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育苗技术作为基础环节,对林木质量和生长具有决定性影响。提升苗木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适应性是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键。然而,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威胁林木生长和生态安全,导致生长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研究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通过科学的育苗方式提高苗木抵抗力,并采用综合病虫害管理策略以减轻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林业生态工程的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林业生态工程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应对气候变化中日益重要。在此背景下,高效的育苗技术成为确保林木质量和提高成活率的基础。育苗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抗逆性强的树种培育和优化的育苗环境控制,直接影响林木的健康成长和后续林分管理效率。同时,病虫害作为威胁林木生长和林区生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其有效防控对于保障林业生态工程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林木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不仅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必要条件,更是对环境保护和全球生态安全负责的必然选择。
1、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在林业工程中的作用
1.1 育苗技术的实施
林业生态工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先进的育苗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育苗技术方面,科学的种苗培育是确保植株健康成长的前提。现代育苗技术强调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基因优化,旨在培育出适应性强、生长快速且抗逆性高的优良品种。例如,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繁殖优质树种;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提升树木对干旱、盐碱等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1]。此外,育苗过程中的环境控制,包括土壤营养、水分管理和温度控制,影响种苗的成活率和质量。统计数据显示,运用现代育苗技术可以将种苗的成活率提高20%~30%,显著提升林业生态工程的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
1.2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林业生态工程成功的关键环节,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降低林木的生长质量和速度,还可能引起生态环境的连锁反应。因此,科学的病虫害管理对维持林业生态平衡举足轻重。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这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生物链中毒。近年来,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兴起,通过利用天敌或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既有效又环保。将生物防治与抗性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1.3 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共同构成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两大支柱。先进的育苗技术提供健康、适应性强的种苗,为林业工程奠定坚实基础;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保障了林木的健康成长,减少生态环境风险[2]。两者的结合不仅提高了林业工程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持续优化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对实现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育苗技术
2.1 育苗技术的基本原理
1)林业育苗技术作为林业生产的核心环节,涵盖了从种子收集到播种的多个重要步骤。在种子收集阶段,由于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受成熟时期的气候条件影响显著,如温度和湿度等,注重掌控最佳时机。选择适宜的收集时间,可确保种子的最佳品质。在种子处理阶段,包括消毒、去壳和分级等,有助于提升种子的健康状况和发芽潜力。例如,种子在播种前通常会用特定的农药溶液进行消毒,以有效预防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疾病,保护种子免受病害侵害[3]。
2)播种技术需根据树种特性进行精细调整,包括播种深度、密度和模式等关键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苗木的成长状况和最终质量,播种深度的适宜选择,可确保种子获得充足氧气和水分,促进其顺利萌发。播种密度的合理调整,可保证苗木的生长空间和养分获取。
3)播种后适当的水分管理和温度控制是育苗成功的关键,这些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苗木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适宜的灌溉和恒定的温度条件能够促进苗木均匀健康地生长;不当的水分或温度管理可能会导致苗木生长受阻或病害的发生。
4)林业育苗技术的每1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与管理。从种子的选择与处理,到播种后的日常维护,每一步骤对苗木的品质与生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4]。通过实施这些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可有效提升苗木的生长效率和品质,为林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林木育苗的科学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育苗技术经历了显著的革新,尤其是新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育苗的效率和质量。
1)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
通过利用植物的微量组织进行快速繁殖,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高品质的苗木,不仅加快了苗木的繁殖速度,还有效提高了苗木的遗传一致性和健康状况。
2)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通过基因编辑,科学家能够培育出更具抗病虫害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的树种[5]。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树木的生长性能,还增强了其对逆境的耐受性,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袭或适应极端气候条件,助力生态工程从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带来的挑战。
3)智能温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标志着林业育苗技术的又一重大进步。
通过高级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够精确调节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其他关键环境参数,为苗木生长提供了最佳的环境条件。智能温室不仅确保了苗木品质,还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和优化资源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林业育苗的效率,推动林业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效的育苗技术也有助于提升林地的碳固定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 林业育苗技术的发展方向
尽管林业育苗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频繁的病虫害方面,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度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将深刻影响种子的生长周期和品质。这要求育苗技术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以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和高品质[6]。
2)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也将变得更加重要,通过新技术,能够实现对育苗环境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从而更精确地管理水分、光照和温度等关键环境因素,提高育苗的效率和质量。
3)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未来的育苗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保方法的采用。例如,大规模使用有机肥料替代传统的化学肥料,以减弱林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生态工程建设中病虫害防治策略
3.1 生态工程病虫害防治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制定防治策略要对林区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类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风险分析,对特定病虫害的生物特性、发生规律以及可能的影响范围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易受特定病虫害影响的区域,应实施优先的风险评估和早期监测措施,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扩散。
2)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应当实现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涉及引入天敌或使用微生物制剂,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通常对特定的病虫害有很好的针对性;物理防治主要通过设置陷阱、隔离带,阻止病虫害传播,在病虫害初期阶段的效果尤为明显;化学防治虽然效果显著,但尤其需要在严格监管下进行,以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及非目标生物的负面影响。
3)预防性原则。
预防是林业工程建设病虫害防治的源头策略,通过选择抗病虫害的树种和品种,就能够从根源解决问题,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合理的林分管理和土壤养分调控也有助于增强林木的自然抵抗力。
3.2 生态工程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1)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建立全面、先进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是林业工程建设的重点工作,该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大数据分析模块等智能化的信息手段,实现对林区病虫害的实时监控和精准预测。
2)卫星遥感技术用于远距离监测林木的生长状况,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及时发现林木生长的异常区域,提前预判可能的病虫害暴发;无人机监测则提供了更灵活和详细的观察手段,能够在较低的空中层面对林区进行密集监视;GIS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能够对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从而更有效地制定预警和防控措施。
3)利用这些技术可以部署更高效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林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移动应用及网络平台,让林业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公众能够实时获取病虫害的最新信息和防控指南,有效提高防治效率与公众参与度,提升作业范围内的广大居民对林业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保护林业资源,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为林业生产带来稳固的保障。
3.3 病虫害综合治理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协同
1)在林业生态工程的病虫害防治中,综合管理和生态平衡的维护是实现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该策略强调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注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通过模拟和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增强林区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为此,多样化的种植和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能显著提升林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林木对病虫害的自然抵抗力。
2)通过混交林的建设,不仅可以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降低特定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对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样重要,选择并培育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的树种,在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林木的生长质量,减少对化学防治剂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人工干预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共生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合理安排采伐,避免过度干预自然生长过程,可以有效地维护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诸如,合理的疏伐和择伐不仅有助于提高林分的光照和通风条件,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同时,应积极推广生态友好型的林业管理实践,采用有机肥料及自然防治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林业工程对环境的人为干扰。
4、结语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针对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展开研究,不仅是林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更是为全球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不断优化育苗技术,提升苗木的质量和适应性,结合先进的病虫害防控策略,有效应对林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增强林木的生长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促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得祥.樟子松的病虫害防治与育种改良策略分析[J].河北农机,2022(1):147-148.
[2]牙森·买合木提.新疆棉花育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家致富顾问,2021(10):85.
[3]李忠花.黄瓜育种中后期肥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1(3):68-69.
[4]张才富,杨壮,鲁光英.若尔盖县青稞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J].当代畜牧 ,2022 (7):43-46.
[5]杨玉莹.浅谈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管理策略[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25-27.
[6]唐志波.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公害防治技术的运用[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3):4-6.
文章来源:卢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24,53(06):17-2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林业生态工程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应对气候变化中日益重要。在此背景下,高效的育苗技术成为确保林木质量和提高成活率的基础。育苗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抗逆性强的树种培育和优化的育苗环境控制,直接影响林木的健康成长和后续林分管理效率。
2024-12-02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又称松梢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螟蛾亚科梢斑螟属[1-2],是松属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松属幼林,福建省多地均有受害记录。2022年,龙岩市新罗区马尾松二至四年生幼林受到微红梢斑螟严重危害,受害梢弯曲枯死,顶梢受害后丛生多个侧梢,生长最快的侧梢成为主梢,引起偏冠,降低马尾松木材质量。
2024-11-12林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林木病害严重影响林木的健康生长,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森林资源和经济损失。传统的病害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杀菌剂,虽然可以较为快速有效控制植物病害,但是这种方法会给人类、动物及生态环境带来各种风险[1]。病原菌菌系复杂,容易产生抗药菌系,化学杀菌剂使用不当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2]。
2024-11-12药用植物是指可用于预防、治疗疾病或对人体有保健功能的植物。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据统计,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有11 146种,包括383科2309属。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对药用植物种类、蕴藏量、分布等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建立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合理开发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中药材生态系统,可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
2023-09-20祁连山地理区位独特,是河西及下游绿洲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整个河西走廊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南侵,维持走廊绿洲稳定与发展,保障黄河径流补给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西北内陆重要的生态屏障。
2023-07-21西藏地区天然草地面积约为8000万公顷,对高寒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我国的气候乃至东半球的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近些年来,当地部分地区草地出现产草量低下、土壤侵蚀严重、生态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草地退化问题。
2023-07-12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实现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农业区域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改善农业发展质量而言具有显著意义。为此,有必要建立起对于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全面认知,深刻理解植物保护之重要性。
2020-05-12人气:7743
人气:6001
人气:4730
人气:4601
人气:45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农业灾害研究
期刊人气:1976
主管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5-3305
国内刊号:36-1317/S
创刊时间:201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211
影响因子:0.861
影响因子:0.419
影响因子:1.283
影响因子:0.11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