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系统动力学基础上电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分析与实践

  2020-11-12    15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针对电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问题,主要研究了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分析与实践。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界定了道德修养、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四大电类尖子生培养因素,以江苏理工学院电类专业为例,建立大一尖子生选拔子模型、大二大三尖子生培养子模型、大四尖子生培养质量子模型,最后形成完整的电类专业尖子生培养机制模型,给出了尖子生培养举措,展示了学院近两年的电类尖子生培养成果,表明了该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和拔尖人才培养措施的有效性。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
  • 尖子生
  • 拔尖人才培养
  • 电类专业
  • 系统动力学
  • 加入收藏

一、概述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强调了要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2]。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国高校研究者对其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3,4,5,6,7]。但是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具有多重反馈环的复杂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如果仅凭主观认识存在局限性,通过其它方法很难得到系统的分析。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系统动力学SD(SystemDynamics)研究方法[8,9],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教授提出的,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运用因果关系及流率关系的反馈结构方法进行建模,其模型能够反映复杂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0],将此方法应用于研究电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分析。

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电类拔尖人才的影响因素,高校内的尖子生是拔尖人才选择的重要渠道。建立大一尖子生选拔质量子模型、大二大三尖子生培养子模型、大四尖子生培养质量子模型,最后形成完整的尖子生培养机制模型。以江苏理工学院电类专业为例,运用该方法建立了一套尖子生的培养模式与机制,通过四年教育实践,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地方性、应用型特点,能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拔尖人才,表明该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和拔尖人才培养措施的有效性。


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类专业尖子生培养因素分析


为了简化电类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分析,对系统边界进行了界定,对培养因素进行归类,主要包括道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作为两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审美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等。根据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围绕拔尖人才培养因素,分成了大一尖子生选拔质量子模型、大二大三尖子生培养质量模型、大四尖子生培养质量子模型三个子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一)尖子生选拔质量子模型

大一是选拔尖子生的“育苗期”,学生的生源质量至关重要,从模型图1中可以看出学校宣传、优秀学生填报志愿,学院制定的尖子生选拔制度、教学培养计划都是尖子生选拔质量的重要因素。

图1尖子生选拔质量子模型

(二)大二大三尖子生培养质量子模型

大二大三阶段是电类专业拔尖大学生的“成长期”及“成熟期”,如图2所示,主要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训,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三)大四尖子生分型培养质量子模型

在电类尖子生进入大四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分型培养,分为考研生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两类。各自的因果影响因素分析如图3所示。

将以上系统3个子系统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尖子生培养系统动力学模型图,如图4所示。


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的电类专业尖子生培养举措


通过上述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的尖子生培养因素分析之后,经过江苏理工学院电类专业近几年的尖子生培养探索,主要采取以下培养举措,形成了尖子生的培养模式与机制。

(一)大一阶段尖子生遴选

学校在全省甚至全国内广泛宣传学校,大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以此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填报我校,从而提升生源质量;组织教授们开设了“专业导论”课,让大学生尽早认识并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门组织大一全体新生观摩学科赛事,增加学生参与尖子生的选拔热度;组建电类尖子生选拔工作小组,坚持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的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尖子生选拔制度,把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尖子生培养计划当中[11]。

(二)大二大三阶段尖子生培养模式与机制

在选拔出少量有兴趣、有责任感、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之后,进入大二大三阶段是拔尖大学生的“成长期”及“成熟期”,是电类尖子生培养的重要阶段。尊重学生的需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归纳式教学,给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学习者[12]。

图2大二大三电类尖子生培养质量子模型

图3大四尖子生培养质量子模型

具体的培养方法主要有:1.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举办各类竞赛项目培训,组织参加赛事活动;2.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进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训练;3.选择精干教师,承担尖子生培养任务[13,14]。

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内外,注重尖子生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修养的人文熏陶,为其提供良好的品德教育、人格养成、科技训练、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教育与服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大四尖子生分型培养

大四阶段为拔尖大学生的“关注期”。根据电类尖子生的职业规划不同,主要分成毕业考研学生和卓越工程师两类进行培养。

1. 考研学生培养方式

专门开辟考研复习教室,学院团委完善“电小微”微信平台,及时发布重要考研动态信息、知识经验共享等,形成了有效的信息共享互动机制和优良考研学风;安排专门的考研导师,建立考研导师制,对于考研的业务课程学习,聘请学院老师进行上课辅导;定期召开考研交流会,邀请专家、教授及优秀校友返校畅谈考研经验,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考研生全方面服务。

图4电类尖子生培养系统动力学模型图

表12016-2017年各类竞赛成果表

2. 卓越工程师计划

针对部分尖子生毕业后将直接参加工作,采取卓业工程师的培养方式。实行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专业实验室中进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训练;邀请企业专家,业界专家进校做各类高水平学术报告,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心态;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从事研发实习,让尖子生在大学阶段亲身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实现卓业工程师的培养[15]。


四、电类专业尖子生培养成果与分析


通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尖子生培养因素分析,根据三个阶段的不同培养内容,制定了上述相关培养机制,以江苏理工学院电类专业尖子生为例,通过四年的培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相对往届具有大幅度提升。

另外,该学院电类尖子生在十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等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16年考取研究生人数为39人,其中211、985大学人数为7人,2017年考取研究生人数为104人,其中211、985大学人数为40人。在2016和2017年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优秀毕业设计方面成绩也连续上升,取得较好成绩。


五、结束语


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界定了电类专业尖子生的培养因素,对尖子生培养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大一尖子生选拔质量子模型、大二大三尖子生培养质量子模型、大四尖子生培养质量子模型三个子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形成了电类专业尖子生培养机制,依托实践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进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尖子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主动学习意识、持续探究科学的方法和毅力,从而全面提高电类专业尖子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列出了我院电类专业2016、2017年度的培养成果,相对往届均有大幅度提升,表明了该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和拔尖人才培养措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水汀,李秋实.深化综合改革促拔尖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22-25.

[2]周光礼.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8-30.

[3]王鹤.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29(39):68-71.

[4]郑益慧.三位一体构建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38-40.

[5]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73-77.

[6]徐萍,史国栋.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与机制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52-154.

[7]谢昭莉,盛朝强,黄勤,等.构建工科拔尖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49-261.

[8]冯芬玲.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180-184.

[9]郭飞,王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3):29-32.

[10]陆伟锋,贾仁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支持系统SD因果关系图的构建与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5,29(2):136-141.

[11]赵放辉,付静.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相关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09-112.

[12]王小力,李宏荣,徐忠锋,等.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14-16.

[13]李卫兵,杜玉杰,张成亮.基于电子竞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4):168-170.

[14]杨智,陈荣军,许清媛,等.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10-12.

[15]黄卫东,曾寿金,叶建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48-50.


倪福银,罗印升,俞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分析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34):138-141.

基金: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编号:PPZY2015B133);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江苏理工学院-教育部中兴通讯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例”(编号:2017JSJ249);江苏理工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拔尖人才培养研究”(编号:JG1306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人才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期刊人气:133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事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3-4072

国内刊号:11-2455/C

邮发代号:82-348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