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小学语文校本教研中的课例研训

  2022-04-14    5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教学研究是推动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课例研训”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通过《书戴嵩画牛》一课的研磨进一步明了“课例研训”价值意义,挖掘内涵意蕴,创新研究路径,明晰研究站位。通过文本的解构、价值的重构、学程的架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清晰的课堂定位中历经N次的规范研磨,从而验证“课例研训”的操作要义,能很好地实现研训目标。

  • 关键词:
  • 小学语文
  • 教材质量
  • 校本教研
  • 课例研训
  • 加入收藏

“课例研训”是语文校本教研的基本样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也是发现和发展教材价值的重要方式。


一、研明三个趋势


重新定位“课例研训”,需要明确它在新时代校本教研中的地位,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我们认为以下三个因素是它生命力不断生长的主要原因。

1.重塑“课例研训”的价值意义

“课例研训”是教师教学和学校教育研究的常态,极具生命力。一方面,教材建设与研究需要“课例研训的支撑”。教材建设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一套新编的教材质量到底如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否契合学科建设的需求?是否体现国家意志?这些都可以通过“课例研训”来加以验证。历经“课例研训”,教师会树立更加明确的教材观,改变自己的育人方式,真正实现用好教材、育好人的目的。

另一方面,教师常态化的专业成长是在“课例研训”中取得的。教师的成长多数是实践性经验的累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跟进的研究模式,都是从“课例研训”中总结出来的。

2.重寻“课例研训”的内涵意蕴

首先,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课例研训”的支撑。学科的文化内涵和专业创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例研训”,通过课例研究,归纳、总结出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科不断往前发展。“课例研训”不仅是载体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课例的研究可以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进而发展学科群。

其次,校本研训主题的显现与深化需要“课例研训”的支撑。聚焦主题开展研训是一条常规的研训之路,主题主要来自于教学的空白点、盲点和热点,解决、填补这些点就需要“课例研训”来实现。这些课例与主题是一一对应的,“课例研训”如何基于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维度凸显主题的鲜明与鲜活,其内涵需要挖掘。

再次,教师课堂问题的诊断需要“课例研训”来支撑。新时代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必将推动课堂教学的革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通过“课例研训”来克服。

3.重整“课例研训”的操作路径

重整后的“课例研训”采取研训人员“抱团成长”的模式,实行“同研”(共同研究课例、设计)、“同磨”(共同参与上课、改进)、“同思”(共同开展讨论、优化)、“一定”(全员参与“三同”过程研训)、“二随机”(“同磨”课堂随机选择组内老师展示)的研训机制。“研训课例”的选择要凸显教学的难点、要点、热点,体现教学改革的风向标,遵循教学改革的一般规律。“课例研训”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思维爆炸”的方式,剑指研训的要点,以问题从主到次罗列的形式,通过实践开展任务清单清理,从而优化“课例研训”的过程。


二、研析三个问题


“课例研训”首先要学会解析教材,在研训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

1.文本解构:你是什么?

功能性是文本解构的第一要素。研究文本,首先要明确文本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人文性,另一个是工具性,这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系统性是文本解构的关键要素。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助学系统,它包含课后习题、配套作业本、课文插图及书本注释等,这些要素聚集起来就形成了导学、导教系统。这些显现的、隐含的教学资源,通过合理取舍、巧妙设计,能为课堂实战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整体性是文本解构的统整要素。文本的解读不能过于狭隘,要有单元和课程意识,立足单元看编写意图,把单列的课文与其他内容统整起来看,从整体的维度来设计单篇课文。除此之外,我们还从课程意识的角度去审视文本,课后如何延伸,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跨界学科可以组合吗?学生延伸的学习采用哪些形式呢?诸如此类的设想均需要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2.价值重构:要去哪里?

“价值重构”是文本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计过程中须关注以下内容。

第一,目标的定位。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走向,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时,我们厘清了“想象”在三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不同要求,以单元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为统领,确立了“文字—想象—艺术”的目标结构;吸收课后习题“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的编排意图,确立了“想象创造性讲故事”的重点目标;统整单元资源,借力“口语交际”内容,提前介入初步习得艺术审美方法,确立了“欣赏、评论、审美促艺术理解、感悟”的目标。

第二,目标的聚集,考虑资源的介入。教学目标的阐述中不能缺少资源,资源有现成的,也有隐含的,从教材看,现成的资源仅有一幅插图和课文注释,插图正好能为讲故事提供情境,课文注释能为理解课文内容助力。课文反复提到了画,有杜处士的爱画、牧童的评画,那么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呢?多数学生是未知的,因而,画的功能凸显出来了:《斗牛图》到底是一幅怎样的名画?作为学生,会有怎样的观点?交流中这些反复探讨的、直指教学内容的话题就成了目标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目标的表述,学为中心,引导为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目标中的主体是他们,应该以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发现为主要的学习表达,关注语言习得、方法获取、思维发展。教师是目标表述中的引领角色,主要在重点、难点处切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

根据以上讨论研习,我们确定了《书戴嵩画牛》一课的教学目标:

(1)利用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随文学习生字,读通、读熟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节奏。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等,自主或合作学习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2)根据提供的《斗牛图》、“锦囊玉轴”等图片、文字资料,通过交流来感悟、理解“画”的艺术之美,进一步体会杜处士“尤所爱”。

(3)随文字展开想象,通过讨论、交流、揣测,感悟牧童、杜处士不同的心理。借助插图,通过想象,能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能结合生活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程架构:怎样到达?

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设计,体现的是板块式的学习进程。基于此,《书戴嵩画牛》一文教学中我们聚焦文本核心问题“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以“美”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第一步,赏画“美”,知所爱。围绕“画的美”与“尤所爱”之间的关联,通过读文知画美、赏画知画技、阅评知画名、想象知爱画,层层推进,不断放大画的“美”,帮助学生理解“尤所爱”的原因。

第二步,品话“美”,链生活。聚焦牧童的话,探究“拊掌大笑”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是艺术之源”的道理,并且感悟牧童和杜处士的人物特点,使得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的教学相映成趣。

第三步,悟理“美”,晓关联。通过激发矛盾、呈现疑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结点,而且感悟会越来越深刻。

第四步,表演“美”,强内化。语言的积累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讲故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不仅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还能加深对文本中人物、事件、主题的理解。

这样的学程设计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学习主题鲜明,形式丰富,学生徜徉在富有浓浓语文味的情境里,能很好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研磨三个层次


课例要建构怎样的课堂,课堂需要怎样的课例设计风格?在实践中,我们有以下三个思考[2]。

1.“课例研训”理想的课堂是什么?

在课例的研习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明白,语文的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统编教材实施以来,语文素养落地的困境逐渐显现出来了,一线教师缺少可借鉴的有效经验,“贴标签”的教学着地行为较为明显。虽然经历了语文学习,但学生的学习灵魂不在场,学习情感不在线,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学习需要什么呢?

第一,“有意义”的语文学习要有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探究知识设计行程。这其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支架的设计,它要服务于学习的热点、难点、空白点,是为了促进学生能更好地学,使得知识的学习更清晰、更明白,从而领悟语言的规律,获得情感的熏陶。支架有了,如何推进教学?那就需要学习方式来助力。课标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来促进语文学习的真实发生,但目前的学习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缺乏对于极其重要的自主合作形式的意义探究。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拼单”学习,所以,在开展这类学习时,需要考虑学习的组织、协调,开展活动的方式、步骤和要求,细化目标到活动的设计。

第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要有知识学习的联结。

这是基于学生的“学”提出来的,他们每一次学习首先要“走进”知识,怎样“走进”真实的学习中呢?我们知道,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是有起点的,这是他们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是一种基本的教学认识,明确学习的起点就是尊重学习经验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就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好经验的溢出效应,用学生之前积累的经验来清除现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第三,“有意义”的语文学习要有学习内驱力的支持。

学生学习中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学习“有意义”的重要保证,它能激发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推动智力诸元素的运作。一方面,内驱力的支持来自自我的发现。在学习中,温馨的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的建构以及适切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均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语文老师在开展学习时要考量教学情境的创设,考虑学习情境与学习内容的适切与促进。在以上环境(情境)的相互融合中,许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他们会发现学习的意义,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另一方面,内驱力的支持还来自于外在的肯定。丰富、多元、灵动的评价也能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生长学习的意义。因而我们需要考虑评价的载体、群体、方式、语言的创新,是用小红花、印章、糖果,还是用甜甜的微笑、温暖的拥抱、温馨的抚摸?一堂课是否要经历自我、团体评价?运用哪些方式开展呢?其实,这些都属于评价的表层研究,那深层次的评价体系需要做哪些探究呢?评价原则、评价要点如何规划,实施路径该怎样架构呢?如果做好这些实践,学生的学习就会有“意义”了。

2.“课例研训”后理想的课堂怎么样?

任何事物的前进都需要力的支持,课堂教学环节的层层移动也需要力的助推。平平稳稳的课堂虽然好,但还是缺少了一种颠簸的学习经历,具有“推进感”的学习颠簸能使课堂变得有形、有味。“推进感”是在执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学的节奏、力度,是教学设计与教学调控的融合,它是有教学的张力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教学的“推进感”?听了那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竞赛课,还是发现我们老师在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教学,还是在掌控之中执行着教学的节奏,表面“鲜亮”,其实“穿新鞋走老路”,换了一种装束而已,课堂变革的“最后一公里还是没有打通”,因此教学形式的陈旧需要“推进感”。统编教材中有许多人教版保留下来或改编的课文,但是我们老师还是按照人教版的要求在教学新的内容,还“一本正经”地说喜欢老课文,不喜欢某些新选的课文,因此教学内容的变革需要“推进感”。我们的学生学统编教材,感觉有点难了,课文长了,知识点深了,可我们老师不清楚为何有这种境况,不清楚该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并且把它转化成具体生动的教学行为,因而,师生共性的疑惑也需要教学的“推进感”。

教学的“推进感”需要推什么?第一,要推进教学知识的精准定位。同样是“借助相关资料”,六年级上册和下册的教学定位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另一个是加深课文理解。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准,教学行为指向不明,学生学来学去一个样。第二,要推进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今天到底有多少的常态课在进行,对此我们心里是明白的,只开展师生互动,缺乏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呆板的,缺少多元互动的课堂更是乏味的。第三,要推进教学过程的弹性设计。统编教材注重学段间的联合、单元间的联结、单元内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把好学生学习起点的脉搏,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终极目标,在起点到终点的行进中,针对学情,弹性推进教学。

教学的“推进感”该怎么推?主要把握好两个“度”,一个是学生学习的效度。它并不是要学生把知识学得深,而是要把知识学清楚、学明白,有主动建构的过程,体现学习的经历,获得学习的经验。因而,教学的推进要有广度,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灿烂的笑容,让语言和情感相互融合。教学的推进也需要深度,深度学习不是一味钻得深,而是学得沉醉、投入,它显现的是思维的发散、个性的张扬。

另外一个“度”是教师教学的力度。为什么现在有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那么苍白、软弱无力呢?个人认为,我们教师缺乏语文知识的解读能力。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什么是中心意思”,它的语言样式是怎样的?二是“怎样围绕写的”,有哪些表达形式?三是“体会”,它的意思是什么?怎么引导学生去“体会”?程度在哪里?如果教师有这样的解析水平他就会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架构,教师教学的力度就是要解决教学知识点精准定位的问题。另外要实现教学的力度,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研习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点难易程度的分布或分类,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确立教学的节奏。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出发,共同发力,使教学过程在一条线上,“推进感”就会产生。

3.“课例研训”理想的课堂怎么来?

课堂实践是校本研训的主要形式,立足课堂,反思改进,多轮磨练,整体提升,实现同一主题、同一课例带动一群人的研训目标。在实际研训活动中,课堂必须要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境,合理开发教材,拓宽学习的广度,以培育学习力为侧重,延伸学习的深度,夯实学科素养。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教师的课堂执行力提升训练需要立足主题,针对课例,N次打磨,在磨练中慢慢体悟课堂把握的细节(如图1)。

图1“课例研训”的磨练过程

整个课例的研究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学生,课堂上他们获得了哪些发展,整节课的核心内容学习的效度如何;二是指向教师,课堂的观察、理答、调整等能力有无提升,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课堂思想有无很好地落实。这两个指向要贯穿以上课例研讨的四个环节,通过详细深入的研讨,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课堂执行力。

“课例研训”作为语文教师校本研训的样式,只有清楚地认清其价值意义,进一步创新研训的机制,文本课例通过规范、严谨的课堂研磨,才能很好地实现“课例研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小旭,蒲婉云,乞佳“浸润式"校本培训:立体护航新任教师专业成长[J]中小学管理,2021(03):41-43.

[2]祝刚,李玉娟,韩敬柳,等教师专业发展:专业身份建构与专业知识学习-杜韦贝加德教授专访[J]教师发展研究,2021(02):55-64.


文章来源:姚海东.小学语文校本教研中的课例研训[J].教学与管理,2022,(11):27-3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教师发展研究

期刊名称:教师发展研究

期刊人气:118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6-319X

国内刊号:10-1486/G4

创刊时间:201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