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析苗族舞蹈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2020-11-17    10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少数民族舞蹈的研究没有进入到主流的文化与艺术交流视野中,我们需要看到艺术领域各方面的生存环境。苗族舞蹈及其艺术形态,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社会历史、人文传统、生活经济等周边文化背景有着历史层面的密切联系。苗族舞蹈本身蕴含的信息有限,却打开了了解苗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 关键词:
  • 民族文化
  • 舞蹈
  • 苗族
  • 课堂教学
  • 加入收藏

一、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苗族舞蹈的表演特征

关于苗族的历史渊源,有很多说法,通过舞蹈就可窥见其战争、迁徙、繁衍等历史元素,舞蹈所塑造的画面较为直观地体现了一些历史信息。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涵养较高、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歌舞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享有盛名。苗族的舞蹈起源较早,许多舞蹈都与红白喜事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苗族文化中传达出来的精神尤其令我们敬佩。尽管苗族的发展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苗族人民始终表达着积极乐观和豁然勇敢的精神。山水阻挡不了奔向大海的勇气,抑制不了拥抱太阳的壮志凌云的情怀。苗族舞蹈的舞姿和灵感源自苗族人民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近年苗族舞蹈受到了现代舞的冲击,引出了一系列关于苗族舞蹈的继承和保护发展的问题。苗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支系繁多,分布较为广泛。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舞蹈种类就有锦鸡舞、芦笙舞、木鼓舞、板凳舞、踩亲舞、铜鼓舞、踩鼓舞、花带舞等等,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是鼓舞和芦笙舞。芦笙舞是以苗族人民手持芦笙进行吹奏,同时进行较为多变灵活的下肢舞步的民间舞蹈。鼓舞是一边击鼓一边跳舞的民间舞蹈,通过击鼓的节奏和舞蹈进行配合表演。芦笙舞可分成“表演性芦笙舞”、“群众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自娱性芦笙舞”这四类。在苗族不同地区,其舞蹈表演形式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同时,芦笙舞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从生活中的劳作生产到娱神娱人活动、从宗教丧葬仪式到婚姻嫁娶礼仪,都离不开苗族芦笙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多种类的苗族舞蹈也在适应着当代潮流,进行创新和改革,从以前的宗教祭祀中解放出来,广泛地运用于苗族各种节日庆典和婚庆活动中,让苗族舞蹈成为广大人民喜欢和热爱的群众性舞蹈。

悲壮的“芦笙芒筒祭祀乐舞”和高昂激越的“反排木鼓舞”描述了苗族同胞逃避战争、辗转迁徙、寻找美好家园的过程。从舞蹈动作的角度来看,也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曾经出现的文化,比如对牛、锦鸡的图腾崇拜,反映了苗族山寨的遗风。这些舞蹈通过连续世代的活体传承方式,利用舞蹈向苗族的子孙诉说祖先的历史,对于研究苗族文化的学者和舞蹈传承教学来说,都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苗族也有体现女性柔美典雅风格的舞蹈,其中典型的舞蹈有“踩鼓舞”、“锦鸡舞”、“踩亲舞”、“古瓢舞”和“花带舞”。当她们跳这类舞时,通常由年轻男子吹芦笙以伴舞,以表现他们的求爱心理。苗族女孩的舞蹈动作主要是手臂的摆动及腰部和臀部扭动,这与我国楚舞的动律相似,这部分肢体的动作表现出她们温柔、含蓄、稳定、沉静、诗意的心境和美感。

(二)苗族舞蹈音乐特征

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同样也离不开舞蹈,两者有着不可分割、互相依赖和互相促进的关系。苗族舞蹈中芦笙吹奏及古瓢琴拉奏的音乐结构和木鼓、铜鼓敲击的音乐结构具有相似的逻辑,一般包括引句、插入、结尾,有时也伴以“飞歌”或喊声。“飞歌”注重开头和结尾的回响,“飞歌”唱的开始段落和结尾段落的曲调、旋律是一致的,在“高声”部分使用重复的手法,通过同曲不同情的方法进行调整,但总的来说,歌曲只是背景音乐,舞蹈的节奏不受其影响,舞蹈的节奏是跟芦笙、古瓢琴及木鼓、铜鼓的节奏而行的。苗族的演唱方式可分为三种“假声唱”“低语唱”和“真嗓唱”,根据曲调的不同、演唱形式的不同和演出场地的不同进行调整。此外,苗族民歌中真假声转换自如的唱法很特别,在今天的声乐系统中,虽然这种演唱方法显得缺乏专业规范,但它具有的民族特色和民间价值应得到尊重;苗族舞蹈不仅要民歌的演唱、乐器的演奏、敲击与舞蹈的运动相一致,而且舞步的幅度和频率也要相应改变强弱和快慢。


二、苗族舞蹈元素的提炼与运用


(一)腰胯动作

“扭腰摇臀”是苗族舞蹈运动规律的核心,因为舞蹈中典型的“起、沉”运动规律是以腰臀为连接轴形成的,苗族舞蹈的动态规律也是以腰臀为主。同时“腰部”和“臀部”在苗族舞蹈中也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属于主要驱动。苗族舞蹈的动作主要是“摆臂”、“扭胯”和“挑胸腰”,节奏不同,效果也不同。苗族舞蹈动律既有“脆性”也具“柔韧性”、既“不顺”又“协调”,没有拖延,稳定而不沉重,健康而不粗俗。这一动态规律不仅将苗族舞蹈的热情和鲜明的特点进行了展示,同时也很好地将苗族女性的灵巧、生动和内秀的的人格特点进行了诠释。

(二)摇臂动作

在苗族舞蹈上肢部位运动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的就是摇臂动作,即大幅度地挥动手臂,使手臂以不同程度划圈。双手臂先后摇臂划圆,配以三步一踢,是基本的动作。在挥动手臂的同时,双脚保持自然站立的位置,身体向着某一点进行准备和配合。在进行摇臂动作的学习时,没有固定的节奏和旋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两腿的膝盖松驰,身体呈半蹲姿势的同时呼吸下沉,两手臂靠近身体垂直地面;其次,双手在腹前交叉打开,接着在头顶交叉打开,双手划下,此动作双脚并拢两腿颤膝或原地踏步;其次,手臂举在头上,形成一个“V”字型的舞姿,俗称开花掌;再次,重复第一个动作的所有步骤;最后,呼吸下沉,手臂放在胯两旁,俗称压裙位摇臂(划圈)。当然,摇臂划圆动作受服装、银饰所限,动作幅度不可能太大。

(三)踩桥动作

踩桥动作的具体动律是:一、二、三、四拍先左后右向前,保持下肢关节的松驰,类似弹簧状踩踏,随节奏前行,第五拍左腿上步曲腿,第六拍右腿上前脚虚点,左手前掏,第七拍右手随腰动律向上前大甩,第八拍左腿上前脚虚点。许多原始舞蹈都有“一步一节”的舞蹈风格,这个踩桥动律是在苗族同胞生男孩后去祭桥时的踩踏新桥动律发展而来的,由此可见苗族舞蹈所拥有的原始遗风。

(四)肩部动作

苗族姑娘为了展示美丽的压领(项圈)而形成的前后碎抖肩动作,即舞者的两肩按照律动的节奏进行前后的摇晃震动。苗族舞蹈的肩部动作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颤抖的节奏并非不变,主要在于配合颤胸,这也与苗族鼓舞变化较多的节奏有关。

肩的动作也有各种各样的种类,除了上述典型的两肩的前后律动、前后交替地挥舞等,肩的动作适合在不同的舞蹈片段中使用。苗族舞蹈中肩的节奏性和多样性的律动具有很强的民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翻转动作

苗族翻转动作的手位是固定的压裙位(略高一点),而平转的双臂则成睡8字双晃手,与下肢一起移动。此动作是“以腰部为轴”发挥旋转力,向同一侧转动。跳转、平转动作主要是固定腰部的轴线,然后是小腿的快速回弹。苗族舞蹈的翻转动作很少,因为头上、身上的银饰太多、太重,不便翻转。

(六)顺拐动律

苗族人民居住的地区气候都极为湿润,特别是贵州黔东南地区,“天无三日晴”,常年都会下雨,人们出门的时候会带雨伞和蓑衣,以挡风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候,苗族人会经常将孩子或者其他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手上,双手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没有空闲。但是当他们看到喜欢的人或者风景的时候,常常会手舞足蹈。这就是“顺拐儿”动律风格的形成方式和特点。“顺拐儿”的韵律特点是:手脚并行,同手同头,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运动方向相同。

(七)荡腰动律

苗族好银饰,戴得越多越好看,越重越好看。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脖颈银饰——项圈。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们从小就会刺绣,直至出嫁,所有服装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衣裙的图案里。每逢节庆,姑娘们穿上盛装,戴上银饰,为炫耀自己手巧,炫耀自家的富有,用荡腰(挑胸腰)让身上的银饰灵动闪耀,吸引他人注意。银饰随着身体的运动而晃动,就产生了以腰为发力点、身体的上下半身左右晃动的荡腰特点。荡腰也会因为不同的方向和动作有着正反方向的不同。


三、结语


本文对苗族舞蹈动律要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拟形成专业教材。本文从宏观角度上分析了苗族舞蹈,将舞蹈元素提取的动律融入课堂教学材料中,对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和苗族舞蹈元素的提炼与应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苗族舞蹈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将苗族的舞蹈元素巧妙地和课堂进行联系,也促进了苗族舞蹈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保护,让学生知道并了解苗族民间文化,加强学生对于本地域舞蹈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在无形中对苗族舞蹈文化进行了推广。在将苗族舞蹈文化引入课堂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舞蹈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苗族舞蹈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始终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苗族舞蹈的创新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吸收不同风格元素,为舞蹈教学和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侯晋芳.苗族舞蹈审美特征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09,(6):87-88.

[2]曾雪飞.贵州苗族舞蹈音乐研究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2):103-108+120.

[3]熊妍.苗族舞蹈元素提炼——课堂教学可行性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5.


潘丽萍,吴钰菡.浅析苗族舞蹈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J].戏剧之家,2020(34):120-12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56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8-2018

国内刊号:11-3982/J

邮发代号:82-900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