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干预措施分析

  2020-11-12    46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大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面临着巨大考验。对中南大学1437名大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和电话访谈,结果显示:焦虑、强迫、恐怖这三种不良情绪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扰,高年级学生易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低年级学生易出现恐怖心理,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敌对情绪。高校要通过加强信息引导,提供援助支持,开通心理热线,调整疫后心态等途径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干预方案。

  • 关键词:
  • 大学生
  • 干预对策
  • 心理辅导
  • 心理问题
  • 新冠肺炎疫情
  • 加入收藏

2020年初,自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后,给政府、卫生系统、医疗系统和网络舆情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年龄层次集中、人数众多,更是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次疫情的暴发恰逢春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大学生离校返乡,暂别高校集体生活,回归家庭活动圈。他们社会经验匮乏,离开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和朋辈帮扶队伍,突如其来的疫情容易让其缺乏应对能力,持续攀升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拨弄着高校学生敏感的神经,疫情扩散更是加重了他们内心的恐慌。重大疫情对国家是一场突发的危机事件,对个人而言,不但威胁民众身心健康,也侵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恐慌、担心、多疑、害怕死亡等负面情绪在学生群体中逐渐蔓延[1]。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乎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研究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与问题,探究有效的干预应对机制,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疫情防治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全面、真实了解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随机抽取中南大学各学院学生开展SCL-90量表测试并进行电话访谈。发放量表1500份,收回有效量表1437份,有效率95.8%。男生789人(54.9%),女生648人(45.1%);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483人(33.6%),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606人(42.2%),研究生、博士生348人(24.2%)。

(二)调查工具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学生心理状态,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当因子分≥2分,表示被试在该条目上存在心理问题。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8,分半信度为0.96,信效度良好。

表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图

表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年级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图

(三)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SCL-90得分结果

将调查对象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进行T检验分析。由表1可知,1437名被试在SCL-90测试中,其中焦虑(t=2.493,p<0.01)和恐怖(t=2.252,p<0.01)两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同时,焦虑(n=462,32.2%)、强迫(n=384,26.7%)和恐怖(n=330,23.0%)三个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人数与比例位居前三。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强迫、恐怖的心理困扰,尤其在焦虑和恐怖上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年级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

依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年级分布进行分组,将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为三组进行方差分析。由表2可得,年级越高,在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分数越高,且分数之间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在抑郁和焦虑两个因子上表现尤为突出(p<0.01)。在恐怖因子上,则呈现出年级越低分数越高的情况,且分数之间达到统计学差异(p<0.01)。在强迫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上各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性别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

针对不同性别调查对象SCL-90得分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除在敌对因子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p<0.01),其余所有因子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分数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1)。


三、讨论


表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性别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图

(一)大学生易出现焦虑、强迫、恐怖心理困扰与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焦虑和恐怖两个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同时在焦虑、强迫和恐怖三个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人数与比例位居前三。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强迫、恐怖的心理困扰,尤其在焦虑和恐怖上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重大灾难和危机面前,往往会表现出害怕、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2]。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面情绪反应,常常指面对未来不确定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也是对周围环境可能对自己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下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的情绪体验[3]。如果焦虑时间持续过长,不仅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还会导致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在电话访谈中,面对突发疫情,很多学生表示产生了明显的焦虑情绪,担心自己被病毒感染,而且这部分学生中,有部分还伴有失眠、口干、胸闷、坐立不安等躯体症状。

强迫主要包含强迫意念,强迫冲动和强迫行为等神经症状表现,严重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伤害。强迫者常常处于无法摆脱、无法控制的自我强迫的矛盾之中。在电话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现在每天洗手的次数比平常增加很多,会反复测量体温,不断刷网页、看新闻,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并且由于出现一些强迫行为,会更加频繁、更加强烈地感到焦虑和不安。研究表明,个体越是搜索信息频繁,越是焦虑,判断和甄别信息能力低的学生,越容易产生强迫行为[4]。

恐怖是指人在特定的场景,例如广场、封闭的空间、黑暗的场所过分担心,或者害怕社交场所和人际接触,个体的社会正常生活受到威胁,感到害怕、无助甚至绝望的心理反应。在电话访谈中,学生表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速度快,传染范围广,且病毒潜伏期最长有14天,所以害怕去公共场所,内心抗拒人际接触。他们担心接触的人中有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对于去超市、药店、菜市场等人多的场所感到恐惧。

(二)高年级学生易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困扰,低年级学生易出现恐怖心理困扰

研究结果显示,年级越高越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硕士生、博士生和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大于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在电话访谈中,大四毕业生比较担心考研成绩,同时因为返校受阻,不能按时开展毕业设计;受疫情的影响,春季招聘的形式与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无法预测的因素都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忧虑。而硕士生、博士生普遍表示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压力较大,教育部于2020年1月27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学生未经学校批准不得提前返校,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急于返校进行实验研究的研究生们焦虑、无助的情绪。因此,在开学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导师应对高年级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与学业帮扶。同时,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出现恐怖心理,这与低年级学生在社会经验、独立自主与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甄别与判断能力相对高年级学生较弱有密切关系[5]。所以,低年级学生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在信息舆论等方面的积极引导。

(三)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现心理困扰与问题,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敌对情绪

研究表明,除在敌对因子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其余所有因子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这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现心理困扰与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女生由于生理原因,更容易产生疲劳、失眠。同时,女生更具心理脆弱性,难以经受打击挫折,容易产生放弃想法,往往相对男性更容易出现沮丧、压抑、焦虑等心理困扰[6]。此外,女生的敏感程度也比男性高,对于微小的事物变化更在意,情绪波动更大[7]。有研究表明,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2倍[8]。而男生相对于女生由于激素分泌更具有冲动性,更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开学之后,对女生要加强情绪上的关心,对男生要注重理性应对的疏导。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一)加强信息引导,稳定学生情绪

美国应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指出,应激是个人应对环境超过了本体需求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他与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有关,心理应激是一种人和环境的特殊关系。研究表明,社会上众多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恐惧、焦虑情绪,当“人因未知而恐慌”的这种情绪成为负担时,就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9]。合理情绪疗法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重大社会事件引起的应激事件是中性的,不会引起心理障碍。而是因为人们常常有不合理的心理理念才会造成心理困扰,这种不合理的认知,久而久之会引起情绪不适和心理问题。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大学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通过主流社会媒体和专业途径了解新闻事实和正确的防疫知识。在电话访谈中,许多学生希望社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加强公众对疫情的了解和认知。所以,高校应加强对疫情客观信息的宣传,积极传播正能量,消除学生普遍的恐怖心理,稳定学生情绪。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进行大学生防“疫”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的焦虑、恐慌等情绪。

(二)提供援助支持,增强学生信心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此社会支持是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10]。一个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越能勇敢自信地面对挑战,其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在客观社会支持方面,在疫区的学生、被隔离的学生、疑似和确诊感染的学生群体中,高校应对其进行支援,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例如,华东交通大学为湖北籍经济困难学生发放1000元专项慰问金,极大地鼓舞了在疫区的学生,坚定了他们战“役”必胜的信心。在主观社会支持方面,高校老师应主动联系、关心大学生,共同分担内心中承受的压力,让学生获得关怀和帮助。同时,针对高年级学生在科研、课程、工作招聘上的焦虑,高校应积极利用慕课、网课、直播、远程招聘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帮助,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方法,“停课不停学”,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实现“智慧学习”和“科学防疫”的双重保障。

(三)开通心理热线,深入学生内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打造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1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为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疫情造成的心理社会影响,防范出现心理“疫情”,2020年1月28日,教育部部署教育系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要求各省、市州的三甲医院,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向全社会提供线上心理支持服务,开通心理热线,安排经验丰富的咨询师进行咨询,为急需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人群进行帮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援助者应接受前期正规的培训、充分了解被援助者的特征,特点。在线上心理援助过程中,需准确把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内在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心理疏导与帮扶,才能切实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面对消极情绪,不要逃避或藏在心里,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方式进行积极心理的塑造,用乐观的态度去接纳和体会,把应对困难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变为个人成长的财富。

(四)调整疫后心态,发展学生品质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12]。疫情的突然性和高危性,使高校大学生开始怀疑周围环境的安全。因此,疫情过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会出现精神世界多疑、焦虑、恐怖、抑郁等的心理状态[13]。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往往会为学生带来不同寻常的心理创伤,甚至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大量学生表示在返校后想主动到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咨询。针对学生的需求,一方面高校需要组建心理专家、医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心理救助队伍,运用专业的心理学、医学知识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尤其针对疫情期间被隔离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往往更加脆弱,需要缓解积攒许久的负面情绪压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愉悦、融洽、温馨的集体氛围,从而减少外界刺激诱发的严重心理创伤[14]。疫情过后,虽不主张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但可以以班级、社团、课题组为单位,通过小范围的团体心理辅导、文体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尹燕萍.“甲型H1N1流感”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89-91.

[2]毕向阳,马缨.重大自然灾害后社区情境对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基于汶川地震过渡期两种安置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6):151-169.

[3]张宇迪,付芳.基于全国样本的性少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05):997-1002.

[4]朱志先,高艳红.强迫症患者元认知、强迫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06):819-822.

[5]陈良,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9-132.

[6]王金玲.论社会性别心理的重构与改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9-85.

[7]伍新春,王文超,周宵,等.汶川地震8.5年后青少年身心状况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01):80-89.

[8]陈小静,吕厚超,李丹,等.抑郁性别差异的新理论:ABC模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1394-1396.

[10]辛勇,白柯,陈谢平,等.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06):817-823.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4]杜学敏,戴贝钰,刘正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3):123-126.


连选,谭鑫,张江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20(34):33-36+40.

基金:2019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贫困影响大学生经济决策的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编号:JJ193999);2019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19GG4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心理研究

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期刊人气:121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2095-1159

国内刊号:41-1393/B

邮发代号:36-83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