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惠州墨园古村植物景观营造探究

  2020-12-30    19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以惠州市墨园古村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物种基本信息、植物景观分类、植物景观功能现状、植物三维绿量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有植物74种,隶属于49科66属,多为乡土物种;植物景观可以分为风水林、庭院林、水岸林、道路林和公共游憩林五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功能存在一定差异;墨园村的优势植物主要包含龙眼、红花羊蹄甲、大叶紫薇、对叶榕等.依据调查结果,探讨墨园村植物景观营造原则,针对三种不同植物景观空间展开相应的景观营造策略,并总结出适合墨园村的8组植物配置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营造出自然和谐、适宜人居的乡村环境。

  • 关键词:
  • 园艺景观
  • 墨园村
  • 景观营造
  • 植物景观
  • 调查和分析
  • 加入收藏

目前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经济的发展,更注重乡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从而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同时,针对具有历史地域特色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但如何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而不被城市建设模式所掩盖,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出现,需要从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展开研究.通过查阅近几年传统村落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到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其空间布局、民居建筑和整体保护方面,针对乡村植物景观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然而,乡村景观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人地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植物景观奠定了乡村景观风貌的基调,研究在历史传承下应用至今的传统村落植物景观配置的模式,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历史氛围、还原乡村的古韵风貌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依据近年参与的多项乡村振兴实践工作,对惠州地区传统村落展开实地调查和建设实践,以墨园古村为例,就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地域景观特色开展相应研究并为当地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1、墨园村植物景观调查


1.1研究区概况

墨园村位于东江北岸,总面积2.6km2,常住人口约2000人.据说明末清初,当地先辈在此跑马滴墨,圈定了现今墨园村的范围,故名“墨园”,墨园村的名字也由此得来.墨园村拥有惠州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大规模的古建筑“大夫第”建于明代,气势宏伟,装饰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墨园村在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人气十足,村中古井旁的围门楼(协天宫)是墨园村标志性的建筑,门楼前的广场会经常性地举行大型节庆活动.墨园村的风水塘保留较好,村委会等公共活动空间围绕周边,为村民提供了日常休闲交流场所.

由于乡村居住区是乡村人口进行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场所,且村落的主要发展及变化也体现在该区域,因此本文对墨园村的研究仅限于住区范围这一基本生活空间及其周边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植物造景、水塘等小型生产和生态空间(不包括大面积的农田、果园、鱼塘、苗圃等生产和生态空间)作为研究范围.

1.2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时间集中于2019年7月至9月,对墨园村住区范围内的绿地空间展开全面调查,分析了墨园村植物群落及乔木、灌木、草本的组成.采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村落内的植物进行调查,测定并记录植物的名称、数量(乔木记录株数,灌木、草本记录株/丛数)、冠幅、胸径、树高、冠高.然后依据实际情况对植物景观空间分布、植物景观功能特征、植物景观价值等,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调查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表格,并针对性地展开具体的研究.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植物的基本信息

根据田野调查的数据结果统计,墨园村住区范围内共有植物74种,隶属于49科66属.其中乔木种类占比最大,以乡土物种为主,28种乔木树种当中常绿树种比重约71%,主要集中于豆科、桑科、无患子科等;灌木种类较少且杂,分属多个不同科属,其中常绿灌木比重80%;草本植物以常绿种类为主,集中于菊科、茄科、禾本科等[1](表1).

表1墨园村植物种类、数量统计表

2.2植物景观类型分析

在《乡村人居林》[2]和《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3]两篇文献中将村落植物景观分为五种类型,即风水林、庭院林、水岸林、道路林和公共游憩林.基于此分类,结合五种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景观特征,植物功能,体量绿量方面,分析墨园村的植物景观类型分布构成(图1、图2).

图1墨园村植物景观类型分布

图2墨园村植物景观类型构成

结合实地调查记录,先统计出每个村落植物占地总面积,结合前文中的植物景观分类划分标准,将每个村落不同植物景观类型占本村植物占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计算(表2),对比不同村落的景观类型构成可知:风水林在所有植物景观类型中占比最小,墨园村的风水林占比为4%,水岸林和庭院林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二,比重为39%和35%,公共休憩林和道路林差距不大,比重为15%和7%.通过调查分析,墨园村住区范围内有三个较大面积的池塘,水域周边保留了大面积的水岸林,营造了良好的村落生态环境;而庭院林占比较大则表明随着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倾向于将美好的事物搬入自己家中,以此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由于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带来的效应,公共休憩林在一些村落里面占据绿地面积的绝对主导位置,这表明乡村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村落保留了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风水林在村落中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和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与墨园村传统客家文化和习惯是息息相关的.

表2不同景观类型植物构成表

2.3植物景观功能差异

乡村植物景观功能可以总结为观赏、食用、风水、生态和经济等五大功能,从村落不同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功能组成来看,不同村落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墨园村不同植物景观类型的功能组成(图3),可以看出五大类型植物景观的功能均以观赏为主,尤其以公共游憩林最为明显,其观赏功能比重达到50%,这与公共游憩林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十分贴切,墨园村的公共游憩林一般分布在人群较为集中的活动区域,在活动空间周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化区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环境;而庭院林的食用功能在所有植物景观类型中最为突出,比重达到19.2%,其次是水岸林当中的食用功能,比重为18.3%,这与当地村民喜爱在庭院和水边种植瓜果蔬菜有关;风水林是客家传统村落风水文化的体现,一般在种植在围屋后形成围拱,以藏风得水,风水林一般树龄较大且分布集中,风水功能在所有植物景观类型中最为突出,占比17.3%,同时兼具观赏、生态等功能;道路林包含乡村对外交通道路和乡村内部村道的绿化用地,一般以常绿乔木为主,能够起到一定的道路防护和遮荫功能,植物构成丰富多样,更多的是发挥其生态功能,占比达30%;水岸林为水域周边的林地,水岸两边主要生长着水生和耐湿的乡土植物,兼具观赏、生态、经济等功能.

图3不同植物景观类型功能差异

2.4植物三维绿量分析

植物三维绿量(TGB),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它能更准确地反映植物的空间构成和生态效益水平[4,5].通过实地调研和记录,我们对墨园村的植物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选取其中数量较多的植物做三维绿量计算,得到主要植物的绿量数据,并以此类推,统计出不同村落的优势植物种类(表3).计算公式如下:

乔木绿量=πx2y/6

灌木绿量=xz

草本绿量=sz

式中:x为冠幅(测定时,用罗盘确定东、西、南、北方位,根据各方位投影面积计算冠幅),y为冠高,s为面积,z为株高.

表3墨园村部分植物三维绿量表

结合表3对墨园村主要植物的三维绿量基本数据及现场调研记录,可以看出墨园村的优势植物主要是是龙眼、红花羊蹄甲、大叶紫薇、对叶榕、灰莉、假连翘、桂花、红花檵木等.这些优势植物主要是果树,大部分长久留存下来的古树也都是以果树为主,体现了传统乡村由古至今更偏向种植兼具食用及观赏价值的植物.除此之外,城市园林常用的植物在三个村落中也处于一定优势地位,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环境的影响.这些优势植物中有很大部分具有观赏价值,从中可看出村民也比较关注植物的视觉景观功能[6].


3、墨园村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3.1墨园村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3.1.1植物景观城市化

传统古村落植物景观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如许多村庄在村口、寺庙、祠堂等地周边建设的风水林,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古村落的植物景观已从体现生产价值,追求自然文化向注重装饰价值,追求城市文化转变.从发展程度较高的公共休憩林、庭院林、水岸林中可以看出城市景观已经在影响着传统乡村的景观特质,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的认同,逐渐走向“城市化”,如目前乡村绿化中普遍应用红花檵木、金叶假连翘、红花羊蹄甲等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乡村原有的植物品种,削弱了乡村传统的植物景观风貌特色.

3.1.2植物种类单一化

通过调研过程及数据结果分析可知,墨园村的植物景观类型较为丰富且部分林地保存较好,然而随着乡村建设不断地推进,村落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村落中的植物种类慢慢减少,且影响其植物种类的丰富度.村落当中的乔木占比具有一定优势,而灌木数量及种类占比较少,呈现不均衡的状态;更为明显的是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观赏和经济双重价值的植物,使得植物种类逐渐单一化,地域性景观风貌在发展程度较大的传统古村落难以延续.

3.1.3人工配置痕迹明显

城市绿化常用的植物在村落中也处于一定优势地位,为了追求速成的建设效果引进了一些外来树种,反映了其具有城市化特色的植物景观风貌.随着乡土树种数量的缩减,削弱了传统古村落的原有自然规律风貌,在庭院林、公共休憩林的植物配置系统有较多的人工配置痕迹,植物搭配较为呆板,缺少植物种间关联,缺少完善性.

3.2墨园村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墨园村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和地域特点,其植物景观营造也应结合村民日常生活需求和景观审美,总结出相应的植物景观营造原则,具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3.2.1整体性原则

墨园村住区范围内的整体景观环境以水为骨架,多片林地散布在其中,村落与周边的山水、田地等自然半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对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景观是村落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调研对墨园村的植物景观类型展开详细研究,并细分为风水林、水岸林、庭院林、公共休憩林、道路林5种类型,系统性地考虑不同植物景观类型的特点有利于保护墨园村植物景观格局的完整性,而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更有赖于不同植物景观类型的协调共生.

3.2.2生态性原则

乡土植物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易于存活且具有较强的抗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因此在进行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时应注重植物生态性选择,在体现乡村文化和特色的基础上侧重选择乡土植物,既节约了成本又能较好地体现当地植物景观特征.遵循生态性原则的植物景观营造应模拟地域植物群落生态环境,选择符合生态规律要求的植物种类,从而维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2.3景观性原则

村落的植物景观营造要符合居民审美需求,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植物配置时,注重色彩美、姿态美的搭配,选择乔灌草不同种类的植物,将不同体量、高度和颜色的植物等进行均衡组合,形成多样的层次和变化,营造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营造时,除了讲究植物本身的搭配外同时也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根据不同的位置和周边用地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组合模式,利用植物景观来提升村落整体环境,营造适宜人居的美丽乡村.

3.2.4文化性原则

村落的植物景观与居民日常生活生产密不可分,更是乡村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直观反映,奠定了村落特有的植物景观基础.墨园村是典型的客家传统村落,宗族文化和神仙思想得到村民的推崇,保存了较多的古建筑群如祠堂、仙庙等,因此在此类建筑周边形成了较多林地空间.另外,当地村民都有在庭院当中或者屋前屋后种植食用蔬菜、瓜果植物的习惯,所选用的都是与当地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物种.园圃中也种植了一些可供日常使用的乡土药用植物,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村民的中药文化.在对墨园村展开植物景观营造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植物文化.

3.3墨园村植物景观营造

3.3.1墨园村绿地空间营造

综合考墨园村植物景观现状,将其所包含的五种植物景观类型总结归纳为三种不同植物景观空间——特殊林地空间、私人庭院空间和公共用地空间,针对不同的绿地空间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营造出自然和谐、适宜人居的乡村生活空间.

(1)特殊林地空间的保护

墨园村的风水林是在村民主动保护下,以及长期的植被留存下所形成的自然生态林,其更多的是发挥意识形态上的功能.墨园村的风水林古树大树繁多,是村落的宝贵财富更是重要的生态基底.因此,针对此类特殊的林地空间,更多地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可以进行适当的生态旅游开发,划定一定区域的保护空间,通过提升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和观赏性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保护墨园村特有的植物景观文化.

(2)私人庭院空间的整理

传统村落的庭院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休息的重要活动区域,在民居的房前、屋后或宅旁一般会保留一定面积的绿化场地,这些区域的植物景观营造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是传统村落居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园村的民居庭院空间分一般分为前庭、中庭和后庭,依据建筑规模大小配置数量不一.前庭主要以高大常绿乔木为主,方便夏日遮阴挡雨,一般种植在庭院一角,搭配一些乡土果树和药用植物等,主要营造一个开阔简洁的活动空间;中庭主要是围合空间,面积不大,主要种植一些观赏性的常绿或者开花植物,营造出安静舒适的居家效果;后庭或者宅旁的绿化空间主要种植乡土高大乔木,可以遮挡强风,配置常绿的灌木或者竹类植物形成背景,并搭配耐阴的低矮灌木及地被,如果空间合适,也可以种植一些果蔬物种.

(3)公共用地空间的绿化

墨园村的公共活动空间一般集中在村口或者村内水塘周边,村口广场空间相对开阔,可以种植乡土气息浓厚的、观赏价值高的且常绿荫浓的大乔木,搭配色彩鲜艳或者可以观花的小乔木,加以乡土灌木和草本作为点缀,为空旷的广场空间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村民提供交流互动、集散聚会的公共场所.村内水塘周边过去是村民日常活动(洗衣洗菜、担水闲谈等)最为集中的地点之一,许多传统村落的水塘附近保留有大面积的林地,但缺乏统一的管理而稍显凌乱.当前,村内水塘已经由使用功能为主向观赏、生态功能为主转变,在这类空间植物景观营造时,可以保留部分原有的林地植物加以利用,进行植物空间整理,种植多层次的水生观赏植物,营造优美的水岸林地空间,同时发挥植物的生态净化功能.

墨园村的道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外交通道路,以车行道为主;一类是村内巷道,以步行为主.对外交通道路一般较宽,可以营造层次丰富的路侧绿化,利用乡土植物种植行道树;巷道一般较窄,两侧的种植空间不够,因此可以利用原有的绿化,增加观赏草本花卉和藤本植物的种植,结合周边民居建筑营造丰富多样的巷道空间.

3.3.2墨园村植物配置模式

植物是乡村住区环境的绿色基底,与其他景观要素紧密集合,并互相渗透影响,乡村植物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下反映了村落居住区的环境状况.首先,在对墨园村展开实地调查时要观察不同区域植物生长状况,在村落地形图上做好标记,用相机记录的同时结合手绘平面的方法对植物群落的组成进行定位和标注,主要选择具有一定的规模的自然或半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然后分析记录植物群落的分布情况、植物种类、生长状态和构成数量等,通过植物三维绿量分析总结不同村落的优势植物种类;最后结合植物景观配置的原则,对研究的目标植物群落进行提炼和重组,以形成适合当地乡村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7,8].

实地调查中的一处道路林以棕竹、三角梅、芭蕉和鹅掌藤等植物组成了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其中棕竹树冠较大,长势旺盛;芭蕉竖线条结构明显;三角梅花色艳丽、姿态优美,但所处地光照较差,长势不好;鹅掌藤错落分布在中间,叶片稀疏发黄,没有形成整体背景的效果,景观层次不够丰富,景观效果一般.在此基础上对植物进行调整,将棕竹与三角梅分开且错位种植,以鹅掌柴作为两者间的过渡植物,以保证每种植物都有较好的生长空间,充分展示植物的优美姿态.同时增加草本植物丰富群落结构,从而形成2种较为实用美观的人工配置模式(图4).运用上述方法,对调研过程中筛选出的多组自然或半自然的植物群落进行研究,共提炼出8组可以加以运用的适用于墨园村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表4).

图4植物配置模式提取方法

表4墨园村植物配置模式


4、结论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综合性项目,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其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部分,这一项工作需要系统性地开展相应的调查、规划、实施及后续维护工作,如此才能形成整体且可持续的地域生态景观.墨园村作为惠州地区第一批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保存了较好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在研究过程中对墨园村的植物资源和景观风貌展开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传统村落植物景观营造特色,模拟自然或半自然植物群落而提炼出特色人工配置模式,从而运用到当地乡村植物景观建设当中,以营建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整洁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对于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盛大勇,牛晓楠,邓仿东,等.惠州市惠城区古树资源健康状况评价[J].惠州学院学报,2018,38(6):51-54.

[2]邱尔发,董建文,许飞.村人居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王成,唐赛男,孙睿霖,等.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城市林业,2015(3):67-71.

[4]安勇,卓丽环.哈尔滨市紫丁香绿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6):82-84.

[5]刘常富,何兴元,陈玮,等.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测算[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3):32-37.

[6]吴云超,王亚力.特色植物景观在乡村风景区中的构建策略[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24):8248-8251.

[7]李磊,李许文,倪建中,等.广州从化南平村风水林植物群落学特征及规划建议[J].南方林业科学,2019,47(1):49-54.

[8]刘加维,张凯莉.山地乡村植物景观调查及其运用——以贵州扁担山地区布依族聚落为例[J].中国园林,2018(5):33-37.


唐晗梅,张庆新,赖倩倩,杨晓婷,吴凡,蔡裕禄,肖俊龙.惠州墨园古村植物景观调查及营造[J].惠州学院学报,2020,40(06):27-33.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19ZX038);惠州学院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hzu201809);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CX201914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园林

期刊名称:园林

期刊人气:45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邮发代号:4-396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