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西北、东北地区豫杂谷1号的丰产稳产性研究

  2020-09-17    35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豫杂谷1号在西北、东北地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通过高稳系数法(HSC)、变异系数(CV)、基因型分组法对谷子新品种豫杂谷1号在西北、东北春谷种植地区丰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杂谷1号丰产稳产性较好,在东北和西北适宜地区可推广种植。

  • 关键词:
  • 丰产性
  • 品种
  • 基因型分组法
  • 稳产性
  • 豫杂谷1号
  • 高稳系数法
  • 加入收藏

高产、稳产、优质、广适是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也是选育谷子新品种的主要目标。豫杂谷1号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不育系安育1号为母本,抗拿捕净除草剂品种安14-6229为恢复系,选育的两系谷子杂交种。2018年参加了国家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华北夏谷区组、西北春谷区早熟组、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东北春谷区4个区组的试验,同年完成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DP谷子(2018)410136。为了更好地了解豫杂谷1号在西北、东北春谷区的产量表现和推广前景,本研究通过高稳系数法、变异系数和基因型分组法对豫杂谷1号丰产稳产性进行分析,为其在该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为豫杂谷1号,以其2018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西北春谷区早熟组、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东北春谷区组试验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

1.2分析方法

试验采取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田间管理同当地大田管理。以豫杂谷1号在各试点的平均产量来评价其丰产性;用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基因型分组法说明豫杂谷1号的稳产性和适应性。

采用温振民等[1]的高稳系数(HSCi)计算公式:

公式1

式中HSCi为第i个参试品种的高稳系数,X¯¯¯i和Si分别为第i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标准差,X¯¯¯ck为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HSCi值越大,说明该品种丰产稳产性越好。

变异系数计算公式:CVi=Si/Xi×100%,式中Xi和Si分别为第i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标准差。变异系数越小,说明该品种稳定性越好[2,3]。

参照Francis等[4]的基因型分组法,以变异系数CVi为横轴,产量Xi为纵轴,所有参试品种变异系数和产量的平均值(CV¯¯,X¯¯¯)为原点,作象限图,观察各品种的坐落位置,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性与稳产性。第Ⅰ象限的品种(CVi>CV¯¯,Xi>X¯¯¯)高产不稳产,第Ⅱ象限的品种(CVi<CV¯¯,Xi>X¯¯¯)高产稳产性好,处于第Ⅲ象限的品种(CVi<CV¯¯,Xi<X¯¯¯)稳产但不高产,第Ⅳ象限的品种(CVi>CV¯¯,Xi<X¯¯¯)产量和稳定性均较差。


2、结果与分析


2.1丰产性

西北春谷区早熟组豫杂谷1号的平均产量为6382.07kg/hm2,比对照大同29增产6.71%,位于14个参试品种第3位(表1);豫杂谷1号在8个参试点的产量,除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3个参试点减产外,其余5点均增产,增产幅度在4.31%~48.27%之间,尤其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和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个参试点,豫杂谷1号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6.05%和48.27%(表2)。

表1西北春谷区早熟组参试品种产量及稳定性参数

表2豫杂谷1号在各参试点的产量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 18个参试品种仅有晋饲谷1号和晋汾108两个品种比对照长农35号减产,其余品种均比对照增产,增幅在0.45%~28.49%之间。豫杂谷1号的平均产量达到5885.36kg/hm2,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28.49%,居参试品种第1位(表3);该品种在7个参试点全部增产,增产幅度在0.32%~80.09%之间。陕西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个参试点豫杂谷1号的产量分别达到7137.0kg/hm2和6792.0kg/hm2,比对照长农35号分别增产80.09%和57.06%(表2)。

表3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参试品种产量及稳定性参数

东北春谷区组豫杂谷1号平均产量达5551.77kg/hm2,比对照九谷11增产12.92%,位居参试品种第3位(表4)。豫杂谷1号在11个试点中9个点增产,增产幅度在3.71%~47.48%之间;除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和吉林省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个试点分别比对照增产3.71%和6.11%外,其余均比对照增产15%以上;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和辽宁省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个参试点减产,分别减产15.73%和6.42%(表2)。

2.2稳产性和适应性

西北春谷区早熟组豫杂谷1号的HSC为80.17%,居参试品种第3位,与产量排位相同;变异系数为17.36%,居参试品种第5位;豫杂谷1号HSC值大于对照大同29号,变异系数小于对照,且变异系数较豫杂谷1号小的4个品种中赤谷25、赤优金谷的产量较低,分别比对照减产5.10%和8.83%,在生产上没有推广价值(表1);说明豫杂谷1号的丰产稳产性较好。基因型分组法结果也表明(图1),豫杂谷1号位于第Ⅱ象限,变异系数小于所有参试品种平均变异系数,产量大于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说明豫杂谷1号在西北春谷区早熟组的丰产稳产性较好,与高稳系数法及变异系数分析结果一致。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 豫杂谷1号的HSC为94.95%,居参试品种第1位;变异系数为18.71%,高于对照长农35号的HSC和变异系数(表3)。HSC较大,但变异系数也大,说明高稳系数分析时,豫杂谷1号较高的产量掩盖了其稳定性。从图2可看出豫杂谷1号位于第Ⅰ象限,说明豫杂谷1号的丰产性较好,稳定性略差,这与变异系数分析的结果一致。虽然豫杂谷1号在该区的稳定性略差,但从表3可看出豫杂谷1号在该区各试点产量均比对照增产,只是增产幅度差异较大,说明豫杂谷1号在该地区仍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图1西北春谷早熟组产量-变异系数象限图

表4东北春谷区组参试品种产量及稳定性参数

东北春谷区组豫杂谷1号HSC为82.88%,居18个参试品种第3位,变异系数为19.26%,居参试品种第7位。高稳系数大于对照,而变异系数小于对照(表4),说明豫杂谷1号的丰产稳产性较好。图3中济白米1号、豫杂谷1号、豫谷35、赤谷27、JK008位于第Ⅱ象限,高产稳产性好;龙谷39、保928、济谷22、张杂谷23号4个品种处于第Ⅰ象限,说明该品种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九谷28、龙谷38、九谷113个品种处于第Ⅲ象限,稳定性虽好,但产量较差;赤谷K1、公谷87号、赤5702、公谷88号、赤谷29、公谷84号6个品种处于第Ⅳ象限,产量和稳定性均较差。

图2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产量-变异系数象限图

图3东北春谷区组产量-变异系数象限图


3、结论与讨论


作物的产量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5]。参试品种产量的S、CV是反映品种稳定性的参数,HSC则是反映高产和稳产协调性的参数[6]。高稳系数法虽然忽视了环境与遗传因素的互作效应,但利用它分析品种高产、稳产性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7,8],对评价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HSC大小排序与产量排序大体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与变异系数、基因型分组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豫杂谷1号在西北早熟组、东北春谷地区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在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有较好的丰产性,虽然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但仍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温振民,张永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2]曹延杰,王西城,赵虹.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18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39-41

[3]岳海旺,卜俊周,陈淑萍,吕德智,谢俊良,彭海成.玉米新品种衡单6272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河北农业科学,2012,16(8):51-52

[5]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刘俊,邹淑芳,黄晓刚.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6]秦燕,雷高,央措.10个青稞国家区域试验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分析.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34(4):32-34,49

[7]李爱国,宋晓霞,张文斐.2017-2018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冬小麦区试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中国种业,2019(2):67-70

[8]杨涛,李加纳,唐章林,谌利.三种评价品种稳定性方法的比较.贵州农业科学,2006,34(1):28-31


王淑君,邢璐,季珊珊,解慧芳,魏萌涵,张扬,刘金荣.豫杂谷1号在西北、东北地区的丰产稳产性分析[J].中国种业,2020(09):61-65.

基金: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CARS-06-13.5-B25);河南省谷子育种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安阳综合试验站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大麦与谷类科学

期刊名称:大麦与谷类科学

期刊人气:40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673-6486

国内刊号:32-1769/S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