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析中国农村银行机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1-10-11    12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国家政府始终将农村银行机构服务体系改革当成农村金融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健全农村银行服务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农村银行机构的服务效率,扩大农村银行机构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三农用户能够享受到农村银行机构带来的便利。将农村银行机构打造成符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目前,中国农村银行机构服务体系还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服务人群主体单一、竞争不充分、服务效率低、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不到位,县域资金外流、信贷服务不到位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农村银行机构的经济助推作用,也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创新策略是意义深远的。

  • 关键词:
  • 农村
  • 服务体系
  • 金融服务
  • 银行机构
  • 加入收藏

农村银行机构是构成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也是提供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的主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建、农村产业、农村企业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农村银行机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让更多的资金在农村地区运转流动,也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了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然而,银行的商业趋利性导致其在提供信贷服务时,会有意识地将许多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排除在外,其服务人群覆盖范围相对狭隘,提供的贷款额度也较少,银行机构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不到位,很多富余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没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农村银行机构的现状问题,接着给出了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框架,最后论述了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策略。


一、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问题


(一)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服务不充分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以农信社和农商行为主力军,很多国有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入驻农村,其设置的分支机构也在慢慢退出农村市场,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服务的大型商业银行除了邮政银行以外,其他的银行呈现出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农村地区的银行服务网点分布零散、间隔较远,覆盖率较低,网点和分支机构的辐射服务范围较为狭隘。

(二)农村银行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单一

现阶段,为三农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类型较多,其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等。但仔细分析,这些银行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都是相对单一的,产品也多为风险较低的谨慎类产品,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贷款需求。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是政策性银行,一般不会提供企业贷款服务和农户贷款服务,邮政储蓄银行机构提供的贷款数额很小,无法为一些农村工程提供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农机农具贷款、房车贷款、企业贷款等金融服务产品,但农户贷款产品类型极少,常常将一些农村弱势群体排除在外。综合来说,农村银行机构目前提供的金融贷款产品类型不够多元,难以满足一些农户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三)农村银行机构的商业趋利性致使资金外流

农村弱势群体偿债能力弱,银行金融机构在为其提供信贷产品时,需要面临农户无力偿债的坏账风险。因此,很多银行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更倾向在城市开展金融服务业务。银行机构为了将自己的坏账风险控制到最低,一般更倾向于为富裕群体或者大规模信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导致大部分金融资源都集中于城市地区,金融资源在城市和农村的配置情况差距很大,这就引发了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此外,农村信用社起初主要在合作社员中进行存贷互助,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经营渠道,部分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因政策调整、历史遗留问题、资本规模较小、运营模式僵化、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部分经营指标不佳,发展包袱较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四)农村银行机构的服务门槛高

农业产业有着收益周期长,收益利润低,生产效率慢等特点,农村的基建产业和农业产业需求的资金却相对庞大,外加上许多农户或者农村企业家的信用意识薄弱,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不重视征信管理,优质客户稀少,导致农村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面临的坏账风险要更高。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这些坏账风险,维持银行的利益,农村银行金融机构会制定许多贷款政策,通过加强贷款审核,提高贷款门槛的方式来减少农业信贷产品的总资金。这些规章制度的出现,让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多存少贷的现象,引发了农业贷款产品类型少、贷款数额少、担保程序多、质押物品价格高、贷款利率高等问题。国家政府虽然将农村银行机构定位成普惠金融机构,希望其能够包容农村人员的缺陷和弱势,为其提供更立体、更多元、层次分明、普惠合理的贷款服务,但这一初衷暂时没有得到良好体现。当然,这与农村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和相关法律不健全是密切相关的。


二、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框架


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在制定相关的服务体系框架时,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分析,农村银行机构服务框架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客户层面、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各种因素和原则,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银行的扶贫价值、降贫作用。

(一)客户层面

通常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客户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这些群体通常是被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客户。农村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掌握客户的基础信息。一般来说,客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较为偏远的,交通也不够发达,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也较少且分布零散。另外,客户的整体素质也相对较低,农村弱势群体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其风险管控意识、对金融业务的了解程度都很低。对此,需要围绕乡村的农民、工人、失业群体、学生等群体来进行宣传,帮助他们普及信贷业务知识,了解保险、理财、证券、信用、利率等专业知识,这是地方农村发展农村银行的基础之一。客户层面的相关因素是构建农村银行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部分,客户的服务需求和群体特征会影响银行金融体系的构建质量和效率,也会对微观、宏观层面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指的是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业务的银行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初期,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一些国有银行和农村银行,这些银行秉承着公益性原则,为了让金融资源能够实现公平配置,展现自身的风范和担当,提供了普惠金融服务。但客观来说,农业银行、邮政银行提供的普惠金融产品存在类型单一、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的问题。所以,从微观层面来探究如何科学布局网点,推动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如何创新金融产品种类,提高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口碑和服务质量是意义重大的。只有确保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做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才能为其他层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是指确保微观银行机构能够有序发展、高效运作的一些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硬件设施的完善和软件系统的健全是确保银行金融服务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也是确保金融服务效率跟金融服务质量先决基础。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银行基础设施存在建设不力、网点过少、分布零散、系统响应速度慢、支付结算手段单一等问题。对此,建议从以下4方面来进行改进。第一,健全农村目前的金融结算制度,增加网点数量,提高网点覆盖率,让结算手段变得更加多元;第二,加大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力度,确保金融机构网点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取农村小微企业跟个人的相关信息,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对信用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第三,确保金融服务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不断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第四,打造出成熟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大对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是指政府围绕农村银行金融服务领域制定出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政府出台且实施这些政策法规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各银行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与高效运作。对此,当地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以及财政部门等宏观组织要适度对银行机构的发展进行干预,要通过健全对应的法律制度,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来指导金融机构合规合法地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同时,要对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的补贴,鼓励他们积极向农村弱势群体提供信贷产品。


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策略


(一)强化银行责任意识,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

第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完善农村银行机构的相关内容,构建出服务“三农”的农村银行普惠金融体系。首先,要细化农村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确定该目标的实现路径,构建出包容性更强,服务针对性更强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为农民、农业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以此推动金融服务资源、保障资源在农村和城市的合理配置。其次,加大对农村银行机构的支持力度,提升这些机构的责任意识,鼓励农村银行积极为农业发展提供相关的金融信贷产品服务,以此助推农产业的转型升级,让资金花在该花的地方,让农业和金融能够实现有机整合。最后,要引导各农村银行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同时鼓励银行机构公平竞争,打造出协作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以防出现金融服务多集中于城市,而农村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民需求的情况出现。

(二)政府引导支持,构建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首先,政府需要对我各农村地区的经济现状有客观、全面、具体的认知,政府要积极采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弱势群体特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等相关信息,且将这些信息整合到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内,构建出互通共享的数据库,为各地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针对性开展提供相关决策依据。其次,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引导农村银行提升自己的服务力度,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大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力度,扩大网点的覆盖率。最后,农村银行机构要提高自身服务三农的意识,带头落实国家颁布的普惠金融法律政策,提高自身的放款额度,加大自身的放款力度,积极为农民服务。

(三)构建出以小额信贷为主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目前,农村区域开设普惠金融服务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为一些国有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等。其中,真正直接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只有信用社一家,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十分低迷。对此,要引导、鼓励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向农民提供贷款支持,让其将更多资源倾斜到农村金融市场中。客观来说,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视作是对专业正规金融机构的有力补充和完善,其能够开展一些正规金融机构没有提供或者不愿开展的业务,能够照顾到那些被正规金融机构排除在外的资金需求主体。因此,政府、社会以及行业其他组织应加大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这有助于充分挖掘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供给方面的价值和服务潜力,从而真正推动农村金融经济结构的完善。需要提到的是,在支持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要出台对应的制度来规范这些机构的经营行为。

(四)提高农民信用意识,降低农村银行金融服务的成本

参考西方国家健全完善的农村银行普惠金融模式,降低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政府除了要引导、帮助普惠农村银行扩大规模之外,也要尽可能地降低银行的服务成本,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构建出适合农村的信用评估体系,在农村地区加大信用管理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户养成健康的贷款行为和信用意识,同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来让农村金融资产不流入外地,停留于本地。对此,建议我国参考西方的“输血式”银行金融服务模式,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跟补贴制度来减少农村银行服务农户的相应成本。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出健全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考虑到农村信用体系的匮乏和缺失,必须要构建出成熟的农村信用体系。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中借到贷款,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价值可观的质押品,对此,必须解决此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孟加拉采取、实施的乡村银行放款模式是值得参考跟效仿的,该模式在质押担保方面有着领抵押、小组联保的显著特点。引入该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银行不愿为农户提供贷款支持的问题,从而扩大农村银行的金融服务范围。

(五)完善农村银行金融机构的立法保障

尽快从立法层面切入,制定出涉及农村银行发展的相关法律。为了确保金融市场能够有序运作、公平竞争,让信贷资金产生其应有的流动效益、投资效益,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从农村居民的切实利益出发,来制定出一系列有助于降低农村居民贷款成本的法律法规,制定出规范农村银行相关行为的法律法规,丰富银行金融信贷产品的形式和种类,通过法律制度来简化银行金融信贷产品的审核流程,降低其审核时长和抵押门槛。同时,要通过法律来强化农村居民的诚信意识,明确信贷供给主体跟信贷产品消费主体双方的职责、义务,如果双方出现了违约行为,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以此来规制、约束双方的行为,提高失信成本,防止农村居民在农村银行金融信贷产品时出现被金融机构欺诈、勒索的现象,同时降低农村居民故意借贷不还的风险,让农村银行能够获取一定的利益,从而维持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银行的金融服务体系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针对目前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整合政府、银行本身以及农民等多方主体的力量,秉持让农村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理念,从强化银行责任意识,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政府引导支持,构建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构建出以小额信贷为主体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农民信用意识,降低农村银行金融服务的成本、完善农村银行金融机构的立法保障等方面切入,构建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蒋继.中国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与创新[J].今日财富,2021(21):37-3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世界银行经济评论

期刊名称:世界银行经济评论

期刊人气:565

期刊详情

主办单位:世界银行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金融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