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析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摄影“噪音”

  2021-06-28    30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之一,摄影能更快捷、更高效地向人们传递信息,但由于摄影师过多地融入拍摄技巧和个人情感等"噪音",致使人们更多关注摄影的欣赏性,而忽略其背后的纪实性及经济文化、社会现状与情感的传达。现基于少数民族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归纳演绎法、分析法、文献考察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摄影表现在民族服饰中的"噪音",得出在民族服饰下的摄影应是除个人情感在内的技术与民俗的融合。

  • 关键词:
  • 少数民族服饰
  • 摄影噪音
  • 民俗文化
  • 艺术摄影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加入收藏

摄影作为现代瞬间记录的产物,因其功能性和易操作性而受众广泛,应用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1]。中国古代的“小孔成像”、16世纪欧洲的“成像暗箱”和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到如今摄影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在记录方面发挥重要意义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噪音”,影响观看者的判断,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如此[2]。由于知识的欠缺和地域的差异,观众在观看、判断时很容易受到摄影所选取的周围环境、空间构图、拍摄角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理解。

庄学本在《十年西行记》中记述:“与这些边地民族相处即久,就知其快乐有趣,古风依然,反觉其精神高洁。有自诋同胞为野番正者,为大缪。”表明针对少数民族的摄影,目光应更广阔,从民族生态、文化、宗教、民俗和社会形态等入手,自然、直接、朴素地记录[3]。在庄学本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其他摄影师所没有表现出来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人的丰富、优雅、美丽、性格与尊严。如图1所示,庄学本所摄作品与现代摄影作品可看出庄学本更多关注于少数民族人民本身,弱化周边环境,向读者“无噪音”地传达纪实性的信息,表达少数民族真实的生活状态、精神样貌和所穿服饰的特色,而现代摄影师更多关注作品的技术性、审美性与艺术感,而忽略人的因素及服饰本身的核心表现。


1、少数民族服饰与摄影


自炎黄传说时代至中国近代,大多少数民族因战争、种族争斗等因素迁徙不断,由于摄影机器的稀有和技术的小众化,致使承载历史文化的服饰、器物、日用品等文物因迁移而遗失。以苗族为例,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族称最早于甲骨卜辞中可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先后经历五次大迁移,现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其服饰被认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4]。长期的迁移与“大杂居”生活使得苗族支系庞大、分布地区广泛,无固定文字,技艺大都依赖于心口相传与服饰承载,因断承而出现文化遗失等现象时有出现。

在摄影技术未普及时,苗族女子为了纪念乡土,将肥沃的乡土和生活中的经历设计成图画,绣在服饰上,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如图2所示,贵州省博物馆所收藏的苗族女裙上的图案便是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迁徙过程而设计的图案,正因如此,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时至今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图片与影像的记载弥补文字缺失所带来的断承遗憾,通过照片拍摄、影像记录等措施,少数民族现有的服饰、技艺、历史文化内涵得以保存并得到更多的人关注,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摄影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摄影能使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等得以记录并广泛传播。但现代摄影师在记录服饰、传承文化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对传统苗族服饰文化产生错误认识,造成文化误传、传统文化精髓遗失等不可弥补的过失。


2、少数民族服饰中的摄影“噪音”


2.1 摄影中的“噪音”

数字技术尽管为摄影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同时也让其面临更多挑战,真实性便是其中之一[5]。首先,随着摄影逐渐大众化,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摄影、录像等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完善的统摄也更缺乏专业性。加之智能终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大众都能够进行新闻等拍摄以及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拍摄的门槛[6]。在此种情况下,摄影者更应该着重思考怎样彰显出摄影的专业性,在符合艺术审美的同时更关注于“噪音去除”,不进行个人情绪的表达,保留影片的原生态,提升其整体质量。

其次,合成图片泛滥化,造成纪实类图像的真实性缺失。纪实类影像是宣传、推广文化的舆论要素。伴随信息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日益提高,合成图片已达到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很多摄影师在使用图片过程中过度注重图像的审美效果而不是其真实性,进而带来文化的错传和导向错误等较大的负面影响。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更是信息化阶段摄影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以摄影师为主体人群,其教育背景、文化素养和对所摄地文化的理解等都会成为摄影的“噪音”,且为“主要噪音”。

2.2 少数民族服饰摄影中的“背景噪音”

少数民族服饰摄影中的“背景噪音”是指在进行摄影时周围环境及摄影设备布置对成片的影响,现今摄影师为迎合构图、比例等摄影技巧及色彩、虚实等设计要素而对背景进行过度处理。图3左为庄学本所拍摄的越、嶲、彝女盛装(正面)服饰及所生活的场景,右为现代摄影师所拍摄的苗族服饰及场景。从两张照片的对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背景环境对人物的拍摄及服饰的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庄学本真实还原了当时环境下越、嶲、彝女子的居住环境,环境的真实性更从侧面突出了此时代下服饰独一无二的特色,加上人物自然的表情及肢体动作,使整幅画面朴素而又真实,将人们更深层次地带入了所拍摄的环境,并从环境中体会人文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在拍摄时,庄学本没有借助灯光等外界因素及摄影设备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刻画,恰是这样质朴的拍摄,才向现代的人们还原了少数民族人民最真实的生活。与之相比,图3右现代摄影师所拍摄的少数民族,过多借助光、拍摄技巧和角度等设计,反而忽略了最真实生活的还原。

2.3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摄影中的“人物噪音”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摄影中的“人物噪音”是指在拍摄时摄影师所选定的人物肤色及摄影中为配合人物动作而对服饰产生影响。这种“噪音”也是直接导致受众群体误判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如图4所示,庄学本所拍摄的少数民族“赶集”画面与现代少数民族服饰摄影作品之间的对比。庄学本深入调查少数民族人民的民俗、民生,用镜头真实记录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穿着,从穿搭、服饰表现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真实还原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及服饰穿着。用本地人、本地服装,还原本地特色,这也是庄学本摄影的精髓之一。

在图4右侧所展示的现代少数民族摄影作品中,摄影师选用了外国的模特而不是本土模特对服装进行诠释,把重点放在光影的塑造及服饰质感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本土服装原有的“民俗感”;注重人物美的展现而忽视了不同少数民族人民特有的质朴和时间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独特的“印记”;注重造型的凸显,其动作、眼神和整体服饰传达都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穿戴大相径庭。因此可以看出,现代摄影大多都是建立在美学、设计学基础上的摄影师情感的表达,少有像庄学本那样保持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服饰原貌。

2.4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摄影中的“配饰噪音”

为避免配饰曝光或迎合的配饰色彩而造成服饰色差,是摄影在拍摄时对少数民族服饰所产生的“配饰噪音”。配饰不合理的穿戴、避免曝光而对服饰色彩等作出的调整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服装的色彩、质感、面料的表达。如图5所示,在现代摄影作品中,为迎合头饰的高度及构图比例,摄影师将配饰完全拍摄而忽视了服装整体性的表达,致使在图片欣赏过程中,人们过多地关注服装配饰而忽视或无法关注服装本身的表征及形制。这种视觉上的“断承”不仅是摄影师的遗憾,更可能致使人们对其民族产生误解,造成非物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遗憾。

2.5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摄影中的“服饰噪音”

少数民族服饰摄影中的“服饰噪音”是指为达到摄影效果所挑选服饰改变服饰原本穿着。我国56个民族中,部分少数民族历史久远,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宗教文化、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与东部、中部发达地区有所差异。东部平原和中部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较大,导致与西部少数民族的审美、观念、文化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模特、摄影师在诠释少数民族服饰时因创新而忽视历史的约定俗成和服饰文化,在没有深入了解民族历史和习俗习惯的前提下任意搭配、穿戴。

摄影发展到今天,在保存、记录等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其纪实性、真实性等因为摄影师个人情感的诠释而真假难分,产生误导,使观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理解片面,虚实难分。因此,作为现代摄影师,应该向“艺术无噪音”的目标前进,从传统民族服饰本身出发,真正基于民族服饰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而不是过度追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所拍摄的画面和影像应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现状和历史事实,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是单纯从设计、艺术等要求出发,进行个人情感的表达。


3、民族服饰摄影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信息科技的多元化发展,将带给民族服饰这类纪实类摄影诸多可能。有关服饰摄影将来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大趋势:摄影方式全新拓展,为服饰的展示和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7];网络平台成为文化宣传的关键传播渠道。网络的普及及便携性的特点可以让人们利用乘坐交通工具、排队等待等“碎片化”时间,更快速地接收更多元化的信息;内容表达更全面,形式更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创新以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等外界因素为民族服饰摄影提供了更丰富的形式,传达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创造性思维更浓厚[8]。

这些趋势将会给摄影的发展带来一定积极影响,使摄影以自身优势和特性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助推民族服饰摄影与不同领域交叉融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发展流行下去。但同时,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依然不能被忽视,最突出的便为本研究所阐释的“噪音”问题,只有全面把握其趋势,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负面问题,才能使民族服装摄影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4、结语


摄影的诞生到当代摄影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推动。在信息化阶段,科技进步不仅给摄影带来更多机会,也制造了更大的挑战。摄影师只有在明确摄影特点的基础上,直面这些挑战,进行全新的变革才能满足时代要求,而摄影师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和美的创造者,在顺应时代发展,发挥摄影技巧、审美的同时,应更多关注产品本身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及文化,牢记摄影的初衷,把摄影当成纪实的“武器”而不是“产生美”的工具,切实担起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齐洁爽.新闻摄影传播学[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2]黄—鸣.纪实摄影不负时代的哲学思考[J].中国摄影报,2020(12):1-4.

[3]黄—鸣.纪实摄影人聚焦脱贫攻坚[J].中国摄影报,2020(11):1-4.

[4]席克定.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J].贵州民族研究,2000(2):71.

[5]杨莉莉.纪实摄影的两层责任[J].中国摄影报,2020(9):1-4.

[6]陈冲.论电视影像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当代电视,2019(6);43-45.

[7]王烨.浅析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之趋势[J].当代电视,2004(12):42-43.

[8]樊亚丽.浅析融媒体报道中新闻摄影的新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8(9):5-7.


文章来源:陈璐,陈冲.基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摄影“噪音”探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06):6-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文化纵横

期刊名称:文化纵横

期刊人气:53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4608

国内刊号:11-5722/G0

邮发代号:80-942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