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职业教育推动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措施

  2021-10-29    8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俨然成为我国社会热点话题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脚步越来越快,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在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与时俱进的作用。所以,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功能和路径的深入研究,促使职业教育下的人力资源向新型城镇转移,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 人力资源
  • 再就业
  • 劳动力转移
  • 就业基础
  • 职业教育
  • 加入收藏

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内涵。经济产业结构转化、人口就业结构转化以及城乡社区结构转化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人口就业结构更是新型城镇化核心中的核心,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的重点和难点。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直接和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在新常态背景下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基本需求


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源处在新型城镇中的心理认识和情感认知以及生活就业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势必带来冲击和调整。若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基础无法保证,则新型城镇就无法成为农民的最终归属。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外来打工不同,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基础。一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主要是指农民需要转出农业劳动,由农业劳动范围和农业劳动职业向非农劳动区域与非农职业转移。二是因为农业劳动业转移再就业必须向非农区域和非农职业转移,所以新型城镇非农业的发展是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发展的根本条件。从本质上说,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必须依靠其他产业发展,其他产业发展是转移劳动力存在的前提,只有其他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劳动力转移再就业[1]。三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通常是在大型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和劳动力转移再就业需求相辅相成,只有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的经济基础得到保障,才能促使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带来的影响


我国城市的发展与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息息相关,大量的农民已经开始进入城市就业,城市发展需要人力资源。而城市农民工俨然成为产业工人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工人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知识需求和技能需求,因此即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部分农村劳动力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再次回到农村地区;即使勉强留在大城市,也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和工作知识要求低的工作。农村部分劳动力转移无法实现与城市产业的无缝衔接,导致城市经济急需大量知识技能人才而苦于人力资源匮乏,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而苦于知识技能贫乏[2]。从目前来说,充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农民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是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方向通常是生产效率要求高和科学科技含量高的非农产业,而非农产业对于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和生产手段等都有着较高要求,农村劳动力只有掌握就业技能和素质,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基于此,应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促使农村劳动力完全胜任生产效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 不断拓宽就业范围,提高就业机会

城市中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餐饮行业以及工厂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与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学者认为:若农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从初中文化提到高中文化,或者是从初中文化水平提升到高中水平,则农民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将增加为89%,就业机会将增加为75%;若农民中的学习水平提高至大专水平,则其就业范围和就业机会将会成倍增加。同时,农业劳动力不仅需要较高的素质,还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提高再就业能力。

(三) 有效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结合教育投资科学理论显示,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呈正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其经济收入也相应升高。劳动者收入增加对于提高劳动者个人的投资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有着促进作用,长此以往使得劳动者拥有多项能力,转岗或者创业的机会不断增多,因此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根据相关人口经济调查报告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比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高,同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也呈正向线性关系。

(四) 促使农村劳动力成功向非农产业转移

根据相关经济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就业人员完全脱离农业并从事非农业范围和非农业产业工作相对较少,这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学者表明,非农业教育经济回报率比传统农业经济回报率高,而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高教育水平劳动者经济收入比低教育水平劳动者经济收入高。除此之外,教育水平高的劳动者的非农业产业就业能力比低教育水平的高。基于此,应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重视,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成功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稳步和健康发展。


三、职业教育推动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措施


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需要有效地解决当前过剩的农业劳动力,让其朝着全面化、深层次的市民化转型。因此,在农业转移劳动再就业过程中,可以借助职业教育优势来提升相关人员的就业及职业技能,为实现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全面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对于思想教育的认知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力的知识和素质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劳动者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个人的经济实力。职业教育已经秉承这一理念,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也应当秉承以上观念。尤其是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劳动者技能与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成功实现转移再就业,这也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充分认识到的思想问题。人类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想认知的改革,才能实现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注重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思想认知。一是职业教育应当全面提高农业转移劳动者对于再就业的认识,充分让农业劳动者认识到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不但是就业变化的需求,而且是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是个人进步和国家进步的象征[3]。二是全面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对于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的认知。职业教育就业培训与素质培训不仅是转变工作方式,还是促使农业转移劳动力由农业范围和农业劳动逐步向非农业范围与非农业劳动转移。三是加强农业劳动力对于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认知。为了促使农民转移劳动力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型职业人,充分满足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就需要提高对职业培训作用的认知。

(二) 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投入经费

根据相关社会劳动者调查显示,65%的农业转移劳动者充分认识到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于再就业的重要性,80%的农业转移劳动者充分认识到再就业需要教育培训,其中,经济状况使农业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困难重重,国家政府部门对于农业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投入经费相对较少。基于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当率先从财政方面支持农业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加大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给予相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农业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资金补助,减少转移劳动力的接受教育培训经济负担[4]。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明确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项目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业转移劳动力获得教育培训的基本权利。国家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分类培训,设置专业的培训机构,从而保证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方向和质量。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构建专业化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培训机构,出资引导知名学校教师和专家共同进行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教育培训。国家政府部门还可以改革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使培训教育和资格认证紧密相连,促使所有接受教育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获得资格认证证书。

(三) 职业教育应和技术教育互相结合

农业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应当和农村教育以及技术教育相互结合,确保农业转移劳动力教育的无缝衔接。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不仅能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还能全面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做好“三教统筹”教育工作,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促使农业转移劳动力获得技术技能,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此外,加强和其他部门的沟通和配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进而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四) 全面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1. 积极培养技能高和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积极迎合国家政府的教育教学政策,培养出技能高和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同时,落实国家政府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和人才培训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化转移,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与适应能力,做好“三教统筹”教育工作,促使职业教育与农业基础教育以及技术教育相互结合,为新型城镇培养出技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新型农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5]。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在职职工、城镇失业人员以及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能力。此外,构建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劳动力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2. 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明确就业导向开展就业教育培训工作,采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以及半工半读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受教育人才的综合水平。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构建弹性学习制度,并建立学分制度和选修制度。城乡职业院校应当加强沟通,资源共享,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就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此外,不断调整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开设新型专业,培养社会缺口人才。

3. 重视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能力的建设

为了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视,建设覆盖范围广和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实训基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大对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扶持力度,将示范性职业教育教学院校纳入教学指标体系。此外,实施教师素质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4. 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学环境

国家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视,制定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国家政府和学校以及企业教育实现无缝衔接,加大职业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强对农村学生职业教育教学的扶持,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贯彻落实国家政府部门的教育教学经费投入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舞企业给予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机会,并且企业参与到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构建政府部门引导、行业企业提供就业机会、职业教育院校教育培训相互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此外,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能力,构成良好的社会就业氛围。

(五) 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在新常态背景下,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俨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业劳动力就业转移真正实施和落实困难重重。当前来说,农业转移劳动者的思想认知和职业技术能力以及素养等都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认知浅薄和无法适应转型环境等都影响着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的发展。农业转移劳动力无法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基本要求和就业要求,导致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发展困难重重。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承担职业教育教学培训的责任,利用职业教育来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意识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需求性人才,职业技能教学和岗位就业培训相互结合,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还可以加强与职业机构的联系,并从职业机构获取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有目的地培训转移劳动力,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此外,职业教育可以迎合国家的教育教学政策,根据教育政策走向来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提高再就业率。


四、结语


在新常态背景下,应当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几率,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桑宁霞,王晓丹.我国职业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2016(1):44-46.

[2]魏宇光,季东亮,李东升.新时期农民培训的特点及其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1(2):4-11.

[3]刘保俊.成人高等教育规范性发展探究[J].中国职业教育,2016(18);19-21.

[4]季东亮,魏宇光,李东生.新时期农民培训的特点及其模式研究:上[J].成人教育,2010(7):15-21.

[5]琼达卓嘎.对西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西藏教育,2010(12):47-48.


文章来源:董晓燕.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J].继续教育研究,2021(11):55-5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现代教育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

期刊人气:307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1-9085

国内刊号:37-1393/G4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