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的价值对比

  2025-04-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对比应用磁共振成像(MRI)与CT检查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择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2023年2月至2024年5月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3例,均采用CT与MRI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式对病灶部位、数量及大小的检出情况。结果 93例患者,经MRI检查,检出病灶数量624个;经CT检查,检出病灶数量251个;MRI检查的病灶检出数量多于CT检查,P<0.05。在病灶部位检出中,MRI检查对额叶、丘脑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对小脑、基底节、脑干病灶的检出率均低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对<5 mm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 CT与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均有确切效果,但MRI检查对病灶数量、部位、大小的检出率更高,尤其对额叶及丘脑病灶的显示效果及微小病灶的识别率更优。

  • 关键词:
  • CT检查
  • 慢性疾病
  • 磁共振成像
  • 脑梗死
  • 腔隙性脑梗死
  • 加入收藏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部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其主要特征为脑白质或基底节区的小腔隙形成。这类脑梗死通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相关[1]。虽然腔隙性脑梗死的体积较小,但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运动功能丧失等,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对于及时干预和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影像学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是两种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这两种检查技术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CT检查因其高速度和较高的普及率,常用于初步筛查和急性期的诊断[3],但在识别小腔隙性脑梗死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该类型小梗死可能难以在CT图像中清晰显示[4]。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脑组织细节的描绘能力,被广泛认为在识别腔隙性脑梗死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MRI可通过不同的序列和对比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发现CT难以识别的小病灶[5]。不过,关于CT和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基于此,本研究旨对比CT与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以期为该病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5月期间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3例。其中男60例,女33例;年龄41~76岁,平均(62.25±3.42)岁。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1)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的标准诊断,具有典型症状,如头痛、头晕等;(2)年龄区间在40~80岁;(3)可配合CT检查。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脑梗死;(2)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疾病、自身免疫等疾病;(3)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

CT检查:仪器选择西门子DefinitionFlashCT。患者取平卧位进行扫描。选择OM为检查基线,经颅底至颅顶逐层扫描,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0mm。对影像扫描到的疑似病灶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放大疑似部位,对局部进行维持扫描,并拍摄清晰影像。将检查获得的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

MRI检查:仪器选择飞利浦Achieve1.5TA-series磁共振扫描仪。检查时,不固定体位,而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查体位。对颅顶至枕骨大孔处做轴位扫描检查。检查参数设置:T1WI序列,TR为440ms,TE为9.6ms,扫描矩阵为256×192,持续扫描120s;T2WI序列,TR为2800ms,TE为106ms,扫描矩阵为320×192,扫描时间为156s。DWI序列检查的TR为7099ms,TE为103ms,扫描层厚为5mm,层距为1.5mm,b值为1000s/mm2。影像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统一处理。

对于CT与MRI检查获得的影像,安排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两名影像科医师分析。针对CT数据,经多平面重组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数量、边缘等情况。CT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判定标准:在大脑皮质或皮质下发现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域,大小不一,形状像弯月或伞,边缘模糊不清;大脑褶皱部分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并可看到动脉有密集迹象。针对MRI常规序列观察病灶情况,针对DWI序列观察病灶弥散受限情况。两名医师进行意见汇总及讨论,得出最终的判定结果。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判定标准:在T1加权序列中,病变区域显示为低信号,在T2加权序列中则显示为高信号;大脑褶皱部分肿胀,脑皮质或皮质下的沟壑变浅甚至消失;病变区域边缘模糊,并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在DWI序列中,病变区域也显示为高信号。

1.3观察指标比较CT与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情况,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部位、数量、大小病灶的检出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情况93例患者,经MRI检查,检出病灶数量624个;经CT检查,检出病灶数量251个;MRI检查的病灶检出数量多于CT检查,P<0.05。在病灶部位检出中,两种检查方式对顶叶病灶的检出率对比,P>0.05;MRI检查对额叶、丘脑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对小脑、基底节、脑干病灶的检出率均低于CT检查,P<0.05。见表1。

表1CT、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情况比较[n(%)]

2.2CT、MRI检查对病灶大小的检出情况MRI检查对<0.05。见表2。

表2CT、MRI检查对病灶大小的检出情况比较[n(%)]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大脑半球或脑干的小动脉出问题,一般是长期高血压影响,导致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导致血管堵塞,出现小范围的梗死区域。在所有的脑梗死病例中,腔隙性脑梗死占比很高,约20%~30%,通常发生在额叶、基底节区等部位[7]。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表现并不典型,原因在于发生闭塞的血管小,很多病灶微小,且危害较小。但若能早期检出,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干预,可避免病变持续进展,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8]。在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方面,影像检查是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包括CT与MRI检查。但不同检查方式的应用效果也存在较大的争议。

CT检查主要是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通过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差异生成体内结构的图像。扫描过程包括X射线管旋转、探测器接收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断层图像。腔隙性脑梗死通常表现为脑组织中的小型低密度区。这些低密度区域在CT图像上相对于周围正常脑组织,阴影较为明显,这是因为梗死区域内的组织密度较低,导致X射线穿透量增多,显示为暗区[9]。CT检查的优点在于检查迅速,且检查方式对于骨结构及钙化等有很好的显示效果,这对于脑出血及颅骨骨折的识别有很大帮助。此外,CT检查成本上较低。但CT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也存在局限性,主要原因为CT图像的分辨率限制,特别是对于直径小于5mm的腔隙性脑梗死,经常难以准确显示,导致漏诊或误诊。此外,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因发病早期特征不明显,应用CT检查往往难以清晰显示,对早期干预不利。MRI检查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产生的人体内部组织的图像,强磁场使体内氢原子核(主要存在于水分子中)对齐,当射频脉冲作用于氢原子时,会使其偏离原来的位置[10];当脉冲停止后,氢原子会返回到平衡状态,并发出信号,这些信号被接收,并转化为图像。在检查时,常规T1、T2序列可显示不同的信号区域,以识别病变。而MRI检查中的DWI序列也能进一步显示病变特征。DWI通过对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强度进行加权成像,能在图像上反映水分子的扩散变化。当发生梗死时,受损区域的水分子扩散受到限制,从而在D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根据这一特征影像,在实际的检查中,可观察到微小病灶,使诊断准确率得到提高。但MRI也存在检查费用高、受体内金属植入物影响的局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的病灶检出数量多于CT检查,P<0.05。在病灶部位检出中,MRI检查对额叶、丘脑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对小脑、基底节、脑干病灶的检出率均低于CT检查,P<0.05。可见,相对而言,额叶与丘脑部位存在较多的微小脑梗死病灶,应用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这类病灶,使检出率得到提高;CT检查主要显示存在于小脑、基底节、脑干部位的较大病灶。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对<0.05。主要原因为,MRI检查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对微小病灶的敏感度高,且检查方式不存在骨质伪影,显示清晰,故对微小病灶的早期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较高。通过对微小病灶进行识别,并结合患者需求,可进行早期干预,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CT与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均有确切效果,但MRI检查对病灶数量、部位、大小的检出率更高,尤其对额叶及丘脑部位病灶的显示效果及微小病灶的识别率更优。


参考文献:

[1]戴雅红,陈灵.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4,33(2):206-208.

[2]杨富文.CT和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效能对比[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12):2183-2185.

[3]鲍小林.MRI和CT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和病灶直径及发病时间的检出率比较[J].医疗装备,2023,36(16):21-22,30.

[4]焦月,苗祖豪,吴馨琦.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3):287-290.

[5]许小伟.CT检查在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方面的临床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2,16(5):390-393.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7]张颖.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4):8-9.

[8]史浩,王帅,陈勇.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9):164-165.

[9]陈康平,张梅舜,邹家基.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对比[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2):2615-2616.

[10]王艳娇.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6):52-53.


文章来源:肖玲.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的价值对比[J].生命科学仪器,2025,23(04):22-2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期刊名称: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期刊人气:405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单位: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 2096-3807

国内刊号:13-1424/R

邮发代号:18-155

创刊时间:2017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