社会范围内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公共性正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渗入到中国的千家万户中,进而加强社会的安定团结、人民的安居乐业,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使命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对政府的公共管理以及社会的安定至关重要,当今时代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凸显它的历史使命,稳定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信任政府、信任国家。可以说,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增强社会的归属感及向心力、凝聚社会共识意义非凡。

(二)马克思公共性对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起到一定的引领

马克思公共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有利于提升人民对政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换句话说,马克思公共性的实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坚定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引领,才能更好地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方向、目标以及主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是对马克思公共性强化的过程,马克思公共性只有深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去,深入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去,深入到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克思公共性的真正价值及作用。马克思公共性是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必须立足于当下国情,坚持正确的精神引领,而马克思公共性无疑是最适合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这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成都2020”的构想意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绝不是盲目照搬西方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超越主义等西方模式,而是依据本土国情的再发展、再创造。

(三)马克思公共性与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由特殊到普遍的立体转化

马克思公共性是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精神需求,而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马克思公共性适应中国国情发展的必要载体。可以说,两者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换句话说,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获益者人民更加维护政府的治理。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在党及政府的引领下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呈“百花齐放”的景象,人民最终获益从而进一步推进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152人民是时代进步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马克思公共性起到一定的发展作用,从而进一步带动了社会的整体发展。马克思公共性的主旨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而成都市公共性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让人民平等的享受到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进一步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可以说,马克思公共性与成都市公共性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其核心是不谋而合的。


二、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自身探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框架。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地带,且历史资源丰厚、文化资源独特,具有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先天优势,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成都市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问题与成就是并存的。

(一)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应用力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覆盖率较低,同时大部分地区存在“建而不管”的现象,部分单位只讲“面子工程”导致一些文化设施并未完全得到利用,许多基础设施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满足底层老百姓的需求。此外,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层次比较单一、覆盖面小。更为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匮乏、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低,不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基本的作用,即人民的文化精神满足感匮乏。

一是语言不能充分的“百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直接的受益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可以理解,而不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对待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要分层次进行服务,而不是一味地“阳春白雪”,我们也应看到百姓更需要的是“下里巴人”。我们必须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倾听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文化诉求,学会分析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体的价值需求,去了解他们自身的利益需求,采用更适合他们的文化宣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成都市为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城乡“二元化”是成都市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城乡差距大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出现差别必然会导致文化获得感得不到根本满足,或者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进度出现偏差,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其他意识形态的文化作品占领这个巨大的“市场”。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人民文化的满足感已经不再是单单的形体获得感,更多的是精神的充实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是得到人民的认可,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360只有得到人民的认可,新时代建设的步伐才会更加有力。

(二)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取得的成就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以成都浦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该村依靠传统文化、立足根本、打造属于自身独特的文化服务模式。同时政府及时给与技术、人才、销路上的支持,从而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成政府与人民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乡镇寻找自己的特色发展经济,实现立足本体、准确定位,明月村建设只是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成都市已经完成了100%的乡镇、80%的社区文化建设,新增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0个,全市综合文化服务示范点240余个。据了解,目前市政府正在计划实施“互联网+”的文化服务模式,这必将成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的关键点。

二是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纵观全国的旅游资源而言,成都市不算上乘也可以说是名列前茅,成都市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建构自身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成都市作为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城市,一直秉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质量、力度。通过自身的资源定位,不断招商引资、弘扬传统文化。2018年《成都一分钟》微视频更是火爆全国,吸引诸多企业家落户成都。成都市统计局统计:成都市每年文化旅游产业净增加值达百亿以上。从当前发展势头而言,成都市的旅游资源依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是政府公共政策大力支持。成都市政府出台《成都市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暨2025规划》、《关于成都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并且根据成都市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近100余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标准。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市政府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高标准”,力争2020年实现西南第一、全国前列的目标。同时配套出台《成都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6-2020年)》并决定于2018-2019年集中验收考核,以确保《关于成都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成都市正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这一观点。


三、新时代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全面展望


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的基本服务,对于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而言意义重大,也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根本是要满足人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新时代成都市也必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以人为本”,抓住人才

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当今时代生产力的源头是人才、人才是科技的直接创造者。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是重中之重,对于当前而言,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我们缺乏公共文化服务建构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更是严重匮乏。成都市政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留住人才、抓住人才,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首要问题。首先,成都市政府必须与高校进行合作,可以说,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成都市政府与高校达成协议,与高校签订就业计划,这一点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过程中解决人才的需要至关重要。其次,我们要对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员进行二次培训,对他们进行免费再教育,同时进行必要的考核制、持证上岗,要想实现新时代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去粗取精、优胜劣汰的选拔人才这是必经之路。最后,要创新培养模式。邀请高校管理人员下基层对其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破解基层管理人员知识匮乏的难题。同时成都市创办文化管理类院校着重培养管理人才,开设文化服务宣传站、成立文化服务骨干队伍。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底,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已达3万余人,且规模仍然在不断扩大之中,这支生力军对于接下来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0规划”的建成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引进技术,创新模式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技术是关键、模式是创新点。当前总体而言,成都市的公共文化管理模式在技术层面是乏力的,尤其是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依然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劣势耗时、耗工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其一,成都市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要以科学的评估方法为指导、建立与地区相适应的评估准则、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现实需求,同时要配合专家的审核,以达到最终的预期效果。其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并与自身的利益挂钩。对于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其基层管理人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并占有相应的比重。同时必须依靠新闻媒体、政府内部监督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对其管理人员的指标完成度进行监督,并向全社会公布结果,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构建。其三,对于技术的引进,莫过于“互联网+”的应用。当今时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水平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成都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未达到全面的覆盖。可以说,仅仅只有部分地区得到了应用。因此,成都市必须立足于本体、着眼于未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长期发展,力争实现成都市2020年的终期目标。

(三)抓住机遇,出台政策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业与产业的协同。成都市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成都市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公共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而文化产业则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成都市政府应更好地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帮助人民群众开发项目、搭建平台,更好地发展成都文化事业和产业,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实现自身经济的增收,以此更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建构。

一是构建以成都市政府为中心的立体格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协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潜力。此外,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可以减少工作的不必要失误。以政府为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行的合理有效以及质量的安全可靠,给广大人民群众吃一颗定心丸,这一点对于人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城乡公共文化互动机制的构建。对于成都市的发展而言,城乡差距是比较明显的,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更是差距显著。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政府要打破传统的城乡文化分割模式、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循环式发展,打造适合城乡发展的文化规划。要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以优秀社区为基点,对农村的文化规划进行统一部署,力争尽快实现成都“2020规划”的目标。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与成都市政府以及成都市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6]成都市相应党中央号召,紧抓公共文化服务建构这一历史任务,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将再次取得喜人的成果。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前进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两会”的召开,公共文化服务再次被人大代表提上议案,未来一段时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力度将会大幅度地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成都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现它的文化姿态。


参考文献:

[1]李克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9-03-05(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0.

[5]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N].人民日报,2018-08-21(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1).


赵士贤,王钰博.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1):12-1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期刊人气:66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哲学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