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湖北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1-03-18    22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湖北粮食安全、建成农业强省、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总结了湖北水稻产业主要进展,指出了现有水稻品种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求、现有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满足机艺融合需求、现有稻米品类不能有效满足消费需求、现有大米品牌不能有效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等问题。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五调五化”的基本发展思路,总结出积极推动“四个升级”、重点打造“四个特区”、突出强化“四个支撑”等措施来全力推进湖北水稻产业发展。

  • 关键词:
  • 水稻产业
  • 水稻种植
  • 湖北省
  • 高质量
  • 加入收藏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1],常年种植面积在230万hm2左右,总产1900万t左右,分别占全省粮食作物的50%和70%[2],面积和总产常年位居全国第5、6位,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对湖北寄予期望。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2016年4月,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计划(2016—2020年)》(鄂政办发[2016]23号)[3],全面贯彻国家粮食战略新安全观,切实提高湖北水稻综合生产和竞争能力,力争让更多人吃上湖北粮。近年来,湖北农业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上,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市场主导和行政推动,全省水稻结构布局更加优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新兴业态多元多样、品牌创建成效初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成现代农业强省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切实提高湖北水稻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做强“长板”、补齐“短板”,笔者在总结湖北水稻产业主要进展的同时,指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路建议。


1、湖北水稻产业主要进展


1.1以优化结构为着力点,促产能提升

2015年以来,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30万hm2以上,产量持续稳定在1900万t以上,除2016年“98+”(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于1998年)特大自然灾害以外,产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产能基础日益巩固。

1.1.1种植结构明显改善

通过不断优化水稻种植区域结构,全省水稻种植布局呈现“山区减、丘陵稳、平原增”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减”:一减是品质口感不佳或加工销售不畅的早、双季晚稻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二减是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防治难的丘陵山区中稻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全省生产结构由传统单双季稻混作变为一季中稻为主,2018年中稻(含一季晚稻)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水稻的85.1%和88.2%。

1.1.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主要体现在“两优”:一优是品种结构优化,截至目前全省已审定429个水稻品种,早、中、晚,籼、粳,粘、糯稻品种无一不全,国标三级以上品种254个,约占60%。二优是品质结构优化,品种应用向优质、特色方向发展,早稻以加工专用型为主,中稻以优质、稳产、抗逆为主,晚稻以优质、抗逆为主,2018年全省优质稻种植率达77.3%。

1.1.3优势模式全国领先

资源节约高效、效能稳定提升、产品绿色优质的稻田综合种养“升级版”创建有力[4,5,6],2018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39.3万hm2,约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6.8%,面积保持全国第一。根据《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预计2020年湖北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过466.7万hm2,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将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0%。再生稻适宜品种筛选、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配套周年绿色模式[7,8,9]和优质高效机理等研究[10,11,12]取得突破,2018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20.8万hm2,为全省增产稻谷80万t,综合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1.2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点,促藏粮于技

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创新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水稻+”协同推广、水稻“三优”创新行动、粮食作物高效模式示范创建等行动,全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逐步形成技术共商、成果共享的创新体系,水稻科技适用成果应用加快。

1.2.1优质品种推广加快

着眼于稻田综合种养,推广‘鄂中5号’、‘鄂香2号’、‘福稻88’等优质适用品种[13];着眼于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推广‘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等再生能力强、米质优的品种[14,15];着眼于优质粳稻产业发展,推广‘甬优4949’、‘EJ403’等粳稻品种(组合)[16,17]。

1.2.2适用技术扩大应用

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栽插[18]、肥水药一体化[19]等绿色轻简化技术应用广泛,机械耕整、冬闲田绿肥种植[20]等种地养地技术逐步扩大,防高温热害[21]、洪涝灾害[22]等避灾减灾技术成效显著。

1.2.3高效模式更加绿色

集成推广稻粮统筹[23](如中稻-再生稻-油菜、早籼-晚粳、稻-薯等)、稻经轮作[24](如早稻-荸荠、水稻-西瓜、水稻-大球盖菇等)、稻渔共生[25,26,27](如稻-虾、稻-鳅、稻-鳖、稻-鳝等)、稻禽协同[28](如稻-鸭、稻-鸭-蛙等)四类“水稻+”高效模式,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七成以上,水稻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更高。以稻渔共生模式为例,稻虾共作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轻了由于重施农药化肥造成的农田环境污染[29],“两减”效果明显。

1.3以品牌创建为落脚点,促融合发展

围绕“连通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的目标,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有机结合等方式,紧密链接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全链条”融合发展,品牌创建成效初显,产业活力明显增强。

1.3.1主体融合更加紧密

传统服务形态不断发生裂变,从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加工销售等单一或部分环节服务,嬗变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如洪湖春露“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再生稻产业化发展模式[30,31,32],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主体质量和运行效率不断提高,融合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1.3.2发展模式丰富多元

紧紧抓住全环节升级、全主体共享等关键,催生出共享农业、体验农业、私人定制等新业态,涌现出诸多可持续发展模式。如湖北禾丰粮油集团将安陆市30家新型主体和电商平台整合,牵头成立安陆市香稻产业化联合体,促进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

1.3.3品牌影响明显提升

在市场拉动、创新驱动、融合促动下,培育了更多新型主体,壮大了龙头企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国宝桥米[33,34]等“大而优”的企业知名品牌正在走向全国,潜江虾稻[35]、洪湖再生稻等“专而精”的区域公共品牌正在蓬勃兴起,远安瓦仓米[36]、石首鸭蛙稻等“小而美”的地方特色品牌正在加快创建,“鄂米”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2、湖北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湖北水稻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提升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但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在需求等因素,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仍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为4个“不能有效满足”。

2.1现有水稻品种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求

湖北自育优质品种相对比较缺乏,“楚国种田、吴蜀供种”的供需脱节矛盾依然存在[37]。尤其是适宜湖北特色的稻田综合种养、再生稻“一种两收”、富硒富锌等专用品种欠缺。现有多数品种还不能很好适应机插、直播等轻简栽培耕作制度变化的需求。

2.2现有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满足机艺融合需求

现有生产技术往往比较重视单项技术突破,一定程度上缺乏协同性[38],支撑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模式尚未取得大的突破,针对性更强、集成度更高、实际操作性更好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仍需进一步研发应用[39]。

2.3现有稻米品类不能有效满足消费需求

当前湖北稻米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偏弱,运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的能力亟待提升。新产品、新风味、新功能开发能力不强,初加工、中低档规模品类产品多,深加工、高档精品特色品类少,特色米制品、深加工米产品、功能性专用品不够丰富,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稻米消费需求[40]。

2.4现有大米品牌不能有效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与周边省份相比,湖北大米品牌战略相对滞后,大企业方面缺少领头羊,大品牌方面缺乏硬招牌。湖北稻米品牌深度内涵挖掘不够[41],具有区域特色、市场上叫得响、消费者记得住的大品牌不多,带动产业增效、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知名品牌较少,公众对“湖北粮”的认知度比较模糊。


3、推进湖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积极推动“四个升级”

针对当前湖北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突出资源禀赋、绿色生产、融合发展和质量效益,有序推进“五调五化”,即调优结构、调好品种、调绿模式、调强品牌、调高效益,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绿色化、产业高效化,全力推进湖北水稻产业提档升级。

3.1.1推动品种升级

在全面推进品种优质化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一批适于稻田综合种养、再生稻“一种两收”的生态、低耗、优质专用品种,既满足生产者的高产多抗需求,也满足加工者的高商品率、低成本需求,又满足消费者的口感品质需求;组织做好突破性新品种引进、筛选和示范工作,夯实产业升级的品种基础。

3.1.2推动品质升级

紧盯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水稻食味机理解析、优质食味选育和生产技术研发,加强绿色生产加工技术和高效模式的配套应用,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生产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逐步实现从良种到良米的转变。

3.1.3推动品类升级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积极推进水稻产地初加工建设,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稻米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原料“红利”和产业链留在产地。引导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加强稻米产品深加工,延伸水稻产业链条,差异化开发营养粥米、保健米、饮品、化妆品等新型产品,加速现有产品迭代升级,加快稻谷副产品循环、全值、梯次利用。

3.1.4推动品牌升级

加快构建“省级核心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地方特色品牌”三级体系,减少品牌同质化无序竞争。充分依靠产业联盟或协会组织,完善稻米品牌营销体系,深入挖掘品牌内涵,稳步建立中央、省、市各级媒体、自媒体全覆盖的品牌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平台,大手笔、强力度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多角度展示和宣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好感度,增强湖北稻米品牌影响力。

3.2重点打造“四个特区”

着眼于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在巩固江汉平原、鄂中丘陵与鄂北岗地、鄂东和鄂东南传统三大优势板块的基础上,加快谋划推进优势特色区域布局。在基本覆盖2/3水稻主产区的基础上,多极支撑、差异开发,辐射带动其它区域共享发展。

3.2.1打造“功能特色稻区”

在全省水稻主产区和功能元素富集叠加区,高效利用富硒资源比较优势,打造20万hm2富硒特色功能稻区,提升富硒稻米产品精深加工集群效应,将湖北的“鱼米之乡”打造成为“中国富硒粮仓”。

3.2.2打造“香、粳、糯特色稻区”

按照优化品种结构、籼粳兼顾原则,重点实施水稻“籼改粳”工程和香稻工程,在鄂中北地区打造26.7万hm2香、粳、糯稻区,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开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3.2.3打造“再生稻特色稻区”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打造33.3万hm2再生稻特色区,根据再生稻米市场差异化需求,以品质拓市场、以市场促加工、以加工促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增加新保障。

3.2.4打造“生态渔稻特色稻区”

依托湖北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在沿江环湖地区打造46.7万hm2生态渔稻特色稻区,以水稻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以重点加工企业为依托,强化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推动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3.3突出强化“四个支撑”

坚持质量强农、科技兴农,突出差异化、本土化、特色化,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水稻产业及衍生行业发展新动能,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强力支撑水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3.1强化科技支撑

开展水稻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行“研(科研部门)-推(推广部门)-产(生产主体)-销(加工销售主体)”链条式服务,全面推广“水稻+”绿色高效模式,打造“全环节”绿色高效生产体系和“全县域”绿色种植示范样板,加强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3.2强化主体支撑

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劳动力、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生产关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各类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促成新型主体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3.3.3强化人才支撑

围绕产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等6种类型,加快培植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复合型农技推广队伍,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推动各类适用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落地生根。

3.3.4强化政策支撑

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优势,以点带面、以线促片、逐步深入、梯次推进,做好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加快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体系,以“大园区、大龙头、大产业、大品牌”四轮驱动,切实提高湖北水稻综合生产和竞争能力,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4、讨论


4.1理性认识“两大关系”

尽管湖北水稻产业提升进展符合预期,但仍处于“优势短板同在、机遇挑战并存”的局面。总体上看,机遇主要在于靶向育种逐步加强、优质优价日益显现、绿色生产持续升温、高效模式不断涌现,挑战主要在于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灾害气候多发频发、比较效益持续偏低、市场份额亟需提升。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眼前的粮食产量稳定,又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注重可持续性,增强政策精准性”。因此,走好湖北“稻”路,必须理性认识“两大关系”,即“政府要粮”和“农民要钱”的关系、数量供给和质量需求的关系。本研究从全产业链出发,通过长期跟踪调研,统筹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市场潜在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提高要素配置和生产组织效率、构建高匹配度的生产供给体系”的发展路径,为打造湖北水稻产业互利协同、共建共享新格局提供思路。

4.2衍生问题不容忽视

推进湖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致力于解决很多“老问题”的同时,衍生出了很多新问题,比如,鼓励发展稻田综合种养背景下,如何避免重“渔”轻“稻”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问题;推进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如何活化资源要素提升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很多衍生问题的解决尚且停留在政策层面或部门层面,比如,如何化解“重质(品质)轻产(产量)”的意识形态风险;如何使湖北水稻产业发展更加符合生产者利益、契合消费者需求、适合资源优势发挥、切合生态环境保护。本研究仅从某几个侧面对湖北水稻产业提升路径进行了分析探讨,有序推进湖北水稻产业提升、积极化解潜在风险仍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万丙良,游艾青.湖北水稻种植业发展对策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2):56-59,66.

[2]罗昆,张建设,关于转变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5,55(S1):106-108.

[3]湖北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

[4]徐长春,陈少愚.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浅析[J].中国水产,2018(10):52-54.

[5]程建平,汪本福,张枝盛,等.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2):4217-4220.

[6]汪本福,杨志勇,张枝盛,等.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4):4711-4713.

[7]罗昆.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2):3001-3002.

[8]李阳,赵锋,汪本福,等.湖北省再生稻种植技术比较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1):34-36,126.

[9]钱太平,梅少华,张键,等.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4-17.

[10]王森,莫菁华,汪洋,等.水稻-再生稻体系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J].中国水稻科学,2018,32(1):66-67.

[11]段门俊,田玉聪,吴芸紫,等.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8,32(1):96-102.

[12]何爱斌,于朋超,陈乾,等.甬优4949和超优1000在华中地区再生稻种植的氮肥运筹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9,33(1):47-56.

[13]汪本福,张枝盛,李阳,等.灰色关联度法在湖北省稻虾专用优质水稻品种筛选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4):70-73.

[14]涂军明,曹志刚,陈杰,等.16个水稻品种作再生稻栽培的比较试验结果及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3):4475-4478.

[15]刘伟,黄志谋,瞿和平,等.鄂南地区再生稻专用品种筛选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7):26-28,33.

[16]熊渠,王文丰,李爱武,等.籼粳杂交稻新组合甬优4949在湖北孝感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6(5):41-43.

[17]汤颢军,李志,张勇,等.优质高产籼粳杂交中稻甬优4949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S1):9-11.

[18]罗昆,曹鹏,鄢竞哲.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0):3819-3821.

[19]韩宝吉,石磊,徐芳森,等.湖北省水稻施肥现状分析及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430-2435.

[20]任文海,胡群中,何迅,等.湖北省绿肥种植效益与扩大种植面积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3):23-26.

[21]陈升孛,刘安国,张亚杰,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规律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2):51-56.

[22]刘敏.湖北省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变化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23]孙立军,杨兴柏,熊明军,等.中稻再生稻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初探[J].中国农业信息,2014(1):45-46.


曹鹏,张建设,蔡鑫.湖北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农学学报,2021,11(03):84-8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农学学报

期刊名称:农学学报

期刊人气:199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5-4050

国内刊号:11-6016/S

邮发代号:18-161

创刊时间:199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