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工作面切眼大跨度岔门支护是煤矿顶板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煤矿开采逐步向深部方向发展,受地质构造、采空区、埋藏深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巷道支护条件越来越复杂,给大跨度岔门顶板支护带来了较大难度。结合姚桥煤矿矿井自然条件,在满足冲击地压支护标准的条件下,对工作面切眼大跨度岔门顶板采取了复合支护加固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大,巷道围岩的应力逐步加大,顶底板赋存厚度、瓦斯和水文条件也愈发复杂,给巷道的安全施工和稳定支护带来很大难度[1-2]。切眼作为回采工作面的主要构成部分,开掘期间其上下口大跨度岔门顶板支护是关键。随着回采装备的不断革新,对切眼宽度要求越来越大,导致切眼岔门处巷道悬顶跨度逐步增大,给巷道支护带来了较大难度。可见,深井复杂条件下,以大断面、大跨度为特征的切眼巷道支护是业内研究热点[3-5]。结合姚桥煤矿实际状况,对深部工作面切眼大跨度岔门顶板支护进行了成功实践,为类似条件下巷道支护提供技术借鉴。
1、岔门施工赋存状况
姚桥煤矿位于江苏省沛县杨屯镇。该矿开采的7010工作面地表为农田,该工作面东北为中央回风下山,东南为7011采空区、7009采空区、7008采空区。工作面对应地面标高+33.82 m~+34.07 m,工作面井下标高为-777 m~-831 m。根据《姚桥煤矿7010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报告可知:7010工作面掘进期间切眼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综合指数Wt=0.57,具有中等冲击危险性。
根据工作面设备选型安装需要,切眼上口岔门设计如图1所示。岔门巷道均为矩形断面,材料道宽5.5 m、切眼(含煤机窝)宽10.6 m,巷道高3.2 m。7#煤厚度5.5 m,煤层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6.79 m;煤层老顶为粉砂岩,厚度5.07 m。该区域上部紧邻7008采空区,隔离煤柱宽度5 m;切眼掘进时沿7#煤底板施工,托顶煤厚度2.3 m。
图1岔门位置平面布置
该区域巷道标高-794 m,原设计采取锚网索+架设11#矿用工字钢棚联合支护。但该支护方式不符合冲击地压煤层的有关规定(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巷道严禁采用刚性支护)。即便采用可缩性支架代替刚性棚支护,考虑到工作面安装时大件设备进出切眼等,棚腿局部区域限制了运输空间。选择合适的岔门支护方式,保证岔门处材料道区域顶板支护强度,同时满足工作面设备安装需要是关键。
2、复合支护承载力设计
岔门顶板处于实体煤岩层中,为确保顶板支护强度,掘进施工优先选取锚网索支护方式。锚架复合支护是提高大跨度岔门顶板支护强度、维护岔门空间最有效的手段。考虑到7010材料道切眼岔门特殊的地质条件,在选取锚网索支护设计参数时应留设富余系数。选取可缩性支架复合支护时,符合支护强度的条件下实现棚腿挪移、满足工作面安装空间尤为重要。综合分析,决定尝试单体棚复合支护岔门。
2.1 锚网索支护设计
(1)锚杆选取长度
根据岔门区域地质条件,得知:采深H取834.67 m;煤厚M取5.5 m;容重:γ煤=1.38 T/m3,γ岩=2.4 T/m3;黏结力C=6.8 MPa;内摩擦角φ=33.6°,λ=(1-sinφ)/2sinφ=0.4;剪切弹模G=2.4×103MPa;采动影响系数K1=2.3,煤岩体力学参数修正系数K2=0.5;原岩应力γ×H=2.4×834.67=20.03 MPa;巷道面积:S=宽×高=5.5×3.2=17.6 m2;支护阻力:Pi很小,取Pi=0;巷道当量半径a=1.20×(S/3.14)0.5=2.59 m。不考虑采动影响时巷道周边极限平衡区半径R′:
式中:L为锚杆长度;L1为锚固长度,采用加长锚固,L1>L/3,取0.8 m;Δ′为加固范围;L2为锚杆外露长度,取0.1 m。
考虑7010材料道为沿空送巷、巷道断面跨度大及防冲治理等因素,取L=2.4 m。
(2)锚杆直径确定
设定锚杆间排距800 mm×700 mm,求直径D。
式中:qd′为载荷集度;γ为极限平衡区煤岩体的容重;取γ=2.4 T/m3;n为载荷备用系数,取2;h为矩形巷道的半高;单根锚杆支护面积:S=0.8×0.7=0.56 m2;锚杆直径D:
式中:[σ]为杆体材料屈服强度,[σ]=500 MPa。根据《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锚杆直径选取D=22 mm。
(3)锚杆间排距选取
已知锚杆直径D,求锚杆间排距(H,I),令H=I,则:
故材料道岔门顶部锚杆间排距为800 mm×700 mm时满足要求。因此,巷道断面顶部选用φ=22 mm、屈服强度为500 MPa、长度L=2.4 m螺纹钢锚杆,锚杆间距为800 mm,锚杆排距为700 mm,锚固力不小于64 kN。
2.2 锚索设计
(1)锚索长度选取
式中:L为锚索长度;L1为锚索深入坚硬岩(煤)层内的锚固长度,一般为1.0~1.5 m,取1.5 m;Δmax为考虑采动影响时极限平衡区深入围岩的最大深度(取6.4-3.6=2.8 m);L2为锚索外露长度,取0.3 m。
根据计算及工程类比,考虑材料供应等因素,选取锚索长度为7.2 m。
(2)锚索直径确定
根据《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锚索直径选取D=21.6 mm。
(3)锚索间排距选取
与已回采完毕的大采深工作面(7008、7013)材料道支护参数进行类比,深部沿空小煤柱巷道压力显现明显,需提高支护强度,有针对性地对巷道进行支护。
每排考虑布置3根φ21.6锚索。根据锚索的屈服载荷求锚索排距:
式中:Y1为SKP21.6型锚索的屈服载荷,Y1=50.4 t;B为巷道跨度;φ为内摩擦角;γ极限平衡区煤岩体容重(γ煤岩=2.4 t/m3);Δ为极限平衡区深入顶板围岩的深度(取6.4-3.6=2.8 m)。
通过计算和工程类比,结合此处冲击地压、采空区、大埋深、大跨度诸多因素影响,设计选用φ21.6 mm锚索,每排布置3根锚索,锚索间排距1.4 m×1.6 m,锚索长度为7.2 m,张紧力为80~100 kN。
2.3 单体棚支护设计
单体棚支护,顾名思义采用液压单体作棚腿、矿用工字钢作棚梁的组合支护。根据巷道断面高度为3.2 m,液压单体选取DZ3500型,柱径100 mm。棚梁选矿用11#工字钢制作:工字钢长度5.5 m,沿对称线按间距1.6 m制作两个φ25 mm锚索穿孔;为保证靠近切眼岔门处棚腿的拆除、挪移,按间距1.6 m靠近切眼侧增加制作一个锚索穿孔,在工字钢穿孔位置敷设5 mm厚钢板焊接加强筋。在棚梁与顶板不平整处敷设长度2.0 m半圆木进行找平,便于锚索张紧时棚梁受力与顶板充分接触、受力均衡。
单体棚随材料道岔门区域锚网索支护同步安装:敷设棚梁时棚距按照1.6 m控制,棚梁安装悬顶锚索均衡预紧,张紧力按80~100 kN控制。为增大锚具与棚梁的接触面积,改善锚具及钢梁受力均衡分布,加工槽钢代替托盘使用。单体棚腿根据施工进度,在具备安设条件时补齐。单体底脚穿设高分子鞋垫,顶端垭口敷设橡胶防滑垫后再支撑钢梁,注液加压强度实现支撑有力即可,在单体上端部安装防倒绳、下部设置防倒板,形成稳固的有机整体性。
综合上述锚网索、单体棚支护设计分析,得知岔门材料道区域按图2所示断面设计进行支护、加固。在材料道与开切眼紧邻处,肩窝留设网片压茬、钢带搭接部分,待切眼开掘后做好相应的顶板支护搭接。为确保切眼区域顶板支护强度,除采取正常的锚网索支护外,按照1.6 m×1.6 m间排距布设支撑单体点柱加固切眼顶板。根据生产需要,工作面安装时可对岔门单体棚腿、切眼布设的单体进行位置挪移措施。在满足岔门顶板支护强度的前提下,解决了生产空间受限制的难题。
图2复合支护设计断面
3、围岩监测治理
为做好顶板支护质量观测,在岔门区域布置了围岩变形观测站,同时安设了顶板在线离层仪、锚杆(索)应力在线监测系统。按照防冲治理管控措施要求,严格做好煤体监测、卸压施工管理。钻屑监测:采用ZQS-50/2.5S风煤钻打眼,1 m长分节麻花钻杆配φ42 mm方钎头,帮部钻屑孔位于底板向上方0.5~1.5 m处;钻孔孔深13 m,钻孔垂直煤层施工;掘进迎头每天施工两个钻屑孔,迎头监测孔始终满足具有不小于5 m的超前监测距离;巷道两帮钻孔间距为10 m,监测间隔为1天。钻孔卸压:迎头“三花”布置3个大直径钻孔,孔径150 mm,孔深≥20 m,相邻钻孔孔口间距0.8~1.2 m。当迎头至正前方卸压孔底距离小于5 m时,施工下一轮钻孔,始终保证掘进迎头正前方至少8 m处于卸压范围;在实体帮单排布置大直径卸压孔,孔径150 mm,孔深20 m,间距0.8~1.2 m,距底板0.5~1.5 m,施工完毕后封孔。随着掘进面的不断推进,不断跟进卸压工作,并保证帮部卸压区域滞后迎头距离不得大于5 m。
4、应用效果评价
在严格落实防冲作业限员、物料生根固定、煤体监测卸压、顶板实时监测等多重预防措施下,做好巷道复合支护内在工程质量管理。通过对围岩变形十字观测站数据得知,工作面切眼岔门区域自开掘至工作面设备安装结束,巷帮位移最大变形量为132 mm;顶底板最大位移变形量为95 mm。通过顶板离层实时在线监测数据知,顶板深部离层量为16 mm;浅部离层量为36 mm。通过锚杆(索)应力在线监测数据可知,顶板锚杆应力监测数据为94 kN;锚索应力在线监测数据为248 kN。综上数据可知,工作面整个设备安装过程中,巷道复合支护发挥了较好的综合力学效能,根据生产需要采取了棚腿摘移施工,顶板支护仍然发挥了较好的力学平衡作用,在满足生产空间变化需求的基础上,保障了顶板支护的安全可靠性,现场支护实景如图3所示。
图3复合支护现场实景
5、结语
复合支护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解决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大跨度顶板支护的难题,尤其涉及深埋、沿空送巷、岔门等较为复杂的地层条件下,更突显了浅部、深部及主动支撑的联合控顶技术优势,为类似条件下巷道施工及顶板管理积累了技术经验。
参考文献:
[1]高新亚.断层条件下的大巷施工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2.
[2]刘泉声,张伟,卢兴利,等.断层破碎带大断面巷道的安全监控与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10):1954-1962.
[3]张治军.千米埋深软岩大断面设计及支护技术[J].煤炭技术,2017,36(3):44-46.
[4]万世文.深部大跨度巷道失稳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5]韩杰.复杂地质条件大跨度切眼施工与支护技术应用[J].江西煤炭科技,2022(2):38-40.
文章来源:王念雷.深埋冲击区域大跨度岔门顶板复合支护技术[J].江西煤炭科技,2024,(04):17-19+31.
分享:
黄金是全球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卡林型金矿是全球分布较广泛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内华达州、犹他州以及我国的滇黔桂、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内。卡林型金矿是一种难采选矿床,金主要以细微粒浸染状产于碳酸岩中,必须通过加压预氧化等方式使金暴露出来。
2025-05-07煤炭在国内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地质勘探是煤炭资源开发的前期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质量、分布规律以及开采技术条件等,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05-07根据对矿山中岩土、矿石种类、分布以及矿山内部具体形状等多方面情况来进行勘察钻探,对地质构造、岩层赋存情况、矿体规模等进行综合分析,本文通过实例阐述利用岩土工程勘察及钻探技术对某矿区的水文、工程、环境地址请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促进该矿区开采计划的顺利制定,而且还能够在矿山开采的后续工作中将矿石的开发利用率最大化,从根本上有利于推动矿山开采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2025-05-07地采矿山的井下通风管理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由于井下空间相对狭小,自然光照不足,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灾害,如坍塌、涌水等,都给通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此外,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供氧量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这使得矿井通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5-07在当前采矿充填工艺中,充填材料和充填工艺的选择,给矿山企业实际操作造成了诸多困扰,采空区充填充实率和充填工作效率难题凸显,鉴于这种情况,结合矿山回采工艺和流程以及一般顶板垮落特性,对充填材料和支护工艺进行改良。
2025-05-07当前多数选矿厂的一段磨矿分级系统由球磨机、渣浆泵和水力旋流器组成。球磨机磨矿过程中产生的碎钢球除了可利用圆筒筛部分排除外,通常随矿浆进入泵池经泵进入水力旋流器分级。由于碎钢球粒度粗、硬度大,容易造成渣浆泵磨损和故障,加剧水力旋流器磨损。
2025-05-05对于含向斜工作面开采,大部分煤矿采用跳采方式,即上下2个切眼的刀把式布置,等工作面正常后再布置全长工作面。该方式避开了恶劣的向斜构造,有利于设备正常运转及煤炭安全开采,但也丢失了大量煤炭资源,同时刀把式工作面衔接时准备工序繁多、对接工艺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1-3]。
2025-04-09倾斜煤层一般是指煤层倾角大于25°的煤层。倾斜煤层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在我国西部部分矿区,其储量占比达到煤炭资源总量的60%以上,具有巨大的开采价值。近年来,随着中东部地区赋存条件较好的煤炭资源枯竭殆尽,为了保持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开采倾斜煤层。
2025-04-09在煤矿现场,瓦斯抽采管网复杂,积水的地点分散,大部分煤矿靠人工定时巡检放水,存在工作量大、放水不及时、放水器放不出水等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自动排出瓦斯抽采管路中的积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祝钊等[3]通过对瓦斯抽采管路智能放水系统研究,采用PLC、电磁阀、浮球液位计等设计了一种自动放水系统,能够有效排出瓦斯管路中的积水。
2025-04-09蚁群算法凭借其卓越的鲁棒性、显著的正反馈效应及良好的兼容性,在路径规划领域展现了广泛的应用潜力。蚁群算法存在着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为克服这些不足,王志中[3]将启发式信息矩阵引入,兼顾了前期大范围搜索和后期快速收敛;WenxiangGao等[4]设计一种新的信息素扩散梯度公式,增强信息素作用。
2025-04-07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江西煤炭科技
期刊人气:1420
主管单位:江西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单位:江西省煤炭学会,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江西省煤炭经济研究会,江西省煤炭工业科研所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煤矿
国际刊号:1006-2572
国内刊号:36-1121/TD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463
影响因子:0.673
影响因子:0.642
影响因子:1.307
影响因子:0.4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