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高集成度SKA低频孔径阵列接收模块设计,从系统射频链路设计角度分析了接收模块指标需求,针对32通道接收模块的测试结果表明,模块增益约18dB,P1dB约14dBm,OIP3优于25dB。
1、引言
平方公里阵列SKA(SquareKilometerArray)是国际上即将建造的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其接收面积可达1平方公里,频率覆盖70MHz—10GHz(可扩展至25GHz),比目前最大厘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JVLA(JanskyVeryLargeArray)灵敏度提高50倍,搜寻速度提高10000倍。SKA拟由包括100万支天线单元的低频孔径阵列(LowFrequencyApertureArray,LFAA)、2500面抛物面天线(Dishes)阵列以及中频孔径阵列(MidFrequencyApertureArray,MFAA)组成,分布在3000公里基线内形成望远镜阵列。
本文针对SKA低频孔径阵列射频链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链路中接收模块设计指标,根据该指标研制了一种高集成度32通道接收模块,并给出了测试结果。
2、接收模块设计分析
射电天文装置中模拟或数字接收机需要靠近天线,将天线接收的电磁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并最终调制为光信号,通过光纤拉远,再经过光电转换、放大、滤波、模数转换,对信号进行相关和波束合成。射频链路包括:低噪放(靠近天线)、前端、接收模块。针对射频链路的系统噪声基底和预期的最大信号功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射频接收链路中接收模块设计指标。
2.1 接收模块增益分析计算
系统工作频率范围为50MHz-350MHz,因此接收链路在350MHz时的噪声系数可必须优于0.61dB,其对应的接收机噪声温度为44K。在较低频点(如100MHz)噪声系数可能高达1.7dB,对于工作频率范围的低频段甚至更高。假设最糟糕的情况下,接收通道和AD增加的总噪声仍低于LNA噪声的10%,下面评估的射频载光纤(RFoF)链路可以满足更严格的要求。
工作频率范围内(50MHz-350MHz)总(最大)噪声功率计算如下,其中kB为玻尔兹曼常数,1.38×10-23J/k。
由(1)可知,单天线的噪声为-86dBm,总系统噪声可由式(2)计算得到,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总等效输入噪声基底(包括输入参考接收机噪声)为-85.4dBm。
天线的输入功率为-85.4dBm,为了在AD输入端口得到-10.5dBm信号,链路总增益为75dB,通过从链路增益中减去LNA的40dB增益,得到接收模块的增益为35dB。
2.2 接收模块噪声系数分析计算
相对于所有其他噪声因素,如果PNoise_ADC<10%(PNoise_RX),我们假设可以忽略ADC增加的噪声。
接收机噪声系数和等效输入噪声温度在350MHz时计算为NFReceiver=0.61dB,TRX=44.5K。此外,LNA噪声系数和增益指定为NFLNA=0.56dB(TLNA=40K)和GLNA=40dB,总接收增益为75dB,其中20dB是前端增益,接收模块增益大于15dB。在LNA(40dB)之后,TLNA和TRX之间的差值因此是45000K,因此允许RX的噪声温度贡献超过TRX_0=45000K,其等于噪声系数NFRX:
当RX部分贡献约10%的总噪声时,如果这些45000K中的10%归因于ADC,即4500K且RX的总增益为35dB,则会产生ADC输入参考噪声温度TADC和最大ADC噪声系数NFADC:
因此,ADC噪声系数要求最高为47dB。如果满足该要求,则在RF链分析的噪声考虑中可以完全忽略ADC噪声。如果无法满足,则必须相应地增加RFoF噪声要求。
3、硬件设计与研制
该接收模块的硬件多为需要重新研发的器件,例如市面上现有的光模块电性能指标可以满足系统需求,但往往功耗较高,需要针对低功耗进行新研;开关滤波器组是将300MHz带通滤波器和开关集成在一起进行选通使用,但是接收模块的尺寸为6U,必须对开关滤波器组进行小型化设计,虽然常规的波导滤波器能够满足带宽要求,但体积太大不适合安装,半集总器件的LC滤波器体积较小,但带宽受限,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带宽和体积的矛盾。
3.1 开关滤波器
开关滤波器用于ADC采样前的抗混叠滤波,对其带外抑制、带内波动等特性要求很高。开关滤波器的选型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开关滤波器的体积指标,由于6U板卡需要集成32个工作频率50-350MHz的宽带开关滤波器组,所以小体积是对该器件的基本的要求,经过综合比较,LC滤波器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3.2 射频放大电路设计
由于接收模块输入端口采用射频光信号,其插损约为26dB,为保证接收模块15dB增益,射频放大电路采用三级放大器设计,同时,为了便于调整每个通道的增益,在第二级放大器后安装了15dB数控衰减器。通过配置合适的放大器以及衰减器,可以满足系统需求。
3.3 硬件研制
根据上述设计分析,研制出32通道接收模块,其中射频输入端口采用2个MPO光接口,输出端口采用4个8通道射频连接器输出32路射频信号,如图1所示。
图132通道接收模块实物图片
4、测试结果与分析
对研制的32通道接收模块的通道增益、P1dB、OIP3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如图2所示。
图21~16通道增益曲线
图317~32通道增益曲线
图4P1dB及OIP3测试结果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SKA低频孔径阵列的高集成度接收模块设计,并研制了原理样机,给出测试结果,其性能指标满足系统指标需求。
参考文献:
[2]吴曼青,曹锐,陶小辉,等.世界最大综合孔径望远镜SKA低频数字阵列系统研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45(12):1600-1614.
陶小辉,李庄,荣大伟,姜力晖,曹锐.一种适用于SKA低频孔径阵列的接收模块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1):215-216.
分享:
火星是地球的邻星,是太阳系内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天体,也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当前火星气候寒冷干燥,表面覆盖着大量未固结或固结较差的风化物质,被称为火星土壤(简称火壤)[1],根据其粒度和胶结状况可分为尘埃、砂状、皮壳状-团块状和块状四种类型[2]。多源遥感探测和就位探测数据均指示火壤的主要物质组成与地球玄武岩类似(表1)[3,4]。
2020-08-27航天器的电能来源形式包括自身携带与原位提取。自身携带电能包括化学燃料发电、化学电池、核电池等,而原位利用则包括太阳能及星球资源利用等。星球原位能源利用具备规模体量大、供应时间长、原料成本低等特点,是空间领域中长期任务得以确立及执行的基本技术保证,属能源动力系统长期攻关方向。
2020-08-27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MassEjection,CME)是太阳大气中最剧烈、尺度最大的活动现象,表现为在短时间内日冕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伴有1011–1013kg携带磁场的等离子体抛射.当日冕物质抛射的方向朝着地球时,可能会与地球磁层发生相互作用,引起近地空间的地磁暴、极光等现象,会对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产生干扰,
2020-08-27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MassEjection,CME)是大尺度的磁化等离子体从太阳大气抛向行星际空间的现象,是最剧烈的太阳活动之一.目前,已建立的有关太阳活动爆发的CME模型认为CME的爆发是由于系统不稳定性导致的,原先储藏在太阳磁场中的磁能以焦耳耗散和等离子体加速的形式转化为热能和动能.
2020-08-27全球GPS网(InternationalGNSSService,IGS)可以监测地心移动(包括大气、海洋的整体地球质心相对于固体地球的形状中心的运动)和固体地球旋转运动,是维持高精度地球参考框架的重要手段。同时IGS台站的坐标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和形变运动,在季节变化的时间尺度下,台站坐标变化机制不属于构造运动。
2020-08-27射电天文装置中模拟或数字接收机需要靠近天线,将天线接收的电磁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并最终调制为光信号,通过光纤拉远,再经过光电转换、放大、滤波、模数转换,对信号进行相关和波束合成。射频链路包括:低噪放(靠近天线)、前端、接收模块。针对射频链路的系统噪声基底和预期的最大信号功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射频接收链路中接收模块设计指标。
2020-08-271959年,苏联的Luna-1号卫星上天,人类首次得以对太阳风进行就地观测。此后数十年的观测和研究表明,近地太阳风有着不同的特性,起源于不同的源区。太阳风可大致分为四类:冕洞风、冕流风、扇区反转区风和日冕抛射风。根据源区对太阳风进行分类对于太阳和日球物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020-07-1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大大小小的每一个科学领域来说,对于每一位科学工作者来说,2019年自有得失。科学上真正的重要性亦不在于一时的吸引眼球。总的来说,我感觉,目前物理学的重要进展比较多地在于实验、观测和技术的进步,而较少有重大的理论突破。但是随着实验进步的积累,理论突破可以期待。
2020-07-15随着GNSS系统的快速发展,基于广域(全球)跟踪站网络的精密实时应用已拓展到导航和地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如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实时监测、空间气象实时监测、对地观测、卫星实时精密定轨等。导航卫星的实时精密轨道与钟差确定技术作为GNSS精密实时服务的核心技术,已成为热门的前沿性研究课题之一。
2020-07-13滤光器是全日面太阳磁场望远镜核心光学组成部件,其中的双折射晶体的折射率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温度波动能直接导致观测的太阳谱线中心偏移出656.281±0.2nm的设定要求[3]。因此,要使滤光器稳定工作在要求的窄带范围内,达到预期观测目标,就要求光学原件的温度稳定精度必须控制在0.01℃以内[4]。
2020-07-13人气:4803
人气:3279
人气:2840
人气:2591
人气:257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天文研究与技术
期刊人气:122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672-7673
国内刊号:53-1189/P
创刊时间:197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435
影响因子:0.406
影响因子:0.66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