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霜降节民俗文化活动在壮族的现代传承发展研究

  2020-11-12    36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霜降节是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纪念祖先,同时纪念民族社会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而诞生的节日。古老的壮族民间民俗活动,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记载着一个族群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并在一定社会关系、文化情景的存在、发展中展现其文化内涵。其文化根植于壮族民众中,活动内容较为丰富,社会功能较为多元性,其传承轨迹保持着连贯性,文化内涵反映着当地人们不同时代的人文思想观念与精神诉求。在世界文化遗产视阈下,应加大对壮族霜降节体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整理,探索多样化的传承载体;加强对霜降节民俗文化的宣传和展示;构建旅游业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互动发展机制;强化政府部门的职能。从而实现壮族民俗文化活动霜降节在现代社会的健康传承发展。

  • 关键词:
  • 发展
  • 壮族
  • 文化
  • 民俗活动
  • 霜降节
  • 加入收藏

传统节日是传播当地社区丰富文化遗产的途径,这些社会活动主要是为了宣传和重申当地社区的地方身份。因此,他们的文化身份、规范、信仰和道德价值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传承。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引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旨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政策的实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信,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性意见。明确指出“深入阐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所在,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1]。除国家政策外,地方也积极呼吁恢复部分传统节日,如广西向都镇中和街的霜降节,每年在霜降期间均举办相应的活动。

霜降节是壮民族村落的一个集体性的民俗活动,它以祭祀、娱乐为活动的核心内容。文章从霜降节的起源、霜降节的特征、霜降节的体育文娱活动等三个方面整理和探析霜降节的民俗文化内涵,以促进这一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霜降节的历史源流


霜降节是壮族典型的民俗活动,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天等、大新、靖西、德保等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嘉靖时期,朝廷腐败无能,倭寇大举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身武术世家的瓦氏夫人,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不满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黑暗社会,自发组织“护乡同盟会”抵御外敌的入侵,誓死保家卫国,终因内外强盗联手镇压而英勇就义,为国捐躯。瓦氏夫人就义的那天刚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为缅怀她的丰功伟绩,激励壮乡后裔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于是,壮乡人民将她就义的那天定为“霜降节”。就这样,霜降节一直延续至今。

清光绪年间,壮族霜降节进入鼎盛时期,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身着官服率众祭拜。霜降节那天物资交流繁荣。周边的其他乡镇都有人前来参加,赶集的群众数以万计。到了民国时期,受战乱的影响,参与的群众有所减少。“文革”时期,霜降节一度被禁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政府还专门出资投入到活动中,被禁止长达几十年之久的霜降节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在霜降节活动期间,每年参加的群众达数十万之多,活动以壮族霜降节民族文化为主,伴有祭祀祈福、千人打榔、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抛绣球,山歌对唱等民俗活动,形成多样的民俗风情。

现今,政府高度重视霜降节的申遗工作。2010年,壮族霜降节列入第三批自治区非遗项目名单。在2014年,霜降节被列入国家级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壮族霜降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霜降节民俗文化活动的体育文化演变与发展形式


一个民族的岁时节日会反映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足以表现该民族的综合性民族文化意义。壮族霜降节主要以祭祀及传统体育活动为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为壮族民众所遵从,成为壮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在霜降节中,最常见的体育文娱活动主要有板鞋竞速、打榔舞和抛绣球。

2.1 板鞋竞速

板鞋运动时我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之一,是壮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在壮族聚居区广为流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板鞋运动对壮族人民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健身娱乐、文化认同等发挥重要作用。

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倭寇频频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大肆进行烧杀掠夺,沿海民众苦不堪言,明统治者曾多次派兵抗倭,但收效甚微。后来瓦氏夫人受令,率兵进驻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军队的训练中,瓦氏夫人令多名士兵组成一组,穿上同一副木板鞋进行齐步走、跑的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求士兵必须保持步调一致,齐心协力。长此以往,士兵们操练时步伐整齐、步调一致,大大地提高了协同作战的能力,与此同时,士兵的身体素质也大大提高,在抗倭斗争中,斗志昂扬,所向披靡,挫败了倭寇的侵扰,保护了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为壮乡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广西南丹县那地州壮族人民为了纪念瓦氏夫人,于是就模仿了瓦氏夫人训练士兵的方法,开展板鞋竞技娱乐活动,特别是在喜庆节日和秋后欢庆时,壮乡人民脚踩木板鞋,穿上民族服装,踏着欢快的节拍,欢庆丰收和节日,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2.2 打榔舞

打榔舞,又叫“特砻舞”,壮语叫“特砻”。是壮族地区最盛行的民间自娱性舞蹈,它是壮族地区人民从舂米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是天等壮族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民族文化不断地发展,《打榔舞》已不仅是打斋活动中的一个项目,是壮族别具一格的民间舞。打榔舞在天等流传甚广,凡壮族家居的地方都有开展此项活动。打榔舞击榔的动作较多,表演时动作整齐、节奏清晰、旋律优美动人。近年来,打榔舞从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通过精湛的艺术加工创作编成系统的舞蹈节目搬上了舞台,深受各界艺术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2.3 抛绣球

抛绣球,宋代称为飞砣,史载“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栗,往来抛接,名飞砣”[2]。壮语则称“打段”,这种活动既是男女青年连情方式,也是一种文娱活动。据《镇安府志》载,上映土州“年节老者聚饮,少者抛绣球为乐”[2]。绣球椭圆形,大若拳,面为棉布,是壮族姑娘精制的丝织品,它是由12个花瓣结成的一个圆球形,每一个花瓣上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一个月份,上面绣着当月的花卉,里面装有棉籽或红豆,半面连五条约二尺的彩色飘穗。抛绣球那天,男女老少聚集村头草坪,小伙子以山歌恭贺节日吉祥如意,邀请姑娘出场,姑娘手拿绣球,以轻盈的舞姿跳起舞来。在对歌中,如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有意把绣球抛给他,作为定情之物。由此可见,壮族传统的抛绣球活动,与古时壮族的社会风情相联系。它不单单是壮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的娱乐活动,也是壮族先民求偶的一种婚恋方式。


3、霜降节民俗文化活动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3.1 现代文化冲击,使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费孝通先生曾说:“要明白中国的文化,就得到乡间去看看那些大地的儿女们是怎样生活的。文化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这人群文化的性质。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3]。农耕文化构成了民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文化环境,民俗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前工业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是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积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适自身,从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不息。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的进步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向都地区群众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人们会在闲暇之余,三五成群坐在树下或者田埂上一起唱山歌,悠扬的歌声使他们忘却了疲惫。如今,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不再迷恋那片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减少,村里的老人除了耕作一部分田地之外,还要照顾好孙子,传统的农耕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网络电视的普及,更多的人愿意在家里欣赏现代体育比赛,这影响着民俗文化的传承。

3.2 村民自发性占主导,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现阶段,霜降节活动所获得的经费来源是村民集资、村委会的公益基金的收入。而政府出资相对较少,经费的短缺,导致在组织参与人员问题上,往往使村民不能强迫其他人参加,一大部分人觉得活动太复杂而放弃参加,另外,由于是公益性的活动,筹措经费有限,没有什么补助,导致参与人员较少,这影响活动开展的规模。

3.3 社会功能减退,导致文化断层

从壮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壮族传统文化开发所面临的困境是壮族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缺失,多元文化的渗透以及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使得民俗体育活动也面临着转变。随着壮族从农耕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家各户也开始注重家庭教育,年青一代的基本不在家里,他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求学,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20世纪80年代在向都镇中和街还举办一些民俗传统体育活动,可是到现在,除了抛绣球、打榔舞、板鞋竞速、唱山歌等活动外,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逐年减少,甚至有些体育项目已经看不到了。

3.4 活动形式变简,文化内涵淡薄

历史上把霜降节气到来的向都圩日共9天定为霜降节,分为“头降”、“中降”、“尾降”。以前都是上百村民晚上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唱戏等精彩的表演。然而,现在的霜降节开展时间都缩短成一天。在节日活动过程中,组织者也是按照惯例开展一些活动,如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祭祀仪式以及开展一些民俗体育活动。活动时间的缩短,活动内容的简单化,令前来参与活动的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节日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认为霜降节民俗活动只是一个现代体育的比赛活动,此种现象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

3.5 推广与传播不到位

媒体宣传力度薄弱,很难走出去,组织者很少将当地的民俗活动制成电影、电视节目来吸引群众的眼球,在网页上只能搜索到零星的信息片段,无法满足群众的审阅要求,甚至有些项目只有当地人知道。由于文化与经济脱节,发展缺乏活力,许多项目在活动期间进行展演,他们自娱自乐,没有抓住节日的契机,把家乡的特色活动介绍给前来观看的群众,只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发展的眼光。


4、霜降节民俗活动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策略


4.1 现代传承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向社会公布,“壮族霜降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拓展项目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霜降节被提升到世界文化遗产范畴,这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积极推动作用。

近年来,崇左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市建立起类别较为齐全的非遗项目名录档案资料,即每个项目均建立了文字资料、图片展示、音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对项目的历史传承、具体内容、艺术流派、代表作品、经济价值、科研课题、开放前景等进行科学归类,部分资料已经编辑制作成专题片,传承保护工作日趋完善,保护手段更为合理、规范、科学。此外,以“一带一路”建设前沿阵地,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天等“壮族霜降节”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着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8年,壮族霜降节活动以“齐聚壮族霜降·共颂崭新时代”为主题,本着文化引领、传承创新、丰富内容、提升内涵和民族团结、和谐进步、安全有序、节俭办节的原则,活动将更加注重特色、品质和效益的统一,活动内容除山歌迎宾、壮剧演出、霜降主题曲大传唱、抛绣球、打陀螺、民族特色美食一条街、山歌表演赛、壮族霜降节文艺晚会等民俗活动外,还推出“齐聚壮族霜降·共颂崭新时代”霜降节摄影展和2018“奔跑吧·广西”生态马拉松系列暨智慧马拉松(广西天等站)等两大项文体活动,向中外游客进行表演、展示和宣传。

4.2 发展策略

4.2.1 拓宽民俗文化的传播,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向都镇民风淳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该地区的民俗活动丰富、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把众多原生态的民俗活动传承与发展,建议在每年举办霜降节期间,进行相关的录播,构建网络互动平台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播,向全世界展现壮族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精髓之处。

4.2.2 构建旅游业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互动发展机制

现阶段,文化和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美好和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向都镇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浓厚。节庆活动开展的民俗特色体育项目丰富,民族风味浓厚,对群众的吸引力很强,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把节日的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活态”和“双赢”发展模式,如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商,可以打造古城风景区、民族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点,将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起来,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实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2.3 强化政府部门的职能

政府是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通过政府为主体地位应立足于资金、设施等方面,为民俗体育与地方发展的融合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资金上,以往霜降节活动开展的资金来源较单一,除政府外,其主体为村民的集资或村委公益基金。因此,政府应创新融资方式,为民俗体育项目资金设置保障。如扶持民俗体育相关产业,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到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来发展和壮大民俗体育文化的力量。设施上,优化和布局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家乐、酒店等设施建设,以旅游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少数民族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即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赛事、健身指导、健身文化。开展壮族民俗体育文化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5、结语


作为壮族的传统节日,霜降节承载着这些民族的记忆、历史和文化,人们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民间叙事承载着他们的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其文化根植于壮族民众中,其传承轨迹保持着连贯性[6]。随着时代的变迁,依然存在于壮民族生活中的霜降节不断丰富、加强了他们对社会、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期待。壮族人民对瓦氏夫人的崇拜和理解是厚重和丰满的,同时霜降节集中展现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因此,壮族霜降节反映了当地人们不同时代的人文思想观念与精神诉求。从某个层次来讲,壮族霜降节并不是独立的节庆活动,而是与当地区域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四月初八农具节”、“七月十四鬼节”和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以及瑶族的“盘王节”、“庆努节”和春节等节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民族大团结和壮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和多元性的健康发展,而面对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壮族霜降节要走上国际仍然需要更多的自我完善实力和机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2]天等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3]何卫东.从娱情到竞技:壮族抛绣球文化演变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0.

[4]费孝通著.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8年8月版.

[5]钟敬文.节日与文化[A].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C].北京:中华书局,2002.

[6]何卫东,董必凯,谢平峰.广西花山岩画中壮族武舞的传承研究[J].兰台世界,2016(6):155.


董必凯,何卫东.壮族霜降节民俗文化活动的现代传承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1):44-46.

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年度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ZD00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18FG00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人气:132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3247

国内刊号:11-3306/G2

邮发代号:82-639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