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探讨中风病的防治

  2022-05-24    1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并指导临床。方法从《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的角度出发,具体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路径,将中医体质调治方案有针对性地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探讨其在一、二、三级预防中的应用。结果一级预防即“未病”阶段,未病先防,当结合高风险因素预防举措开展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即“已病”阶段,既病防变,当配合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开展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相当于“瘥后”阶段,瘥后防复,当结合早期及时开展针灸、康复、介入干预等治疗措施进行三级预防。结论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好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 关键词:
  • 《金匮要略》
  • 中医体质学
  • 中医药疗法
  • 中风病
  • 治未病理论
  • 加入收藏

1、中风病与治未病理论


中风病又称脑中风病,是一种突然发作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征[1]。我国中风病患者人数高居全球各国首位,已成为引发成年居民致残及死亡的第一位疾病因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经济和健康负担极其沉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2]。近15年来,我国脑中风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明显上升态势,且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均高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3]。中风病所遗留的后遗症给患者心理、生理上造成严重障碍[4]。其昂贵的医疗经费导致诸多家庭难以支付甚至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开展中风病三级预防具有重要的健康及社会意义。

现代医学中中风病属于脑卒中范畴,关于脑卒中三级预防,主要强调以针对发生中风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管控为主要内容,当前相关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金匮要略》依据脏腑经络学说,率先阐述了中风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为人体内部阴阳失调,同时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思路,对于中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5]。

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精髓,在中风病防治上以“治未病”思想为基本理论依据,从“未病”“已病”“瘥后”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同时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路径,将中医体质调治方案系统地应用于中风病三级预防的始终,指导中风病防治的具体实践。充分发挥中西医健康教育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宣传中风病的三级预防知识,使其更好的服务患者。


2、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


2.1 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西医中的一级预防相当于“未病”阶段,《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就以中风病为例,阐明了防止中风等病症出现的切实可行方法,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便说明了当人处于未病阶段,当通过内养正气,以使气血充盈、血行通畅,形成机体阴阳平衡的态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样便可以防御外邪的侵犯,不致使风邪侵入经络;自身日常调摄当与天相应,遵守天地自然间气候以及客观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调整自身的生活作息习惯。依据西医的现代医学理论,当前对脑中风病的预防也主要是针对低风险人群,研究各种致病危险因素的致病机理以及防治方法,环境、气候、不良情绪、地域、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心房颤动)、高热量饮食、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久坐、长期饮酒及吸烟都是中风病的高危因素[6]。

按照现代中医学者的观点,中风多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血脉不通,脑髓失养,五体不濡,导致中风[7]。这就说明了中医体质在中风病发病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运用中医体质辨识方法,及时挖掘出特定体质人群对于特定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在辨证施治及因人因病因证遣方用药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精准化诊疗方案,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治未病思路的切实执行开拓了新的思路[8]。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当中,综合参考了多种文献资料以及相关论证材料,最终将中医脑梗死的体质类型确定为9种证型,分别为:阴虚质、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特禀质、气郁质等[9]。在具体执行中,我们针对辖区病人采取对未病但有中风病发病倾向的人群广泛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明确体质后按照中医体质调治方案,系统全面地开展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举措[10]。这是对于现代医学强调的戒烟限酒、身心愉悦、清淡饮食、作息规律、适度锻炼,更是有效的补充和极大的丰富,与当前一级预防开展低风险因素的预防举措相辅相成,共同为预防中风病的发生构建系统全面的防御体系。

2.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西医中的二级预防相当于“已病”阶段,《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记载:“适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一旦发现患病,马上意识到既病防变,出现“适中经络”,四肢九窍才觉重滞,尚没有闭塞,外邪侵犯人体表浅经络部位,在表证之时尚未入里之际,及时对病人运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手段,帮助病患机体气血运行通畅,正气得到提升,病邪得以外出,有效防止病邪进一步深入脏腑[11],这是中风病重要的防治措施。《金匮要略》中提到的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措施包含五禽戏等运动保健功法、穴位推拿按摩等方法,具体执行过程中将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干预中,进行辩证调摄,在中风病已病阶段具有重要意义[12]。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到由于体质是人体相对稳定的状态,已病阶段的体质与未病阶段不一定完全一致,因而在已病阶段再次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方法,重新明确中医体质后,再次开展系统全面且有针对性中医体质调治方案,同时结合中风病二级预防管控好相关基础疾病[13],控制血压、调控血糖、降低血脂、降低心源性中风病风险等措施,最终实现既病防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2.3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三级预防相当于“瘥后”阶段,即瘥后防复。为了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应及时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并发症及防止再次发作。中风病再次发作称为复中,复中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都比第一次发病的患者有所升高。《金匮要略》中在治疗孕妇胎动不安时就提出有“病虽愈,服之勿置”的说法,这就是瘥后防复思想的具体体现。疾病复发的条件主要体现在正虚未复、诱因作用、余邪未尽三个方面。

《医宗金鉴》有云“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疾病痊愈初期脏腑气血不足,正虚未复,营卫不和因此在恢复期应注意饮食调摄。营卫未通,阴阳无法形成动态平衡,一身阴阳之气一时仍难以调和,因此中风病早期应及时开展针灸、康复、介入干预等治疗措施调和一身之阴阳。同时开展及时、标准、规范、适当的康复训练,调和营卫,调理阴阳之平衡。关注诱因作用在中风病瘥后防复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论述了食复与劳复两种情况,在中风病中还应注意情绪、气候等不良致病因素,刺激病患,导致疾病复发。

脑中风病发生以后,患者脏腑功能受损,调控能力下降,无法驱邪外出,导致病邪长期稽留不去,形成余邪未尽的情况。长期患病必然损耗人体正气,正气虚损,气不足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毒不排,气虚则无力推动血循脉行,气血运行不畅则易导致血瘀,瘀血长期停留则引起脑内清窍阻塞不通,血瘀在作为主要病理产物的同时,并且又以病理因素的身份继续导致发病。因此“瘥后”阶段按照中医体质辨识基本可以判断为瘀血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武断地认为“瘥后”阶段仅为瘀血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并非瘀血质这一种体质易于发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中医体质亦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每一个“瘥后”阶段的患者运用中医体质辨识方法,重新明确中医体质,再依据中医体质调治方案,系统全面的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


3、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意义


我国对于有中风病风险及中风病患者的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明显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14],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严重冲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也被广大普通民众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在防治疾病方面尤其是中风病应有的作用,导致广大民众对于中风病防治方面的健康知识知之甚少,对中风病的防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运用《金匮要略》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案,对中风病相关人群开展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健康知识宣教,对中风病相关人群开展分阶段、分期健康知识宣教,实现健康教育的个体化、群体化以及量化具有有益作用。有助于实现中风病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中风病相关人群的生活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风病三级预防方面,以中医《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具体运用中医体质辨识知识,结合高风险因素防预举措开展一级预防,配合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开展二级预防,结合早期及时开展针灸、康复、介入干预等治疗措施进行三级预防。将中医体质调治方案系统全面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同时配合中风病已有的相关治疗措施进行分级预防,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防治疾病的特色优势。对于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复发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和临床实践指导意义。

社区医院是负责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与保健的主体[15],是中风病预防与康复的主要地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在中风病防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家鼓励在基层中推广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16]。中医药具有价格便宜,方便操作的特点,对于中风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中医特色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相关工作仍存在一定难度,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整体上中医专业人才数量有待提升[17],基层中医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体系建设,将中医“治未病”思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贯穿于现代健康教育模式中,对于中风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菊枚,冯丝丝,吕玉兰,等中风与五脏气机关系的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24):91-94.

[2]张永巍,刘建民.加强脑卒中防治,落实国家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22,43(1):1-4.

[3]王亚楠,吴思缈,刘鸣:中国脑卒中15年变化趋势和特点[J].华西医学,2021,36(6):803-807.

[4]薛文文.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的影响评价[J].黑龙江医学,2021,45(22)-.2376-2377.

[5]刘佳佳,曹灵勇,许家栋,等从太阴中风理论探讨血痹病传虚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8):4504-4507.

[6]王翠霞,徐佳佳,张利娜.上海浦东新区北蔡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医药,2021,42(24):59-62.

[7]杨晓光,李学智,任毅,等中医体质分型及量表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8):1003-1007.

[8]白亚峰,郭增元.缺血性脑卒中中医偏颇体质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99-100.

[9]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96.

[10]黄培炜,许金森,林静瑜.预针灸在中医治未病中的优势综述[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9):925-927.

[11]丁佳佳,黄超,张倩,等通络止痛汤涂擦与平衡针刺疗法联用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5):521-522.

[12]张志慧,安俊岐.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2):22-25.

[13]李媛媛.穴位按揉对中风患者便秘的预防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7):626.

[14]韩海玲,崔慧娟,李翠芳,等基于跨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和mRs评分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17-21.

[15]刘依凌,何勒,甘泉,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期间社区医院管理举措[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4):363-364.

[16]吴洁琪,蒋理添,安妮深圳市中医药在基层生健康服务中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9):654-657,670.

[17]王欣媛,宋佳明,陈玲,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22,36(1):67-71.


文章来源:熊新林,秦芬,王利.基于《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探讨中风病的防治[J].中国疗养医学,2022,31(06):623-62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河北中医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期刊人气:211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医科院情报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2619

国内刊号:13-1067/R

邮发代号:18-30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