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地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的探索与实践

  2020-11-12    7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国家顶层设计,也需要高校层面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同时也需要师生层面的关系和教育的配合。文章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学专业为例,提出了地质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并根据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并揭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丰富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
  • 创新型人才
  • 地质学
  • 培养模式
  • 教学
  • 加入收藏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新时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体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1]。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涉及众多复杂社会因素的工程,不仅涉及到国家社会层面的机制、政策和传统,同时需要客观分析高校层面的大学精神和培养模式,也需要注意师生层面的关系和教学。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诸多经验,在国家层面上具有政策、资金、理念等方面的支持;在高校层面上也具有学术自由的氛围和理念;在师生层面也具有教师的自主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我国高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正处在摸索、改革和创新性阶段。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地质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的专业建设,总结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地质类创新型人才特点


创新型人才与常规型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常规型人才主要是以常规思维为典型特征,采用常用、通用、原有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而创新型人才则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并且创新型人才也具有讲求实用、效率、成效和社会贡献等特点[2]。放眼地质学领域,地质学创新拔尖人才即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和在地质学理论及技术领域具有较高创新素养的人才。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一)建造知识的能力

创新并非凭空想象得来,而应该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新时代,作为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全面的、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创新型人才,其知识体系也一定是动态和发展着的,因此创新型人才也必须具备将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图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流程图

(二)发现问题的能力

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作为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的前提则是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既需要对创新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也需要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还有自主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价值体现。为此,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基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解决问题的流畅上来讲,基础是发现问题,关键在于分析问题,而目的则是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注重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聚合和发散思维,这样学生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全面而有系统的判断,从而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科始建于1945年,包括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国家级教学基地(共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15年和2018年连续两次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获批省级一流(品牌)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下四点经验:

(一)构建新时代创新型地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效仿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念和操作样式”[3]。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在参考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认证和CDIO体系等基础上,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对地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以“培养协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交流意识)、提升协同创新素质(协同创新心理、协同创新才智、协同创新毅力),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角色定位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我院“英才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完善协同创新平台(科研平台、课程平台、国际化平台、培养平台及文化平台)、完善培养过程、创新导师队伍、重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了“课程思政”为导向的地质学科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相关教学文件资料的完善和规范化建设(修订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完善教学内容,全面构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地质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修订了教学大纲、实习大纲、课程体系、实验、实习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例如对实践课程进行了改革(图1),显著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2018年地质学科所在的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入选首批100家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了探索地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全系专业老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认真深入研讨,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专业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实施思路、重点措施、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成效等,制定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工类学科本身是以自然知识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反映了事物的自然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理工类课程的教学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们通过挖掘科技成果背后的人文后果、培养科学思维以及探索背后的故事等三个方面入手。例如,在《构造地质学》课程中讲到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要了解,地质构造是地质演化至今的一个画卷。构造地质学家的任务就是从现状重塑原态,从现今再现历程。任何构造总是与其他相关构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又可以复合、叠加、置换和继承。这里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和“联系”观点。构造解析的方法由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提出,这里可以融入老一辈地质学家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及放弃国外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回国报效祖国、党和人民的爱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着力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氛围

1. 注重学科交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地质创新人才培养重视强化基础,训练思维,激发兴趣,同时对学生因材施教,发挥所长。课程建设考虑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提供多种选择。设置独立的核心课程体系,选用适宜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教材,高度重视基础训练、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培养。着力营造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了专业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基础,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学习计划。通过广泛开展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情景学习、服务学习、角色扮演教学以及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上,将创新理念和价值塑造与各项创新创业体验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地学实践教学和体验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感悟知识,在实验训练中体验知识,在创新创业中运用和创新知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地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倡导理工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办学过程中,地质始终将地球科学的多学科前沿相结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跟踪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趋势。“新工科”建设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手段,并逐渐上升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在学校层面,出台了《合肥工业大学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构建由“通识教育、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大模块组成课程体系,形成“工字型”课程结构。而在学院层面,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工结合、学科交叉融合,面向未来,紧跟地球科学前沿,以国家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为契机,深度融合“新工科”建设和“大数据”科学,探索“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地质大数据”为主要的学科培养方向,以“理工融合”为主要特色,培养新时代、新背景下,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创新性、数字化、智慧化的地球科学领军人才。

3. 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化视野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专业超过70%的专任教师具有在海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习和进修的经历。同时,聘请DavidCook,FrancoPirajno,PeterHollings,NoelWhite等国际顶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不定期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学生做报告30余次,我院师生做报告70余次,介绍国外地球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技术前沿。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签订了交换学习项目协议,每学期都会选拔优秀学生赴台学习,学生国际化视野显著提高。同时我们专门拿出一定的资金资助优秀的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鼓励进行展板或者口头报告等方式进行交流。

4. 重视研究素质,强化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利用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特点,实行学业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100%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项目等,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制度健全、成效显著。近三年,本专业成功申请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9项、校级28项。在2018、2016年第四、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分别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合肥工业大学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获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7项。

学校出台《合肥工业大学规范教学过程指导意见》,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过程评测、持续改进、教学组织、过程管理等方面规范教学过程,引导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从思想上、制度上落实“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改进教学模式,加大课堂教学互动评测、课堂测验、论文撰述、课堂演讲、设计报告、实验报告、非标准答案作业等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将第二课堂教育作为毕业要求纳入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社会实践教育,加强体育教育、文化艺术教育、技能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推进“两个课堂”深度融合,“两张成绩单”相得益彰,形成价值塑造、创新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5. 夯实科研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本专业教师承担大量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科研实力雄厚,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毕业设计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加毕业设计指导,以2019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分析。我校2019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33人,每位学生一个毕业设计题目,科研占到42%,结合工程实际的占到58%,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结束语


虽然地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是作为一项探索性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仍存在如未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体制、培养目标单一、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中改革下一步应该注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再比如在高校中部分教师由于科研压力而导致教学投入不足。教师的教学投入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5]。较少的教学投入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够融洽进一步导致学生对大学生活无法适应。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不论是从国家的顶层设计,还是高校的管理调控,亦或者社会的其他力量的帮助,出现各种困难和困境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作为一次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转折,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表达了国际上整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作为一项持久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果和成绩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问题仍有很多,依旧需要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Z].

[2]袁川,董泽芳.冲突理论视域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4):31-34.

[3]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成才之路,2012(3):30-36.

[4]朱玉超.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7(5):19-22.

[5]袁川.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牛漫兰,李秀财,李振生,沈越峰,李加好,徐利强,张达玉,邓宇峰.新时代地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34):53-56.

基金:国家级一流专业“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高厅函【2019】46号);安徽省级资源勘查工程一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编号:2018YLZY070);安徽省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发挥党支部政治作用,服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以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为例”(编号:2019JYXM0038);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合肥工业大学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编号:JS2018JYRW0192);合肥工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地球科学概论”(编号:KCSZ201911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人才资源开发

期刊名称:人才资源开发

期刊人气:147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3-1073

国内刊号:41-1372/D

邮发代号:36-177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