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创新路径的思考

  2021-12-20    12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各地区人才攻坚战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高校逐渐成为加强人才资源储备的中坚力量,如何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战略计划,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通过实证研究描述并分析了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存在问题,从育人体系、育人平台等四个方面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索。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
  • 人才资源储备
  • 资助机制
  • 高校教育
  • 高质量人才
  • 加入收藏

高校资助工作是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以来,资助育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以及“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从传统经济型资助向现代发展型资助转变,更加强调通过内生性的资助形式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并提升综合素质。虽然我国已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居民生活进入全面小康水平,但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相对贫困现象,资助育人依然是一个重要话题。因此,不断加强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工作机制以及发展性与长效性研究,对于构建适合新发展阶段和新时代教育背景的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都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及特征


发展型资助是与保障型资助相对应的概念,作者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国内外关于资助育人的研究成果,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概念进行界定,它指的是在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基于其成长发展需求,依托校内外各种资源及帮扶渠道,通过多元化育人平台,实现学生的社会化与个体化转型,并促进其政治素质、道德素养、知识技能、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多层次、多元化资助育人体系。

发展型资助是保障型资助的升级版,传统的保障型资助主要通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金与物质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难题,发展型资助则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强调资助与发展相结合、励志与强能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困难学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不仅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物质资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注重“社校联动”“家校联动”,通过多元化资助育人平台,为大学生拓展资助与实践锻炼的渠道,鼓励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学业提升、素质拓展、公益项目为主要手段,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助、终身发展能力。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保证研究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作者主要基于省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际情况,通过文献、问卷和实地研究等方式,随机抽取6所高校2000名研究对象(包括工作者、受助者以及教师等)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SPSS软件、文献编码以及归纳等方式,对研究资料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第一,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发展型资助研究主题,以受资助大学生及义工为对象,随机抽取1950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研,重点了解当前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工作内容、资助形式、资助对象、资助效果、资助重点环节等问题;第二,实地访谈。以工作人员、受资助对象、社区志愿者以及义工团体负责人为对象,选取当地高校50名受访者进行个别访谈,重点了解当前高校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存在问题、改进方式方法等,还包括资助对象的生活改善、思想表现、价值观念、学业水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对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进一步获取可靠资料,补充问卷调查定量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作者对研究范围内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整体来看,都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宣传并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并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成才活动。从内部结构上看,保障型和发展型的内容呈现“七三开”的局面,也就是说资助育人首要还是以经济资助为主,体现育人效果及发展型的比例相对较小,但各高校开展的工作各具特色;从内部关系来看,保障型和发展型的内容呈正相关,即基本资助保障性工作做得越好的学校,困难学生个人学业和综合素质发展上越具备潜力。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型资助育人现状进行描述。

(一)资助体系方面

资助体系是发展型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人才培养起重要的保障作用,资助体系主要指的是面向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以提供经济和物质帮扶为主的各级、各项、各类资助政策的体系。目前各高校的资助体系总体包括“七大类”“四大块”,“七大类”包括“奖、助、贷、勤、减、免、补”,“四大块”包括国家、地方、社会和校内资助四个方面,国家类资助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地方类资助包括残疾学生、建档立卡学费减免,困难生就职创业补贴等;社会类资助包括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或企业开展的爱心捐赠和助学类项目,例如“伯藜助学金”“春花秋实西部助学”“宁夏燕宝紫衫基金会助学金”等;校内资助包括校长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困难补助、新生资助、绿色通道等。根据调研高校样本数据分析,在各高校资助项目中,国家和地方财政类资助项目占76.3%,校内资助项目占15.3%,社会捐赠类项目占8.4%;资助总金额中,国家和地方财政类资助占84.1%,社会捐赠类占11.2%,校内资助占项目占4.7%。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捐赠类资助项目和金额近几年增幅较大,并且形式多样的育人平台较多都是依托社会捐赠类项目而打造的,集中了较多的素质拓展类内容。

(二)队伍构成方面

队伍构成主要指的是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人员类别及数量等情况。在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方面,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高校资助工作管理通知,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编制情况按照1∶2500比例调整配备专职资助管理人员,根据调研结果,从编制角度来看,所调研高校专职从事资助管理的人员往往是学生处资助科的2-3人,表面看人员缺口较大,但实际上参与资助工作的人员数量是相对充足的,当前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资助工作队伍较多以学工队伍为主体,学生工作队伍里以辅导员为主体开展工作,此外,还有非学工部门参与,例如对外合作处、党团群体,并且还有大量兼职补充人员,例如学业导师、班主任、学工助理等。

(三)运行机制方面

资助育人运行机制是指开展并组织实施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等,在资助育人运行机制方面,目前各高校都在着力打造全校联动、全员参与、上下通畅、相互协同的网络化育人格局。目前,高校一般是根据业务分类条块结合,以资助工作垂直组织体系为轴,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社团”四级管理模式,各级按照资助工作职能,分配资助力量,学校级别由学生处设立资助科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学院设立助学管理辅导员,负责本学院困难大学生各项资助事务以及主题教育活动,班级在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组织各项认定及材料上报,社团包括大学生义工组织、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在校园设立的基金专项等,社团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排练场,是学校和社会对接的重要纽带,对于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义工组织到敬老院、医院、学校等机构开展公益服务、爱心帮扶活动等。

(四)育人手段方面

育人手段主要是指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为实现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而采用的方式、方法与措施等,育人手段是发展型资助区别于传统保障型资助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突破口与关键点。根据调研资料,作者认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手段可以用“一个原则、三个特点”来描述,一个原则指的是:资助育人总体上包含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之中,主要围绕一个原则开展,即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构建育人长效机制,以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三个特点主要包括:第一,嵌入性。在具体实施中,高校普遍将资助工作嵌入到学业帮扶、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创新意识等活动之中,例如通过“学业导师制度,聘请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根据不同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资助服务,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第二,侧重性。由于资助工作的特殊性,育人手段上更加突出社会责任感以及诚信、感恩品质的培养,例如“学校探索以素质拓展训练营、心灵成长训练营为依托,帮助受助学生突破自我,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感恩回馈、为国奉献的良好品质”;第三,社会性。依托社会公益组织、社会捐赠项目以及志愿者团体搭建多元化平台,开展联合育人,例如陶欣伯基金会在江苏省设置的“伯藜学社”、省教育厅发起的“苏乡永助”主题教育、江苏银行助学金等。


四、发展型资助育人面临的问题


随着当前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变,作者认为高等教育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与高校现有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等方面,再加上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资助工作也进入新发展阶段,即外生型到内生型、单一型向多元型、保障型到发展型的转型阶段,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还面临一定的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识别的精准性不够

准确识别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与根基,直接决定资助育人效果。根据调研,多数高校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识别可以概括为“2+1”模式,即“两个环节、一种方式”,两个环节是指“入校认定”和“在校评议”,一种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困难证明(一般是县级以上经济困难证明以及其他证明困难的材料)方式进行认定,例如低保证明,残疾证明等。经济困难学生识别主要包括两个问题,第一,在认定过程中缺少对家庭实际状况的考察调研以及经济收入的具体分析;第二,缺少集成化、共享化的数据信息平台,由于国家扶贫系统仅仅登记的建档立卡类学生,其他类型的困难学生信息各省份之间不能实现共享,并且系统更新比较滞后,导致高校识别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偏差。

(二)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的措施需不断优化

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的措施可以理解为育人手段,作者在上文曾用“一个原则、三个特点”概括当前资助育人手段,根据访谈结果,在教育帮扶的手段上,主要呈现几个问题,第一,帮扶的针对性需加强,导致学生经济困难的原因往往呈现差异化特点,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家庭因素、突发因素等,在资助帮扶中除必要的物质关怀之外,要善于抓住内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帮扶手段的创新性不足。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对于困难学生的教育活动,较多是根据上级号召或工作性文件开展常规的主题活动,例如“诚信感恩主题教育”“资助诚信主题教育”等,在育人手段上创新度不够,尤其是对于社会公益组织、社会捐赠项目以及志愿者团体的平台利用不够。

(三)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化转型发掘不足

个体化转型是指依托校内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资助育人的平台与活动,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创新性、独立性、独特性与主体性不断发展,包括自我认知、主导机制、适应策略、创造能力四个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发展型资助育人中所讲的“发展”,根本意义就在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体化转型。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相对比较注重规范教育、知识教育、角色教育,对学生自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注还不够,例如,在访谈中有学生谈到“在同学人际交往时有些被动,对自我缺乏了解”。此外,部分学生还由于缺乏主体性导致情绪悲观、心理焦虑、敏感等情况,有些同学则被贴上了“特殊人群标签”,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缺乏成就感与自信心等。


五、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创新路径的思考


(一)构建系统化育人体系,切实落实育人计划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首先要明确育人目标,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育人计划,构建基础育人体系,保证各项资助育人工作有序推进,形成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在制定育人目标时,需要始终坚持以“与大学生需求相一致”为基础原则,将学生需求、专业发展、高校育人需求、地区人才需求作为综合考虑条件,在现阶段的物质资源、经济资源帮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融入精神需求、道德素养、专业能力、职业价值、发展能力、心理健康等多项指标,构建形成覆盖学生物质、能力、发展、精神多方面需求的资助指标体系。要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育人项目、活动资源,设定育人目标,有目的的推进各项育人工作,围绕育人目标设计阶段性育人计划,例如相关研究者所提出的“助航计划”,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分析学生成才之路上的阶段性需求,将课程分别融入到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设置一个检测成果环节,这样就能够持续性关注学生的“被帮助”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以此调节与优化计划内容,更精准的落实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

(二)构建全程化育人模式,有序推进育人工作

要进一步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以完善机制、具体制度,保障育人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第一,为解决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识别的精准性不够”问题,需构建精准化的识别机制,将识别方式从“经济困难证明”拓展到更全面的精准识别体系中,例如学生生活消费水平、家长职业与收入、家庭成员健康情况、家庭成员数量、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细节等,对“入选范围”之内的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调查,从而全面精准地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被资助资格。通过该方法保证高校资源更精准地倾斜于有需要的学生,提升发展型资助机制的运行有效性。第二,要构建资助分类管理制度,分别从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助学项目入手,制定相应的资助育人评价、管理与跟踪流程,规范各项制度要求。

(三)多元协同联动育人,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多元协同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热点词汇,它指的是以学校为主导,充分挖掘并发动校内外各种资源,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作者在上文曾指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正在从以往的保障型资助育人模式向发展型育人模式转变,只有坚持多元协同,校内充分整合各项教育资源,校外广泛联合社会机构、企业团体、公益组织以及家庭等单位,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并形成合力,才能体现“发展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领学生自主成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充分依托“三个课堂”(即教学为第一课堂、实践为第二课堂、社团为第三课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素质能力拓展等主题,组织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尤其要充分发挥校园各类社团的“排练场”作用,例如校园义务服务与志愿服务群体,使经济困难学生在爱心服务中追求自我实现与成就感。此外,校外社会工作机构(或义工组织)也是一个重要的协同对象,它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秉持一致的工作理念(即“助人自助”),在当前我国本土社工仍处在“嵌入式发展”的背景下,义工与志愿者可以融入社会工作机构,经过专业的培训,可以深入街道、学校和医院等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提升个人能力素质。

(四)打造创新育人平台,发挥资助育人机制践行价值

要结合教育新常态的特点,打造创新育人平台,传递正确的思想理念,充分锻炼学生能力素质,最大程度发挥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的运行价值。第一,构建道德素养平台。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爱心驿站”适时记录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感恩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乡村等机构开展助老爱老与乡村振兴建设,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回馈社会,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第二,打造能力提升平台。例如开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举办SYB创业培训、打造校内创客空间、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内勤工助学服务、校外实习锻炼等,在解决生活难题的同时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第三,建设精神引领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组织“辅导员讲坛”“党员讲坛”“诚信感恩主题班会”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注入精神力量,激发自主行为,树立各种目标,为成长与发展提供内驱力;第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经济困难是引发心理波动的重要因素,会导致自卑和焦虑等情绪,高校可以将困难群体分类,依托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成立各类主题的成长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关怀与成长,也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账号”等,定期推送心理自我调试的方法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困难与挑战,增强信心,提升学习动力。


六、结束语


作者主要结合新发展阶段和新时代教育背景,分析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实证研究方式描述了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状况,结合调研高校的实践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进行思考,以期对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创新模式有所启发,同时,因研究样本、研究工具以及研究经费等因素,在研究内容上还不尽完善,相关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还有所不足。总之,在发展型资助育人研究中要瞄准“育人”二字,将立德树人摆在中心地位,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为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胡宇飞.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内涵解读[J].高教学刊,2018(11):59-61.

[2]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德新.脱贫攻坚后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1(5):.82-84.

[4]杨晓晶,李浩,朱鲲.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的全程化管理实践研究——以云南省A大学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24):108-112.

[5]余莎莎.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5C"模式建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6):84-86.

[6欧融,王子尖,农月香,等.民族地区院校构建发展性资助工作机制研究与实践——基于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实证调查[J].管理观察,2019(24).150-153.

[7]周艳红.发展型资助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探析[J].大学,2021(26):86-88.

[8]张炜,王雪,王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J].高教学刊,2020(32):141-144.


文章来源:胡宇飞,蒋薇薇,谢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7(35):141-144+14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教育探索

期刊名称:教育探索

期刊人气:156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0845

国内刊号:23-1134/G4

邮发代号:14-261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