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过对回撤工作面支架撤空区直接顶的初次断裂步距以及周期断裂步距预测计算模型的建立,掌握撤空区顶板塌落规律,对撤空区顶板塌落进行准确预测预报。并应用该塌落规律,对掩护区域紧后顶板进行科学定点支护,在顶板多次塌落后形成铰接拱形塌落带,弱化内部应力,对掩护区域的顶板下沉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大同矿区千万吨煤矿开采条件愈发恶劣,在向更远更深延伸的同时,工作面各类灾害隐患频发,治理成本难度加大。特别是在回撤工作面,设备重量尺寸越来越大,工作面地质条件差,存在地质断层、孤岛压力、小煤柱压力[1]等,严重阻碍了安全回撤[2]进程。同时,对于回撤支架后的顶板不治理或盲目采用“临时支护”的方法,没有科学布局,没有对顶板塌落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撤架过程中受到连续周期塌落应力的影响,造成工作面顶板下沉严重,不能够持续坚挺,最终导致掩护支架被压死甚至发生顶板伤亡事故。
通过建立回撤工作面支架撤空区顶板初次断裂步距[3]以及周期断裂步距[4]预测计算模型,与实际塌落情况对比,来确定回撤工作面支架撤空区顶板塌落规律[5],从而应用该规律设计新型支护形式,将危险隐患区变成安全稳定区。
1、回撤工作面支架撤空区顶板塌落规律的研究
建立合理的理论模型,并通过计算,求出撤空区顶板初次以及周期断裂步距值。理论预测法可以节省经济投入,且在工作面支架回撤前制定相应技术措施时可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理论研究工作才能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即便对顶板断裂步距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值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值。随着支架撤空区顶板塌落的深入研究,也可根据它的塌落规律对回撤工作面的一些矿压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并指导停采设计时确定合理的尺寸参数(如回撤工作面悬顶宽度)。
1.1梁式断裂的极限跨距
回撤一定数量的液压支架后,由于回撤工作面的倾向长度大于工作面直接顶沿走向悬露的长度。所以,可以把直接顶看作是一端由临面煤柱支撑、另一端由嵌固梁及四掩护支架支撑的固定梁(见图1),这是“梁”的假说。
图1支架撤空区顶板初次垮落前覆岩状态
直接顶“梁”式断裂[6]的极限距离[7]可以通过材料力学求出。图1为支架撤空区顶板初次塌落前的覆岩状态。
岩梁上任意点的应力分析,如图2所示。
图2岩梁上任意点的应力分析
通过分析固定梁,最大弯矩Mmax在梁的两端产生,Mmax=qL2/12。所以,梁两端的最大拉应力
当σmax=RT时(RT为岩层极限抗拉强度),岩层在该处的正应力达到该处的抗拉强度极限,那么岩层将在此处断裂。因此,这根固定梁断裂时的极限长度
在上述各关系中,重要的是确定直接顶所受的载荷(岩层自重及其载荷)q。通常情况直接顶上覆多层岩层。所以,直接顶的极限跨距所考虑的载荷大小,要根据岩层相互作用来定。
由于每层岩层受自重影响产生的曲率是不同的,参照材料力学,第i层曲率ki=1/ρi(ρi为第i层曲率半径,i=1,2,…,n),其与第i层沿x方向的弯矩(Mi)x的关系为
由于各个岩层组合在了一起,同时上下层的曲率半径较大,那么他们的曲率值会趋于一致,致使各个岩层弯矩形成上述的再分配。于是形成了如下关系
考虑到第n层对第1层作用时产生的载荷,即(qn)1。因此可得
结合同忻煤矿8322工作面实际地质情况,利用上述理论进行分析。同忻煤矿8322工作面倾斜长度为238.5m,工作面煤层厚度为10.13~20.47m。其顶煤上覆各岩层的厚度、体积力及弹性模量,如表1所示。
表1覆岩参数表
第1层本身的载荷
考虑第2层对第1层的作用,则:
综上所述,应该考虑对第1层本身载荷的因素,因为第2、3层自身硬度大、比岩层厚度大,因此对第1层载荷没有影响。所以,在该工作面上覆岩层中第1层岩层,所承受的载荷大小约为77.25kPa。
由于第1层岩层的抗拉强度RT=3.8MPa,根据式(1)、式(2),按固支梁计算其极限跨距
由于工作面顶板未发生断裂,仍然属于嵌固状态,同时下方拥有若干掩护架作为支撑,所以将其视作固支梁,则该工作面支架撤空区的顶板初次断裂步距为30.65m。那么周期断裂步距相当于初次断裂步距的1/2.45,即12.51m。
1.2板式断裂的极限跨距
事实上,直接顶岩层形似一块因各种地质或机械原因形成的板[8],而只有回撤工作面撤架后留下的悬顶长度a远大于在回撤工作面停采宽度b时,在回撤工作面中部可能利用平面变形问题加以处理。
直接顶初次破断前“板”的边界条件有4种形式(见图3):
①四周均为实体煤固支的“板”;
②一边采空区简支、三边实体煤固支的“板”;
③两邻边简支、两邻边固支的“板”;
④三边简支、一边固支,即俗称孤岛工作面条件下的“板”。
图3直接顶支撑条件的简化
为了进一步对直接顶的垮落步距进行分析,通过“板”模型的应力分析,表明在边界条件①下,直接顶处于悬露状态的极限位置时,四周支边形成负弯矩区,其最大主弯矩值Ma在长固边中部,而在回撤工作面支架撤空区中心处形成正弯矩区,其最大主弯矩Mc=Mx2+My2姨[9](My为岩层沿y方向的弯矩)。根据Marcus修正解可得
其中,支架撤空区几何形状系数
由弯矩与应力关系式得
将式(16)代入式(14),求出在边界条件①下顶板初次断裂步距
同理,可求出在边界条件②、③、④下顶板断裂步距分别为
式中a2,a3,a4———在边界条件②、③、④下支架撤空区几何形状系数;
λ2,λ3,λ4———在边界条件②、③、④下回撤工作面撤架推进距离。
在式(17)~式(20)中,令步距准数
4类回撤边界条件的系数分别为
则直接顶初次断裂步距可以写成
因此,回撤工作面支架撤空区直接顶初次断裂步距是由反映其自身稳定性的步距准数lm和反映回撤边界条件的系数ωj这2个要素构成[10]。
回撤工作面停采宽度对断裂步距的影响可由式(17)~式(22)演化而来。
①四周边界为实体煤固支步距公式:
②一边采空区简支、三边实体煤固支的步距公式:
③两邻边简支、两邻边实体煤固支的步距公式:
④三边采空区简支、一边固支的孤岛工作面步距公式:
根据同忻煤矿8322回撤工作面地质条件,它属于边界条件②,停采支护完成后对工作面上覆悬板测量得b=20m,结合表1得出
则周期断裂步距相当于初次断裂步距的1/2.45,即12.31m。
综上,按照直接顶梁式计算初次断裂步距为30.65m,周期断裂步距为12.51m;按照板式计算得初次断裂步距为30.17m,周期断裂步距为12.31m。通过现场实测该工作面支架撤空区顶板初次断裂步距为30.5m,周期断裂步距为12.8m,与2种计算模式得出的结果很接近。所以,可使用以上2种计算模型得出的结果范围来预测回撤工作面支架撤空区上覆顶板的塌落规律。
2、应用撤空区顶板塌落规律探索新型支护方式
回撤工作面支架撤空区顶板在多次垮落后受到岩层运移[11]与掩护架上覆顶板的联合作用,极易形成应力集中区域,对掩护架后尾梁及后顶梁产生冲击,进而造成后尾梁压死、顶梁持续下沉。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掩护支架的迁移,极易引发掩护支架被顶板压死的安全事故[12]。通过掩护支架上覆顶板受力分析,已塌落的撤空区顶板会将内部应力连续向掩护区传播[13],导致该处顶板形成下沉危险区[14](见图4)。所以,切断其内部应力传播途径是解决这种现象的一种办法。
图4支架撤空区顶板连续塌落后形成危险区
2.1新型支护方式
第1步:根据前述计算模型,提前预测撤空区初次断裂步距,提前准备好支护材料放置在预断裂区域附近;
第2步:在撤空区顶板初次断裂后,待顶板稳定后撤出1个支架;
第3步:将四掩护架向前移动1个步距,约1.75m;
第4步:四掩护架后方悬露出2m的空顶,由于是初次断裂传播的内应力较小,并且悬顶短,易于进行安全支护,所以在该处悬顶下方四掩护架交接处依次搭设3个木垛支护;
第5步:撤空区顶板每发生1次周期断裂,都将上述步骤重复1次。
2.2新型支护方式优势
(1)根据撤空区顶板塌落规律提前预测支护位置,保证了支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支护步距与顶板断裂步距相当,间断性地切断了撤空区内部应力的传播途径;
(3)采用新型支护方式形成了铰接拱形塌落带,对回撤工作面上覆老顶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避免了大面积老顶垮落对掩护区域造成局部来压;
(4)铰接拱形塌落带在顶板每次周期断裂后,在木垛支护附近形成应力抵消区域,弱化了撤空区向掩护区域传播的内部应力,使得掩护架处于正常工作阻力范围,不至被压死(见图5)。
(5)形成的铰接拱形塌落带较传统无支护方式提高了撤空区支撑高度,对于老顶及地表下沉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图5采用新型支护方式形成的铰接拱形塌落带
2.3对比分析
分别对2个地质条件相似的回撤工作面进行对比(见图6),一个工作面在撤空区未采取任何措施,另一个采用新型科学支护方式。发现支护后的掩护支架平均工作阻力[15]整体低于另一方,未支护的掩护支架平均工作阻力在顶板初次塌落和周期塌落前后达到峰值,并且超过支架承受的额定最大工作阻力,支护后的掩护支架均未发生此类现象。通过对比,使用科学的支护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掩护支架的工作阻力,避免了顶板下沉、支架压死损坏等事故。
图6支护前后掩护支架工作阻力对比
3、结语
过去,各煤矿对于回撤工作面撤空区顶板塌落规律掌握不够,理论研究空白,难以指导生产。作为专业化安装回撤队伍,历时多年参与近百个工作面的回撤施工,经过多次实际与理论对比,最终确定了回撤工作面撤空区直接顶初次断裂步距及周期断裂步距预测计算模型。并在支架撤空区采用新型支护方式,做好了掩护支架顶板管理工作,对支架的安全、高效回撤,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自卫,刘建平,刘阳.KLJ7型矿用智能链臂切顶机在小煤柱留设开采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2020,46(7):46-52.
[2]王自卫,刘阳,刘建平.智能化快速撤架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煤炭,2022,48(4):61-65.
[3]杨运琦.坚硬复合顶板切顶卸压及垮落规律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9.
[4]王国鑫.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
[5]孙闯,陈东旭,程耀辉,等.急倾斜煤层坚硬顶板塌落规律及控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38(8):1647-1658.
[6]高振亮.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判别与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7]李石林,冯涛,朱卓慧.胶结充填开采两端固定岩梁模型及梁式断裂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8):2793-2798.
[8]季飞.近距离薄煤层群联合开采顶板破断机理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9]常龙,田庆祝,周伟.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煤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步距及周期来压步距的计算方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10):94-96.
[10]王作棠,钱鸣高.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的计算预测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89(2):12-21.
[11]皇甫靖宇.大倾角煤层长壁工作面多区段开采煤柱失稳机理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12]于斌,朱卫兵,李竹,等.特厚煤层开采远场覆岩结构失稳机理[J].煤炭学报,2018,43(9):2398-2407.
[13]刘阳,温森,夏玉洁.三掩护支架及三角区支护配套撤架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21,39(4):67-69.
[14]时建成.极近距离煤层综采工作面快速回撤技术研究及应用[J].煤炭工程,2019,51(S2):77-80.
[15]罗宇恩.大倾角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运移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文章来源:刘阳,王自卫,夏玉洁.回撤工作面顶板塌落规律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技术,2025,44(02):36-40.
分享:
黄金是全球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卡林型金矿是全球分布较广泛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内华达州、犹他州以及我国的滇黔桂、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内。卡林型金矿是一种难采选矿床,金主要以细微粒浸染状产于碳酸岩中,必须通过加压预氧化等方式使金暴露出来。
2025-05-07煤炭在国内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地质勘探是煤炭资源开发的前期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质量、分布规律以及开采技术条件等,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05-07根据对矿山中岩土、矿石种类、分布以及矿山内部具体形状等多方面情况来进行勘察钻探,对地质构造、岩层赋存情况、矿体规模等进行综合分析,本文通过实例阐述利用岩土工程勘察及钻探技术对某矿区的水文、工程、环境地址请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促进该矿区开采计划的顺利制定,而且还能够在矿山开采的后续工作中将矿石的开发利用率最大化,从根本上有利于推动矿山开采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2025-05-07地采矿山的井下通风管理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由于井下空间相对狭小,自然光照不足,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灾害,如坍塌、涌水等,都给通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此外,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供氧量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这使得矿井通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5-07在当前采矿充填工艺中,充填材料和充填工艺的选择,给矿山企业实际操作造成了诸多困扰,采空区充填充实率和充填工作效率难题凸显,鉴于这种情况,结合矿山回采工艺和流程以及一般顶板垮落特性,对充填材料和支护工艺进行改良。
2025-05-07当前多数选矿厂的一段磨矿分级系统由球磨机、渣浆泵和水力旋流器组成。球磨机磨矿过程中产生的碎钢球除了可利用圆筒筛部分排除外,通常随矿浆进入泵池经泵进入水力旋流器分级。由于碎钢球粒度粗、硬度大,容易造成渣浆泵磨损和故障,加剧水力旋流器磨损。
2025-05-05对于含向斜工作面开采,大部分煤矿采用跳采方式,即上下2个切眼的刀把式布置,等工作面正常后再布置全长工作面。该方式避开了恶劣的向斜构造,有利于设备正常运转及煤炭安全开采,但也丢失了大量煤炭资源,同时刀把式工作面衔接时准备工序繁多、对接工艺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1-3]。
2025-04-09倾斜煤层一般是指煤层倾角大于25°的煤层。倾斜煤层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在我国西部部分矿区,其储量占比达到煤炭资源总量的60%以上,具有巨大的开采价值。近年来,随着中东部地区赋存条件较好的煤炭资源枯竭殆尽,为了保持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开采倾斜煤层。
2025-04-09在煤矿现场,瓦斯抽采管网复杂,积水的地点分散,大部分煤矿靠人工定时巡检放水,存在工作量大、放水不及时、放水器放不出水等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自动排出瓦斯抽采管路中的积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祝钊等[3]通过对瓦斯抽采管路智能放水系统研究,采用PLC、电磁阀、浮球液位计等设计了一种自动放水系统,能够有效排出瓦斯管路中的积水。
2025-04-09蚁群算法凭借其卓越的鲁棒性、显著的正反馈效应及良好的兼容性,在路径规划领域展现了广泛的应用潜力。蚁群算法存在着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为克服这些不足,王志中[3]将启发式信息矩阵引入,兼顾了前期大范围搜索和后期快速收敛;WenxiangGao等[4]设计一种新的信息素扩散梯度公式,增强信息素作用。
2025-04-07人气:5751
人气:2581
人气:2513
人气:1970
人气:152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
期刊人气:1303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煤炭信息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006-530X
国内刊号:11-3621/TD
邮发代号:82-824
创刊时间:196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463
影响因子:0.673
影响因子:0.642
影响因子:1.307
影响因子:0.4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