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汤显祖至情论文化价值阐释

  2020-11-17    43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情一直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至明代,心学思想兴起,汤显祖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人的关注上,提出了至情论。所谓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种能突破生死的情便是至情,它是对人本能欲望的肯定。至情论的提出,一方面,从师友角度看,汤显祖受罗汝芳“制欲非体仁”思想的影响,开始正视人的本能欲望,受挚友紫柏大师理情冲突说的影响,意识到情理水火不容。另一方面,从个人经历看,官场失意使汤显祖将注意力转向戏剧创作,并认为戏剧是至情思想表达的最好载体。至情论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娇红记》与《牡丹亭》一脉相承,在继承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同时加入了同心子说。《红楼梦》的结局由喜变悲,将至情再次推向高峰。

  • 关键词:
  • 娇红记
  • 文化价值
  • 红楼梦
  • 至情说
  • 加入收藏

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加速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开始不再被理学禁锢与压制。心学兴盛,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人本身。汤显祖高举至情的大旗,并在《牡丹亭》中塑造了一个至情的化身——杜丽娘,杜丽娘竭力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爱情,为情生而复死,死而复生。关于至情论,在《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中《牡丹亭记题词》中说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汤显祖认为至情可以突破生死,人的本能欲望应该得到肯定,且情与理是相格的。


一、汤显祖至情论的提出


(一)师友的影响

汤显祖出生在泰州学风盛行的江西临川,泰州学派关注人本身,关注生命本身的价值,反对束缚人性,提出以情为基础的“生生之仁”的思想,推崇具有自由意识的狂与光明超脱的真。汤显祖自幼受阳明心学的熏陶,与泰州学派的人交往甚密,且年少志学,拜泰州学派的大家罗汝芳为师,他的思想构成、戏剧创作理念都深深地受罗汝芳学说的影响。在一次谈学的时候,罗汝芳引导汤显祖思考“性命如何”的问题,将汤显祖的注意力渐渐引到对生命的关注上。汤显祖在罗汝芳那里学到“制欲非体仁”2的主张,即压制人的本能欲望是非常不仁义的行为,人的欲望应该得到认可与满足,让汤显祖开始疏离程朱理学。

汤显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情来解决,他所谓的情是让人突破生死,是生可以死、死而复生的情,他肯定人的本能欲望。罗汝芳“制欲非体仁”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以及这种重德的思想都为汤显祖至情论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罗汝芳主张“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并非仅指人初生时的实体,而是指人初生时的心灵状态,是与生俱来的情感,是人的本能,是最真实的。罗汝芳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来阐述,而汤显祖则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表现。可以《牡丹亭》为例作一简论。

汤显祖云:“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3剧中所表现的“情”本是人之初的原生状态的情感,但经世俗的浸染,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纯洁起来,汤显祖只好在幽冥之中来演绎这一真“情”。汤显祖大胆地在《牡丹亭》中通过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让这种“赤子”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汤显祖21岁的时候,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挚友——紫柏大师,他是晚明四大高僧之一。汤显祖唯情所重,紫柏对其进行教化,紫柏大师认为情理是不能共存的,是水火不容的,汤显祖对紫柏“理情冲突说”是认可的,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道:“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4汤显祖认为有情则无理,有理则无情,紫柏大师让汤显祖意识到理对人性的桎梏,于是在戏剧创作中会用至情来对抗理学的压抑。在《牡丹亭》中,至情的化身杜丽娘突破生死与封建礼教进行对抗,现实中的理学压制着杜丽娘,在梦中才能释放悸动的内心。

紫柏大师曾说:“圣人岂无情哉……无情则同木石,有情则不异众生。”5他认为这种超越情与无情,却又不离情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汤显祖汲取了佛学以及心学的运思模式,将“情”升华为真常之性,以淡化或超脱“世情”的肤浅与无常。在汤显祖看来,“情”是世间最珍贵的品格,是人生意义之所在。因此,他的作品荡漾着对人间真情实感的颂扬与赞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有着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并且这种真情实感可以超越生死,它超越了世俗之情将情推到极致。这种情感在汤显祖看来是值得讴歌的。

(二)个人人生经历

万历五年及万历八年,汤显祖不屑于官场的拉拢贿赂,两次落第。他为人有傲骨,认为做人坚守贞心最重要。官场上的失意使得他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戏剧创作中,回乡后,他更多地参加文友们的聚会,那时候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看戏,并且当时大量有地位的文人都进行戏剧创作,所以,汤显祖及其友人在娱乐活动之余萌生了自己写戏自己演的想法,于是创作了《紫箫记》,虽然当时并未完成这部剧作,但这是他后来戏剧创作的滥觞。后来他身居南京,当时的南京,不仅纺织、采矿、冶铸等行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就连以前不发达甚至根本没有的行业如造纸、印刷等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印刷行业特别发达,嘉靖、万历年间是明代刻书的极盛时期,万历时期的南京已经成为大量刊行小说、戏剧的中心,使得当时的小说、戏剧以及其他通俗文学能够广泛流传,为汤显祖至情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本土和后居住在南京的有才华的文人,不少都加入到剧本创作中,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汤显祖取出《紫箫记》继续创作,并将自己的至情思想融入其中,于南京脱稿,更名为《紫钗记》。


二、汤显祖至情论的文化价值


汤显祖认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剧创作是其至情思想表达的最好载体,一方面,思想更加具象化的同时,容易为更多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当时印刷业兴起,通俗文学兴盛。故而汤显祖提出至情论以后,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滥觞《紫箫记》是其根据《霍小玉传》改编的剧作,后改名为《紫钗记》,虽然这部作品还不成熟,但已有了模糊的至情意识。霍小玉与李益一见倾心,婚后夫妻情比蜜甜,但卢太尉从中作梗,想要李益做他的女婿,尽管卢太尉机关算尽,但李益并未屈从,始终不渝地爱着霍小玉。霍小玉也为了李益散尽家财,不信流言蜚语,始终爱李益,坚守他们的感情。在这里霍小玉与李益的情战胜了封建礼教的强权。

霍小玉与李益彼此坚定相爱,在强权的威逼下依旧坚持贞心,不屈服,从他们对于爱情的守卫与追求中,可以看到汤显祖至情思想的萌芽。随着戏剧创作的成熟,他的至情思想也不断发展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牡丹亭》。

在《牡丹亭·训女》一折中,杜丽娘因白天小憩被父亲责骂,父亲随后想请师傅教杜丽娘诗书,想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位知书达理的名媛淑女。在《牡丹亭·延师》一折中,陈最良将《诗经》曲解为后妃之德教授给杜丽娘。从这两折可以看出,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被理学束缚着。杜丽娘深处压抑与抑遏中,趁杜宝不在家决定去游园,在游园时满园春色唤醒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唤醒了她悸动的内心。在惊梦中,她与柳梦梅恩恩爱爱,翻云覆雨。梦中欲望达成后的欢喜使得杜丽娘再一次去寻梦,寻梦无果后,杜丽娘伤心欲绝,为情而死。《牡丹亭·幽媾》一出中,杜丽娘的鬼魂与柳梦梅相会,这一回可以说是杜丽娘与柳梦梅花园性梦的重温。在《幽媾》里,杜丽娘决定“趁此良宵,完其前梦”,6在这种非现实的情况下,杜丽娘可以无拘无束地投入到与柳梦梅炽热的爱中。这种情投意合的爱情尽管合乎天性但只有在梦里才能实现,后杜丽娘为情死而复生,与柳梦梅夫妻团圆。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就是至情的化身,她对自由、对爱情、对欲望的追求让其生而复死、死而复生,将情推到极致,这是前所未有的。

《紫钗记》是至情思想在戏剧创作中的初探,《牡丹亭》是至情思想成熟的展现。在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至情思想渐渐清晰,越来越具象化。至情的化身杜丽娘震撼着人们的内心,这种至情思想的提出轰动了当时的戏剧界,得到了许多作家的认可,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自己的戏剧创作中,其中,孟称舜的《娇红记》被认为是与汤显祖的《牡丹亭》一脉相承的。

在孟称舜的《娇红记》中可以看到汤显祖至情思想的体现,娇娘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与申纯面对封建家族的打压,对彼此情真意切,最后两人为情而死,其双方家人将其合葬,第二年清明,娇娘父亲来到女儿坟前见一对鸳鸯在坟前嬉戏。娇娘与申纯为情而死,后幻化为鸳鸯而团圆。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实现爱情的团圆,梦与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更凸显理学的桎梏,在《娇红记》中,娇娘与申纯以合葬的形式表明现实的残酷。杜丽娘死而复生,最后夫妻团圆,结局为喜,而娇娘与申纯幻化为鸳鸯才得以团圆,结局为悲,以悲剧结局来代替喜剧结局增加戏剧的悲壮感,可以看到这种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至情思想在孟称舜戏剧创作中得到张扬。但它又与汤显祖《牡丹亭》不同,它在继承至情论的同时又有“同心子”思想的加入。娇娘一心追求:“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便做连枝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7娇娘所追求的情不再局限于肉体上的满足,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志同道合,两个人的结合要在有精神共鸣的基础上。

至清代,在小说《红楼梦》中又一次将至情推到了一个高峰。《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珍惜与怜爱,他与袭人初试云雨情,但对黛玉爱而有礼,宝玉对黛玉的爱不是肉体上的爱恋。宝钗愿意嫁给宝玉有贾家势力的原因,贾政出于家族荣华,归导宝玉走仕途,博取功名,而林黛玉爱贾宝玉与他的身份和将来是否加官进爵无关,她爱的仅仅是贾宝玉这个人,无关其他。宝玉和黛玉都对功名利禄、加官进爵不以为意,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意趣,共读《西厢》,怜花葬花等等,他们相爱更因为他们是彼此精神上的伴侣。袭人怕自己成为第二个尤二姐,曾到黛玉处打探风声,黛玉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黛玉追求的不仅是精神上契合的伴侣,追求的更是彼此的唯一,但事与愿违,在得知宝玉与宝钗结婚后,黛玉焚稿断痴情后魂归离恨天。这唯一的爱终究以一死一婚这样的悲剧形式收尾。

汤显祖至情思想在后世的作品中得到表现的同时也加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在《牡丹亭》中更多的是对人肉体欲望得以满足的肯定,而在后来的作品中,作家将其推到精神层面,再由精神转移到唯一的情。在作品中张扬至情思想的同时,人们对于至情中情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故而将至情思想推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汤显祖至情思想将情推向极致,它可以让人“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这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的,它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人本身,同时又为后世文学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汤显祖至情论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三、总结


汤显祖至情论的提出,既有师友教化的影响,又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从师友角度来看,在心学思想涌动的明朝,师父罗汝芳“制欲非体仁”的观点,将汤显祖的注意力转移到性命之学上来,开始关注情,在紫柏大师的引导下他开始将情升华为真常之性,并明白情理冲突,是水火不容的。另一方面,从个人经历来看,作者一生仕途不顺,使得汤显祖对其师友的教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官场失意文场得意,汤显祖选择通过戏剧的方式将自己的至情思想表达给广大群众。

至情思想影响深远,并在后世文学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娇红记》中,在继承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基础上加入同心子的思想,追求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欲望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契合。《红楼梦》中,将喜剧变为悲剧,林黛玉追求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共鸣,她要的更是唯一的爱,但伴随着金玉良缘的实现黛玉魂归离恨天。《红楼梦》是至情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又一高峰。


参考文献:

[1]戴继诚.紫柏大师与汤显祖[J].浙江社会科学,2007,(2).

[2]柳旭.汤显祖与泰州学派[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6).

[3]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徐朔方,笺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

[4]汤显祖.牡丹亭[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03.

[5]孟称舜.娇红记[M].欧阳光,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05.


孙雨飞.汤显祖至情论文化价值阐释[J].戏剧之家,2020(34):32-3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人气:131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3247

国内刊号:11-3306/G2

邮发代号:82-639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