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

  2022-05-10    25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分析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21年5月就诊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28例,应用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针刺手三里动针法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28例患者治疗1~3次,总有效率达95.31%。结论: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疼痛,恢复速度快,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关键词:
  • 临床疗效
  • 天池伤科流派
  • 急性腰扭伤
  • 手三里
  • 加入收藏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多由于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小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的急性损伤所致,临床表现为腰部急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多因姿势不良,运动时无充分热身,负重发力点不当,以及意外跌扑外伤等原因导致[1]。目前急性腰扭伤多以手法,针灸,理疗,内服及外用止痛、活血或肌肉松弛类药物治疗为主。本病起病急,而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则导致病情迁延不愈,会逐渐形成慢性腰痛。天池伤科流派手法是基于国医大师刘柏龄临床60余年的经验总结,其将一针一牵三扳法运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因一针法患者接受度差,故改良一针法为手三里动针法,再结合一牵三扳法,方法简便。本研究将2013年8月-2021年5月门诊治疗的急性腰扭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采用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21年5月门诊就诊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28例,其中男58例,女70例;年龄25~78岁,平均(35.87±13.98)岁;损伤部位:棘上韧带损伤31例,棘间韧带损伤42例,小关节紊乱23例,骶髂关节损伤18例,骶棘韧带损伤14例。

诊断标准:具有腰部明确外伤史,伤后腰部疼痛明确,活动受限,疼痛持续,休息后疼痛可缓解但不消除,咳嗽、喷嚏、用力某一个姿势时使疼痛加重。腰部无法直立,活动受限,行走不便,严重者卧床难起,辗转困难。腰肌痉挛,压痛明显,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即为损伤处。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行腰部正侧位、双斜位、动力位X线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排除关节错位,峡部裂及横突骨折;排除骨折及其他病变,并经查体明确诊断;排除腰椎间盘突出及其他病变所致的急性腰痛,无下肢放射痛及下肢麻木,如有下肢无力及感觉异常,局部压痛均在腰部正中或腰部一侧,或于骶髂关节周围及腰骶部,必要时进一步采用核磁检查,以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方法:(1)手三里动针法:患者首先取坐位,上肢平放,两肘自然弯曲,拇指在上,选0.3 cm×40 cm毫针,常规消毒后,在患侧手三里穴处,向上呈45°~60°快速进针0.5~0.8寸,行针有明显酸、麻、胀、重等针感后,令患者站起,随即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行针,同时令患者以腰部痛点为中心,作左右旋转、前俯后仰及侧屈等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始终缓慢活动,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及力度,直至腰部疼痛消失为止,起针。(2)一牵三扳法:(1)一牵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术者站立于患者足侧,双手握患者双足踝,将双腿提起,使腰部后伸,嘱助手把住患者腋窝,双方形成对抗,术者缓慢牵拉双足踝,重复3次,并缓缓放松,切忌不要做抖法。亦可以单人操作,患者自行双手向上拉住床沿,术者双手握住足踝部,向下牵拉,牵拉3次即可,力度要缓和适中,不要暴力。(2)一扳俯卧位(扳肩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4~5腰椎,一手将肩向后扳起,与压腰的手交错用力。对侧再做1次。(3)二扳侧卧位(腰部推扳法):患侧下肢在上屈曲,健侧下肢在下伸直,术者立其前侧,单手扶持患者臀部,另一手扶持其肩部,协同向相反方向推和扳,使其腰部获得充分的旋转活动。此法重复3次。(4)三扳俯卧位(扳腿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将一侧大腿外展抬起,与压腰的手部上下交错用力,对侧再做1次。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患者无腰部疼痛症状,无任何活动受限(主动或被动活动),查体腰部无任何压痛为治愈;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任何的主动或被动活动),查体腰部有明确痛点为无效。(1)优:本疗法1次治疗治愈者;(2)良:3次治疗治愈者;(3)中:3次以上治疗治愈者;(4)差:3次以上治疗无效者。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表格统计数据,百分比分析。


2、结果


因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且本组病例并非临床试验,故并未进行系统的疼痛评分,但患者均在治疗1~3次后有明显疗效。其中优86例(67.19%),良24例(18.75%),中12例(9.38%),差6例(4.69%)。总有效率为95.31%。

128例患者共随访89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平均36个月,其中优者复发率低,良者复发率明显增高,多因过度劳累或者受凉及再次扭伤所致。


3、讨论


急性腰扭伤又称“闪腰”“岔气”,中医学认为跌扑闪挫,损伤经络,气滞血瘀,或弯腰不利,均会导致气血运行不利,瘀血聚集腰部,局部筋脉挛急,导致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被动体位。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多为腰部肌肉、韧带、筋膜损伤,多在腰骶或骶髂关节处为主,常因搬重物或突然做离心动作时发生,如运动未热身,或者突然腰部发力,使肌肉超出其拉伸极限,造成肌肉损伤,筋膜或韧带撕裂,有时可伴有小关节绞锁,甚至滑膜嵌顿,导致局部软组织痉挛,无法屈伸、旋转活动,但无神经压迫表现。笔者认为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半脱位、滑膜嵌顿均为独立疾病,应与急性腰扭伤相鉴别,但临床上发现软组织与骨关节问题往往同时存在,而非单一疾患,临床疾病较复杂,且人体筋骨为整体,软组织与骨关节亦为整体,软组织损伤会影响骨关节,骨关节移位会影响软组织,而非独立单纯的骨关节移位或者软组织损伤,故应软组织与骨关节同时治疗。临床治疗常采用内服活血化瘀药物、肌肉松弛类药物,外用活血类、止痛类膏药,理疗、单纯局部针刺、推拿手法、手法正骨复位等,虽然对于轻症患者有一定效果,有时1周以上方可缓解,但疗效并不能达到预期,有的甚至迁延难愈,逐渐转变为慢性腰痛,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虽然肌肉松弛类药物对于急性软组织痉挛有缓解作用,尤其可以改善肌肉痉挛疼痛状态,但不利于患者活动,而理疗等方式治疗时间长。中医特色疗法较多,可快速治愈,但有些方法治疗不易掌握,尤其以各骨伤、针灸流派针法及手法,而应用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治疗,方法简便,易于推广。

天池伤科为东北地区骨伤流派的代表,天池伤科流派始于清代刘德玉老先生,历史悠久,经传承至刘秉衡、刘柏龄、赵文海,天池伤科流派以骨伤科闻名,国医大师刘柏龄为天池流派伤科代表人物,其理筋、正骨、推拿、针灸、中药等疗法独具特色。天池伤科流派治疗急性腰扭伤采用一针一牵三扳法,疗效显著[2],手法是国医大师刘柏龄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方法独具匠心,现一牵三扳法主要应用于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但临床应用发现一针一牵三扳法对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效果显著。一针法,即用三棱针刺破龈交穴出血,以及斜刺人中穴强刺激,龈交穴放血时若术者操作不当易损伤唇系带,而针刺人中穴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尤其对疼痛异常敏感患者,且针刺人中时,晕针者多,施针前与患者沟通后大多不能接受。《针灸甲乙经》曰:“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灵枢·经筋第十三》曰:“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夹脊。”因此手三里对脊柱一侧相当于夹脊穴部位的腰扭伤效果最好[3]。《席弘赋》有记载:“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马丹阳天星十二诀中的“三里内廷穴,曲池合谷接”,其中三里备注为足三里,但其内涵手三里,阳明主宗筋,而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要穴,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作用。手三里可疗筋伤,临床取单穴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一般针入痛止,活动正常[4]。故而改用针刺手三里,患者更容易接受。现代医学认为手三里有镇痛抗炎作用,能解除肌肉痉挛[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乃天地之道,万物变化之根本;阳主动,阴主静;阳化气,阴成形;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而动留针实现了动静结合,促进气机流畅,动而生阳,以化凝滞。所以此治法的基本原理即解除经络气血之阻滞,改善活动。运动针灸,即针灸后令患者活动治疗部位,有助于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改善肌肉紧张,动针在临床上应用较广,如:牵引针法、黄帝内针、筋膜针刺等均强调针灸配合主动活动,因急性腰扭伤患者往往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尤其某一特定位置疼痛加重,但无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神经压迫症状,故患者非针灸时主动活动反而会加重肌肉痉挛,从而使疼痛加重,甚至无法直立,而针刺手三里能够针入痛止,对于病情较重患者,手三里针法可行泻法,用强力捻转刺激,但要根据患者接受程度以调整手法,针入后配合腰部主动活动,更有利于局部瘀血消散,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可加速肌肉痉挛缓解,有利于筋膜、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修复。一般患者被动体位进入诊室,应用手三里动针后活动10 min即可缓解腰部疼痛,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少数患者活动自如,从而为下一步手法的治疗奠定基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可以使患者的痛阈敏感性降低,针刺镇痛的机理主要集中在针刺对神经系统与神经介质方面的影响[6],有时腰扭伤还伴随筋膜损伤,动针也有利于筋膜损伤的缓解,针后运动,对于筋膜的牵拉,能够缓解痉挛状态,改善局部疼痛,从而利于筋膜损伤的修复。而本针法是巨刺与动针相结合,动针结合更有效改善患者腰部疼痛,并且腰部活动幅度逐步增加,活动亦从缓慢到快速,有效缓解腰部肌肉痉挛,经临床实践发现,手三里的局部按压酸麻胀痛,对于疾病的诊断亦有提示作用,但鲜见此方面研究报告。

天池伤科流派手法以轻巧见长,注重筋骨并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治宜,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急性腰扭伤进行局部推拿时,有时即刻性腰部肌肉松弛,患者当即感觉轻松,活动自如,但治疗后坐位时间较久起身时,仍然会出现腰肌痉挛、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无法直立,有的甚至出现症状加重,手法过重或者按摩不当可导致局部血肿甚至疼痛加重。而一牵三板法是天池伤科流派独特的治疗方法,轻盈而不至力,顺柔而不刚猛,并不针对腰部进行推拿治疗,避免了对损伤组织的刺激,一牵三扳法对于局部筋脉挛急有放松作用,对损伤经络有疏通作用,同时可改善瘀血,调整肌肉的痉挛及关节绞锁状态。一牵法是通过牵拉患者足部而进行人工牵引,是中医骨伤科常用手法,但不同于牵抖法,不需要抖,只采用人工牵引即可,可以双人配合,亦可以单人操作。这种人工牵引不仅可以使关节得到伸展,而且还能牵拉局部筋膜及腰背肌群,力度由轻及重,再缓缓放松,有缓冲过程,不因力度过猛导致异常情况发生。而天池伤科的三扳法又不同于正骨手法,正骨是为了小关节复位,而天池伤科扳法是极限的活动腰部,而非整复关节,这是与正骨方法的区别,所以三扳法不发力是其手法的要点,充分利用各个方向的极限活动,旋转、后伸,侧转带动患者被动活动腰部肌肉、韧带、关节。三板法均不发力,并不是让小关节复位的发力性手法,但三扳法却有助于小关节的自行复位,因急性腰扭伤软组织水肿,发力可能会加重损伤软组织。扳肩压腰法能够针对上段腰椎及下段胸椎进行极限扭转,对背扩肌、腹横肌、竖脊肌等有拉伸作用,腰部推扳法可以针对腰椎进行极限扭转,对深层次竖脊肌、腰大肌、腰方肌等有拉伸作用,而扳腿压腰法可以针对下段腰椎及骶髂关节进行极限扭转,对髂腰肌、腰大肌、骶髂关节韧带等有拉伸作用,而三扳法对于浅层次的筋膜亦有拉伸作用,能够充分改善局部软组织痉挛,使气血运行顺畅,因此无论筋膜损伤还是肌肉、韧带损伤都可以有效的改善痉挛状态,缓解疼痛,甚至可以改善关节紊乱、滑膜嵌顿。而前期的手三里动针改善患者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及软组织痉挛状态,才有助于进一步进行一牵三扳法的实施,所以针法与手法相辅相成,按顺序施行方可显效。

单纯的手三里动针有时并不能解决关节绞锁状态,且单独运用针刺时疗效欠佳,起针后一段时间患者会出现疼痛反复、活动再次受限,针刺疗效不持久。单纯手法有时不能使肌肉痉挛缓解持久,尤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的患者。手三里动针法与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相辅相成,带针运动,相当于患者主动活动,而天池手法相当于患者被动活动,在针后运用手法,使腰部充分活动,更好地改善局部软组织痉挛、关节绞锁、局部瘀血等问题,真正达到筋骨并重、动静结合、舒筋活络,快速缓解疼痛,有效缩短病程。

综上所述,天池伤科流派结合手三里动针法,可有效解决急性腰扭伤,快速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并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经临床不断实践,24 h内治愈率较高,而超过48 h以上者治愈率明显下降,并且需要继续数次治疗。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动静结合、筋骨并重、远端针刺取穴加腰部轻柔手法,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仇秀宇,赵丹,屠立平等中医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0):1426-1428.

[2]李治罡,毕立新,谭振刚应用刘柏龄教授三E板一牵-针法治疗 急性腰扭伤的体会[J]中医正骨, 1999,11(9)-:46.

[3]高树忠一针疗法[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67.

[4]冉鹏飞针刺单穴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78例[J].江西中医药2017,48(10):58-59.

[5]周运峰,凡.石洪霞手三里穴临床应用概况[J].河南中医,2010,30(8):832 -833.

[6]朱现民,尹连海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35.


文章来源:董颖,毕锴,温建民,赵文海.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0):88-90+9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河南中医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期刊人气:205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5028

国内刊号:41-1114/R

邮发代号:36-40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