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风药在内科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2021-11-18    24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风药或具风之象,或感风之气,或禀风之性,具有升发清阳、调畅气机、胜湿、活血、引经报使、增效等作用。内科疑难杂症致病因素为"湿、郁、痰、瘀、虚",风药可用于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中。郁证病机为气机不畅,风药轻扬升发,疏肝理气,畅达一身周流之气,气顺则郁自散。头痛致病因素为风、痰、瘀,风药祛风除邪,引药上行,使气血筋络通畅,通则不痛。风邪为哮病发病关键,治疗以熄风止痉平喘为大法。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泄,以风药升举清阳,清阳得升则飧泄自愈。水肿致病因素为风、湿、瘀,风药畅通气机,调节玄府间的水液流通,助肾气化,气行则水肿自消。痹病病机为气血不通,以风药升举阳气,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则痹病自除。风善行,风胜则动,故痿证辨证时应考虑风邪,在补肝肾、健脾胃的同时佐风药以增效。肿瘤病机为正气不足,邪气踞之,风药具有引经之效,可引药物直达病所,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

  • 关键词:
  • 内科疑难杂症
  • 内风
  • 外风
  • 风药
  • 风邪
  • 加入收藏

风药是一类味薄质轻的药物,与风相关,或具风之象,或感风之气,或禀风之性,具有升发清阳、调畅气机、胜湿、活血、引经报使、增效等作用,在临床各疾病中应用广泛。内科疑难杂症不离“湿、郁、痰、瘀、虚”五端,遣方用药时对证佐以风药常获意外之效,探讨如下。


1、风药特点与功效


1.1风药的概念及分类

金代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提出:“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并结合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点,将药物归类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独活、白芷、威灵仙、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共20味风升生类药物。李东垣在张元素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完善,首次提出风药概念,《内外伤辨惑论》言:“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1]。清代时期,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

现代较多医家认为,风药是一类具有祛外风、熄内风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祛外风类:解表药、祛风湿药,如防风、羌活、桂枝、麻黄、威灵仙等;熄内风类:平抑肝阳、熄风止痉药,如天麻、钩藤、芍药等;搜风通络药,如僵蚕、蝉蜕、蜈蚣等虫类药;其他如川芎、桔梗、黄芪、吴茱萸等[2]。

1.2风药的特性及功效

风药的理论来源于古人对风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以风之名冠之,必与风息息相关,或具风之象,或感风之气,或禀风之性[3]。风药最初是张元素提出的法象药理概念,如“质轻而气盛”“风升生”“东方生风,风生木”等,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特点[4]。

1.2.1升发清阳

风性轻扬,有升发、向上的特点,风药具风之象,味薄质轻而性浮,故可升发清阳,如《医方考》云:“升麻、柴胡者,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也,一身之清气得益于胆之升也,如吴鞠通《医医病书》所言:“盖胆为少阳,主升阳气之先,输转一身之阳气”。胆乃肝之腑,胆与肝均有风之轻扬、木之升发之性,风药性浮,同气相求,以风药助少阳春升之力,助升清阳。如肾气丸中取桂枝升发胆腑之气,进而升发元阳之气。脾主升清,乃气机升降之枢纽,风药轻清升散,走而上行,可升发脾阳;胆禀少阳春生之气,调畅一身气机,又可助升脾阳。脾阳得升,亦能助升清阳。如补中益气汤中伍升麻、柴胡之辈,以升举下陷之清阳。

1.2.2调畅气机

风者气也,灵动可行,风药味辛能行,具有升、散、通、动之性,即升发清阳、宣散通阳、流动不居之意,故风药能畅通周身阳气,助推气之布散流行,调畅气机。

东方生风,风生木也,风气通于肝,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胆主决断,主少阳春生之气。风药禀风之性,行而不守,风药入肝,疏肝之气,助肝胆之用,善调阳气之升降出入,故能调畅气机。风药多宣通之性,升发清阳,胜困脾之湿,脾阳得助,脾运以升为健,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运正常,脾气得升,又反助于气机之升降。风药调畅气机,气机得畅,气行则诸滞可除,诸郁皆散,李东垣认为,风药较单纯理气药不仅能疏郁遏之肝气,亦能借风药宣透之力将郁结之热透出肌表,使邪有出路[5]。

1.2.3风药胜湿

《医宗必读》曰:“地上淖泽,风之则干。”物理学上通过增加空气流通速度而加快液体的蒸发,古人运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提出风能胜湿的理论[6],“湿伤肉,风胜湿”。五行生克理论中,风属木,湿属土,木克土,故风胜湿,风药感风之气,亦能胜湿。

风药味辛,辛者燥也,能散,能行。风药燥也,燥本身就有燥湿之效,且燥者气味芳香,具有醒脾之效,脾运有序,水液运化正常,故湿邪无以生;风药能行、能散,宣通阳气,疏导气机,保障气化功能正常,气化则湿亦化,故湿邪可除。李东垣认为,风药多辛温,除湿“必用升阳风药即差”[7,8]。人参败毒散之柴胡、羌活,升阳除湿汤之柴胡、升麻、防风等,均取风药胜湿之意。

1.2.4活血行瘀

风者善行,风药具风之象,有升、散、动之性,如川芎可以直接推动血行而达到活血行瘀之效。《血证论》曰:“运血者,即是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风药升发清阳,调畅气机,助肝胆疏泄,助脾阳运化,使气血流通不滞,则瘀血无以生[9]。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首次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并指出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虫类药性善走窜通达,若久病入络,可予质轻味薄之虫类风药僵蚕、全蝎、蜈蚣等搜风通络,行久积之瘀血[10]。

1.2.5引经报使

风者阳气也,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常伤及人体头面部、肌表等部位。风药具风之象,亦有向上、向表之势,如《兰室秘藏》中所言:“凡以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到”。故临床治疗头痛时以风药引药上行,如川芎、柴胡、葛根、细辛、吴茱萸、苍术。故临床选用风药治疗头痛除其助使药力直达病所外,又以其“散、透、通”等特点散邪外出、透郁开泄、通化阳气,脑府之清阳得助,九窍通利,故头痛可除。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风药引经的作用,除头痛外,其他口、鼻、耳、目等头面部疾病亦可用风药引经,如面部疾病用白芷,鼻部疾病用荆芥穗,耳鸣耳聋用细辛,眼部疾病用蝉蜕等,均有良效[11]。此外,位于上焦阳位之心肺疾病亦常选用风药引经,如桔梗载药上行,直达肺经;桂枝温通心脉,引诸药直达心经。外科治疗上肢疾病时常取桑枝、羌活引药上行;治疗肌表疮疡疔疖时选荆芥、柴胡引药走表[12]。

1.2.6配伍增效

风为百病之长,轻扬开泄,宣发腠理,通泄玄府,故为六淫之首,为他邪侵犯人体提供条件,风药感风之气,可协助他药,增强药效,如《蠢子医》所言:“治病须兼风药”。与补益脾胃之药相伍,调脾胃之气机,助脾胃之运化,下陷之清阳得升,困脾之湿得化,故脾胃诸症可除,但补益之药味厚,恐碍已伤脾胃之气机,以风药助之,使之补而不滞。与理气之药相伍,风气通于肝,有调畅气机之用,疏而达之,增强疏肝作用,伍风药升散透邪,可使郁积之热透出肌表。与利水渗湿之药相伍,除健脾胃以运化水湿之外,亦可反制渗湿制品“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之弊端。与活血药相伍,畅达阳气,疏通血脉,气行则血行,推而动之,增强活血化瘀之效[13,14]。

1.3近代对风药的研究

近代对风药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学者尝试从新的角度对风药进行诠释、拓展和延伸。武帅[15]从玄府视角解释风药,玄府为人体之细微孔窍通道,气机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风药善通玄府,从而调节气血津液、营卫,起到祛邪、胜湿、活血、增效等作用。李波[16]、沈路等[17]基于玄府理论提出,其与微循环理论、离子通道、细胞间隙等具有一定联系。胡蓉等[18]通过将“表”进一步细化为“表之表、表之里、里之表”,扩大了风药解表的应用范围。

近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风药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菌抑菌、镇痛镇静、解痉、抗惊厥、降脂、调节血压、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循环、抗肿瘤、提高免疫等作用,为风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思路及理论支持[19,20,21]。


2、内科疑难杂症的特点


内科疑难杂症多有症状多、病程长、易复发、变化快等特点,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中医认为,湿性黏滞难祛,湿邪为病,迁延难愈,具体表现为病程较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如朱丹溪所言:“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百病多由痰作祟,朱震亨云:“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叶天士、王清任提出:“久病入络,痼疾必瘀”;疑难杂症病程较长,伴正气损耗,故晚期必有虚。综上,其致病因素不外乎“湿、郁、痰、瘀、虚”五端。


3、风药在内科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3.1郁证

抑郁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属“郁证”范畴。中医认为,其根源在于气机不畅,《证治汇补》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久郁气机不畅,气血津液代谢异常,则湿邪内生、痰瘀互结,病程日久,已损之阳气更虚,阴精暗耗。风者阳气之变动也,风药轻扬升发,疏肝理气,畅达一身周流之气,气顺则郁当自散。若有湿、痰、瘀、虚等病因存在,辨证配伍风药增强胜湿、活血、补虚等作用。如郝万山教授自拟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郁证,用风药柴胡、桂枝调畅气机,每获良效[22];丁德正以风药治疗郁证痰胜者,每于化痰开郁药收效不佳时加用麻黄、羌活、紫苏叶等风药,常获良效[23]。

3.2头痛

偏头痛、血管性头痛、顽固性头痛等均属于“头痛”范畴,又称“首风、脑风”。头为诸阳之会,风性开泄,易袭阳位,中医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吴鞠通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头居高位,风药多轻,可引经、引药上行[24];风邪数变,故头痛多突发突止,休发无常;顽固性头痛反复发作,久病入络,多有痰瘀互结,故风邪、痰、瘀是头痛的重要致病因素。治疗上以风药祛风除邪,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气血筋络通畅,通则不痛。朱丹溪善用味薄气厚之川芎,上达巅顶,下达血海,乃治头痛第一要药;而对于一些顽固性头痛则予全蝎、蜈蚣、僵蚕等虫类风药搜风通络,临床效果显著[25]。

3.3哮病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均属“哮病”范畴,临床起病急骤、反复发作,具有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现代医学提出,哮喘的特征为气道高反应所引起的气道痉挛。中医认为,风胜则动,哮病乃夙痰伏于气道,遇邪感触,交搏于气道而发病,而风邪乃六淫之首,故风邪是哮病发病关键[26]。治疗以熄风止痉平喘为大法,常选用天麻、钩藤、僵蚕、地龙等风药。

3.4泄泻

泄泻乃临床常见疾病,不乏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难治性泄泻。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以及大便异常为主要症状,腹痛病位游移,多无具体部位,便意急迫,里急后重,与风性善行,居无定处,数变等特点相符。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均有内脏高敏、肠易激惹痉挛等类风样特点[27],治疗时佐以风药,效果显著。中医认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泄”,故以风药升举清阳,清阳得升则飧泄自愈;在用渗湿止泻药的同时佐以风药,风药胜湿可助渗湿之品祛湿。

3.5水肿

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乃肺脾肾三脏气化不利,三焦决渎失职,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内停,发为水肿,其致病因素不外风、湿、瘀三类。《素问·水热穴论》云:“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张景岳云:“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风药畅通气机,调节玄府间的水液流通,助肾气化之力,气行则水肿自消[28]。风水相搏者,予以风药祛风利水;有湿者,以风药胜湿利水;瘀结水留者,予风药活血利水;久病入络者,则佐虫类风药,通络利水[29]。

3.6痹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腕管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属“痹病”范畴。周围神经病变与腕管综合征临床以麻木为主要症状,后期可出现疼痛,中医认为,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痛,故以风药升举阳气,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以黄芪、桂枝补气行气,气血调和则痹症自除。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僵直、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特征,后期痰瘀阻络则有关节的变形。中医认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者善行不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具风之象,予风药祛风除痹,如羌活胜湿汤之羌活、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桂枝,均可使气血通行,痹痛得止。若痰瘀胶着,久病入络,可予虫类风药通络止痛。现代研究发现,风药本身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循环等作用

3.7痿证

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均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以肌肉无力、进行性萎缩为主要表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常并发肌束颤动,多发性硬化患者则有强直痉挛等发作性症状。中医认为,风善行,风胜则动,故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辨证时应考虑风邪,治疗在补肝肾、健脾胃的同时考虑佐以风药增效,常能取得更好效果[30]。

3.8肿瘤

中医认为,正气不足,邪气踞之,稽留不去,日久形成肿瘤,故肿瘤早期以气机郁滞、湿邪内生为主,后期则炼液为痰、痰瘀互结,而正气虚损贯穿疾病全过程。风性善行,是自然界中种子传播的媒介,与肿瘤细胞在人体内脱落转移相似[31];风为百病之长,易夹他邪致病,故风邪致病,复杂多样;风者数变,疾病变化迅速,进展较快,预后较差。风药感风之气,同气相求,借风药调理气机,气机通畅、气血调和,则邪无所踞;以风药升举清阳,调肝理脾,与补虚药相伍增效,以行为补,补而不滞;若辨证属湿、痰、瘀证,可随证配伍风药,既发挥确切的药效,又无峻猛之嫌;风药具有引经之效,可引药物直达病所,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现代研究发现,风药本身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3.9其他

帕金森的运动症状以肌肉强直、静止性震颤为主要表现,属“颤证”范畴。中医认为,帕金森患者多以肝肾亏虚为病机,虚则生风,风胜则动,出现震颤、痉挛等类风样症状,临床治疗时在补虚药中少佐藤类及虫类风药,以祛散风邪,使补而不滞。

癫痫是一种脑神经异常放电所致的疾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全身突发性强直痉挛,具有发作性、反复性、急骤性等特点,属于中医“痫病”范畴。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邪与癫痫的发病相关,治疗时可予风药祛外风、熄内风,并与化痰、活血药物协同增效。

面肌痉挛多为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属中医“筋惕肉瞤”范畴,其病机多为气血衰弱,血虚生风,风动则瞤[32]。风邪上攻,易袭头面,故病位在头面,风性善行数变,则反复发作,时作时止,故予防风、钩藤、僵蚕等风药疏风祛邪、通络熄风、直达病所,临床多有明显疗效。现代研究表明,风药具有解痉作用。


4、讨论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是临床诸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风药以风冠之,源其具风之象、感风之气、禀风之性,临床应用风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风药大多辛温性燥,易伤津液,应在辨证指导下,慎重选择药物、药量,可配伍他药顾护阴液,但仍不可久用。


参考文献:

[1]张真全疏风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2]王楠,朱平.风药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J]河南中医, 2018,38(1):29-33.

[3]张磊,步瑞兰.风类药物的理论与应用[J].山东中医染志, 2016 ,35(1):3-4.

[4]王明杰,黄淑芬,罗再琼,等风药新识[JI.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4(5)-570-572.

[5]李颖飞,龚雨萍从李东垣《脾胃论》探讨“风药”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 2016,48(7):66-68.

[6]叶青.风胜湿理论指导下的诊疗思路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15(19):66-68.

[7]耿洪娇风药之功用辦析[J] .环球中医药,2015,8(4):455-457.

[8]袁利梅,李荣立,张晓娜,等李东垣学术思想及其用药规律探析[J]中医研究, 2020,11(11):52- -54.

[9]左新河,赵勇,陈继东,等.陈如泉运用风药治疗甲状腺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6, 43(5):925-926.

[10]胡志鹏,杨茂艺,秦凯华,等浅谈风药治疗血瘀证[J]中医染志, 201 8 ,59(20):1791-1793.

[11]王春颖,叶进.《内外伤辨惑论》风药应用新探[J].中医文献杂志, 2019,37(2):18-20.

[12]蒋军林,李倩,周慎风药之功用浅谈[J].中医药导报, 2007,13(3):79-80,90.

[13]刘然风药生姜、茄对肝纤维化大鼠活血化瘀治疗的增效作用[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14]蔡之幸,王重卿偏头痛从“风"论治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1(2):10-12.

[15]武帅.风药通玄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


章来源:龚杰,刘红权.风药在内科疑难杂症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21,41(12):1790-179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医药界

期刊名称:医药界

期刊人气:429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4808

国内刊号:43-1519/R

创刊时间:2012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