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地域气候特征视角下的庭园微气候营造分析

  2020-02-15    20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文章围绕我国古典园林传统庭园空间及其微气候展开探究和分析,基于地域气候特征对北方、江南及岭南地区庭园微气候的营造策略进行阐述,通过对北方、江南与岭南的大气候及传统庭园营造特点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到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策略的异同及历史经验。将其归纳为“顺应—利用—营造”的过程。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 地域气候
  • 庭园
  • 微气候
  • 营造
  • 加入收藏

亘古至今,人类的建设活动始终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主要动机,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性与舒适的微气候环境营造亦息息相关[1]。根据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的不同我国私家园林主要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类风格[2]。由于上述三类园林所处地域的地貌、气候各异,故庭园空间微气候营造手法也不尽相同[3]。基于地域气候特征对不同地域庭园微气候的营造策略进行阐述,分析不同地域条件下,庭园微气候营造对庭园空间营造的适用性、方法及意义。


1、相关概念释义


1.1 庭园

庭园是指建筑物前后或被建筑围合而成的一个具有景象的有界室外空间[4],在布局设计和环境意识上常与建筑互补,表现出阴柔秀美的园林。园林的本质之一是为了调节气候,它是通过被动式设计的方法来改善小环境的。

1.2 微气候

微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近地层大气的小范围气候,是一个“自然+人工干预”的复合系统,是一个可以被改造和利用的气候系统,因而可以通过调整局部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对其进行调节[5]。


2、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差异


本文中研究的微气候对象是北方、江南与岭南传统庭园空间的微气候,它是由场地中的太阳辐射、风向、空气湿度、温度等气象要素以及场地地形的方位和起伏状况、植被、水体、铺装、建筑等园林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

2.1 北方传统庭园与微气候

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基于地域性广阔、平旷的雄壮气质,造园风格更为简约、大气。整体以形成宜人并符合主题立意的丰富园林空间景致和感受为主,展示了北方庭园的皇权气魄与盛世之愿景[7]。

2.1.1 气候特征。该地域多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秋短促,其主要气候特点为: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蒸发强烈,冬季寒冷干燥。

2.1.2 微气候营造策略。对于北方的大气候而言,制约园林空间感受的主要因素为冬季寒冷以及全年干燥,怎样减少热量损失、增加空气湿度是北方庭园微气候营造的最大需求。

(1)减少热量损失。①控制布局朝向以增加纳阳空间———增温。最大限度地增加太阳辐射是最为有效的增温手段,北方庭园多将建筑及活动空间的选址置于山体或其他高大界面的南侧,朝阳向布置,以增加冬季纳阳机会,提高场地微气候舒适度:如静心斋的山体在向南面的山石上、山石中或接近水边处均营造了适合活动的平台空间,这些空间都背靠山体有利于迎接南面阳光,山石除阻隔作用外还形成了纳阳的空间[8-9]。②营造地势或增强围合以御寒风———控温。首先,北方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多采用厚墙、小窗、厚檐及吊顶等形以防止屋顶积雪、保温御寒[10]。其次,可在迎风处利用山石等元素同时结合落叶植物的种植来营造地势。在冬季,较高的地势可阻挡来风,同时冬季落叶植物可使场地接纳更多的阳光,从而形成一个背风向阳的小气候:如北海静心斋,其北部的山石形成平均15m高的人工山体,可以有效阻挡冬季的西北风,维持园内温度;颐和园扬仁风与萃锦园西部假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11]。此外,可增加场地围合度以减少热量损失:如谐趣园的澄爽斋,西北侧墙体与竹林双重围合以挡风控温;颐和园的画中游,自然山体与植物种植搭配围合,营造避风、向阳的宜人微气候环境等。

(2)增加空气湿度。①营造水景增加湿度。北方传统庭园对水的营造多以静水为主,主要呈现2种形式:一种是规则形态的水景观,其多与园林建筑直接相接,如谐趣园、静心斋后院等;另一种为自然形态的水景观,其多与其它园林要素组合作用,如画舫斋、静心斋前院等。但无论是何种形态的水景观,均有增湿等调节微气候的作用。故对于北方庭园而言,可以考虑在庭园地势低洼处营造水景,一方面,这种营造方式有利于保持水源,维持微气候舒适度;另一方面,北方庭园中蓄水多从园外引入或依赖自然降水,通过这2种方式带来的水汽可促进周围空气循环、湿润空间,有效增加庭园环境的湿度。②利用植物改善干燥。植物作为庭园营造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可以涵养水土、保持空气中的含氧量;还可以遮荫减少场地的蒸发、增加空气湿度;此外,风穿过庭园中的植物带,夹杂水汽进入庭园,亦有助于园内微气候改善:如北海濠濮涧的西北部山石与植物的组合,夏季以遮荫为主,冬季落叶还可适当透露阳光来增加园内温度;同时,植物作为屏障,西北风向的风吹过西北方向的植物带,也会夹杂水汽及新鲜空气进入园中空间[12]。

2.2 江南传统庭园与微气候

江南园林源于皇家园林,多构建于平原都市,与住宅紧密相连。在用地有限、缺乏真山真水的环境之中,江南园林通过“写意”的手法,于咫尺间通过人工再现自然、寄情山水,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的代表[13]。

2.2.1 气候特征。该地域多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并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风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其主要气候特点为:春季多雨,夏季闷热,秋高气爽,冬季湿冷。

2.2.2 微气候营造策略。江南的大气候条件最大的挑战是夏季炎热、冬夏温差较大,怎样在微气候的营造过程中平衡冬夏温差是江南庭园营造的最大需求。

(1)巧用地势双面性。一方面,地势较高的地方风速较大,夏季可以为园内提供一个凉爽的处所:实验可证[14],留园可亭与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由于所处地势较高、风速更大,温度要显著低于气象温度。另一方面,合理的地势营造能够有效的阻挡来风,冬季营造一个背风的微气候,增加场地温度。此外,地势与植物元素也是一个绝妙的组合,夏季植物可以通过增加荫蔽面积以及蒸腾作用来降温;冬季,场地中植物对风的遮挡导致风速降低,能够有效增加场地温度。

(2)善用水体平衡温差。一方面,水体蒸发具有降温作用,夏季,在水体中栽植水生植物,可以保证水体清凉,风吹过水面得到冷却,能够使场地温度降低。另一方面,冬季水面又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使场地温度升高。可见,水体能够有效缓解冬夏温差较大的气候弱点:如坐落于水中的拙政园见山楼,夏季时荷花密植于池水之上,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周围温度降低,形成温度差,带来凉爽的气流,且荷叶对水体有遮阳降温作用,风从温度较低的水面穿过可以被迅速冷却,从而为场地带来清凉;冬季,水面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使周围温度升高[15]。

(3)提升建筑复合性。建筑的季节适应性设计对微气候的营造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亭、廊和斋等通透性较强、体量较小的建筑形式,则常对其有顶的界面进行精心的考量与推敲,使得其夏季可以遮挡更多的阳光、营造阴凉舒适的微气候;冬季可以最大程度的纳阳从而营造温暖适宜的微气候,以满足不同季节的复合需求[16]。

2.3 岭南传统庭园与微气候

岭南园林在选址时更倾向于追求天然野趣,选择自然条件更为适宜的场所,辅以人工,将“因地制宜”的造景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生动诠释了何为“景到随机”[17]。

2.3.1 气候特征。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较高、雨量充沛。春季湿度较大;夏季较长,太阳辐射强烈,长时间处于湿热状态;冬季短暂,低温期较短。其气候主要特点为:潮湿、炎热、多雨。

2.3.2 微气候营造策略。对于岭南大气候而言,在庭园营造中亟待改善的气候弱点是夏季过于湿热,在营造舒适庭园微气候时要力求降低空气湿度、减弱夏季的炎热感。

(1)增加荫蔽面积。①植物遮荫降温。植物的遮荫作用能够降低太阳辐射对硬质场地的增温作用;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也有降温作用,提高场地舒适感:研究可证[18],余荫山房深柳堂前的炮仗花架在夏季遮阳效果显著,是有效的热缓冲空间;玲珑水榭的微气候舒适性源于高大乔木的密集栽植,其中萍婆树下的温度显著低于气象温度,可见栽植冠大荫浓的庭荫树是有效的遮阳降温策略。②建筑遮阳纳凉。岭南庭园建筑多成组布置以减少外墙面日晒、增加建筑阴影面积,东莞可园便是典型的“连房广厦”式布局模式。此外,其建筑间多采用连廊或冷巷进行连接,其实用功能要远重于造景功能,目的是减少日晒,改善庭园微气候舒适度,该点在清晖园的曲廊、余荫山房的桥廊等皆有体现[19]。

(2)加强空气流通。①营造条状活水。岭南园林多因地制宜、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因此能够利用地势巧妙地形成各种动水,水的流动能够带来风,从而降低场地温度。夏季,潺潺的水流声也能够使人们内心得到平静,营造人们心中的舒适“微气候”。此外,条状动水的营造在夏季有效降温的同时,也能够避免过大的水域面积造成潮湿加重的现象。②巧用高墙冷巷。岭南庭园一大代表性做法便是“高墙冷巷”的运用[20],以前疏后密、前庭后院、南低北高、大进深小面宽的做法呈串联式布局,力求以最小的面积获得最大的通风效应:如顺德清晖园,其前庭明朗空旷水景的设置可有效减小风阻,风吹过水面经园内天井、冷巷等小尺度空间的加速与园内其它园林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绝佳的自然通风环境[21]。


3、传统庭园微气候的营造对当代园林的启示


通过对北方、江南与岭南的大气候及传统庭园营造特点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到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策略的异同及历史经验。合理宜人的庭园微气候环境是基于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没有大气候背景,庭园微气候环境的适宜与否也无从分析。所以,在庭园空间的营造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的承受及回应以及基于场地的再造,文章根据上文中的分析,将其归纳为“顺应———利用———营造”的过程。

3.1 顺应

应明确园林是提供舒适感的外部活动空间,在营造过程中强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资源条件,而不是盲目地开发、肆无忌惮地破坏。在微气候环境营造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具有各自的代表性与特殊性,规划设计应以对场地全面的考察与评估为开端。

3.2 利用

中国传统园林以“巧于因借”为原则,应在顺应场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有资源以改善现有弱点及缺陷。因自然特征的差异,不同地域庭园空间有不同的微气候理想模式,因而在庭园营造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地域气候、四季因素,合理搭配各个造园要素,才能创造出一个四季皆宜、舒适宜人的庭园微气候环境。

3.3 营造

营造是设计落地的过程,是自然观、造园技法、精神追求与对栖居场所美好希冀的融合呈现。当代园林的传承不是对传统庭园空间的盲目模仿与复制。城市的发展,其脉络与需求相较过去千差万别,空间营造的方法与范式才是传承与创新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需求的转变,技术手段的革新,不断总结与归纳传统庭园空间中微气候营造的理想模式,创新其在当代园林营造中的应用方式仍是园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向。


4、结语


时代变迁,气候变化,人们也将在生态需求与生活需要的平衡中不断探索更为适宜的理想人居环境。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从历史经验中借鉴与学习,在当代气候适应型设计探索的过程中传承与发展,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可持续的栖居场所。客观地说,这无法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一系列人与环境的矛盾,但这是一种空间营建的思考方式,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彩君.风景园林与城市微气候[J].风景园林,2018,25(10):4-5.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人文背景[J].中国园林,2004(09):62-65.

[3]薛思寒,冯嘉成,肖毅强.岭南名园余荫山房庭园空间的热环境模拟分析[J].中国园林,2016,32(01):23-27.

[4]邓其生.庭园与环境保护[J].广东园林,1981(03):1-4.

[5]倪小漪.基于园林微气候的缅甸文轩禅园设计[D].清华大学,2012.

[6]赵彩君,王国玉.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经验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启发[J].风景园林,2018,25(10):45-49.

[7]王雪.浅析清代南北方造园风格差异———以留园和避暑山庄为例[J].福建建筑,2014(06):52-55.

[8]丘华恩.北海公园静心斋植物造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1,37(11):200-202.

[9]胡绍学,徐茔光.北海静心斋的园林艺术[J].建筑学报,1962(07):19-20.

[10]杨小庆,张盼盼.基于景观地域性下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南北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0):68-70.


邵望舒,丁绍刚.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差异[J].现代园艺,2019(13):140-14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气象与环境科学

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科学

期刊人气:132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南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河南省气象局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673-7148

国内刊号:41-1386/P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