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心电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心电图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R、LVEF、LVESD、LVEDD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四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HF急性发作次数短于对照组,CHF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心电图辅助调整用药剂量,不仅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改善其预后。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多集中发病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四肢乏力等。CHF的发病主要是因为静脉的回心血量不能排出心脏,从而导致心脏内静脉系统血液残留过多,动脉系统的血液灌注过少[1]。心电图作为检测慢性心力衰竭进展情况的重要方式,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旨在分析心电图在CH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预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CHF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5.21±4.3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13例,Ⅳ级12例。试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9.77±4.48)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5例,Ⅳ级11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检查后确诊为CHF;本研究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严重者;心律失常严重者;神经系统疾病者;体质较差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原发病、病症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吸氧、他汀类药物等治疗方法,叮嘱患者要保持静养状态,减少对盐分的摄入。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电图辅助治疗,患者入院后对其开展心电图检查,采取由日本光电生产,型号为ECG-1150的心电图检测仪,检测患者心率指标、心率失常发作频率,并对其ST-T段改变例数进行记录,然后按照检测结果予以患者针对性治疗;每间隔30 d检查一次心电图,按照检查结果确定用药剂量是否进行上调或下调。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EDCF水平下降幅度大于80%,且临床中未见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有效:患者EDCF水平下降幅度为70%,且临床中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无效:患者EDCF水平下降幅度小于50%,且临床中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采取心电图测量患者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采取明尼苏达心理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中文版评定,包括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及疾病症状4个维度,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差。对比两组患者临床预后;CHF急性发作次数及CHF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试验组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507,P<0.05)。
2.2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试验组HR、LVEF、LVESD、LVEDD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5.808、5.679、5.719、6.683,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x−±s),n=40]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试验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四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分别为(9.21±2.82)分、(11.14±2.88)分、(7.34±2.13)分、(1.48±0.65)分、(11.16±2.4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63±2.42)分、(13.97±3.10)分、(9.58±1.75)分、(2.23±0.94)分、(13.45±3.21)分(t=5.310、4.230、5.139、4.151、3.839,P<0.05)。
2.4两组患者临床预后对比
试验组CHF急性发作次数(7.4±3.3)次短于对照组的(16.5±4.4)次(t=10.464,P<0.05),试验组CHF死亡率5.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8/40)(χ2=4.114,P<0.05)。
3、讨论
CHF属于综合征,且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等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由于CHF具有发病率、致死率高等特点,所以就迫切需要临床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以此有效减少疾病死亡情况的发生。针对CHF的治疗,临床中大多采取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的方法,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心电图的检测,以此提高CHF的治疗及预后效果。而且根据有关临床报道[2,3,4,5]可知,CHF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心电图指标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R、LVEF、LVESD、LVEDD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四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HF急性发作次数短于对照组,CHF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本方案中试验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心电图辅助治疗方法,经给予CHF患者采取该种方法治疗后,发现可以按照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监测的EDCF水平变化评价该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增加心电图治疗方法后,发现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为通过采取心电图监测有利于检测患者EDCF水平,并且对于其心脏功能、心肌功能的判断也是非常有益处的,能够决定患者药物剂量是上调还是下调。而且当EDCF水平呈现为升高趋势时,则提示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会导致心肌泵功能不能正常工作,增加患者心肌负担,最终导致预后效果差的情况发生[6]。现如今,已经有相关的研究[7,8]证明,心电图指标的信息与CHF的预后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可见,在CHF中应用心电图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韦建侠,程媛媛,许纲正.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慢性心衰的关联及其临床价值探讨[J]贵州医药,2020,44(6):889-891.
[2] 李阳.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11):1749-1752.
[3] 郭雪芬,严国平,许铎龄.心电图QRS波时限联合血清铁蛋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评价作用[J].山东医药,2020,60(28):81-83.
[4] 王热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呈现低电压的临床意义及对诊断影响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28):41-44.
[5] 常晓杰.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及静息心率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9):1211-1212.
[6] 程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持续时间对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5):125-126.
[7]陈荔荔.不同监测时间的动态心电图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0,39(25):4-6.
[8]梁飞腾,朱瑞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8):19-21.
文章来源:李艳萍,郭艳莉.心电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预后价值[J].贵州医药,2023,47(09):1391-1392.
分享:
慢性心力衰竭是因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1]。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多伴有呼吸困难、疲乏等症状,导致其运动耐受表现较差,日常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生活质量整体水平偏低[2]。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缓解躯体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为目的,而心脏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最重要的二级预防措施,其中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疗法被国内外专家推荐[3]。
2023-11-23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其发病率高、预后差、死亡率高,是全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心力衰竭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CHF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71.0%和64.5%[2],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加重患者心力衰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预后,因此,改善CHF患者的负性情绪至关重要。
2023-11-17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是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并伴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脑钠肽(BNP)水平升高,且伴有相关的结构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类疾病。
2023-11-16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和最终归宿。其本质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病人的心脏功能障碍,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改变而不能充分排出静脉回心血,进而引起一系列心脏循环功能障碍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亚洲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总患病率为1.26%~6.70%,住院死亡率为4.5%~9.3%,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近为50%。
2023-11-13随着老龄化加剧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据报道,全球约有6 434万例心力衰竭病人。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再入院率、高病死率等特点[3],致使病人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与孤独心理,因而在进行社交活动时缺乏社会融入感,导致其社会参与的频率下降,社交能力减退。
2023-11-13202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心力衰竭定义为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症状和体征由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性或功能性损害导致。据报道,心力衰竭已对650万美国人造成影响,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国家医疗支出负担和成本的重要因素。
2023-11-10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者占比高达75%。而合并高血压更易影响患者的运动依从性。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将运动康复纳入为IA级推荐。有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情况与病死率、睡眠质量关系密切。
2023-10-30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由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水肿和疲劳等典型症状为特征,可伴有由心脏结构性或功能性异常引起颈静脉压升高、肺水肿和外周水肿等体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静息或负荷时心内压升高[1]。CHF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见,有着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2023-10-27随着现代药物的不断更新,CHF治疗方案随之增多,但调查发现,单纯药物治疗并没有减少CHF患者死亡,且生存质量受到一定影响[2]。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训练的实施能够减少CHF患者死亡和残疾,且运动康复训练已成为CHF患者二级推荐治疗方案[3]。抗阻训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肌力训练方案,目前在心血管疾病中已被广泛应用,能够改善CHF患者心肺功能,预防心衰恶化[4]。
2023-10-27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心肌结构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泵血、充盈功能低下状态持续存在,其发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有关,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临床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深入,多项研究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作用于脑啡肽酶、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双重系统,逐渐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首选药物。
2023-10-24人气:16668
人气:16075
人气:13542
人气:11805
人气:1022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期刊人气:507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3076
国内刊号:10-1460/R
创刊时间:201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影响因子:1.2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