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庐山风景区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与对策

  2021-11-29    7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庐山风景区在江西省地质灾害区划中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修水北部——庐山崩滑流易发区),同时也是江西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近些年,因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作用的加剧,加上地质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气象条件在时空方面的变化,导致各类地质灾害不断发生。通过对庐山风景区地质灾害特点和成因分析,提出了防御工作思路与对策,以期为政府部门构建和完善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提供借鉴。

  • 关键词:
  • 地理条件
  • 地质灾害
  • 庐山风景区
  • 灾害防御特点
  • 灾害预警
  • 加入收藏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世界著名旅游度假胜地,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孤立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长年水汽充沛,云雾缭绕,植被茂盛,气候怡人;因受地形与气候的双重作用下,降水时空分布极其不均,出现区域性短历时强降水,特别是在汛期,尤其是7~9月,受热带低压气旋(俗称“台风”)影响,一次过程降水量为特大暴雨级别(500~700mm),极易地出现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江西省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因庐山风景区山洪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点面线长,防御难度大,任务重,对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要求高。如何有效预防各类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避免群体事件出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现就庐山风景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进行分析。


1、区域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濒长江,南襟鄱阳湖,是一座山势雄伟,险峻秀丽,奇突独立的山峦。山脉由东北向西南走向,长29km,宽16km,总面积302km2,山上核心景区118km2。庐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鲜明的季风和典型山地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068mm,面江襟湖,山高谷深,雨水丰沛,风力大,云雾多,夏湿热、冬干冷的特点。庐山作为山岳型风景区,受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影响,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频繁[1],尤其是7~9月受登陆台风影响,强烈的地形抬升对降雨有加强作用,雨量异常偏强。区域内分布18条水系,大小山溪、河流40余条,分为2个区域。东南区域溪流水直接入鄱阳湖,西北区域溪流水流经九江、德安、庐山市(原星子县)后汇入鄱阳湖和长江。区域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常住人口2.2万人,年游客量600万,主要集中7、8月份(汛期4~9月份)和节假日,旅游收入近5亿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

庐山区属中山地貌,山峰和岭脊多在海拔1200~1400m,坡度在30°~50°之间,主要交通干线为南、北山公路。庐山地处江南背斜与下杨子凹陷的交汇地带,属地垒式断块山,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岩土层年代久远,又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岩体破碎,自然风化强烈[2],山坡上残坡积物厚达0.8~1.5m。由于山岳型旅游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山洪灾害一直是其最大的安全隐患。在历史上,庐山曾多次发生山体滑坡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在1975年、1984年、1995年、1998年、2002年和2005年区域内多处发生泥石流。泥石流所到之处,房舍被冲,桥涵被毁,公路被堵,田地被淤,破坏严重。


2、地质灾害的成因


庐山风景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成因是山体受气候(冰冻或冻融脱落、强降雨、风力)、自然环境(树木生长)、地形、地质构造、工程设施年久失修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响[3],所形成的地质危害呈上升趋势。

2.1 地质灾害位置与分布

目前,庐山风景区管辖区范围内现有的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224处。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222处。按照分布位置分:南、北山公路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31处,市政道路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0处,景区景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3处,单位和居民居住地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0处。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交通主干道南北山公路,规模均为小型,多以强降雨引起泥石流,或少量路基崩塌,一般为窄条状或瓢状;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单位和居民居住区域及景区道路和景点,规模为小型,此类型多以受人类活动影响,滑动面大致深0.5~5m,多呈线状,有大片页岩或碎块石、土质层。庐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威胁人数3097人、房屋1638间、公路40770m,旅游景点13处,潜在经济损失3500.86万元。

庐山区域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沟涧、公路、风景点、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依山临崖或高坎下的单位和居民居住地。同时山塘水库年久失修,很多土石坝体出现严重的漫坝现象。庐山历史地质灾害损失情况见表1。

2.2 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地形地貌和岩性是决定地质灾害分布的主导因素[4],强降雨(分短历时和突发性,特点是强度大)和人类活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

2.2.1 岩土体分布特点

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地貌及岩性是决定地质灾害分布的主导因素,也就是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与地貌岩性密切相关。庐山属变质岩发育地区,地质岩层种类多、岩性复杂,断块山地貌构造[5],地势上为孤立、突显的山体,地形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影响,其北部大体为一系列东北~西南向排列的岭谷相间的构造地貌,谷深峰陡;西南部则由外形浑圆的山丘组成[5]。山体按地层时代和岩性分为南北2部分,以九奇峰~仰天坪为界,北部主要为震旦系下统南沱组砂岩和石英砂岩,岩体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南部则为前震旦系板溪组片岩、板岩等变质岩和火山岩,岩性较软,易于风化(见表2)。因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岩石风化程度较高,自古以来,区内山洪、泥石流一直较为活跃,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地区。鉴于山区的特点,山上房屋一般依山而建或建在半山腰上,基础多为松散的冲积物;有的原本就是古滑坡体,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2.2.2 降雨分布差异

庐山属中山区,雨量偏多,降雨集中,常出现短历时突发强降雨,因受高山地形抬升阻挡和长江、鄱阳湖水汽蒸发多种因素影响,区域小气候变化莫测,以牯牛岭山脊为界,时有东谷区域天气晴朗,而西谷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此外,受东南沿海生成的热带低压气旋(又称“台风”)或外围云系影响,每年都会有2~3个台风侵袭庐山,近年来(2018-2020年),台风数量有所减少,强度和影响有所减弱,但突发强降雨略有增多。长时间低温冰冻的冻融,年久失修的砌石驳坎、挡墙、护坡等,人为活动造成的切坡,开山取石修路等,在汛期7~9月份,如遇台风、极端恶劣天气(如狂风和大暴雨)、出现较长的过程降雨,瞬间山洪暴发或由山洪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给预报、预警、监测、防御等各方面带来极大困难。


3、地质灾害防御措施与对策


3.1 防御措施

针对“点多、面广、线长”这些不利因素,结合区域内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和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积极探索有效灾害防御措施与方法,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一是聘请专家,加强地质勘查。主动对接核工业华东二六七工程勘察院等专业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对已经治理和存在异议的隐患点逐一进行勘察,现场提出意见。经实地勘查,拟准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16余处。

二是多措并举,压实细化责任。为确保一方平安,在防御和治理体系建设上,实行群防群策管理体系,制定《庐山管理局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群测群防联络表》《山洪、地质灾害转移安置责任包干区划分表》《庐山管理局地质灾害隐患点汇总表》,绘制《庐山管理局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现有)责任包干区分布图》和《责任包干区划分参考图》,向全山单位下发山洪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及时同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签订责任书。

三是加强监测,做好预警预报。目前,因受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制约,上级部门仅在修静庵一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建有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其余22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仍是采取群测群防员日常巡查制进行人防,由群测群防员用手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周边环境拍照,利用手机APP上传数据。

三是科学规划,落实工程措施。对规模及危害性大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筹措专项资金,逐年进行工程治理(避让转移、重新修建、除险加固);规模及危害性次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先进行简易工程治理,并加强监测和巡查;对年久失修的危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挡土墙,基础由于多年冰雪雨水冲蚀,风化裸露严重,立即进行工程治理。在2001-2004年,共投资244万余元,对12处重要山洪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2005-2006年,通过财政拨款、专项资金和自筹方式共投资1364万元,治理42处重要山洪地质灾害点。

四是科普宣传,提高防灾意识。及时转变观念,提升群众防范、监测、避险、预警能力,增强地质灾害防御意识,树立自测自防观念,变“被动救援”为“主动预防”。充分调动现有资源,编制出《地质灾害防御知识》幻灯片教案进行宣传,普及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险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3.2 存在问题

庐山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尽管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灾减灾效果。但从总体上看,对山洪地质灾害特别是小流域洪水还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防治体系,远不能满足庐山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专门针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有关调查和系统规划。对山洪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到位,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宾馆、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倒、乱建、乱挖、“一种五养”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量大,战线长,科技力量薄弱,大数据平台没有启用,防治难度大。这是当前监测、预警、防治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二是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业知识性极强,业务水准极高,而专业技术人员极度匮乏,严重制约地质灾害防御。三是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不完善,对小流域容易形成的洪水灾害防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研究,预报和信息传递手段落后,时效性和预报精度都不能满足灾害防治要求。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工程建设标准低,建设速度慢,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低,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极不协调。五是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不完善。如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灾害报告制度不健全,信息传递不及时,对灾害防御和救灾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3.3 防御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社会型公益性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各种力量进行支撑、配合、参与,方能达到防治成效和目的,以保障工作任务顺利实现和全面完成。

一是要着力完善区域灾害防御规划体系。就当前庐山所面临的情况而言,应以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山洪地质灾害防御(10年)规划》(2021-2031年)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地质灾害突发应急处置预案》为抓手,集中力量,编制详细规划,完善应急预案;积极主动联系有资质力量的地质部门,聘请专业人员为技术顾问,在对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和防灾减灾工作中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对关键区域灾害防御提供技术引领。

二是要建立健全区域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防御体系。积极引进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等先进科技设备,提高全区域自动化监测预警预报水平,实现监测数据的适时采集、分析,为政府决策和预警提供保障;建立信息传递和报送保障平台,确保各项防御信息迅速发布、快速传递;加强各部门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的配合与协调,强化各项地质灾害防治的预警管理,积极探索“人防+技防”互补的有效途径,确保区域内居民和游客的安全。

三是要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以行政(或主管)部门、各片区责任单位、责任包干区单位、防治单位负责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建立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监测预报制度体系,切实执行地质灾害年度预案编制、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严格落实防灾责任制与追究制。

四是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充分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宣传和普及地质灾害防御知识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及防御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参与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强化行政管理措施,每年至少举办2期群测群防员培训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五是要筹集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区域内大部分地质灾害是因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同时,应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致灾单位和个人收取相应资金用于灾害治理。


参考文献:

[1]刘卫林,陈祥,刘丽娜,等.庐山风景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431(09):121-126.

[2]刘建兵,顾琳娜,侯利锋,等.江西山岳型风景区地质灾害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三清山风景区为例[J].中国矿业,2015,24(S2).85-88+95.

[3]申剑峰.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8(11):86-87.

[4]贾林.浅谈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特点及其相关问题[J].世界有色金属,2018(18):138-139.

[5]江辉,杨俊,詹旺林,等.基于GIS的山地旅游景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以庐山风景区为例[J].江西水利科技,2021,47(3).190-198.


文章来源:周浔,李乐,汪晖.庐山风景区地质灾害成因与防御浅析[J].江西水利科技,2021,47(06):442-44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防灾减灾学报

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

期刊人气:60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地震局

主办单位:辽宁省地震局,吉林省地震局,黑龙江省地震局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地质

国际刊号:1674-8565

国内刊号:21-1573/P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