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常规针刺与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2-05-18    6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比较常规针刺与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9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针药结合治疗,即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六味地黄丸合泽泻汤加减及增加腧穴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同时间点的TSIS、NPQ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TSIS、NPQ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SIS、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观察组的TSIS、NP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观察组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针刺和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耳鸣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后者明显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 椎动脉血流速度
  • 针刺
  • 针药结合
  • 颈源性耳鸣
  • 加入收藏

耳鸣是指无外界声源刺激的前提下,患者自觉耳中或脑中有声响的疾病,我国大约有1.3亿人患有耳鸣,大约有10%的人有过耳鸣体验,5%的人因为耳鸣求医,2%的人因为耳鸣严重影响工作及学习。其中,颈源性耳鸣具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15%[1],该疾病可能是由体感和听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涉及与颈椎相关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当颈椎发生慢性损伤及退行性改变时,造成颈椎内外的平衡失调,从而引起颈内交感神经或椎动脉受刺激,使得椎-基底动脉痉挛狭窄,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导致耳鸣。有研究显示,颈源性耳鸣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还与性别、吸烟史和听力损失等一些因素有关[2],患者多存在长期伏案工作史、劳累史,平素有肩颈部酸痛、眩晕或有睡眠障碍等症状。目前西医治疗颈源性耳鸣一般应用降低血液黏度、促进微循环以及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3],但是西药治疗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过敏、瘙痒等副作用。中医学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发现,中药及针灸治疗耳鸣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及接受度高,因此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鉴于此,本研究将69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常规针刺与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耳鼻喉门诊收治的72例颈源性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69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原则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5.00±14.03)岁;病程2周至4年,平均病程(31.39±17.35)个月。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4.10±11.64)岁;病程1周至5年,平均病程(34.53±17.60)个月。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理论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4]及《耳鸣的诊断与治疗(二)》[5]拟定,即以耳鸣为主诉且具有明显的颈椎病史,病程可见发作性或者持续性;中老年人多见;头颈部位置变化可诱发或加重耳鸣症状;通过常规的听力检查,初步诊断为耳蜗或耳蜗后病变,借助耳镜辅助检查可证实为颈性耳鸣;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显示椎动脉血流异常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可见明显改变。

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颈源性耳鸣的诊断标准;有颈椎病史,或肩颈部不适;声导抗检查结果为“A”型;耳镜检查结果正常。

排除标准:他觉性耳鸣,药物中毒及器质性病变原因造成的耳鸣;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可能导致的耳鸣,比如糖尿病并发症、高血压、肿瘤、贫血等;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久病体弱、严重精神病患者,痴呆、肿瘤患者;合并心、脑、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晕针及其他不能耐受针灸治疗者。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听宫(单)、听会(单)、角孙(单)、瘛脉(单)、翳风(双)、外关(双)、合谷(双)、太冲(双)。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月。

观察组给予针药结合治疗,即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六味地黄丸合泽泻汤加减及增加腧穴针刺治疗。口服六味地黄丸合泽泻汤加减,方剂组成:熟地黄20 g、酒萸肉10 g、山药片10 g、丹参20 g、牡丹皮10 g、芍药10 g、盐泽泻45 g、茯苓30 g、白术30 g、丝瓜络6 g、葛根20 g、首乌藤15 g、鸡血藤15 g、制远志10 g、石菖蒲15 g。2次/d,200 m L/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月。腧穴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双)、颈夹脊(2、3、4颈椎)、大椎、风府,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月。

穴位定位及操作参照《经络腧穴学(第2版)》[6],两组均使用28号1.5寸(0.3 mm×40 mm)一次性使用不锈钢毫针(品牌:佳健医疗;注册证号:苏械注准20152270225)。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具体操作:单侧取患侧穴位,双侧取双侧穴位。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于治疗结束时(入组1个月)、随访时(入组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

(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参照《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7]制定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耳鸣消失,且伴随症状消失,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无复发;显效为耳鸣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有效为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无效为耳鸣程度分级无改变。治疗总有效率=1-无效率。

(2)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TSIS)评分。TSIS总分为1~6分,分数越高表示耳鸣越严重[8]。

(3)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颈痛量表(NPQ)评分。采用NPQ量表评价患者的颈部疼痛程度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总分0~36分,分数越高表明肩颈不适程度以及对生活的影响越大[9]。

(4)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由南京澳思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KJ-2V6M+TCD测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TSI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TSI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S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观察组的TS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NPQ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NPQ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观察组的NP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椎动脉血流速度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椎动脉血流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观察组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TSIS评分比较

表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NPQ评分比较

表4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2.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观察组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3、讨论


目前,西医对于耳鸣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医学界公认的是由于内耳动脉血管痉挛、缺血、缺氧或者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内耳听神经和耳蜗毛细胞的损伤而导致[7],所以大多临床医生给予患者改善循环、营养神经、降低血液黏稠度、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血管扩张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耳蜗微血管功能,促进受损耳蜗毛细胞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面部潮红和头痛,其潜在的副作用还包括过敏和瘙痒等[10]。营养神经类药物可减轻神经水肿和变性[11],但对胃肠功能影响较大。神经节阻滞类药物可以阻断交感收缩血管神经,从而达到缓解内耳血管痉挛,改善内耳微循环障碍的疗效,但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头晕、过敏等不良反应[12]。研究表明,注射类固醇和利多卡因、A型肉毒素可以持续改善耳鸣症状,但A型肉毒素具有引起面肌痉挛等副作用,临床并不推荐使用[13]。目前研究中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多种物理疗法也已经应用于耳鸣的临床治疗,如运动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颈椎手法推拿、颈肌痛点松解、肌筋膜触发点、颈托等,以上方法是通过颈椎和下颌的机械治疗,进行重复运动、关节活动和软组织按摩,使颈椎活动正常化[14]。颈椎和下颌的机械治疗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颈椎和颞下颌关节的体感系统与中央听觉系统之间的联系,更具体地说,传入纤维与耳蜗背核之间的联系,这使得体感系统能够通过改变神经元放电的自发速率或同步性来影响听觉系统,并导致耳鸣的强度和特征发生变化[10,11];另一方面是通过改变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缓解神经根压迫,而影响内耳血供。另外,还有耳鸣习服、掩蔽疗法、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这些方法在治疗颈源性耳鸣方面均有一定的效果,但上述均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需求。有研究证明了中医治疗主观耳鸣的有益效果[12],因此本研究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效果。

颈源性耳鸣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耳鸣”的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其症状有了详细的论述,其是指外界无声源情况下,患者能自觉耳中鸣响且妨碍听觉的病症,其声可有多种,如蝉鸣、风声、潮声或哨音等。颈源性耳鸣可划分为“项痹、耳鸣”。《素问》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肝目不识人”,该段条文已经认识到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会导致耳鸣的出现。《灵枢·海论》又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指出由于肾精不足所导致的耳鸣。耳鸣的病位可在肝、肾、脾、胃。笔者认为颈源性耳鸣的病机为肾精虚损、气血不足,造成脑髄空虚,邪实上扰清窍,所以其病位主要责之肾。《诸病源候论》记载:“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耳精脱,精脱者则耳聋”,指出了耳鸣多责之于肾脏。因此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可滋补肾阴,肾精充沛则充养耳窍。另“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调节在治疗耳鸣中是很重要但也十分容易被忽视的,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痰湿阻窍,清阳不升,浊阴难降,因此采用泽泻汤加减。此方中,熟地黄、酒萸肉、山药片为君药,补肝肾脾,起到填精益髓,滋补肝肾,健脾补虚的作用;盐泽泻、茯苓、白术增加用量为臣药,健脾化湿,同时消除内耳神经水肿,改善内耳循环;丹参、牡丹皮、芍药、鸡血藤为佐药,凉血活血、通经络;葛根、首乌藤、丝瓜络为使药,祛风通络;制远志、石菖蒲醒脑开窍安神。全方同补肝肾脾,兼顾风、瘀、湿实邪,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泽泻提取物泽泻醇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保护血管以延缓动脉粥样病变,泽泻还可以护肝[15]。临床上,多用泽泻汤加减治疗缺血性疾病[16],例如眩晕、头疼等。使用泽泻汤加减治疗颈源性耳鸣也是本研究中的亮点,通过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神经水肿以达到治疗目的。从古至今六味地黄丸被用于治疗耳鸣已经是医家共识,较多研究及临床实践可以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疗效[17,18]。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不仅可改善耳内痉挛的血管状态,扩张血管,还可降低患者的血浆黏度、促进炎症吸收,加快耳神经的恢复[19]。因此从中医角度看,针刺腧穴不仅可以疏通入耳经脉,又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因此对于治疗颈源性耳鸣具有较好的效果。自古以来,耳周局部腧穴就是作为治疗耳鸣、耳聋等疾病的常规选穴[19,20],听宫、听会、角孙、瘛脉、翳风疏通耳周经络,合谷、太冲合成四关穴,重在理气通血,使全身经脉通畅。风池、大椎穴位于督脉上,与六条阳经交汇,七经阳气汇聚于此,针刺大椎穴可提升阳气,醒神开窍,针刺风府、风池散风祛风、通络。取大椎可升其阳气,风府穴、风池可疏散风邪,三穴共凑升清降浊之效,可使邪去正安,升降有序,清窍得养。颈夹脊(2、3、4颈椎)位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其兼具两经功效,具有温阳行气、活血通脉的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总司一身之阳气,膀胱经为六经之藩篱,联合夹脊穴,激发全身阳气,气行则血行,可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内耳循环,改善内耳局部缺血缺氧状态。颈部症状得到改善的同时,耳鸣症状大为减轻[21,2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六味地黄丸合泽泻汤加减及增加腧穴针刺治疗更能减轻患者的耳鸣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TSIS、NPQ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SIS、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观察组的TSIS、NP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耳鸣分级,减轻患者耳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肩颈部症状。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观察组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六味地黄丸合泽泻汤加减及增加腧穴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血流速。通过对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观察与分析可知,在改善耳鸣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针药结合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其能增加椎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量,更好地减轻患者的耳鸣程度,从而改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针药结合疗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3]刘芊汝,何素华赵华针灸治疗颈源性耳鸣耳聋研究概况[J]新疆中医药.2020,38(4):75-78.

[4]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孔维佳王洪田,力生,等耳鸣的诊断与治疗(二)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3):132-134.

[6]黄建军经络胞穴学(第2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二五创新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7]刘莲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J].世界中医药2008(2):71.

[8]梁蔚莉,李文纯,盘庆东等基于经筋理论刃针治疗颈源性耳鸣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7):823-827.

[9]王超宇,欧阳八四以颈夹脊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 .28(5):25-27.

[15]张维君.韩东卫,李冀泽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12):98-102.

[16]方明珠,尚德师.陈代平茯苓泽泻汤合四逆散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8):3120-3124.

[17]甘媚针刺结合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型耳鸣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2):160.

[18]吴梅艳,李平.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综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9):1023-1025.

[19]叶晓红改良针刺法治疗颈源性耳鸣33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5):80-81.

[20]吴柏宽基于CNK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

[21]徐毅高周红海,钟仲,等四种常见颈源性疾病中医治疗概况[J].广西中医药.2018.41(6);54-56.

[22]籍冬冬.风池穴和大椎穴振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文章来源:戈智花,李晓阳,张晓南.常规针刺与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4):130-13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177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广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4441

国内刊号:45-1391/R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