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文学艺术表达中的“未知”结构探究

  2021-03-09    22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通过对老渔夫圣地亚哥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讨论,揭示出隐藏在文学艺术表达中的宏大的“未知”结构。对于作品中胜利和失败的界定,永远不会有唯一的答案,一定会充满“未知”,因为每次胜利都能从中得出失败的结论,而每次失败的背后亦可总结出胜利的因素,这种具有抽象思辨意味的哲理化艺术呈现方式,恰成就了作品的伟大,使其具有了永恒的思考价值。

  • 关键词: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表达
  • 未知结构
  • 老人与海
  • 艺术呈现方式
  • 加入收藏

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表达中都隐含着一种宏大的结构,这种结构可称之为“未知”结构[1],顾名思义就是将最值得玩味及最为隐蔽的叙事结构嵌入作品深处,而非表层。这就好比参观苏州园林,本来很小的一个园子,感觉行至尽头,却突然又出现一条小径,告诉我们里面还有更美的风景,正所谓“曲径通幽处,柳暗又花明”。文学艺术表达中也会将更为深刻的内容作为艺术“谋略”给人以震撼。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由美国作家海明威发表于1952年,两年后的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历史中常伴随诸多争议,但海明威是个例外,几乎无人反对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海明威。这部作品仅有约26531个单词,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百态、世间冷暖的生命体悟。无疑这部作品是深入人心的。从文学创作及艺术表达的维度而言,海明威对“未知”结构的驾驭可谓登峰造极,为其作品的巨大成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置于小说《老人与海》的情境之中,毋庸置疑,该小说给世人最大的启迪在于“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那么我们便要追问小说的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究竟被打败了吗?他究竟是一个胜利者还是一个失败者?海明威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应该如何去认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着重阐述文学艺术表达中的“未知”结构。


一、故事梗概


海明威将其最为擅长的极简式创作风格运用到了极致。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位古巴老人名叫圣地亚哥,是位渔夫,一心想打到大鱼从而改善生计,却在84天内没有任何收获,就连和他朝夕相处的小男孩也离开了他,在第85天他仍没有放弃,还是决定出海,此时曙光降临,圣地亚哥驾驶小船行至深海,风平浪静的海面上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意外上钩了,马林鱼体积非常庞大,这梦寐以求的猎物老人怎会轻易放过,于是同马林鱼进行了为时两天两夜的搏斗,最终才把巨大的马林鱼制服。马林鱼被捕获后由于体积过于庞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拉到渔船上,于是不得不挂在船尾,在海中拖拽着往岸边走,因老人在与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大鱼一直在流血,所以拖拽着大鱼返航时遭遇到了鲨鱼的侵犯,鲨鱼开始围猎并不断吞噬这条马林鱼,老人在制服大马林鱼之后又用尽最后的力气同鲨鱼群展开了惨烈一战,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老人只将一副硕大无比的鱼骨头拽到了岸边的渔港。全文脉络便是:老人出海——发现大鱼——制服大鱼——鏖战鲨鱼——获得鱼骨。老人最终制服了马林鱼并摆脱了鲨鱼的纠缠,可以说获得了胜利,但是作为一个渔夫得到的只是一副巨大的鱼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不能算是胜利者。下文将着重分析作为胜利者及失败者的老人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未知”结构的魅力所在。


二、作为胜利者的老人


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如出一辙,他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将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毅然决然地同大马林鱼搏斗并最终将其捕杀,体现了老人不畏艰难险阻的意志,智斗鲨鱼则展现出老人敢于同海洋中的一切对手展开殊死搏斗的勇气。作为一个老渔夫,当猎物大马林鱼出现时他就发誓绝不放弃,在两天两夜的时间里,老人与大马林鱼进行了“相遇——僵持——搏杀——制服”一系列斗争,充分体现出了老人不向任何困难屈服、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在同大马林鱼僵持之时,小说中这样描述,渔夫自言自语到“疼痛之于男人根本不算事儿”。在制服大马林鱼后又遇到鲨鱼群的围猎,他着实太累了,但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迅速投入到与鲨鱼群的斗争之中,他喊出了那句小说中最为著名的话:“没有人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那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跃然纸上,启示读者要以饱满坚韧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去应对一切艰难险阻。

不论在何种艰难的情境下,老人始终坚信能够获得胜利,敢于藐视一切对手,这就建构了老人性格中的一个关键特征——破釜沉舟,为达目的可以豁出性命。老人圣地亚哥将大马林鱼制服并摆脱鲨鱼群的围攻,以刚毅的性格以及积极的态度诠释了他是个胜利者,不达目的不放弃、不获胜利不收兵是老人获得胜利的人生信条。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对作为胜利者的老人也充满了赞美:“小说颂扬了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斗争精神以及精神上的胜利”。


三、作为失败者的老人


小说《老人与海》歌颂了精神不败,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之中似乎又注定了失败的宿命。在小说开篇,海明威这样描写,“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了条小船,在墨西哥湾捕鱼,出海84天却连一条鱼都没有到手”[2],“船帆用面粉袋打过补丁,卷起来时,活像是常败将军的旗帜”。且不去讨论第85天出海能否有所收获,仅是84天一无所获就说明了老人是个失败者,他固然是一位老人,但更重要的身份是渔夫,作为渔夫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不能捕到鱼,不论怎么说这都与其渔夫的身份不相契合,他周围其他的渔夫嘲笑他没本事,唯一和他亲近的小男孩马诺林也离他而去,他成了一个彻底的独行者。他将面临什么呢?独行的老人在第85天坚持将船驶入大海,他坚信一定可以捕获大鱼,但当他和大马林鱼僵持之时,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文章中写到“大马林鱼突然一拉钓线,将渔夫拖得直往船头倒去……他用右手小心地摸了摸,发现手在流血”,他喃喃自语“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老渔夫摆脱不了失败的宿命,当独行又倔强的老人与无比凶险的海洋发生关联之时,注定了其失败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成功,作为一个以打鱼为生的人,老人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在实物价值衡量层面结果为零[3],其结局也仅是在简陋的棚屋内等待人生终点的来临。


四、“未知”结构的魅力:胜利者VS失败者


余秋雨有言:“一切精神能量的大发挥,总是产生在裂变和爆炸之中,总是产生在对常规空间的伸拓和突破之中,总是产生在对未曾知晓的领域的挺进之中。”前面分别讨论了作为胜利者以及失败者形象的老渔夫圣地亚哥,那么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所刻画的老人究竟是何种形象?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这里就隐藏了一个文学艺术表达中的重要结构——“未知”结构,换言之,如果组织一场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小说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胜利者,反方观点为小说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失败者,那么可能的结果是正反双方将无休无止地辩论下去,分不出胜负,给人以无限遐想。关于老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辩论永远也没有定论,当无数的读者也参与到这场辩论中,深入剖析小说时,会发现这里面有令人产生无限深思的艺术魅力,读者时而同意正方观点,时而赞成反方意见,读者在对《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理解上,永远是个徘徊者,对于老人究竟是一个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讨论将会陷入一种令人左右踟蹰的“两难”与“未知”选择中,也就是说,海明威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嵌入了“未知”结构。

正方会认为:老人肯定是胜利者,毕竟他岁数已经很大,凭借一己之力将大马林鱼捕获了。

反方会认为:圣地亚哥这个老人的身份是渔夫,而非运动员,他的终极目标还是获得鱼类资源,但他只得到了一副硕大无比的鱼骨架,从这个角度看他无疑是失败的。

正方可以继续反驳:不管怎样,老人依然健在,那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既然这次可以打败大马林鱼,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他照样可以打败大鱼,此外,他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并总结与潜在的吞噬大鱼的鲨鱼作斗争的宝贵经验。

反方也不甘示弱:老人历经这么一回与大马林鱼及鲨鱼的遭遇战,身心俱疲,随着时间推移,精力和体力一定会日渐衰弱,他活了这么久,依然一贫如洗,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像这次这么大的马林鱼,怎么能奢求再次遇到,况且就算遇到又能怎样?

正方继续:不论能否再次遇到大鱼,老人已经独自在小木屋坚守了那么多年,坐看云卷云舒,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份坚守昭示着一旦时机成熟,老人便会义无反顾继续出海,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为人类的力量代言。

反方认为:他连老婆都没有,形单影只,只能在行将就木的光景中孤苦伶仃地度过余生。

正方说:尽管老人筋疲力尽,但还梦到了狮子,这会激励他继续大胆前行。

反方又讲:这是回光返照的表现……

一言以蔽之,顺着这个逻辑,对于老人胜利还是失败的讨论正反双方可以永远继续下去,而且永远得不到唯一的答案,也就不会出现一方说服另一方,结果永远都是未知的,隐藏在作品深处的“未知”结构诠释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五、结语


文学艺术表达中的无限魅力在于“未知”结构的呈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关于老人圣地亚哥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形象塑造,衍生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无穷无尽的话题,彰显了具有无限艺术魅力的“未知”结构,这种结构的启示在于:对于作品中胜利和失败的界定,永远不会有唯一的答案,一定会充满“未知”,因为每次胜利都能从中得出失败的结论,而每次失败的背后亦可总结出胜利的因素,这种具有抽象思辨意味的哲理化艺术呈现方式,恰成就了作品的伟大。海明威高屋建瓴地驾驭了这种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未知”结构,从“未知”走向伟大,使其作品具有了永恒的思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17.

[2]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

[3]黄呜.孤独的狂欢——<老人与海>的原型解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09-210.


罗娅.文学艺术表达中的“未知”结构——以《老人与海》为例[J].戏剧之家,2021(08):179-18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90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主办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出版地方:新疆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672-4577

国内刊号:65-1243/J

邮发代号:58-169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