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

  2021-09-03    10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神经源性膀胱病位在膀胱,与肾、三焦的功能失职有关,故治疗应调节脏腑阴阳,温通经气,扶正祛邪。灸法可助膀胱发挥气化功能,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排尿或储尿障碍。单一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包括艾灸、隔物灸、益元灸、任脉灸、脐灸、热敏灸、温针灸等;灸法联合其他疗法包括灸法联合针刺、灸法联合中药热敷、灸法结合揿针、灸法联合中药治疗等。目前,缺少随机、多中心、大样本的灸法随机对照实验,样本量小;灸法的时间和疗程长短不一,灸感的标准有所不同,选取的穴位缺少辨证,未与疾病证型相结合;规范操作和评价指标也未形成统一标准。今后可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并依据疾病的证型科学选穴,灸法灸量应科学考量,按灸法操作规范严格执行,保证治疗效果。

  • 关键词:
  • 灸法
  • 益元灸
  • 神经源性膀胱
  • 隔物灸
  • 加入收藏

由控制排尿功能的神经系统病变所导致的储尿或排尿障碍,从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很多,以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基底核病变为主[1]。神经源性膀胱易引起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积水等并发症,最终导致肾功能恶化,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故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尤为重要[3]。手术治疗[4]、药物治疗[5]、神经调节和电刺激疗法[6,7]、中医治疗[8]以及保守疗法是当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治疗效果尚不稳定[9]。灸法作为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在一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现将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参考。


1、中医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神经源性膀胱归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癃闭之名源于《黄帝内经》,临床表现以小便量较少,点滴而出,严重者以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以小便困难、点滴而出、量少为主要症状,统称为“癃”;病情重者以小便闭塞、点滴皆无为主要症状,统称为“闭”。“癃”和“闭”在形容小便排出困难程度上略有区别,因此合称为“癃闭”。《素问·灵兰秘典论》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指出膀胱可司气化,发挥通调水道的功能。《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膀胱病,小便闭。”《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其病癃闭,邪伤肾也。”指出该病的病因是外邪伤肾;《素问·宣明五气》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本输》云:“三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可见,该病病位为膀胱,与肾、三焦的功能失职有关,故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治疗应调节脏腑阴阳,温通经气,扶正祛邪。


2、灸法的介绍


灸法主要是以艾绒为原材料,通过艾绒燃烧产生温热作用,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体表特定腧穴或者局部皮肤进行防病治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活血、祛瘀散结、保健等作用[11]。《灵枢·官能》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12]。灸法产生温热发挥药性,可助膀胱发挥气化功能,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排尿或储尿障碍。


3、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3.1单一灸法

3.1.1艾灸

艾灸通过艾条或者艾炷燃烧产生温热作用,作用于特定部位,有温经散寒、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等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任亚锋[13]将12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温灸器灸架灸法,选取关元(单)、会阳(单)、足三里(双)、百会(单)、阴陵泉(双)、八髎、命门(单)等穴,每穴灸20min,灸至患者皮肤潮红,不起疱为度,结果发现,艾灸可显著改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改善低顺应性膀胱的顺应性,且可以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促进膀胱功能达到平衡状态。张天启[14]选取中极、关元二穴,在患者小便或导尿后应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穴位周围皮肤用纱布清洁干净,将点燃并预热好的悬灸置于腹部上5~8cm。结果显示,艾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显著,患者自主排尿以及辅助排尿次数增加,降低了膀胱感染概率。陈翠芝[15]采用穴位艾灸和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将点燃的艾灸条置于艾灸盒内,将艾灸盒放置于关元、中极穴,每个穴位艾灸15min,以皮肤出现潮红,患者感觉到温热舒适为度,结果显示,穴位艾灸能够减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频、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等临床症状,使残余尿量显著减少。

3.1.2隔物灸

隔物灸也叫间接灸,不同于直接灸,是将药物放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通过燃烧艾炷可同时发挥出艾绒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从而增强治疗效果的一种灸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16]。林兆辉等[17]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督脉隔姜灸治疗,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黄扬云等[18]选取55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应用隔姜灸治疗,观察组在间歇导尿的基础上,每天申时(15:00~17:00)行神阙穴隔姜灸,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膀胱容量有所增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间歇导尿联合申时隔盐灸神阙穴能促进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膀胱功能恢复,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刘艺等[19]建立逼尿肌反射亢进模型,对造模大鼠行隔盐隔姜灸神阙穴,连续治疗7d后发现隔盐隔姜灸神阙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膀胱过度活动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膀胱逼尿肌M2受体蛋白的表达、抑制逼尿肌的过度收缩有关,这证明隔盐隔姜灸可以改善膀胱的过度活动状态。

3.1.3益元灸

益元灸是将药物粉碎成细末,用姜汁调制成药饼,放在灸器下施灸的一种方法,通常选取任脉神阙、关元、中极,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督脉命门及膀胱经肾俞、膀胱俞等穴,在传统外治法的基础上,结合十二皮部理论,将灸法、药物和经络联系起来,补益元气,激发膀胱经气,改善膀胱功能。刘承梅等[20]运用益元灸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自制新型灸盒,将姜末平铺于灸盒内,选取中极到中脘穴施灸,治疗8周后,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得到改善,治疗组疗效显著,结果显示,益元灸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减少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孙伟娟等[21]按比例将中药(甘遂、肉桂、茯苓、附子、细辛)混合打成细粉,用姜汁调成药饼,放置于关元、中极、膀胱俞等穴,合理固定艾灸架,对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益元灸。治疗5周后,患者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压力及生活质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果表明,益元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安全有效,且操作方便,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的顺应性。马帅统[22]将6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益元灸,结果显示,益元灸结合间歇导尿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潴留,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的顺应性,促使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建立患者自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1.4任脉灸

任脉灸是选取任脉上的穴位施灸,任脉为“阴脉之海”,艾灸任脉可调节阴阳,温阳补肾。魏方月等[23]将任脉灸应用于脊髓损伤中存在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情况的患者,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单次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逼尿肌漏尿点压降低,残余尿量减少,且观察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显著,在治疗过程中泌尿系统炎症发生率降低。研究表明,任脉灸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增加膀胱最大容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可以保护和调节患者膀胱功能。冷军等[24]将60例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皆给予任脉灸疗法,治疗时间约1.5h,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随年壮任脉灸”疗法(按年龄计算灸量)。两组治疗后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减少,单次尿量增加,膀胱安全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并且观察组疗效显著。“随年壮任脉灸”可以增加膀胱安全容量,促进排尿,改善尿频、漏尿等症状,灸量按年龄计算,效果显著。

3.1.5脐灸

脐灸是在人体的脐中(神阙穴)艾灸,具有温经通络、扶正祛邪、养生保健等作用。王晓丹等[25]运用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脊髓损伤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和LUT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脐灸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陈爱连等[26]将8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膀胱的功能训练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脐灸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膀胱排尿功能,减少建立反射性排尿的时间。

3.1.6热敏灸

热敏灸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艾灸的治疗方法,健康人体穴位处于静息状态,艾灸会产生温热感,但在疾病状态下,穴位会出现热敏化现象,即穴位对艾灸刺激异常敏感,呈现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7]。热敏穴艾灸的温热感会循一定路线向外传导扩热,形成热敏灸感,从而激发经气活动,调节身体的紊乱[28]。罗琴雯等[29]运用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加用热敏灸治疗,先探查出所有的热敏点,再选取两个热敏强度高的腧穴进行温和悬灸,疗程为4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热敏灸疗法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尿失禁患者排尿症状,改善膀胱有效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加强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能力。廖成文等[30]运用热敏灸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膀胱压力、膀胱有效容量、残余尿量、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漏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显著,且有效率更高。热敏灸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失禁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排尿障碍改善。高彩霞[31]运用热敏灸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将66例2型DNB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水道、气海、关元、中极为主穴进行热敏灸治疗,并根据患者证型辨证取穴,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结果表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且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热敏灸疗法可以降低膀胱尿残余尿量,改善患者尿潴留症状。

3.1.7温针灸

温针灸最早出现在《伤寒论》中,是在针刺留针的过程中,将艾绒裹于针尾,点燃加温,使针体传热到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周建民等[32]将6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主穴气海、关元、中极,配穴脾俞、肾俞、阴陵泉等进行温针灸。治疗组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5.7%,研究表明,温针灸配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温针灸可扶助正气,化气行水,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刘敏娟等[33]运用温针灸治疗中风后神经源性膀胱,主穴选取百会、四神聪、气海、关元、中极等穴(只灸主穴),配穴根据患者证型选取,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8%,高于对照组(口服金匮肾气丸)的77.4%,温针灸配合盆底肌训练疗效优于对照组。娄天伟等[34]将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膀胱功能训练组和综合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与膀胱功能训练组比较,综合治疗组疗效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以降低患者膀胱压力,使残余尿量减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1.8其他灸法

宋琳琳等[35]采用改良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先在施灸部位铺上一层中药粉(芍药甘草汤加减),在自制铺灸盒中铺上姜末(厚度约1cm),再将艾绒均匀铺在姜末上,放置于肾俞、膀胱俞、八髎穴穴区、关元、气海、中极穴区,点燃施灸。治疗结束后,发现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平均时间缩短,残余尿量减少。王柏善等[36]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雷火灸热敏穴疗法,选用雷火灸艾条,探查出热敏穴(关元、中极、气海、膀胱俞),先在施灸部位回旋灸2min,再进行10min雀啄灸,以激发经气,最后温和灸,灸至灸感消失。结果显示,该疗法改善了患者膀胱顺应性,增加了膀胱容量。林琴[37]运用壮医药线点灸法结合间歇导尿干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根据壮医“以环为穴”的原则,选取龙路周围穴位进行药线点灸,1穴灸1~3壮,治疗6周后,患者残余尿量减少,降低了尿路感染发生概率,促进膀胱生理功能恢复。

3.2灸法联合疗法

3.2.1灸法联合针刺

秦文[38]运用灸法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选取关元、中极、水道、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和自制温灸盒灸,治疗2个疗程后,针灸组有效率86.67%,高于药物组(甲钻胺肌肉注射)的有效率67.86%,可见,针刺联合灸法治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郑燕芳等[39]运用灸法联合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膀胱,针刺选取中极、关元、气海、天枢等穴,灸法选取关元、气海、命门、肾俞,使用艾条温和灸,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前后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及尿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可以促进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膀胱康复。黄昊等[40]运用针刺联合隔药饼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结果发现,治疗后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张京兰等[41]运用梅花针叩刺联合艾灸疗法治疗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组给予梅花针循经叩刺联合艾灸任脉和间歇导尿治疗,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肉锻炼和间歇导尿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症状均好转,症状积分减少,残余尿量、排尿和漏尿次数均减少,排尿量增加,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2.2灸法联合中药热敷

李冬[42]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艾灸及中药热敷,使用艾灸盒在膀胱俞、肾俞、关元、气海等穴上进行悬灸,中药热敷采用温阳利水方(小茴香、吴茱萸、没药、乳香、冰片),用白醋调成糊状敷于小腹,用TDP灯照射30min。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得到改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降低,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收缩压等均高于对照组。灸法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可减少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阮传亮等[43]采用苏稼夫温经通督外治方联合督脉铺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以督脉正中线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为施灸部位进行铺灸,针刺选取中极、关元、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治疗8周后,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比治疗前有改善,排尿期膀胱最大容量增加,表明温经通督外治方结合督脉铺灸能有效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减少膀胱残余尿量,降低膀胱压力,提高膀胱最大容量,提高膀胱顺应性,改善膀胱功能。

3.2.3灸法结合揿针

王然等[44]运用耳穴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老年肾阳衰惫型神经源性膀胱,90例老年肾阳衰惫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耳穴揿针组、雷火灸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耳穴揿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耳穴揿针埋针,选取穴位为肾、膀胱、肝、肝、腰骶部反应点,雷火灸组在耳穴揿针组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治疗,关元、气海、中极、次髎、肾俞、膀胱俞为主穴,足三里、腰阳关为配穴,距离皮肤3~5cm,使用雷火灸条沿任脉、膀胱经、肾经循行来回挪动进行回旋灸。结果,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减少,中医证候积分升高,耳穴揿针联合雷火灸可降低老年肾阳衰惫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改善临床症状。常名空等[45]运用揿针联合督脉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给予糖尿病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揿针治疗,配合隔姜督脉灸,取肾俞(双)、太溪(双)、关元、气海、中极等穴,隔日1次,一次灸30min,两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揿针联合督脉灸可以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2.4灸法联合中药治疗

栾仲秋等[46]运用中药补肾通关饮结合温和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补肾通关饮(黄芪20g,白术15g,桂枝10g,猪苓15g,泽泻15g,茯苓20g,桑白皮10g,积雪草15g,浮萍10g,肉桂5g,黄柏10g,知母10g,酒蒸大黄15g,川牛膝15g,陈皮10g,路路通10g),并选取中极、关元、气海穴进行温和灸。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联合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以及相关尿动力学指标都得到改善,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补肾通关饮联合温和灸比单独采用膀胱排尿康复训练更能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

4结语

目前,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可改善相关尿动力学指标和临床症状,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灸法有温经通络、调节阴阳、扶助正气等作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易学,价格低廉,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且安全有效。目前,关于灸法的临床研究多样,有艾灸、益元灸、热敏灸、隔物灸、脐灸、任脉灸、雷火灸、温针灸等,但缺少随机、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样本量小使得治疗效果有待商榷;灸法的时间和疗程长短不一,灸感的标准有所不同,选取的穴位缺少辨证,没有与疾病证型相结合;规范操作和评价指标也未形成统一标准,基于此,以后可多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并依据疾病的证型辨证选穴,灸法灸量应科学考量,按灸法操作规范严格执行,保证治疗效果。目前,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机理的研究不多,还需研究哪种灸法在临床中更有效、经济、安全。针对不足,今后还需在临床中进行改进,更好发挥灸法的作用,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廖利民.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现状和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01-205.

[5]李东,廖利民,胡洋,等.应用a受体阻断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空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9):1839-1842.

[6]徐智慧,魏海彬.骶神经调节技术在排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6(3);29-33.

[7]周停,王红星.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治疗应用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7):547-550.

[8]刘高,孙善斌.神经源性膀胱中医临床治疗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7):1045-1047.


文章来源:段慧杰,刘承梅.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21,41(09):1447-145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浙江中医杂志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期刊人气:329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411-8421

国内刊号:33-1083/R

邮发代号:32-11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