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早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2-01-15    12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临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情绪障碍与血糖控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本院于2019年9月~2021年6月收治的180例T2DM患者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各有90例患者,分别给予其常规干预与早期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乙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甲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T2DM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其早期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代谢指标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

  • 关键词:
  • 2型糖尿病
  • 心理干预
  • 情绪障碍
  • 治疗效果
  • 血糖代谢
  • 加入收藏

在临床上,糖尿病是一种因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中又以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占比最高,可达90%,且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而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胰岛素抵抗为其发病主要原因[1]。与此同时,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良,将造成机体出现心脑血管、视网膜与肾脏以及周围神经等众多脏器与系统的病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并诱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为此,大部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而不良情绪的出现,又反过来影响到疾病治疗效果,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有效控制血糖,发挥着重要作用[2,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本院于2019年9月~2021年6月收治的180例T2DM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旨在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T2DM患者情绪障碍与血糖控制的影响,并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年9月~2021年6月收治的180例T2DM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各90例,甲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均在40~75岁,平均年龄为57.35±4.33岁;病程均在1~14年,平均病程为8.17±1.42年。乙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均在41~74岁,平均年龄为57.84±4.21岁;病程均在2~15年,平均病程为8.45±1.23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相关诊断确诊,满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关于“2型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病程≥1年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本研究是在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下完成的。

排除标准:伴有原发性精神疾病、语言或肢体障碍者;伴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伴有严重精神或认知障碍者。

1.3方法

甲组给予常规干预,即动态监测血糖变化,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同时给予患者简单健康宣教、运动指导等。

乙组则在甲组基础上接受早期心理干预。

1.3.1一对一心理干预:

实现医护人员同患者的一对一沟通交流,详细记录并评估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原因,引导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形成的本质与根源所在,从而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出建议,给予患者充分肯定,强化患者治疗信心。一对一心理干预一般每次30~45 min,每周1次。

1.3.2集体心理干预:

每两周举办一次封闭式集体心理干预,每次120 min,借助讲座、互动式讨论、现场答疑等形式,了解患者不良情绪,教会患者自我情绪调节方式,使之更好融入周边环境。同时,通过集体治疗环境,也能让患者认识到承受疾病痛苦的并不仅仅只有自己,还有众多同病相怜之人,从而引起其情感共鸣,鼓励患者间互相沟通、关心、激励与学习,共同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分享战胜疾病的喜悦。

1.3.3放松训练:

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确保空气对流、光线柔和,引导其呈仰卧位,用鼻腔深呼吸,双眼微闭,通过语言描述引导患者想象自己喜欢的画面场景,借由正面语言暗示,配以柔和音乐让患者获得轻松良好的心理体验,每日1次,每次30 min。

1.3.4认知干预:

医护人员可通过言语疏导、解释与耐心倾听等方式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认同与理解,同时具体结合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给予其认知干预,如告知其糖尿病的形成与发展条件、用药指导与日常行为、饮食、运动等,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发展的不良影响,突出强调血糖监测的意义与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应对措施,以此来不断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信心。

1.4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评价:应用焦虑自评量表[4](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程度加以判定,包含20个条目,分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情绪越严重;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程度加以评估,分界值为53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情绪越严重。(2)血糖代谢指标:于干预前后抽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 L,采用2 000r/min离心机离心20 min,后保存于-70℃环境中,并借助血糖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lc)与餐后2 h血糖(postprandial 2 h blood glucose,2 h PG)。(3)生活质量评价:借助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5](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加以评定,共涵盖4个方面,各项均共计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4)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共涵盖自我管理技能、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等40个条目,应用5级评分法,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低。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则代表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析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两组评分均显著降低,且乙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干预前两组患者FPG、2 h PG与Hb Alc几个血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各指标水平明显降低,且乙组显著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析

如表3所示,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析

干预后,乙组患者自我管理技能、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以及总分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析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分析

表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析

表4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析


3、讨论


在临床上,T2DM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以血糖持续增加为患者典型表现。近些年来,伴随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T2DM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也日渐年轻化[6,7,8,9,10]。与此同时,T2DM患者为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需终身用药,并严格控制日常饮食等,由此患者极易出现各类心理障碍,而一旦患者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机体下丘脑就会释放出神经递质,或借助垂体与下丘脑来对机体胰岛素细胞分泌活动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造成机体血糖升高,最终影响到患者血糖控制效果[11,12]。为此,在治疗过程中,为更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很有必要[13]。

有研究显示[14,15,16,17],T2DM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健康人群的2~3倍,而T2DM并抑郁症状的患者约占60%,而我国T2DM防治指南(2017年)也指出,“心理健康管理,是综合管理糖尿病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18],故早期重视干预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将能更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便于患者综合管理,且有证据表示,尽早干预T2DM患者的负面情绪,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血糖代谢,改善预后[19,20,21,22]。故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均被给予早期心理干预,结果显示该组患者干预后SAS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仅接受常规干预的甲组患者,提示早期心理干预能更好缓解患者抑郁焦虑心态,能更好引导患者保持良好情绪,积极治疗。同时,早期心理干预,还能更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如本次研究中,经干预后乙组患者FPG、2 h PG与Hb Alc几个血糖代谢指标均显著低于甲组,其中,FPG与2 h PG可反映出患者实时血糖控制情况,而Hb Alc则可较客观反映出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情况,各指标水平的降低,则表示患者血糖水平得以有效控制。另外,早期心理干预,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甲组。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T2DM患者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早期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与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婧,徐迪晖,张玉银,等.心理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10):1520-1523.

[2]郭体宇.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情绪自我管理以及生活质星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6);2798-2800.

[3]管丽华,许加明,沈初.生活方式千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及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5(12):18-19.

[4]何艳,覃素娇,谈佳.基于个案管理优势模式的多学科团队合作在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0):100-102.

[5]兰端云.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糖脂代谢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2):233-236

[6]李芳芳,康学东.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伴情绪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134-138.

[7]孙巧茹,任小红.针灸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及糖代谢的干预作用[J].湖北中医杂志,2018,40(10):30-32.

[8]魏洁,董浩宇.同伴教育对伴有情绪障碍的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心理压力,情绪变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58-61.

[9]杨艳,徐颖.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理干预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5,21(11):1888-1890.

[10]万耀凤,李丽双,庄小芳,等.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7):369-370.

[11]罗婷,陈利群,李正荣,等.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障碍及影响因素回顾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0,45(10).51-55.

[12]刘苗苗,李文平,郭红梅.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作用研究[J].人人健康,2021,40(12):86-87.

[13]衣丽丽,周晨虹.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2,27(6):529-530

[14]张东辉,李昂,井路路,等.三甲医院基于共同照护模式的糖尿病管理效果评价[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5):322-326.

[15]关军霞.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3):4508-4509.


文章来源:房永胜,陈萍,申茂峰.早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心理月刊,2022,(02):148-15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417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宁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6309

国内刊号:64-1064/R

邮发代号:74-35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