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结合示范单位高性能电工钢材料的开发,从工业强基工程中伺服电机“一条龙”应用项目开展入手,本文从上下游产业链间的产品设计理念、应用技术特征、工艺技术衔接等环节进行了技术剖析,并对鞍钢现阶段高牌号产品现状,所试验原型产品的电磁性能、磁化特性进行了技术说明,指出了精密伺服电机所需高性能电工钢产品的研制方向。
新时代产业技术革命进一步加速了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作为智能化转型的基础产业,伺服电机系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高分辨率传感器,高精度合金铸件、加工及装配,高性能电工钢及稀土永磁材料,成为伺服电机“一条龙”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精密伺服电机应用行业中,高性能电工钢已成为提高效率,提升可靠性及响应性,推进数控及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性材料。鞍钢作为工业强基工程中伺服电机应用项目的示范单位,负责高性能电工钢材料的研制开发,为国内伺服电机制造企业提供满足铁芯加工的高性能电工钢产品。
1、伺服电机对高性能电工钢产品的要求
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软磁材料,在电机旋转构件的设计中依然遵循着损耗低,磁感应强度高,磁各向异性小,冲片性良好,叠装系数高,绝缘涂层性能好,以及磁时效小等电工钢通用特性。而从需求上,伺服电机更多体现在对高牌号薄规格品种的个性化磁特性要求。依据其工作原理及运行技术特点[1],从材料研发平台上,初步对应出伺服电机用高性能电工钢产品技术需求如下。
(1)产品小型化、高效化,封闭式运行——材料应力敏感性小,冲制特性优异,层间高绝缘性、自粘结特性(减少铆、扣、栓及焊接所带来的加工区对磁化区的影响)及低损耗低温升;(2)矩频、变频及脉冲信号控制——材料具备高的最大磁导率、高的饱和磁极化密度指标;(3)高磁密设计,高响应性要求——材料具有高的初始磁导率,磁化区间较高的磁导率和磁极化密度,抗变形能力强,在高场强、高转速、相对温升、大扭矩等复合应力作用下,能保持高的抗变形能力;(4)低噪音要求——材料磁化进程快、磁滞伸缩及磁各向同性指标优异等。
高端精密伺服电机在铁芯材料设计上,针对高性能电工钢产品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综合性能指标及要求。工信厅规函[2018]425号文件中,伺服电机铁芯制造所需硅钢应满足绝缘性能良好、自粘结特性、厚度精度高、屈服性能高、铁损低、磁感高、磁导率高等要求。伺服电机用高性能电工钢产品厚度规格以0.35mm、0.30mm为主,其通用技术条件如表1所示。
表1伺服电机用高性能电工钢的通用技术条件
2、伺服电机专用高性能电工钢生产技术解析
高性能电工钢材料性能取决于冶金工艺下对电工钢成分、组织及晶体结构的控制。以高等级高牌号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种设计,提升钢质洁净度,加严工艺窗口,对宏观及微观组织进行调控,满足伺服电机基础性能需求;再通过应用技术研究,不断优化冶金生产工艺,满足高端精密伺服电机的发展需求。
2.1 产品设计要点
基于精密伺服电机工作特性及对高性能电工钢材料的要求,产品钢种体系设计选择以硅为主体合金元素。首要考虑因素为提升产品初始磁导率,增加电机铁芯运转响应性;辅以不同含量铝元素进行钢质电阻率的提升,以满足低损耗运转要求;再根据冶金工艺控制能力及铁芯加工特性,进行其它微量合金元素的添加及控制。
优异的电磁性能和磁化特性还体现在钢质洁净度,即对有害元素及残余元素含量的控制,这也是高性能电工钢材料研制及发展的基础[2]。高性能电工钢产品钢质洁净度控制指标如表2所示。
表2高性能电工钢产品钢质洁净度控制指标(质量分数)
2.2 工艺流程
伺服电机用高性能电工钢产品在钢铁联合生产企业中,现仍同于高等级高牌号钢的生产工艺流程,即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真空精炼—板坯连铸—热轧—常化及酸洗—冷轧—成品热处理及涂绝缘层—综合性能检验—切边分卷—包装入库。
2.3 冶金工艺技术研究
有效控制长流程冶金工艺参数是获得高性能电工钢产品的保障,为此,需进行全系统工序下各工艺技术参数的研究[3]。高性能电工钢产品主要工艺控制技术见表3。
表3 高性能电工钢产品主要工艺控制技术
2.4 冶金机理特征研究
冶金材料机理及内禀特性研究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可以指导产品在特定工序流程下的工艺设计及优化,伺服电机所需高性能电工钢材料的主要机理研究内容如下。
(1)主体合金及微合金设计,有害及残余元素对组织、磁化进程和磁特性的影响;(2)冶金凝固及后续加工中组织与晶体结构的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3)产品动力学、热力学参数与全流程工艺窗口控制关系;(4)冶金全流程析出物与夹杂物的演变规律及对宏观、微观组织影响;(5)高硅热轧板组织与冷轧加工硬化、脆塑性转变、裂纹形成与发展等规律。
2.5 产品应用技术研究
产品应用技术研究是产品研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所处平台不一,产品特性关注点不同。只有双方有效技术融合,在诸多矛盾的控制指标中寻求“共性”,才能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产业链整体技术提升。强基工程“一条龙”应用计划中也提倡上下游企业、研发及设计部门间的合作与推进。为此,需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促进产品定型,并结合双方潜在的发展需求及工艺能力相互协作,进行高端产品研制:
(1)产品冲制及加工特性,叠装性能,涂层自粘结工艺,材质加工应力敏感性,变速变转矩条件下功能因子变化等;(2)不同品种、规格产品磁化特性——不同频率、场强下,磁化进程特性、耐磁偏转特性及铁芯损耗要求等;(3)信号应答性及步进精度,过载及堵转温升,转速及功率等综合指标的对比分析;电控及铁芯再优化设计及材质磁化特性再改进。
3、鞍钢电工钢现状及伺服电机用钢原型产品性能分析
精密伺服电机所需高性能电工钢材料目前尚未形成相应的产品标准,现高技术领域(智能机器人、高精数控机床、精准注塑机等)往往采用进口专用电工钢产品进行伺服电机的设计及生产。针对其工作特征,拟初期在无取向高牌号薄规格硅钢品种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及优化。
3.1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鞍钢高性能硅钢工程一期试验性产线试车,同期开始高牌号产品试制,现基本达到了国标产品牌号全覆盖。但因试验性产线各机组产能的不匹配和当期的产品定位,薄规格产品仅35AW270以下牌号进行了批量生产及市场推广,产品主要应用于变频压缩机制造领域。高级别高牌号系列产品尚未实现量产,0.35mm规格产品电磁性能及力学性能典型值分别见表4和表5。
表4 0.35mm规格产品电磁性能典型值
表5 0.35mm规格产品力学性能典型值
对比同行业宝钢、武钢、太钢及首钢无取向高牌号硅钢品种,鞍钢在高牌号薄规格常规产品品种全覆盖方面及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专用高频高磁感型、高强型、低铁损型系列产品的起步、研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产品涂层方面现仅为半有机薄涂层,与同行业多种涂层类型产品存在明显差异。精密伺服电机用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因产品个性化(磁化特征所需)、规格非标准化(如机器人伺服电机)、产品综合质量“高精尖”化等因素限制,尚未形成专用产品的标准体系。
鞍钢常规品种(性能如前所述)与伺服电机行业需求仍存在较大差异,作为此项目中的示范企业,鞍钢在此应用领域更应加快步伐,不再跟随同行业,借此领域产品的研制,提升鞍钢无取向硅钢全系列产品的质量。
3.2 原型产品典型性能指标
针对精密伺服电机对高性能电工钢材料的需求,在高等级高牌号产品研发基础上,进行了两个原型产品的设计及工业试验。限于产品的检测手段,只进行了典型磁性能指标及磁化进程特征的测试分析。原型产品典型电磁性能及力学性能指标情况如表6、表7所示,主要性能指标(P1.5/50)已达到表1标准。
结合整体工艺控制偏差,从表6磁性能上分析,产品铁损指标仍有设计调整余地,磁极化密度在成分微调及工艺窗口调整上还有提升空间。表7中力学性能指标上已达到高强磁轭设计要求,有待加工及进行高转速转子组装测试。
表6 原型产品典型电磁性能
表7 原型产品典型力学性能
3.3 原型产品典型磁化特征
两种原型试验产品铁损曲线及磁化曲线分别如图1、图2所示,测量标准为GB/T36552008,密度为7.65g/cm3。从磁化特征上分析仍未脱离现有高等级高牌号品种体系,对照表1中P1.5指标虽已达到要求,但初始磁导率及最大磁导率性征急需与伺服电机设计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及铁芯测试验证。图1两种原型试验产品铁损曲线图2两种原型试验产品磁化曲线试验工艺上,原型产品磁性指标及磁化特性虽有调整空间,但成分、组织与特定磁化条件下的磁性能关系、与磁化进程关系,仍需深入进行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后,有针对性地产品优化、定型及系列化专用品种的研制,以满足高端精密伺服电机需求。
3.4 多种涂层产品技术开发
结合现阶段市场发展及战略用户需求,鞍钢高层间电阻涂层、自粘结涂层已立项研究,自粘结涂层已进入常规用户装机及应用研究阶段,均已为精密伺服电机用高性能电工钢材料的生产做好了技术准备。
4、结语
伺服电机用高性能电工钢产品的研发及定型,仍需上下游企业、设计、研发单位大量的技术投入。其虽属“小众”品种,但关系到国家基础产业发展及智能化进程,关键部件及重点材料国产化,不受限、不被卡、不受制约是各行业领导及研发、设计人员协作创新,努力开拓的目标及动力。伺服电机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及特性要求各有差异,先期高性能电工钢产品应重点结合用户要求,掌握产品设计要点后再以高端精密伺服电机需求为核心,进行品种的系列化、专业化研制,为此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技术准备工作。
(1)充分利用国家部门伺服电机“一条龙”项目推动平台,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2)各企业、单位重视,加强技术力量投入及测试装备、研发手段的建设;
(3)在工艺及技术创新的同时,发挥工艺装备能力的潜力,打破常规生产控制理念,以高性能高端产品研发、生产为契机,带动产业能力、操控及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庆鼎,孙宜标,王丽梅.现代永磁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8.
[2]黄璞,毛炯辉,陈卓,等.国内冷轧无取向电工钢生产现状及技术水平[C]//国内首届冷轧无取向电工钢生产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武汉: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2009:46-65.
[3]高振宇,马云龙,陈春梅,等.无取向电工钢高牌号薄带产品的技术发展[J].鞍钢技术,2014(4):11-15.
高振宇,孟昭萍,陈春梅,等.伺服电机用高性能电工钢产品技术解析[J].鞍钢技术,2019,(5):19-23.
分享:
输电导地线复合绝缘子及附属金具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复合绝缘子表面出现老化行为,影响了绝缘性能,附属金具容易出现大量腐蚀现象,给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带来了系列难题。有关复合绝缘子材料表面老化研究工作,研究者集中在高湿自然环境、高污工业环境以及高盐海洋环境等区域特征参数对复合材料表面老化的影响。
2024-10-23金属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其价格高昂,常作为镀层材料使用。银镀层因其附着力强、电阻率低等特点在高压电器产品的接触表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检测金属基体上金属沉积层的附着力,可以采用摩擦抛光实验、喷丸试验、锉刀试验、弯曲法、热震试验等评价其性能。
2024-07-05随着电子产品对电路密度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子封装材料由热固性塑料、硅酮塑料等有机材料逐渐地向高可靠性的陶瓷材料过渡,其中陶瓷封装外壳,简称陶瓷外壳是一种应用于高频、高可靠性芯片的小型化封装形式。陶瓷外壳能提供优良的气密性,保护内部芯片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延长了芯片的使用寿命。
2024-07-05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化石能源资源受限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的共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很多国家已承诺在2050年前达到“碳中和”,而风能是一种清洁而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继煤电、水电的第三大电,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
2024-06-04励磁控制系统是同步发电机的核心控制设备。分布励磁控制系统的硬软件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控制系统被ABB、西门子、GE等国际巨头在硬件、软件、通讯、专用算法建立的技术壁垒,导致分布式励磁控制系统安全受制于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贸易争端的日趋激烈,研发与应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励磁控制系统,可以规避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物料成本变换与供应紧缺。
2024-06-04传统硅基锂电池在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碎裂,影响硅基材料的活性,进而对其充放电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硅基锂电池的导电性能,部分学者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如魏素凤[1]制备了一种氮掺杂Co/Co3O4@C核壳纳米粒子核壳结构复合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
2023-10-26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规模化、可移动储能的需求,基于碱(土)金属离子的二次离子电池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其中,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望成为二次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基于铁的氧化物(如Fe2O3、Fe3O4)的微纳米结构材料作为阳极材料有诸多优势,包括比容量高、价格低廉、安全性好、环境友好等。
2023-10-26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动力,社会各个行业的优质发展都需要不断创新,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高性能且环保的材料走进电气工程领域。这些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优化了电气产业结构,提高了电气的各种性能,有些还大幅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成本,推动了新技术在电力行业的运用,促进电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2021-12-03聚束电阻率法是一种传统的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在矿产普查、能源勘探、地质填图以及水文、工程地质调查等方面,都取得大量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1]。传统的聚束直流电阻率法采用7个电极组成的聚束电极系或单点源进行探测,此方法探测效率低,探测深度和精度无法保证,通过减少电极数量、增加点源数量,简化测试过程,从而改善聚束效果、提高探测效果和工作效率。
2021-10-07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化成为当前一个主打方向,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创新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许多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得到了鼓励,这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行各业均开始进行改革创新,将电工电子技术与产业完美融合,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021-04-27人气:7766
人气:3050
人气:2596
人气:2488
人气:233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电工技术学报
期刊人气:411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电力
国际刊号:1000-6753
国内刊号:11-2188/TM
邮发代号:6-117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814
影响因子:1.445
影响因子:0.65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8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