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国内大生产运动的研究综述

  2020-09-12    30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大生产运动是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早期国内学术界对大生产运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开展背景、过程以及意义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史料的发掘,国内学术界对于大生产运动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和深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大生产运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原因、开展时间、意义、领导人物、劳模、宣传工作以及现实启示等七个方面。通过对国内大生产运动的研究现状进行评析,有助于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大生产运动的研究更加全面化、系统化。

  • 关键词:
  •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 国内
  • 大生产运动
  • 研究成果
  • 研究现状
  • 评析
  • 加入收藏

大生产运动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艰难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发动的一场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生产自救运动。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大生产运动的研究从未停止,各类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无论是在研究广度还是研究深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整体上来说,在大生产运动的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和尚待深入探讨的地方。基于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向,以期对今后大生产运动的研究有所帮助和提升。


一、国内大生产运动研究的概况


国内对大生产运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搜集、掌握的资料来看,专门论述大生产运动的著作并不多。专著方面主要有:黄文生、赵振军主编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大生产运动》,该书全面记述了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并分别研究了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以及晋绥、山东、华中、华南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情况[1]。米晓蓉、刘卫平主编的《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由延安时期的报章精选、当事人回忆、劳模风采和重要文献四部分组成,是对大生产运动纪实材料的整理汇编,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2]。延安革命纪念馆编的《延安大生产运动》是一本历史照片资料图册,该书搜集整理了当年拍摄下来的反映大生产运动的珍贵照片,再现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的壮阔历史场面[3]。张水良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从背景、过程和结果三方面系统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4]。张国祥编著的《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民兵组织和大生产运动》记录了山西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情况[5]。以上专著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情况,是对大生产运动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

此外,还有许多学术论文也从不同方面对大生产运动进行了研究。代表性论文有:谢武申的《关于彭德怀致邓小平的信———兼谈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大生产运动》,从彭德怀致邓小平的信件等数篇重要文献中介绍了一二九师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最终的成效[6]。王刚的《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形成的历史考察》,研究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形成的两个阶段[7]。曹应旺的《毛泽东发动和领导大生产运动再认识》,探究了大生产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及所解决的问题[8]。陈舜卿的《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大生产运动的原因、时间、方针、意义等问题[9]。任峰的《抗战时期鄂豫边区的农业生产》,研究了鄂豫边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背景、阶段以及基本经验[10]。狄俊佛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必然性及意义》,介绍了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历史必然性、辉煌成就及意义[11]。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生产运动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研究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2000年以前国内学术界对大生产运动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背景、过程和意义上;2000年之后国内学术界对大生产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关注点主要体现在对大生产运动中的人物研究、宣传工作研究以及对现实的启示上。二是碎片化研究较为明显,缺乏高质量、系统化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著作还是期刊论文方面,大多研究角度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高水平、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二、研究中的主要热点问题及学术观点


国内学者对于大生产运动的研究较为广泛,从目前搜集、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原因、大生产运动开展的时间、大生产运动的意义、大生产运动中的领导人物、大生产运动中的劳模、大生产运动中的宣传工作以及大生产运动的现实启示七个方面。

(一)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原因研究

关于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原因,国内学者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黄文生、赵振军等认为日伪的疯狂扫荡、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是造成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原因[1]17-38。张水良在著作中同样提到以上原因,并将其归结为“敌祸天灾、军民交困”[4]1。王刚认为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原因在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根据地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三个层面[7]。乌日汉认为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以及边区自身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12]。陈舜卿认为生产是由解放区的中心任务之一、抗日的需要、解放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三点是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9]。狄俊佛认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外部环境在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带来的给养困难,而内在的根本动因是:发展生产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争取抗战最终胜利的需要[11]。李生策认为开展大生产运动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是粉碎托派、汉奸亡国论的需要,是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需要,并且提出1938年大量知识分子涌入延安,边区脱产人员增加是大生产运动的直接原因[13]。李婷婷认为发展生产是解放区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抗日战争的需要、是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下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也与日军疯狂“扫荡”和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环境密切相关[14]。师连枝提出大生产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为解决根据地的粮食和财政经费紧张的问题,其时代背景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环境,其指导思想是我党建立新民主主义公有经济的纲领。此三者是形成大生产运动的基本原因[15]。

(二)大生产运动开展的时间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大生产运动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袁永强认为大生产运动最早始于1938年,当时从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的生产运动,最先是由粮食问题引起的[16]。李生策从大生产运动的整体性角度、标志性事件、规模和成绩上分析论述确切时间应该是1939年2月[13]。陈舜卿认为应该把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看作是一个整体,各个解放区开展时间有先后之分,成绩有大小之分,但它们都是大生产运动的组成部分。所以,他认为大生产运动的时间应该是1939年2月到1945年8月[9]。牛文通认为不能简单地根据“生产运动”或“大生产运动”一词出现的时间来确定其开始的时间。同样,大生产运动并没有在1945年结束,这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也都继续进行了大生产运动,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最终,他通过多种史料考证认为大生产运动的确切时间是1943年1月至1950年2月[17]。

(三)大生产运动的意义研究

关于大生产运动的意义,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军事层面、思想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论述。黄文生、赵振军等从战胜敌人和灾荒、改善党政军民之间的关系、加强抗日力量、出现劳动互助组织、积累和培养经济建设的经验和干部、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六个层面阐述了大生产运动的积极意义[1]247-250。李一玫认为大生产运动不仅使边区军民战胜了疯狂“扫荡”的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封锁,而且克服了边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实现了经济的自给[18]。李婷婷认为大生产运动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在政治方面,粉碎了日伪军企图消灭八路军的阴谋,成功渡过了难关;在军事方面,使我军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在思想方面,全党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组织方面,培养了一批能够领导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人才[14]。安运银认为从历史意义上讲,大生产运动起到了坚持长期抗战的目的,缓解了供需矛盾,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密切了军民、军政关系;从现实意义上讲,大生产运动为我们当代人带来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19]。刘启明从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中得出:从经济方面来看,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从政治和军事方面来看,大生产运动增强了根据地党政军民之间的团结,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机关的工作效率以及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20]。陈舜卿认为从当时的历史作用来看,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深远的影响来说,大生产运动突出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积累了经济工作的经验,造就了一批领导经济工作的干部和经济工作者[9]。狄俊佛认为大生产运动使我党我军克服了财政方面的严重困难,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锻炼了人民军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斗志;提高了党和我国的政治地位;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工作者;为解放战争和之后的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经济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1]。黄爱军认为大生产运动解决了部队的军需补给不足、改善了部队生活、增强了广大将士的体质、密切了军民关系、培育了指战员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21]。车迎坤认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军民战胜了财政上、生活资料上的严重困难;密切了军民、军政等关系;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合作化开辟了道路;形成了南泥湾精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经济建设做了准备[22]。

(四)大生产运动中的领导人物研究

大生产运动中的领导人物研究涉及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李富春、王震等人,其中毛泽东的研究最为多见。

在毛泽东与大生产运动的研究方面,张水良在著作中提到了毛泽东主动要求给自己分一块地,并亲自耕种的故事[4]175。曹应旺研究了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的指导工作,以及号召延安干部向李富春学习,批评了轻视经济技术工作的认识[8]。冯正钦论述了毛泽东在领导大生产运动中,将马列主义经济学原理运用到农村环境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与措施[23]。范忠程、范群研究了毛泽东是大生产运动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把大生产运动界定成三个阶段,总结了经验,揭示其特点和规律,为其他根据地的生产运动指明了方向[24]。李一玫研究了毛泽东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18]。杨凯介绍了毛泽东与朱德带头开荒种菜的故事[25]。何立波论述了毛泽东是大生产运动的发起人,亲自参加劳动,在运动中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的事迹[26]。杨雪芳介绍了毛泽东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指导与实践:提出“丰衣足食”的生产目标;创新生产运动的组织形式;丰衣足食目标的实现[27]。纳新介绍了大生产运动伊始,毛泽东带头在窑洞附近开荒种地的故事[28]。何其颖研究了毛泽东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29]。袁培树研究了毛泽东的“群众观点的生产学说”、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基准以及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特点[30]。

在其他领导人与大生产运动相关的研究方面,杨凯讲述了朱德在大生产运动中带头开荒种菜、周恩来和任弼时带头学习纺线以及陈云和张闻天带头参与生产的事迹[25]。冯芝桂介绍了朱德提出“开垦南泥湾政策”,并亲临南泥湾指导大生产的事迹[31]。纳新介绍了朱德在开垦的菜地里种出了一个“蔬菜王国”,周恩来坚持练习纺线,最终成为“纺线能手”[28]。袁桂莲介绍了任弼时夫妇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纺线事迹[32]。范忠程、范群介绍了毛泽东、任弼时、林伯渠、李富春、王震以及三五九旅的广大官兵在大生产运动中所做的贡献[24]。张志强、李俊玲研究了李富春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尊重科学、不断总结经验、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并积极引导自然科学工作者深入生产斗争第一线,要求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生产和边区的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33]。黄海研究了李富春协助毛泽东发动延安大生产运动、带头参加生产;发动中央机关干部踊跃投入边区大生产、带头开源节流;将科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生产大发展;带头创办科研院,培养既通晓革命理论又懂自然科学的人才;自己带头动手,发展壮大边区经济,建设革命家园几方面的情况[34]。刘颖[35]、梅兴无[36]和王建柱[37]均介绍了1941年初,王震率第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为改善根据地物质生活困难局面,他率领官兵垦荒屯田,克服各种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曹检生介绍了彭德怀造水车、左权送种子、贺龙拦花轿、杨勇卖菜、何德全卖鞋、晏福生独臂积肥的轶事[38]。

(五)大生产运动中的劳模研究

张彬鹏系统研究了劳模运动的背景与缘起、劳模运动的开展及其特点、劳模的类型及其角色特征以及劳模运动的作用和社会影响[39]。臧爱绒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党、全根据地向各领域的劳模学习的原因[40]。冯海通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晋中地区在共产党和劳动模范的带领下,增加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人民生活,同时提升了妇女的地位以及改造了二流子这类群体[41]。姚荣启发表过4篇研究大生产运动中劳模的文章,分别介绍了1939年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启时期的劳模评选活动以及隆重奖励劳模的基本情况[42],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的奖励劳模条例、评选办法、评选条件[43],《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生产运动奖励条例》《机关、部队、学校工作人员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多个奖励条例的内容[44],大生产运动中劳动模范赵占魁的先进事迹[45]。李军、张秀娟等介绍了大生产运动中生产模范张振财,劳动英雄、农民诗人孙万福的先进事迹[46]。唐正芒介绍了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对王震等22位模范干部给予奖励。同日,毛泽东一一为他们在奖状上题词鼓励[47]。刘卫东介绍了1938年2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大生产运动总结表彰大会”中获奖的钱桂英的模范事迹[48]。高玉娇研究了陕甘宁边区开展劳模运动的形成因素、发展概况、作用及启示[49]。

(六)大生产运动中的宣传工作研究

赵瑞研究了《解放日报》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宣传报道的历史必要性、方式特点和历史作用[50]。郝仪对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政治动员方式、成效和现实价值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探讨[51]。郭文静梳理和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日报》关于大生产运动的报道及其在大生产运动中所发挥的社会动员作用[52]。赵红梅、谢文婷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运用宣传鼓动、政治教育、物质利益诱导、典型示范、创作各种文艺作品等手段发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并总结了大生产运动中政治动员的意义[53]。周海燕以大生产运动时期的典型报道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解放日报》对三五九旅、吴满有及其他模范的典型报道,认为“新闻生产—政治动员”模型的形成,包括设定标准、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四个阶段[54]。田松林、刘瑜介绍了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密切联系。延安的新秧歌运动随着《兄妹开荒》的成功演出及秧歌价值的发现拉开了序幕,并逐渐承担起了宣传与规训的任务[55]。

(七)大生产运动现实启示的研究

张君认为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大生产运动一条成功的经验,对现在的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56]。吴波、任海滨就大生产运动中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和现今的三农政策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三农问题解决的启示[57]。薛翠凤认为大生产运动形成经济建设文化、党建文化、政治文化等三大文化,在正确的舆论下教育人,在生产劳动中发展人、团结人,在做事中谋求提高党的威信、推进党的建设等经验,启迪我们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自力更生,科学开发资源[58]。许春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发扬其优良传统[59]。牟文鹏认为大生产运动,对于当前的作风建设以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60]。余小勇认为大生产运动对于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对享乐主义、抵制腐败现象等四个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61]。陈光军探讨了延安大生产运动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启示[62]。冯铁蕾认为大生产运动对于今天推进榜样教育,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63]。


三、国内大生产运动的研究现状评析


目前,史学界对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原因、时间、意义,以及对大生产运动的领导人物、劳模等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梳理和分析就会发现目前国内大生产运动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仍需深化研究的地方。

(一)史料开挖和利用不充分

就史料的发掘而言,对口述资料的搜集、整理仍不到位,其他支撑的史料也较为薄弱,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就史料的利用而言,目前学者对地方志、文史资料以及报刊的利用较少,大多未曾涉及。鉴于以上情况,后续的大生产运动研究要加强对原始资料的利用,注意对口述资料的搜集、整理。另外,研究者可以去当地档案馆查找所需史料,也可以从地方志、文史资料以及大生产运动中相关领导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里面搜集、利用相关资料。

(二)地域研究不均衡

笔者目前共搜集到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硕士学位论文10篇,其中研究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高达9篇之多,且这9篇中涉及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有2篇。此外,笔者搜集到有关大生产运动的期刊论文110篇左右,其中从整体上研究大生产运动不同方面的有50余篇,关于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研究的有43篇,关于其他革命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研究的仅有13篇。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研究的43篇中涉及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有13篇。通过对以上数据的简要总结,发现学术界目前对于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研究较多,尤其以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研究为代表,然而对其他地区的大生产运动,如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较少甚至尚未涉及。总体上看来,这种地域研究不均衡的情况毫无疑问已经使得大生产运动的研究较孤立,缺乏横向比较。今后研究需要格外关注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加强与其他根据地相关研究的横向比较和联系,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好这项研究工作。

(三)研究深度有待推进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目前史学界对大生产运动的研究,大多数仍然停留在对事件的叙述层面,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研究,譬如关于大生产运动的特色、大生产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等。从研究的方法上看,仍然是单一的历史研究方法居多,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还需加强。从研究的视角上看,区域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因为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生产运动的同时,其他抗日根据地都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今后研究需要注意以上三个问题,不断深入老课题,开拓新课题,把大生产运动的研究提上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黄文生,赵振军.抗日根据地军民大生产运动[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

[2]米晓蓉,刘卫平.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大生产运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4]张水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5]张国祥.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民兵组织和大生产运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6]谢武申.关于彭德怀致邓小平的信---兼谈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大生产运动[J].近代史研究,1985(3):102-111.

[7]王刚.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形成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7(2):123-124.

[8]曹应旺.毛泽东发动和领导大生产运动再认识[J].毛泽东研究,2015(6):40-49.

[9]陈舜卿.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3):116-121+106.

[10]任峰.抗战时期鄂豫边区的农业生产[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65-68.

[11]狄俊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必然性及意义[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1995(3):26-29.

[12]乌日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13]李生策.关于大生产运动的时间和原因的再探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0(3):1-3+6.

[14]李婷婷.大生产运动起因和意义分析[J].福建党史月刊,2011(6):45-46.

[15]师连枝.大生产运动缘起申论[J].许昌师专学报,1998,17(4):75-77.

[16]袁永强.重温大生产运动[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4):16.

[17]牛文通.关于大生产运动的两个问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19-23.

[18]李一玫.浅论毛泽东与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开展[J].新西部,2017(24):6-7.

[19]安运银.浅论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0(3):26.

[20]刘启明.从毛泽东的论述看大生产运动的历史意义[J].福建党史月刊,2009(24):16-18.

[21]黄爱军.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考察[J].福建党史月刊,2007(4):94-98.

[22]车迎坤.略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经验及意义[J].龙江党史,1997(4):22-25.

[23]冯正钦.试论毛泽东领导大生产运动的经济思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3-16.

[24]范忠程,范群.湖南人与大生产运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104-109.

[25]杨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中的中央领导人[J].新湘评论,2016(12):42-43.

[26]何立波.情系大生产运动的毛泽东[J].党史博采,2013(10):11-15.

[27]杨雪芳.毛泽东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指导与实践[J].学术探索,2013(5):134-137.

[28]纳新.开荒·种菜·纺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大生产运动中[J].福建党史月刊,2003(2):23-26.

[29]何其颖.毛泽东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思想及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4(4):26-31.

[30]袁培树.毛泽东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是怎样调整边区经济的[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2):50-55.

[31]冯芝桂.朱德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J].党史文汇,2004(3):35-37.

[32]袁桂莲.夫妻纺线---任弼时夫妇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J].湘潮,2001(6):29-31.

[33]张志强,李俊玲.李富春与延安大生产运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41-47.

[34]黄海.李富春与延安大生产运动[J].文史春秋,2010(7):14-18.

[35]刘颖.王震率三五九旅抓生产[J].当代兵团,2019(6):43.

[36]梅兴无.王震这一生的五个“最”[J].世纪风采,2019(2):21-27.

[37]王建柱.王震与八路军三五九旅[J].文史春秋,2015(7):23-27.

[38]曹检生.上马刀枪下马镢---湘籍八路军将领参加大生产运动轶事[J].湖南党史月刊,1992(4):32-33.

[39]张彬鹏.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及其社会影响[D].西安:西北大学,2009.

[40]臧爱绒.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学习劳模的成因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1):38-44.

[41]冯海通.浅谈晋中地区劳模运动[J].农家参谋,2018(6):250-251.

[42]姚荣启.大生产运动中有着巨大影响的劳模表彰大会[J].工会信息,2016(35):34-38.

[43]姚荣启.抗战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大批劳模[J].工会信息,2016(29):41-44.

[44]姚荣启.抗战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J].工会信息,2016(23):36-39.

[45]姚荣启.抗战时期大生产运动中工人的旗帜赵占魁[J].工会信息,2016(17):36-41.

[46]李军,张秀娟.张振财,等: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模范[J].百年潮,2014(6):36-41.

[47]唐正芒.“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给22位模范的题词[J].文史博览,2007(11):61-62.

[48]刘卫东.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惟一女劳模[J].党史纵横,2003(3):29.

[49]高玉娇.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5):46-52.

[50]赵瑞.《解放日报》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报道宣传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7.

[51]郝仪.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政治动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52]郭文静.延安《解放日报》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社会动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53]赵红梅,谢文婷.浅谈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动员[J].黑龙江史志,2014(13):70-71.

[54]周海燕.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运动典型报道中的“新闻生产-政治动员”[J].当代传播,2012(3):29-31.

[55]田松林,刘瑜.宣传与规训:大生产运动中的新秧歌狂欢[J].宜宾学院学报,2018,18(2):12-20.

[56]张君.从大生产运动看近几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17-21.

[57]吴波,任海滨.中国共产党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的政策与现今三农政策的比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1):83-86.

[58]薛翠凤.大生产运动形成的文化及经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9):201-203.

[59]许春章.关于解放区大生产运动几个问题的探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J].黑龙江财专学报,1985(2):55-61.

[60]牟文鹏.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大生产运动的现实启示[J].党史博采,2014(5):4-6.

[61]余小勇.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及其现实启示[J].前沿,2011(12):105-108.

[62]陈光军.浅析延安大生产运动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6(6):80-82.

[63]冯铁蕾.积极推进榜样教育的路径创新---学习借鉴延安大生产运动实践的重要启示[J].党建,2019(12):22-23.


武艳敏,左新粮.国内大生产运动研究述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33-138.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ZS02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LS010);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创新项目;郑州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YJSXWKC201538);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郑州大学2018年度教改重大项目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当代中国史研究

期刊名称:当代中国史研究

期刊人气:128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1005-4952

国内刊号:11-3200/K

邮发代号:82-647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