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2021-03-19    16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观察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及胫前肌均方根(RMS)值,Fugl-Meyer量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10m步行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伸膝位踝背伸角度与胫前肌RMS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m步行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

  • 关键词:
  • Berg平衡量表
  • 中风后遗症
  • 头针
  • 镜像疗法
  • 加入收藏

中风是临床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1]。中风后患者易发生感觉、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遗留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有关研究[2]表明,约30%~50%的中风患者存在一侧下肢伸直痉挛、感觉麻木等问题引起的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因此,研究如何最大程度提高中风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对改善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有研究[3]表明,镜像疗法可通过视觉皮层纠正内在躯体模式以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增强肢体存在感,已用于治疗幻肢痛、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头针疗法是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在临床治疗脑源性疾病中已取得广泛应用,且对中风症状疗效确切[4]。为给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研究探索过程提供新思路,本研究探讨了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中风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纳入标准

(1)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中医诊断标准[5];(2)经影像学诊断为脑出血/脑梗死;(3)年龄30~75岁;(4)首次发病,发病时间在2周至3个月;(5)下肢一侧存在肢体功能障碍;(6)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意识清楚可交流。

1.3排除标准

(1)患有其他影响下肢运动或感觉的神经系统疾病者;(2)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下肢骨科疾病者;(3)非脑血管病变原因所致偏瘫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按照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特点实施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内科常规处理,扩血管、降压、改善循环等治疗,不同体位的平衡训练、患肢被动活动、体转训练等常规运动治疗。另外增加镜像疗法,开始前先向患者说明方法步骤并示范动作,直至患者完全理解并配合。选取安静、背景单一的治疗环境,患者坐椅子上,双足着地,地面竖置一面镜子于双下肢之间,两侧足姿势相同;患侧足置于镜子后方,健侧置于镜子前方;治疗师展示患者需进行的动作,患者健侧足按照指示完成踝背伸、踝外翻及足趾背伸等运动,同时双眼观察镜子中健侧足的镜像,无需在意患侧足是否真正运动,只需指导患者想象此刻患侧足正在参与健侧足的活动,并让患者试着尽可能地进行双侧同时运动。常规治疗时间为30min,镜像疗法20min,每日1次,1周5d连续治疗,2d休息,连续治疗8周。

2.2观察组

在治疗期间,按照中风患者功能恢复特点给予患者相应的常规药物、运动功能恢复训练等基础治疗措施,以及与对照组治疗方法相同的镜像疗法,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头针治疗。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分别选取病灶侧的顶颞前后斜线及顶中线(百会穴至前顶穴),使用0.25mm×25mm的针灸针,75%乙醇常规消毒后,于顶颞前后斜线2针对刺,顶中线连续4针排刺,针体与皮肤呈30°夹角刺入皮下,达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头皮针穴线轻微、快速推进30mm,然后快速捻转,频率保持100r/min以上。每次持续捻转2min后留针30min,每次行针间隔5min,每日2次,1周5d连续治疗,2d休息,连续治疗8周。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3.1.1伸膝位踝背伸角度

采用踝关节量角器测量踝背伸角度,正常角度为20°~30°,角度越大,代表运动分离程度越高。

3.1.2胫前肌均方根(RMS)值

采用绍兴UMI-SE-I型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收集患者运动后的肌力信号,并转化为数字信号,再经过电脑上软件分析处理,得出胫前肌RMS值。

3.1.3下肢运动功能评测

采用Fugl-Meyer量表评测下肢运动功能,总分为34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运动功能越好。

3.1.4Berg平衡量表

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能力,总分56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平衡能力越强。0~20分,平衡能力较差,需乘坐轮椅;21~40分,有一定平衡能力,可辅助下步行;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行走;分值<40分,提示有跌倒危险。

3.1.5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

采用改良MBI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3.1.610m步行时间

在平地测出14m长度距离,以2m处为起点12m处为终点,记录患者走10m的时间(前后2m不计),无法独立步行或10m步行时间超过360s以360s计算,测量3次,取平均值。

3.2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患者10m步行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10m步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m步行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10m步行时间比较

3.3.2两组治疗前后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及胫前肌RMS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伸膝位踝背伸角度与胫前肌R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伸膝位踝背伸角度与胫前肌RMS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及胫前肌RMS值比较

3.3.3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比较


4、讨论


中风后,患者运动系统不受高位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导致肢体肌群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的症状称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上下肢内收、患肢随意运动等症状[6]。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伸髋、伸膝、踝跖屈,致使患侧下肢长于健侧,行走困难,严重者还可能失去步行能力,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改善或恢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步行功能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基础。目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器材肢体训练、电生物反馈、针灸、镜像疗法等[7],均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但康复器材与电生物治疗成本及条件相对较高,不益于大规模推广使用。

镜像疗法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是指让患者将健侧运动的平面镜成像想象成患侧运动,以激活大脑皮质,利用视觉反馈来辅助运动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康复训练疗法[8]。有关研究表明,相比于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大脑皮质活动,并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出调节性指令,实现大脑功能重组[9]。针灸治疗中风已有悠久历史,中医学将中风的病机称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并认为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人体各处精气均通过气血经络汇聚于头面部。因此,中风患者进行针灸康复治疗时常采用头部取穴[1]。头针指在头皮额区、顶区等特定部位行针,行针过程中,针刺到达骨膜处并对刺激区域造成一定的压力,以改变皮质的局部病理状态,激活患者脑部组织功能及传导功能,可帮助重建与修复神经中枢及其传导通路[10]。此外,戎兴华[11]研究表明,在头针疗法的基础上增加肢体康复训练对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踝关节是人体保持运动姿势稳定的一个微枢纽,踝关节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完成动作时支撑整个身体的稳定性,而胫骨前肌有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作用,若胫前肌瘫痪,则足下垂且会出现提足障碍[12,13]。因此,踝关节肌群协调控制及踝关节的稳定支撑对维持人体正常步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膝位踝背伸角度与胫前肌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提高踝关节背伸能力并解除胫前肌处神经麻痹状态。分析原因如下,(1)患者通过健侧运动成像输入正确运动过程,从而得到较为直观的视觉回馈,并帮助大脑启动控制患侧运动的神经元,进一步改善胫前肌部位的神经组织,恢复患侧下肢分离运动。(2)顶颞前斜线区有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射区,中央前回是调控身体运动的重要区域[14];而顶中线属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功效;对这些部位进行针刺治疗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脑组织血流,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从而提高神经冲动敏感性,促进下肢神经功能重组,进一步改善大脑对踝关节与胫前肌运动的支配作用。

人体平衡功能是由视觉、前庭觉等多因素整合传输至小脑而形成[15]。中风后,患者本体感觉通路出现障碍,引发肌张力减退,导致平衡功能障碍,并最终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阻碍患者正常生活。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10m步行时间用时更短;说明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与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加快步行能力恢复。分析原因在于,镜像作用下,患者得到了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视觉反馈,以此激活中枢感觉区、运动区等相应皮层的镜像神经元,并增强大脑整合作用与交互神经支配功能,进而帮助人体维持和调节平衡功能[16,17,18]。头针通过刺激百会、前顶等穴,可改善脑部供血,促使中枢系统发挥重塑作用,加快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从而改善中风偏瘫症状,恢复下肢运动功能[19,20]。下肢功能与平衡能力的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步行功能,增大其活动范围,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头针配合镜像疗法治疗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有助于患者恢复步行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勤贤,周湘明.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及步行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2019,34(11):563-566.

[2]陈东林,邱周凌潇,刘婉,等.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6):647-651.

[3]胡益娟,钟冬灵,陈强,等.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Meta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5):378-383.

[4]雷旭露,肖蕾,冯必强,等.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2019,35(9):75-78.

[5]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59.

[6]庄燕,陆静珏.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的头针治疗方案研究进展[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6,5(2):64-67.

[7]罗林坡,李萍,黄步哲.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7):16-17.

[8]钱巧丽,陈小燕,毛小媛.早期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16):17-18.

[9]张晓瑜,何媚英.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2):79-80.

[10]祝仁梽.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9,7(15):155-157.

[11]戎兴华.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3):7-9.

[12]张珊珊,吴文,李婷婷,等.表面电极与单极针电极采集胫前肌电信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38(5):358-363.

[13]程华军,廖亮华,陈尚杰,等.肉毒毒素注射后功能性电刺激与运动平板同步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及足内翻的疗效观察[J].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9):674-678.

[14]王伊莞,郑欢,周波,等.平衡区久留针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量表评分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8):654-655.

[15]毛荣华,陈长香.BrainHQ视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5):544-546.

[16]陈秀秀,吴庆文,郭子梦,等.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5):539-543.

[17]凌晴,胡世红,王田尧,等.镜像疗法促进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和皮质脊髓束重塑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1,27(1):31-36.

[18]尹正录,孟兆祥,葛晟,等.互动式头针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20,40(9):918-922.

[19]孔祥璐,沈永进.头穴丛刺长留针对卒中后站立平衡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5):29-31.

[20]张忠平,张海月,于秀萍.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9):45-46.


陈立霞,李承家,王亭亭,杨傲然.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03):279-28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人气:354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0779

国内刊号:23-1354/R

邮发代号:14-177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