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

  2021-11-13    5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7例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功能障碍积分、压痛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22%,对照组为72.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功能障碍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功能障碍积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功能障碍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压痛积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压痛积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压痛积分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活动功能,减轻压痛感及疼痛感。

  • 关键词:
  • 功能活动
  • 压痛
  • 温针灸
  • 视觉模拟评分法
  • 项背肌筋膜炎
  • 风寒湿型
  • 加入收藏

项背肌筋膜炎也称为项背纤维组织炎症,多指筋膜、肌腱、肌肉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1]。患者多以项背部僵硬、疼痛、软弱无力及运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项背肌筋膜炎常累及菱形肌、斜方肌及肩胛提肌等。该病发病机制与天气变化存在密切关系,潮湿、阴雨、劳累、损伤及风寒等均易加重病情。现临床多采用消炎止痛类药物治疗,但其疗效均不十分理想。中医认为,项背肌筋膜炎多因风寒湿气入侵,或急慢性劳损,项背部经筋气滞血瘀,脉络受阻所致。鉴于此,本研究对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中项背肌筋膜炎的相关诊断标准:①项背部存在明显疼痛感,疼痛程度不同,压痛点固定;②肩背部存在明显肌肉结节,颈背部活动功能受限;③局部按压可出现反射性疼痛;④以项背部僵硬、疼痛、软弱无力及运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⑤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

1.2 辨证标准

符合《中医内科学》[3]中痹证的诊断标准,辨证为风寒湿型。主症:背痛板滞,肩部、后颈部牵拉性疼痛,痛引上臂;次症: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者;②患者年龄>20岁且<70岁;③颈背部皮肤无溃烂或破损;④近期未接受其他方式或药物治疗者;⑤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⑥可配合并完成整个治疗过程者;⑦本次研究经温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执行。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血液疾病或骨质疏松者;②局部存在水肿或为早期肌肉拉伤者;③治疗期间出现精神障碍或病情不稳定者;④合并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者;⑤存在沟通障碍且生活无法自理者;⑥合并风湿、类风湿等免疫性疾病者;⑦治疗依从性差或无法完成本次研究者;⑧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一般资料

选取温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25~60岁,平均(42.36±9.71)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93±0.47)年;病变部位:左侧26例,右侧19例,双侧14例;疾病史:外感风寒史29例,外伤史17例,劳损史13例。对照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28~65岁,平均(43.54±10.36)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3.08±0.59)年;病变部位:左侧27例,右侧18例,双侧13例;疾病史:外感风寒史28例,外伤史16例,劳损史1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单纯针刺治疗。取穴:选取2~4个阿是穴(斜方肌、肩胛内角、菱形肌、肩胛提肌上的条索处、压痛点或筋结处)。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相应穴位局部皮肤,选取华佗牌40mm毫针对所选穴位垂直刺入,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1次。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取穴同对照组,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相应穴位皮肤,选取40mm毫针刺入所选穴位及压痛点。条索状结节处采用斜刺方式并与皮肤成15°角刺入,确保针体经过结节内,得气后每次选3~4个穴位进行温针灸,在针柄上插入1cm×1cm的小艾炷,点燃后缓慢燃烧,常规燃烧3炷;于条索状结节处及压痛点处燃烧2炷小艾炷,1炷燃完后去掉灰烬,针柄温热后再燃烧下一炷。燃烧小艾炷时应于针下置放硬纸片,避免艾炷灰烬灼伤皮肤。每次留针20min,每天1次。

2组患者均以10次为1个疗程,停2d后继续下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功能障碍与压痛:采用功能障碍积分法及压痛积分法[4]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活动及压痛情况。功能障碍积分法评分标准:0分(正常):无功能障碍,可进行各种活动;1分(轻度):关节活动不灵活,活动轻度受限,但可从事正常活动;2分(中度):活动明显受限,生活可自理,但难以从事一般活动;3分(重度):功能活动能力丧失,生活无法自理。压痛积分法评分标准:0分(正常):做最大活动或重压时无疼痛;1分(轻度):被动活动不受限,但重压时有疼痛感;2分(中度):活动轻度受限,重压时有疼痛不适感;3分(重度):被动活动严重受限,重压时有疼痛且退缩。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0分为活动及静息时均无疼痛感;1~3分为静息时无疼痛感,活动时存在轻微疼痛;4~6分为静息时轻微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7~10分为活动或静息时疼痛剧烈。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项背部疼痛感消失,可自主活动;有效:患者项背部疼痛感有所改善,但活动时仍有不适感;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22%,对照组为72.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2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功能障碍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功能障碍积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功能障碍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4 2组治疗前后压痛积分、VAS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压痛积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压痛积分、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压痛积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项背肌筋膜炎是以项背软组织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征,多因软组织微细损伤致无菌性炎症引发疼痛,多与外伤、职业性劳损及外感风寒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项背肌筋膜炎为慢性疾病,且具有反复性,故治疗过程长。随着现在生活及工作习惯的变化,手机及电脑的使用率增加,项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逐渐年轻化。当前,西医多采用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虽能暂时缓解患者疼痛感,但长期疗效并不十分显著。

项背肌筋膜炎属中医筋痹范畴,筋痹多因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入侵项背部筋脉,气血瘀阻,经络不畅所致。《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故治疗应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通取效为主。《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可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活血通气[5]。温针灸也称“烧针灸”“热传灸”,《千金翼方》有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该治疗方式将艾灸与针刺相结合,在多种痹证、疼痛、虚损性疾病及寒证等中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温针灸通过行气活血、祛风除湿、疏经通络以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组织炎症,平衡局部及整体内环境,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研究发现,温针灸可使热力沿针传入体内,改善血液循环,促使机体释放阿片肽、5-羟色胺等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达到镇痛效果[6]。温针灸借助灸条热力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对体表俞穴相应的皮部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通过穴位经络,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平衡五脏六腑及机体功能,促进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温针灸不仅可调节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还可有效治疗病理状态,达到强身健体、驱邪扶正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22%)显著高于对照组(72.41%),表明温针灸可显著提高项背肌筋膜炎风寒湿型临床疗效。这一研究结果与王乐琴[7]报道的结论相符。

温针灸以中医学“通则不痛”为主要治疗原则,为患者实施针刺的同时进行温针灸,通过艾绒的温热刺激可有效扩散经络感传现象,达到疏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温针灸的热传学研究发现,温针灸可通过针将热量逐渐渗透至局部皮肤组织,甚至针尖部位,热感可渗透至皮肉筋骨间,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流运行,加快新陈代谢,消除无菌炎性因子,缓解疼痛,恢复组织作用,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活动[8]。阿是穴为经外奇穴,源于《黄帝内经》所言“以痛为腧”,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针灸阿是穴可直达病灶,疏通经脉,改善病灶气血循环,以有效缓解疼痛感及肢体功能[9]。张赛赛[10]研究发现,齐刺结合温针灸对于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的综合疗效、镇痛疗效和改善功能活动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一定优势。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功能障碍积分、压痛积分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活动,减轻其压痛感及疼痛感。


参考文献:

[1]吴频霞.肌内效贴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1):1280-1282.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66-467.

[4]郑金顺.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王俊伏.艾条温和灸的临证运用[J].河南中医,2004,24(7):67.

[6]郑寒丹,赵继梦,吴璐一,等.温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2):6855-6860.

[7]王乐琴.刮痧与温针灸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7):478-480.

[8]程珂,丁轶文,沈雪勇,等.温针灸的传热学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8):32-36.

[9]傅俊钦.基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阿是穴针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0]张赛赛.齐刺结合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文章来源:叶一骏,徐颖,杨洋.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21):178-18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438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1340

国内刊号:61-1501/R

邮发代号:52-2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