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思维可视化下音乐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

  2021-08-06    6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高等音乐院校,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但不少学习者对古典诗词缺乏深度解读能力,作品演绎形似神离,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和创造性转化。鉴于此,笔者建构了一套思维可视化解读模式: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以"兴发感动"说为思维策略工具,"焦点问题"为导向,结合乐曲曲调节奏等,对诗词进行结构化组织和呈现,以此提升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古典诗词作品的悟读演绎能力,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这一解读模式,是高等音乐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 关键词: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
  • 思维可视化解读模式
  • 文化传承
  • 音乐艺术教育
  • 加入收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是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思想深远,辐射面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结合学习群体的特点,做到既要深刻把握内容的精神导向,又要根据接受对象准确选择内容与教学方法。近年高等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产生了较多的学术成果,但基于思维可视化探讨高等音乐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的研究还不多见。鉴此,笔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一、项目研究的缘起


高等音乐院校是专门从事音乐艺术教育和研究的高等院校,是培养音乐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教师应基于所授课程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重叠区域”展开教学。为此,笔者对所在院校学生和专业课程进行了调研。

2018年12月笔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是:“请问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愿意学习?想学习什么样的内容?”收到的405份有效问卷显示,8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84%的学生希望学习与专业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对专业课程的了解中,笔者发现专业教学或多或少都会与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互动发生关联,中国古典诗词便是“重叠区域”。

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指出,古典诗词为涵养国人艺术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国古典诗词被谱之以曲并命名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从创作年代来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古人谱曲流传至今的诗词歌曲,如清代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第二类是近现代作曲家继承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所创作的艺术歌曲[1]。近几年,随着创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等的推广,又有一批曲风兼具古风与现代感、传唱度高的古典诗词歌曲问世。目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已形成数目比较可观的曲目库,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并逐步有专项研究文章、著作出版。

歌唱艺术讲究“意深”,需要演唱者慧心体察词曲蕴含的情志。但笔者了解到,不少同学在传达古诗词情志意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演唱形似神离,这一现状不利于诗词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不少学生止步于古典诗词的浅层阅读,缺乏高阶思维能力和深入解读的方法。综观当前关于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研究成果,思维可视化这一教学策略正在逐渐成为推动课堂教学革新、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在教学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思维可视化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教授提出来的,是选取以8大思维图示法、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等为代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把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思维结构呈现出来的过程”[2],以实现将课堂教学的关注焦点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2019年1月,英国开放大学发布的《2019年创新教学报告》提出10种“创新教学法”,第9种便是“思维可视化”(MakingThinkingVisible),可见“思维可视化”是未来世界教学和评价的新形式之一。因此,本文拟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探讨高等音乐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在高等音乐院校的运用


刘濯源教授提出应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现已发表的高等院校思维可视化研究成果显示,当前教育中还存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主体参与性不高等问题,没有解决思考的逻辑表征问题,无法为学习者赋能,不利于学习者学会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并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与“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尚有距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赵国庆等研究者经过深度研究提出,为了提升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实际效果,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结合思维策略工具、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寻找着力点并加以干预[3]。因此,笔者认为将诗词研究理论成果作为思维策略工具,以学习者提出的“焦点问题”为导向,实现视觉和逻辑双向表征,是达到本文研究旨归的关键因素。

歌者若要将诗人的心声吟唱出来,就必须与诗人情感发生共鸣同振。叶嘉莹提出的诗词解读理论“兴发感动”说能较好地帮助歌者达成这一目的。

“兴发感动”说,是糅合了传统诗论和西方接受美学等观点的一个诗学概念,重视诗论中读者的“在场”,注重读者对诗词作品的美学阐发和创造性诠释,涵盖了欣赏作品的全过程——起兴、联想、评判,发掘出作品兴发感动的力量[4]。叶嘉莹提出,影响作家兴发感动力量传达的因素和影响诗歌生命质量的因素都可以归结为“能感之”和“能写之”两大类。“能感之”的要素不仅包含“诗人之心理、直觉、意识、联想等”[5],还包括诗人的心性、品格、学养、经历等[6]。“能写之”的要素体现在“字质、结构、意象、张力等”。演绎作品时,最关键的是要领会“能感之”和“能写之”要素的内涵。

综合上述分析,为帮助学习者深度解读诗词音乐作品,进而探究高等音乐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笔者建构了一套解读模式: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以“兴发感动”说为思维策略工具,“焦点问题”为导向,结合乐曲曲调节奏等,对诗词进行结构化组织和呈现。下面将选取古典诗词音乐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解析。


三、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案例分析


为论证这一解读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笔者选取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展开实例分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围绕夜行黄沙道所见所感而创作的一首描写夏夜乡村田野风光的小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也是古典诗词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中女高音的代表性曲目,其曲谱出自清朝戏曲音乐曲谱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笔者曾对民族声乐系学生做过问卷调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情感表达,难度如何?”在103份有效问卷中,93名同学认为这首词的情感把握难度较大。不少学生认为上阙情感演绎较难,直言“时代背景和情感难以理解,表达不出作者想表达的意境”。

针对演绎上阙存在的难点,笔者带领学生以“能感之”的两个方面为思考路径,核心难点为“焦点问题”,结合乐曲节奏节拍形式对照解读,逐步深入分析总结。从实践反馈来看,这种方式为建立诗词内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直观的策略引导,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对深度情感及关系结构的审视上,高阶思维得以打开并运用,情感脉络得到了梳理。

影响学生演绎效果还有一个因素,即不易被感知的景物之间潜在的内在逻辑关联。本词生成内在逻辑关联的景物为“清风”和“青蛙”。笔者试从“能写之”角度进行分析(图1)。

第一个关联词“清风”。“清风半夜鸣蝉”,清风送爽,还将稻花香味飘送过来,所以下句“稻花香里说丰年”是顺理成章的情感抒发。关于“说”的主角,或说青蛙,或说乘凉农人,或说词人和同伴[7]。笔者认为是词人说丰年。说,古音是入声。入声字读音短促,适合表达比较浓烈的情感。清风带来清爽,还吹送来沁人心脾的稻花香,令人惬意舒适,兼之作者的重农观念和始终关切国计民生的拳拳之心,自然会激发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紧接着听到“蛙声一片”,青蛙吃害虫,是稻田的守护者[8],这让作者对丰年更加充满期望,内心喜悦加倍。

第二个关联词“青蛙”。上阙还在丰收的喜悦中,下阙忽然转到山雨欲来之势。作者如何判断大雨将至?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通过观察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气象预测方法。俗谚云:“蛤蟆哇哇叫,大水漏锅灶。”[9]中国南北方都有类似的谚语,辛弃疾也应熟知。青蛙喜欢潮湿的环境,下雨前空气中的水分特别多,青蛙通过皮肤能呼吸到更多的氧气,非常舒服,于是叫起来。这一片蛙声提醒了沉醉在稻花香中的辛弃疾,可能大雨要来。于是作者赶忙转而看天“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俗谚云:“疏疏星,密密雨”,这才有了下句急寻避雨之处的慌张。

通过对“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思维图示分析,可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50字小词,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质素,展现了中华诗教文化气质:

第一,作者悠闲品赏夜景,结尾转折巧妙,描绘了多声部的活泼自然。语言美、音乐性和自然美等是古代诗歌审美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传统诗教美育之道。

第二,无论在朝在野,辛弃疾始终保持“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10]的爱国襟抱与奋发气质,并作为一种基调反复出现在其创作中。本词体现了他思想中儒家入世的仁爱观。

第三,关于下雨的两句俗谚,是经过千百年农耕文明实证的常识,至今仍有传播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传统乐曲调式、节奏特点和字正腔圆的戏曲唱法,都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再现与传承。


四、小结


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分析,可以看到笔者建构的思维可视化解读模式对于学习者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深度解读诗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解读其他诗词音乐作品提供了方法论和参照,是高等音乐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缪芮.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濯源.当学习力遇到思维可视化: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4(21):7-10.

[3]赵国庆,杨宣洋,熊雅露.论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原则和着力点[J].电化教育研究,2019(9):59-66,82

[4]朱巧云.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意义[J].宁夏社会科学,2005(4):142-144.

[5]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

[6]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92-93.

[7]张雷平.稻花香里说丰年之"说":《西江月》阙疑[J].现代语文:中旬刊,2008(8):58.

[8]裴仁伟.蛙声、雨点兆丰年:解读辛弃疾《西江月》的"蛙声一片"和"两三点雨[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9-21.

[9]费洁心.民国丛书:第1编:中国农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162.

[10]葛晓音.杜甫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


文章来源:潘晓娟.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音乐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5):60-6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学海

期刊名称:学海

期刊人气:84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1-9790

国内刊号:32-1308/C

邮发代号:28-203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