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移动新闻直播节奏快慢因素分析

  2020-11-20    1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当前,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了全新的新闻生产和报道形式,新闻媒体在适应的过程中紧密接轨,开启新征程。本文从新闻领域实践性应用角度,枚举数据、案例,初探移动新闻直播节奏的快与慢,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现况及其影响。

  • 关键词:
  • 新闻生产
  • 新闻直播
  • 直播节奏
  • 移动新闻直播
  • 融媒体
  • 加入收藏

2020年,堪称全民直播元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我国网络新闻用户、手机网络新闻用户分别达7.31亿、7.26亿,比2018年底增长5598万和7356万,八成以上网民具有新闻阅读习惯。移动设备的渗透率不断提高给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带来推力。

与此同时,海量的互联网空间和独立的直播窗口,给予移动新闻直播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新闻报道中的“黄金时间”这一相对概念,在移动传播时代,直播节目节奏的快与慢,不再受制于这一概念,而是取决于传播的内容质量,受众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分享传播内容,形成裂变式传播效果。

打造专业的移动新闻直播,新闻媒体一定要明确受众、平台和服务定位,做到精准定位、垂直化;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普通化、大众化、世俗化、通俗化,转为打动受众。


一、移动新闻直播的内涵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国内公认的定义,是陆定一在1943年9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文章提出的。目前,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式,移动新闻直播最初一进入新闻领域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随着近年来对移动新闻传播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的聚焦点逐渐从最初移动新闻传播给新闻行业带来的价值和机遇,转变成了做多样化的移动新闻直播,从而引导直播内容高质量发展。

移动直播与新闻业的有机结合造就了移动新闻直播,使其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进入5G、VR、大数据等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新闻生产者借助直播应用,可实现多样化声像和影像实时制作、同步传播,用户依托移动终端设备,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做到“身临其境”地观看新闻现场直播。这一新的新闻形态被称为移动新闻直播[2]。

随着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的持续深入,融合层次的持续提升,刨除普遍已知的视频形式之外,移动新闻直播还衍生出更多的信息展现形式和交流方式,从文字、图片、图表到VR、H5、弹幕等等。事实上,移动新闻直播已经成为现阶段最能全方位体现融媒体发展的新闻报道形式。

尤其,2020年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响,看直播成为休闲娱乐、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QuestMobile近期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直播行业“战疫”专题报告》提出,与年初相比,网民疫情期间消耗在移动视频的时间更多。

尽管移动新闻直播对于广大受众具有自由的信息接受空间,但是新闻媒体要做到坚守新闻报道的关键定位,发挥新闻报道的关键优势,为移动新闻直播赋能,进而浅入深出、有快有慢。


二、移动新闻直播的特征


当下,移动新闻直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然而对于这一新兴事物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依据自身专业背景,选取部分媒体实际案例,浅显地对移动新闻直播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

从新闻生产流程角度作为切入点,与传统媒体的直播报道相比,移动新闻直播具有如下几大特征。

(一)时效性更强

除了设备以外,受众对于移动新闻直播的报道速度、内容、方式要求更高。受众只需借助智能手机就可以立即赶至事发现场,完成收录和播放整个视频。如此一来,不单是记者,才能成为移动直播新闻的发起者。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任何身处新闻现场的受众,均可依托平台进行直播。因为占据了地缘优势,突发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确实能够第一时间传播现场状况。

(二)现场感更强

以电视直播新闻为例,以往受众看到的是后期制作精良的新闻内容,传统媒体想要呈现的内容。媒介机构作为生产主体时,直播过程中其后台的团队操作是封闭、不透明的,观众基本无法干涉直播过程[3]。打破这一固定模式,移动新闻直播不做任何剪辑与修饰,成熟应用AR、VR等新技术,充分调动人体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并保持时间的同步性,让受众“身临其境”。例如:2015年,一向备受关注的大阅兵视频直播,除了在央视平台播出外,还与美拍视频社区合作,让众多网友参与大阅兵拍摄,果然呈现出不一样的大阅兵,让受众宛如“身临其境”。当天统计显示,点击量达到近1亿人次。这充分说明置身受众角度的移动直播新闻直播更有人气。

(三)受众互动性更强

移动新闻直播备受青睐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实时互动。2020年6月,央视新闻移动端带领全国网友夜游中国,展现不同城市的璀璨夜色。从上海豫园到杭州西湖、烟火蓉城、河北正定古城、贵州西江苗寨,全国网友踊跃点赞、评论、转发等。受众在享受无边夜色的过程中互动交流,一扫疫情期间积压的焦虑,重拾熟悉的烟火味。

(四)内容包含性强

内容涉及广泛,不只是关注热点时事,还做关注生活人文类的直播。如今,直播平凡人看似平凡的生活,更能叩击受众的心灵,产生不同寻常的共鸣。央视新闻频道曾直播报道安徽天柱山环卫工人千米“飞崖”作业,“零距离”感受环卫工人飞檐走壁,维护景区干净整洁,体验了一把环境“美容师”的辛劳。


三、移动新闻直播应用分类研究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手段,移动新闻直播还需进一步探索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方向。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国家也在逐步规划管理互联网直播服务,直播市场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移动新闻直播迎来更快发展。

有学者从内容角度对移动新闻直播形式进行了分类:快直播一般适用于突发新闻事件,强调第一时间报道;慢直播一般适用于泛资讯,弱化时效性,强调受众互动;重大事件一般需要先期规划报道,精准直播应运而生。

(一)快直播

快直播具有先天优势:内容报道即时、信息来源广泛、新闻体验真实、交流互动增强,这些特质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快直播借助移动直播手段,一方面不受限于时间、空间,另一方面不像电视新闻准备很长时间,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后就可提供可感、可知的视频直播,受众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报道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尝试将发力点从大屏直播延伸至移动视频客户端平台。受众也感受到这一变化,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争相试水移动新闻直播。

2019年3月中下旬突发“江苏响水爆炸”事件,《新京报》安排距离事发地最近的记者在最短时间内前往现场,借助手机进行了持续两个多小时的现场救援情况直播报道,报道内容也成为其他媒体的新闻信源。

2020年疫情以来,央视网直播室进行过一场特殊直播,通过移动直播连麦的方式,与身在武汉、坐在医护专车上的一线医护人员对话。这场名为“为天使护航”公益专车直播活动,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在直播间滚屏上留言。在直播过程中,记者无法预知下一位出现的将是谁,有的是短暂休憩后马上要开展下一次战“疫”工作,有的是刚结束十几小时抗“疫”奋战短暂下班休整。

视频直播充分调动了人的视觉和听觉,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比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等形式更直接,形成更强烈的事件代入感[4]。虽然更多的不确定性会在直播过程中出现,但是却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带给观众更强的体验感。

(二)慢直播

与普遍认知不同,慢直播具有播出节奏缓慢、播放时间较长、无需主持人、不加解说字幕、不强调绚丽镜头切换和精美后期制作等特点。慢直播采用固定机位拍摄,体现了移动新闻直播选题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更亲民、更泛资讯化。

2019年底,多家媒体都尝试了慢直播。“央视频”慢直播《秘境之眼》栏目组联合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受众“零距离”观看保护区珍稀鸟类觅食、嬉戏和栖息等活动实时监控画面。广州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新花城客户端慢直播平台倾力打造的“广州小蛮腰慢直播”,让受众可以全天候领略“广州小蛮腰”美景。

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慢直播进入全新阶段。疫情以来,一场场24小时慢直播,让全国网友与湖北、武汉同呼吸共命运。春节期间,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慢直播在“央视频”平台上线,镜头中展示出的中国速度赢得了近1.2亿人次网友打卡留言“武汉加油”。

多位学者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此次慢直播引人入胜的主因。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毅华看来,受众对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凸显,受众的这种需求在慢直播中得以释放。慢直播化繁为简的手法,帮助受众更容易了解这类事件全貌。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认为,求真是新闻所要遵循的。疫情期间信息供给的不确定性、受限性,让受众获得信息的需求更饥渴,不愿意忽略每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新闻性细节。不同于单向传播、选择性传播,从氛围、境况、过程、详情、行为、言语诸多方面,在慢直播引导的下受众自主参与度不可比拟。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受众深刻感受到慢直播的优点,缓解了“宅在家”的忧虑。可以想象,随着AR、VR技术的发展,受众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和沉浸式体验感也将更加真实,而慢直播的发展也将进入下一个常态发展阶段,吸引特定受众。

(三)精准直播

让受众有重点地“GET”到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听点、看点,组织团队先期规划,运用先进报道技术,精准直播不等同于选择性传播,更注重由深入浅,迅速圈粉引发互动,又不失“高、大、上”。

网易新闻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就采用了定制直播的形式。作为全新的新闻载体,移动新闻直播一跃成为奥运会期间媒体报道的重要手段。网易新闻采用前后方直播并进,除了赛事直播外,还引入大量不同视角的直播节目。最终统计数据显示,用户每人每天观看时长高达45分钟,直播总时长达1143小时。

可以说,网易新闻依托生态化的内容布局,成功抓住了移动新闻直播风口,广泛、快速、精准吸引了目标受众。


四、总结


2020年,虽然进入移动新闻直播时代,但是移动新闻直播不能放松创新探索、日臻完善的步伐。能否获得受众青睐,取决于内容质量。内容是满足用户需求的首要指标。“内容质量为王,技术手段为辅”,目的都是将新闻媒体所要传达的内容更便捷地传播给受众。

移动新闻直播借助新技术、新渠道呈现出了诸多新的报道形式。作为传统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依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竞争激烈、内容同质化的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快步迈入直播领域,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达率,对受众获知信息的传统习惯和审美趣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新闻媒体也不能忽视,受众对所提供新闻产品的内容、品质、样态等变得更为挑剔。因此,不能忽视移动新闻直播的传播规律、审美语态,不能丢掉新闻采编逻辑结构,把握好直播的节奏,做到由浅入深、由深入浅、有快有慢,不断引导移动新闻直播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发展,为其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

[2]黄佳念,刘书田.当“直播+”涌入新闻业——新闻移动直播在新闻场景中的应用分析[EB/OL].人民网研究院.

[3]张志安,吴涛.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业的重构——以结构、生产、公共性为维度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44-50.

[4]王宏昌.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直播新闻发展问题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2):121-124.


马瑞.谈移动新闻直播节奏的快与慢[J].传媒论坛,2020,3(23):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新闻与传播研究

期刊名称:新闻与传播研究

期刊人气:727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新闻

国际刊号:1005-2577

国内刊号:11-3320/G2

邮发代号:80-998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