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探讨和运用进展

  2022-03-08    3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疗法。薄氏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不乏临床研究,然而没有系统地对其综述。试图围绕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这一课题,在对腹针疗法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基础和运用进展层面探讨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从而更加有效地验证其临床价值,达到临床推广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理论依据充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关键词:
  • 临床运用
  • 信号通路
  • 全息理论
  • 神经系统疾病
  • 薄氏腹针
  • 加入收藏

腹针疗法是一种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结合全息理论形成的一种针刺新疗法,由薄智云教授首创,其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经临床反复验证切实有效[1]。其具有安全、无痛、适应证广、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的特点[2],是继头针、耳针、腕踝针之后又一实用有效的微针疗法[3]。腹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批常用处方,包括天地针、引气归元、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等[4]。以上诸方在临床中或独自运用,或多方加减应用,根据病情灵活选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显示,神经系统疾病在全世界造成了巨大且日益加重的健康负担[5]。目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有限,故将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和疗效归纳总结,为临床提供治疗选择。


1、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机制探讨


1.1 中医学观点

1.1.1 藏象经络理论

腹针作用部位位于人体腹部,分布有诸多脏器,以脾胃最为关键,所谓“脾胃调,则五脏安”[6]。且为人体经络汇聚之所,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或直接循行过腹,或其支脉联系于腹。现代研究表明:调理脾胃有助于其余脏器功能协调,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7],经络的循经感传也和神经系统的信号传输有着密切的联系[8],通过腹针治疗,激发脏腑气机,传输经络气血,符合中医学整体化观念[9]。

1.1.2 神阙调控学说

神阙调控系统是腹针理论的核心,神阙位于人体脐窝,胎儿通过脐获取母体的营养,并向周身输布气血,是先天禀赋的关键。出身后,脐周形成的气血运行通道及经络系统并未随着获取营养的渠道更改而消失,因此神阙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的宏观调控作用[10]。

1.1.3 全息理论

全息理论是腹针疗法的又一理论基础,根据生物全息律[11],人体的局部和整体有着全息对应性,局部可完整地反射出人体整体信息。薄教授根据生物全息律,结合五行、八卦创立以神阙为中心的神龟全息图,将腹部看作整体,腹部腧穴根据其位置的不同与人体解剖部位产生应答关系[12]。

1.2 西医学观点

1.2.1 “脑肠轴”理论

研究发现:胃肠道和脑之间存在双向信号调节系统,即“脑肠轴”理论,肠脑之间通过神经通路、免疫通路、内分泌通路产生联系。刺激腹部,如针灸、推拿等,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脑肠轴”功能稳定,从而干预神经系统疾病[13]。

1.2.2 核心肌群思想

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神经系统疾病也往往表现为运动系统的异常,人体核心肌群位于腹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为人体提供稳定性,产生受控和有效的身体运动[14],通过针刺腹部核心肌群,能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所导致肌力、肌张力异常,以及平衡、运动等功能障碍[15]。

1.2.3 神经反射说

腹部拥有人体最大的自主神经丛。针刺可以调节神经、脊髓、丘脑等各水平的生物电参数,腹针通过刺激腹部神经,诱发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操纵和指令功能,进而影响机体代谢及免疫等,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16]。


2、腹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1 脑梗死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属中医学“中风”范畴[17]。目前西医治疗方法有限,腹针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其常规干预方式之一。王亚辉等[18]治疗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腹针治疗,结果发现联合腹针更能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心理障碍,临床疗效更优。艾怡然等[19]采用腹针联合中药熏蒸的方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设立随机对照,结果提示,二者联合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及疼痛程度。罗艳丽[20]采用体腹针联合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体针治疗,认为腹针能促进神经细胞修复,重建吞咽反射。孙丽霞等[21]治疗卒中后便秘,在中药热奄包外敷的基础上加入腹针疗法,发现腹针能够优化排便的间隔时间、速度、性状、费力程度等指标,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2.2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归属中医学“颤证”范畴[22]。蔡扬帆等[23]观察腹针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夜尿增多患者的临床疗效,A组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口服,B组在A组用药的基础上结合腹针,选引气归元四穴加中极、气穴、水分、水道等穴位,发现腹针联合西药比单纯西药更能改善症状和睡眠状况。潘晓明等[24]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两组患者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腹针引气归元方结合加味逍遥散,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和多巴丝肼口服,结果治疗组疗效更佳。


3、腹针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3.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非特异性炎所引起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口”“口僻”范畴,腹针治疗急性期和缓解期面神经麻痹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5]。李志彬等[26]选取引气归元合腹四关等穴治疗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对照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张萍等[27]采用腹针结合面部浅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总有效率高于未采用针刺组,且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

3.2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面风”“痉证”等范畴,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的抽动[28]。夏玮等[29,30]采用腹针联合风池穴热敏灸治疗面肌痉挛患者,腹针选用引气归元四穴、上风湿点和患侧阴都穴,发现治疗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明显改善,疗效显著,并通过对照常规针刺结合TDP治疗,发现其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刘娟等[31]治疗3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治疗方法选择腹针联合眼针为主,配合体针、电针治疗,多法相合,上下兼顾,表里同治,经约30d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1.2%,认为腹针可调节脏腑失衡,疏通气血经络。

3.3 神经性耳鸣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常见的耳鸣类型,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本病在临床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32]。曹莉等[33]设立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杨氏耳内虚鸣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腹针疗法,结果总有效率93.55%,THI量表和耳鸣严重程度评估表同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叶永豪[34]采用腹针治疗神经性耳鸣,对照传统针刺,通过对相关量表的统计学处理,发现腹针能有效改善患者耳鸣残疾程度,降低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3.4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多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主要表现为下肢的放射痛,发病率居各种神经痛首位,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35]。腹针作为特色针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张嫣然[36]采用腹针治疗腰突症继发坐骨神经痛,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治疗,结果肌电图显示治疗组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波幅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孙方伟[37]对治疗组采取腹针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后采用简式麦吉尔疼痛问卷表评定,结果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有效,且优于常规针刺。

3.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体内,在一定诱因下发病,引起沿周围神经分布的多个簇集样水疱,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38]。相较于带状疱疹,其后遗神经痛则更难医治,腹针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可明显增强疗效。吕松谕[39]用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片口服治疗,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PSQI评分的统计学处理,发现腹针结合局部艾灸能缓解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陈霞等[40]采用腹针联合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对照组给予阿米替林和加巴喷丁口服,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总有效率和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发现两法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神经症状。


4、小结


神经系统疾病以慢性病为主,往往迁延不愈,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其治疗机理从中、西医角度皆有据可循,腹针理论核心为神阙调控学说和神龟全息理论,而且蕴含着中医学中补土思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41]云:“饮食入胃,阳气上行……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针刺腹部可以达到调理脾胃,运化气血以濡养筋脉肌肉,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肌肉失养所造成的痿证、痹证、颤证等。又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素问·举痛论篇》中论及“百病皆生于气”,正气虚弱,邪气反胜,气血逆乱是临床疑难病症的重要病机[42],针刺腹部可使清气升,浊气降,全身气机调畅、功能和谐,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因气机逆乱引发的中风、厥证等。西医学对腹针机制研究尚不明确,可能与“脑肠轴”理论、核心肌群思想、神经反射说有关。

对于多数神经系统疾病,腹针均能发挥其作用,或为腹针单独治疗,或联合其他疗法,增强疗效,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根据观察,以多法联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这亦符合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多样、病情复杂的特点。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选穴大致相同,以引气归元四穴加减为主,相较其他疗法,可重复性强,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的特点[2],极适于系统性疾病的治疗,而且取穴少、无痛、经济,更能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通过查阅既往文献,发现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研究存在如下问题[43,44]:①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部分个案和非随机对照报告证据不充分;②腹针虽强调操作规范化,但临床研究中仍忽视针刺深度及刺激量等;③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虽然应用广泛,但以脑梗死恢复期、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为主,其他病种研究较少,且文献时效性差;④治疗方法以腹针联合其他疗法为多,腹针单独疗法应用相对较少;⑤关于腹针的作用机制缺乏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腹针作为独特的针刺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广阔前景,然而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今后应重点着眼于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尽量将针刺环节趋向标准化,加强机制研究,以期为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多证据,从而普及临床。


参考文献:

[1]王丽平,薄智云.薄氏腹针疗法临床体会[J].中国针灸,2004,24(3):55-57.

[2]薄智云.腹针疗法的特点[C]//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3]吕九亨,王建岭,潘丽佳,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腹针疗法应用特点研究[J].针刺研究,2020,45(3):237-242.

[4]黄敏,马界.腹针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7):88-89.

[6]海英,王翰,李德新.李德新教授"调脾胃安五脏"学术思想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6):1287-1290.

[7]况时祥,况耀茎.神经免疫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2):22-25+35.

[8]秦松林,贾国华.关于经络系统物质基础和运行机制的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0):14-15,17.

[9]王永洲.腹针的创新研究与国际化[J].中国针灸,2013,33(9):833-835.

[10]薄智云.神阙布气说与腹针的关系[J].北京中医,1993,12(4):13-14.

[11]肖书熠,毛红蓉.针灸脸穴治疗作用的生物全息理论基础[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204-207.

[12]黄琰,王丽平.腹针疗法处方解析[J].新中医,2020,52(5):133-136.

[13]李华南,马永利,张玮,等.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腹部推拿干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1):2321-2324.

[15]毛志明,蓝标南.核心肌群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8):129-132.

[16]温木生.腹针疗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17]王燕平,林伯昌,王丽.通腑泄热汤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痰热腑实证34例[J].中医研究,2020,33(3):20-22.

[18]王亚辉,郝淑芹,常丽静,等.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腹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心理障碍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6,36(6):577-580.

[19]艾怡然,李梅,朱乐英,等.腹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1):66-70.

[20]罗艳丽.体针联合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4):101-103.

[21]孙丽霞,宋晓锋.腹针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脑卒中后便秘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10):245-248.

[22]张小存.补肾养肝息风汤联合多巴丝肝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43例[J].中医研究,2020,33(7):30-32.

[23]蔡扬帆,张仁雄,林坤山,等.腹针联台西药治疗帕金森病伴发夜尿症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22):3615-3617.

[24]潘晓明,白昱肠,杨小清,等.加味逍遥散联合腹针引气归元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4):538-542.

[25]杨艳艳,王新义,王景涛,等.迎随补泻为主的穴位埋线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36例[J].中医研究,2020,33(1):50-52.


文章来源:王博,魏清琳,汪军强,邢方玉,祁冬梅,张雪.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探讨和运用进展[J].中医研究,2022,35(03):80-8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针刺研究

期刊名称:针刺研究

期刊人气:1404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0607

国内刊号:11-2274/R

邮发代号:82-171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